绣色倾城:乱世红颜的逆袭 第43章 程府旧事
热门推荐:
幸福系统
被推下山崖后,祖传玉佩开启空间
星战:战斗在新伊甸星系
开局边境杀腐尸
从犬夜叉开始的乱穿诸天
综影视之魅狐出手,男神在手
洪荒:融合万物,开局融合葫芦藤
激荡 1981,农村也疯狂
疯魔姐姐是个控制狂
晨光微熹,张妈迈着稳健的步子穿过程府的长廊,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参汤。这是她每日必做的事情——为老夫人送上一碗滋补的早膳。虽已年过六旬,张妈依然起得比府中任何人都早,仿佛这座府邸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瓦,都需要她亲自叮嘱才能安心。
张妈行走的路线,正是程府最早建成的一段。转角处那株如今枝繁叶茂的玉兰树,当年不过是一根瘦弱的树苗,还是她亲手栽下的。每经过此处,张妈总要驻足片刻,仿佛与老朋友打个招呼。
\"你在发呆吗,张妈?\"
清脆的女声打断了张妈的思绪。她转身,看到沈清韵正站在廊下,一袭淡蓝色的裙装,清丽脱俗。
\"小姐起得这样早?\"张妈慈爱地打量着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姑娘。
\"今日要去学校参加一个重要活动,起早做些准备。\"沈清韵微笑着走近,\"看您在看那棵玉兰树,可是想起什么往事了?\"
张妈叹了口气:\"这棵树啊,见证了程府的兴衰起伏。当年老爷刚买下这块地时,就是一片荒草丛生的园子,哪有现在这般气派。\"
沈清韵眼中闪过好奇的光芒:\"我听母亲说过一些往事,但从未详细了解过程府最初的样子。张妈,您能给我讲讲吗?\"
\"这...\"张妈有些迟疑,看了看手中的参汤,\"老夫人的汤要送去。\"
\"那您先去送汤,回来我们坐下好好聊聊,如何?\"沈清韵恳切地说。
张妈点点头,继续往程夫人的院子走去。送完参汤回来,她看到沈清韵已在廊下准备好了茶几和两把椅子,还沏了一壶清茶。
\"真是有心了。\"张妈笑着坐下,\"小姐想知道什么?\"
沈清韵倒了一杯茶递给张妈:\"想知道程府最初的样子,父亲和母亲刚成家时的事。\"
张妈接过茶,轻轻抿了一口,目光逐渐变得悠远:\"说起程府的建立啊,还真是一段不容易的历程。那时候,您父亲刚刚在上海站稳脚跟,手头虽有些资本,但远不及如今的家业。\"
\"那时候他已经认识母亲了吗?\"沈清韵问道。
\"那时候您母亲还在绣庄做事。您父亲初到上海,一次偶然机会去绣庄订制礼品,见到了您母亲的绣活,大为赞叹。后来啊,就常去绣庄,渐渐与您母亲熟识起来。\"张妈脸上浮现出回忆的神情。
那是1911年的上海,租界区内洋楼林立,西式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碰撞,一派繁华景象。而在这繁华之外,年轻的程远山正如无数闯荡上海滩的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发财梦和雄心壮志。
程远山出身寒微,祖上是江南小县城的书香门第,但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已经没落。他自小聪明过人,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过人的商业嗅觉,从家乡的小铺子做起,逐渐积累了一些资本,决定来上海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的繁华都市闯一番事业。
初到上海,程远山靠着在家乡积累的人脉关系,开了一家小小的丝绸铺子。虽然生意不错,但在这个藏龙卧虎的商业中心,他的铺子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了拓展人脉,他常去一些商会和酒楼,结识各路人物。
\"有一次,一个生意伙伴要送礼给官府的太太,要求绣品必须精美绝伦。程老爷四处打听,终于听说城西有一家绣庄,手艺是上海一绝。\"张妈慢条斯理地讲述着,\"那家绣庄就是您母亲工作的地方。\"
沈清韵点点头,母亲的绣技确实出神入化,即使在今天,她的作品仍然备受推崇。
\"程老爷第一次见到您母亲时,她正在绣一幅《百鸟朝凤》。那针脚细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连向来自信的程老爷都被惊艳到了。\"张妈继续道,\"后来他就常去绣庄,一来是订做礼品送给生意伙伴,二来嘛...\"张妈意味深长地看了沈清韵一眼。
沈清韵微微一笑:\"是来看母亲的吧?\"
\"可不是嘛!\"张妈笑着点头,\"那时候的程老爷,对您母亲那个殷勤劲儿,看得出是真心实意的。每次来都会带些糕点或者鲜花,虽然不贵重,但很用心。您母亲虽然表面矜持,但老身看得出,她心里也是喜欢程老爷的。\"
那时的沈若兰,是绣庄里最年轻也最有天赋的绣娘。她出身农家,父母早逝,跟着师傅学了一手好绣艺。在绣庄里,她不仅技艺精湛,为人处事也极为得体。许多富家太太都指名要她绣制的作品,她也因此积累了不少人脉。
程远山的出现,给沈若兰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波澜。这个年轻英俊、充满朝气的商人,与当时那些趾高气扬的阔少爷截然不同。他尊重沈若兰的才华,欣赏她的智慧,两人相处时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而非单纯的男女情愫。
\"程老爷常跟您母亲讨论生意经,说起来还真有趣。一个大男人,向一个绣娘请教商业之道。\"张妈回忆道,\"但您母亲确实有过人的商业头脑。她建议程老爷不要只局限于丝绸买卖,可以尝试开拓新的市场,比如与西方商人合作,引进国外的面料和款式。\"
沈清韵若有所思:\"母亲一直很有远见。\"
\"是啊,正是因为您母亲的建议,程老爷才开始接触洋行的生意,慢慢打开了局面。那时候,程老爷的生意越做越大,也开始考虑成家立业的事情了。\"张妈说。
1913年春,程远山正式向沈若兰提亲。那时候的他,虽然还算不上上海滩的大人物,但已有一定资产,在商界也小有名气。沈若兰经过慎重考虑后答应了,两人很快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婚后,程老爷就开始筹划买地建府。那时候的程家,只是在法租界租了一套小洋房,远不如现在这般规模。\"张妈继续道,\"程老爷想在公共租界买块地,建一座既有中式庭院风格又融合西方建筑特色的宅子,作为事业扩展和家族发展的根基。\"
\"那时候买地建房一定很不容易吧?\"沈清韵问道。
张妈点点头:\"确实不易。租界的地皮本就昂贵,加上程老爷当时虽有些资产,但与那些大财阀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好在您母亲出了个主意。\"
原来,沈若兰通过在绣庄结识的一位英国商人的夫人,得知公共租界有一块闲置地产准备出售。这位夫人对沈若兰的绣品一直赞不绝口,两人相处甚欢。在沈若兰的请求下,这位夫人说服丈夫给程远山引荐了房产的卖主,并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成交了这笔买卖。
\"买下地之后,就开始规划建造府邸。\"张妈指着不远处的主楼,\"那座楼是最早建的,当时只有前半部分,后来随着家业扩大才逐渐扩建。记得刚搬来那会儿,府里除了程老爷和您母亲,就只有我和几个下人,整个院子显得特别空旷。\"
沈清韵好奇地问:\"当时父亲的生意已经很好了吗?\"
张妈摇摇头:\"那时候还不算顶好。程老爷刚开始拓展洋行生意,遇到不少困难。尤其是那些老牌洋行,根本不把他这个新人放在眼里,常常漫天要价或者压榨利润。\"
正是在这段艰难时期,沈若兰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她不仅在家中精打细算,还通过自己在绣庄积累的人脉,为程远山搭建了不少商业桥梁。
\"有一次,程老爷接了一个大单子,要从英国进口一批呢绒。但英国商人开出的条件极为苛刻,若答应下来几乎没什么利润可言。程老爷正一筹莫展时,您母亲通过一位法国夫人的介绍,联系上了法国的呢绒厂商,不仅价格更加合理,质量也毫不逊色。\"张妈娓娓道来,\"这一仗打下来,程老爷不仅赚了不少,还打开了法国市场的大门。\"
沈清韵听得入神:\"母亲真是了不起。\"
\"可不是嘛!那会儿,程老爷逢人就夸您母亲,说她是他的贤内助,没有她就没有程家的今天。\"张妈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感慨,\"那时候的程府,虽然规模不大,但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每天晚上,程老爷都会和您母亲一起在书房商议生意上的事情。那情景,真叫人羡慕。\"
沈清韵静静听着,心中涌起一丝复杂的情感。她从未见过父亲和母亲如此和睦相处的模样,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始终对母亲冷淡疏远。
\"张妈,后来...父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她忍不住问道。
张妈叹了口气,看了看四周,确定无人后才低声道:\"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程府的第一次大扩建了。那是在1915年,也就是您出生前一年。\"
原来,经过几年的拼搏,程远山的生意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他不仅在进出口贸易上站稳脚跟,还开始涉足房地产和银行业务。随着事业的扩展,原本的府邸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用来接待商业伙伴的场所显得过于简陋。于是,程远山决定扩建府邸,增加西式会客厅和宴会厅,以便接待越来越多的中外宾客。
\"扩建期间,程老爷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就包括宋家。\"张妈的神情变得有些凝重,\"宋老爷子当时虽已退居,\"宋老爷子当时虽已退居幕后,但在上海滩依然举足轻重。他看中了程老爷的生意头脑和进取精神,多次邀请他参加宋府的宴会。\"张妈说着,声音渐渐低了下来。
沈清韵敏锐地察觉到张妈的迟疑:\"是在那时候,父亲认识了宋玉芙?\"
张妈点点头:\"正是。宋小姐那时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才貌双全,又是宋家掌上明珠。程老爷第一次见到她时,明显被她的气度和谈吐所吸引。\"
宋玉芙与沈若兰截然不同。沈若兰虽然聪慧过人,但出身农家,举止间难免透出几分质朴;而宋玉芙则是名门闺秀,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又因留学海外,谈吐更显洋气时髦,这正符合当时程远山希望向上流社会靠拢的心态。
\"不过,那时候程老爷对您母亲还是很尊重的。\"张妈强调道,\"他每次从宋府回来,都会详细告诉您母亲那边的情况,两人还一起商量如何与宋家建立更紧密的商业联系。\"
沈清韵若有所思:\"所以,最初父亲对宋家的兴趣,更多的是商业上的考量?\"
\"大抵如此。\"张妈点头,\"宋家在金融和政界都有深厚的人脉,正是程老爷急需的资源。您母亲也看得很清楚,常常鼓励程老爷多与宋家来往,还特意为他准备了各种精美的绣品作为礼物,送给宋家的女眷。\"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半年。在此期间,程远山的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在商界的地位不断攀升,在社交圈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而程府的扩建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逐渐呈现出今日的规模雏形。
\"转折出现在1916年初。\"张妈的语气变得沉重,\"那时候您母亲已经怀孕,身体不便,很少出门。程老爷却因为生意越做越大,应酬也越来越多,常常夜不归宿。\"
沈清韵皱起眉头:\"父亲就是从那时开始变的吗?\"
张妈叹了口气:\"人心是最难琢磨的。程老爷一开始或许只是把宋小姐当作商业合作伙伴,但日久生情,加上宋家显赫的地位对他的吸引,渐渐地,他对宋小姐的感情就变了质。\"
与此同时,宋玉芙也对这位白手起家、英俊有为的年轻商人产生了好感。作为宋家的掌上明珠,她一向眼高于顶,但程远山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却让她刮目相看。
\"宋老爷子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却没有立即表态。\"张妈继续道,\"他暗中调查了程老爷的为人和事业,发现他确实是个可造之材。但有一个问题——程老爷已经娶妻。\"
宋老爷子虽已隐退,但名声和尊严仍然看重。他不可能让女儿做小。这一难题,最终还是由沈若兰亲自解决了。
\"这是程府历史上最关键的一页。\"张妈的声音几乎变成了耳语,\"您母亲某天找到程老爷,主动提出让自己降为平妻,好让程老爷迎娶宋小姐为正室。\"
沈清韵震惊地睁大眼睛:\"母亲为何要这样做?\"
\"明面上的说法是,宋家的联姻对程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您母亲愿意为家族利益牺牲自己的地位。\"张妈说,\"但老身在府中这么多年,看得比谁都清楚。您母亲是个极聪明的人,她早就看出程老爷对宋小姐的心思,与其等待被休,不如主动退一步,保全自己和腹中的孩子。\"
沈清韵心中一阵酸楚。她从未想过,母亲年轻时就要面对如此艰难的抉择。
\"程老爷一开始是拒绝的。\"张妈继续道,\"说什么也不能亏待结发妻子。但随着宋家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内心对宋小姐的情愫,他最终接受了这个提议。\"
就这样,在沈若兰怀孕七个月的时候,程远山正式迎娶宋玉芙为正室。婚礼极为盛大,上海滩的名流权贵几乎都出席了。而沈若兰则被安置在程府偏院,成为了名义上的平妻,实际上却日渐被边缘化。
\"婚礼那天,府里张灯结彩,鞭炮声震天响。\"张妈回忆道,眼中闪过一丝心疼,\"您母亲却独自一人坐在偏院里,一针一线地绣着您的小衣服,脸上看不出一丝悲伤。只有我知道,她那晚没合过眼。\"
沈清韵眼中噙满泪水:\"母亲太不容易了。\"
\"您出生后,情况更加复杂。\"张妈低声说,\"宋夫人进门后,对府中大小事务都要插手,处处与您母亲作对。若不是老夫人从中斡旋,怕是连您母亲的居所都保不住。\"
老夫人,也就是程夫人,是程远山的生母。她出身农家,对沈若兰这个同样出身寒微的儿媳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重要的是,她看得出沈若兰的才智和能力,知道这个儿媳对程家的重要性。
\"老夫人暗中支持您母亲,给了她一笔钱财,让她可以在府外开展一些小生意。\"张妈说,\"还特意安排了几个忠心的下人服侍您和您母亲。正是有了这些支持,您母亲才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沈清韵点点头。她一直知道祖母与母亲关系亲近,却不知其中还有这样的渊源。
\"程老爷呢?他就真的对母亲完全冷淡了吗?\"沈清韵不解地问。
张妈摇摇头:\"人心复杂,哪有那么简单。程老爷虽然迎娶了宋小姐,但内心对您母亲还是有愧疚的。最初几年,他时不时还会来看您和您母亲,带些礼物,询问需要什么。只是这种探望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宋夫人生下小少爷后,程老爷几乎不再踏足偏院。\"
这种冷淡并非一日形成,而是随着程远山事业的扩展和野心的膨胀,他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也在悄然改变。最初娶沈若兰时,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伴侣,共同为生活奋斗;而当他站上更高的平台,接触更多的上流社会后,他开始追求的不仅是财富,还有地位和权力。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他与沈若兰的关系。
\"有一件事,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张妈的眼神变得悠远,\"您大约三岁那年,程老爷难得来看您。您奶声奶气地叫他''爹爹'',还给他看您画的画。那一刻,我看到程老爷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似乎是后悔和怜惜。他抱起您,亲了亲您的额头,说''爹爹的好女儿''。\"
\"然后呢?\"沈清韵好奇地问。
\"然后宋夫人派人来传话,说有重要客人到访,请程老爷立即过去。\"张妈叹了口气,\"程老爷放下您,匆匆离去,连一声道别都没有。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再来过。\"
沈清韵沉默了。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始终是个模糊的形象,既没有给予过她多少温情,也没有显露过太多严厉。他就像一个影子,存在却又不真实。
\"我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对母亲如此冷漠?既然当初是真心相爱,又怎么能变得如此陌生?\"沈清韵困惑地问。
张妈思考片刻,回答道:\"说起来,这其中的变化,与程府的几次扩建息息相关。您可曾注意过,府中的建筑风格在不断变化?\"
沈清韵点点头。确实,程府的建筑风格从最初的中西合璧,逐渐变得越来越西化,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部分,几乎全是西式建筑。
\"每一次扩建,都标志着程老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张妈解释道,\"最初的程府,是您父母共同规划的家园,融合了两人的理想和期望。第二次扩建后,加入了宋家的影响,建筑变得更加奢华精美。而第三次扩建,则完全是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口味,几乎看不到最初的痕迹了。\"
\"就像父亲的心一样,越来越远离了最初的模样。\"沈清韵若有所思地说。
\"正是如此。\"张妈说,\"人心易变,世事无常。当年那个对您母亲一往情深的程远山,如今已被野心和欲望改变得面目全非。但老身见证了最初的程府,也见证了您父母那段真挚的感情,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沈清韵沉默良久,最后问道:\"张妈,母亲从来不曾提起这些往事,您觉得她是否已经释怀了?\"
张妈叹了口气:\"您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些年来,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您身上,为您创造更好的未来。至于过去的事,或许不是释怀,而是明白执着无益,不如向前看。\"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沈若兰的声音:\"清韵,准备好了吗?该出发了。\"
沈清韵起身,向张妈道谢:\"谢谢您告诉我这些,张妈。\"
张妈拍了拍她的手:\"去吧,别让您母亲等急了。记住,无论发生什么,您母亲都深爱着您,这一点从未改变。\"
沈清韵点点头,转身向母亲所在的方向走去。阳光照在她的身上,程府的一砖一瓦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这座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府邸,如今依然矗立,却已物是人非。
沈若兰站在院门前,一身淡雅的旗袍,端庄而优雅。见到女儿走来,她微微一笑:\"和张妈聊什么呢?这么投入。\"
沈清韵看着母亲平静的面容,心中百感交集。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却在人生的风暴中展现出惊人的坚韧和智慧。她没有被命运打败,反而在逆境中成长,为自己和女儿开辟出一条生路。
\"没什么,只是听张妈讲些旧事。\"沈清韵笑着回答,然后挽起母亲的手,\"走吧,母亲,我们出发。\"
母女俩的身影渐渐远去,晨光中的程府依然静谧如常。这座府邸的砖瓦,静静地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往事,则如同那些被墙纸覆盖的砖墙一般,虽然看不见,却永远存在。
张妈行走的路线,正是程府最早建成的一段。转角处那株如今枝繁叶茂的玉兰树,当年不过是一根瘦弱的树苗,还是她亲手栽下的。每经过此处,张妈总要驻足片刻,仿佛与老朋友打个招呼。
\"你在发呆吗,张妈?\"
清脆的女声打断了张妈的思绪。她转身,看到沈清韵正站在廊下,一袭淡蓝色的裙装,清丽脱俗。
\"小姐起得这样早?\"张妈慈爱地打量着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姑娘。
\"今日要去学校参加一个重要活动,起早做些准备。\"沈清韵微笑着走近,\"看您在看那棵玉兰树,可是想起什么往事了?\"
张妈叹了口气:\"这棵树啊,见证了程府的兴衰起伏。当年老爷刚买下这块地时,就是一片荒草丛生的园子,哪有现在这般气派。\"
沈清韵眼中闪过好奇的光芒:\"我听母亲说过一些往事,但从未详细了解过程府最初的样子。张妈,您能给我讲讲吗?\"
\"这...\"张妈有些迟疑,看了看手中的参汤,\"老夫人的汤要送去。\"
\"那您先去送汤,回来我们坐下好好聊聊,如何?\"沈清韵恳切地说。
张妈点点头,继续往程夫人的院子走去。送完参汤回来,她看到沈清韵已在廊下准备好了茶几和两把椅子,还沏了一壶清茶。
\"真是有心了。\"张妈笑着坐下,\"小姐想知道什么?\"
沈清韵倒了一杯茶递给张妈:\"想知道程府最初的样子,父亲和母亲刚成家时的事。\"
张妈接过茶,轻轻抿了一口,目光逐渐变得悠远:\"说起程府的建立啊,还真是一段不容易的历程。那时候,您父亲刚刚在上海站稳脚跟,手头虽有些资本,但远不及如今的家业。\"
\"那时候他已经认识母亲了吗?\"沈清韵问道。
\"那时候您母亲还在绣庄做事。您父亲初到上海,一次偶然机会去绣庄订制礼品,见到了您母亲的绣活,大为赞叹。后来啊,就常去绣庄,渐渐与您母亲熟识起来。\"张妈脸上浮现出回忆的神情。
那是1911年的上海,租界区内洋楼林立,西式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碰撞,一派繁华景象。而在这繁华之外,年轻的程远山正如无数闯荡上海滩的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发财梦和雄心壮志。
程远山出身寒微,祖上是江南小县城的书香门第,但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已经没落。他自小聪明过人,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过人的商业嗅觉,从家乡的小铺子做起,逐渐积累了一些资本,决定来上海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的繁华都市闯一番事业。
初到上海,程远山靠着在家乡积累的人脉关系,开了一家小小的丝绸铺子。虽然生意不错,但在这个藏龙卧虎的商业中心,他的铺子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了拓展人脉,他常去一些商会和酒楼,结识各路人物。
\"有一次,一个生意伙伴要送礼给官府的太太,要求绣品必须精美绝伦。程老爷四处打听,终于听说城西有一家绣庄,手艺是上海一绝。\"张妈慢条斯理地讲述着,\"那家绣庄就是您母亲工作的地方。\"
沈清韵点点头,母亲的绣技确实出神入化,即使在今天,她的作品仍然备受推崇。
\"程老爷第一次见到您母亲时,她正在绣一幅《百鸟朝凤》。那针脚细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连向来自信的程老爷都被惊艳到了。\"张妈继续道,\"后来他就常去绣庄,一来是订做礼品送给生意伙伴,二来嘛...\"张妈意味深长地看了沈清韵一眼。
沈清韵微微一笑:\"是来看母亲的吧?\"
\"可不是嘛!\"张妈笑着点头,\"那时候的程老爷,对您母亲那个殷勤劲儿,看得出是真心实意的。每次来都会带些糕点或者鲜花,虽然不贵重,但很用心。您母亲虽然表面矜持,但老身看得出,她心里也是喜欢程老爷的。\"
那时的沈若兰,是绣庄里最年轻也最有天赋的绣娘。她出身农家,父母早逝,跟着师傅学了一手好绣艺。在绣庄里,她不仅技艺精湛,为人处事也极为得体。许多富家太太都指名要她绣制的作品,她也因此积累了不少人脉。
程远山的出现,给沈若兰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波澜。这个年轻英俊、充满朝气的商人,与当时那些趾高气扬的阔少爷截然不同。他尊重沈若兰的才华,欣赏她的智慧,两人相处时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而非单纯的男女情愫。
\"程老爷常跟您母亲讨论生意经,说起来还真有趣。一个大男人,向一个绣娘请教商业之道。\"张妈回忆道,\"但您母亲确实有过人的商业头脑。她建议程老爷不要只局限于丝绸买卖,可以尝试开拓新的市场,比如与西方商人合作,引进国外的面料和款式。\"
沈清韵若有所思:\"母亲一直很有远见。\"
\"是啊,正是因为您母亲的建议,程老爷才开始接触洋行的生意,慢慢打开了局面。那时候,程老爷的生意越做越大,也开始考虑成家立业的事情了。\"张妈说。
1913年春,程远山正式向沈若兰提亲。那时候的他,虽然还算不上上海滩的大人物,但已有一定资产,在商界也小有名气。沈若兰经过慎重考虑后答应了,两人很快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婚后,程老爷就开始筹划买地建府。那时候的程家,只是在法租界租了一套小洋房,远不如现在这般规模。\"张妈继续道,\"程老爷想在公共租界买块地,建一座既有中式庭院风格又融合西方建筑特色的宅子,作为事业扩展和家族发展的根基。\"
\"那时候买地建房一定很不容易吧?\"沈清韵问道。
张妈点点头:\"确实不易。租界的地皮本就昂贵,加上程老爷当时虽有些资产,但与那些大财阀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好在您母亲出了个主意。\"
原来,沈若兰通过在绣庄结识的一位英国商人的夫人,得知公共租界有一块闲置地产准备出售。这位夫人对沈若兰的绣品一直赞不绝口,两人相处甚欢。在沈若兰的请求下,这位夫人说服丈夫给程远山引荐了房产的卖主,并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成交了这笔买卖。
\"买下地之后,就开始规划建造府邸。\"张妈指着不远处的主楼,\"那座楼是最早建的,当时只有前半部分,后来随着家业扩大才逐渐扩建。记得刚搬来那会儿,府里除了程老爷和您母亲,就只有我和几个下人,整个院子显得特别空旷。\"
沈清韵好奇地问:\"当时父亲的生意已经很好了吗?\"
张妈摇摇头:\"那时候还不算顶好。程老爷刚开始拓展洋行生意,遇到不少困难。尤其是那些老牌洋行,根本不把他这个新人放在眼里,常常漫天要价或者压榨利润。\"
正是在这段艰难时期,沈若兰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她不仅在家中精打细算,还通过自己在绣庄积累的人脉,为程远山搭建了不少商业桥梁。
\"有一次,程老爷接了一个大单子,要从英国进口一批呢绒。但英国商人开出的条件极为苛刻,若答应下来几乎没什么利润可言。程老爷正一筹莫展时,您母亲通过一位法国夫人的介绍,联系上了法国的呢绒厂商,不仅价格更加合理,质量也毫不逊色。\"张妈娓娓道来,\"这一仗打下来,程老爷不仅赚了不少,还打开了法国市场的大门。\"
沈清韵听得入神:\"母亲真是了不起。\"
\"可不是嘛!那会儿,程老爷逢人就夸您母亲,说她是他的贤内助,没有她就没有程家的今天。\"张妈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感慨,\"那时候的程府,虽然规模不大,但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每天晚上,程老爷都会和您母亲一起在书房商议生意上的事情。那情景,真叫人羡慕。\"
沈清韵静静听着,心中涌起一丝复杂的情感。她从未见过父亲和母亲如此和睦相处的模样,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始终对母亲冷淡疏远。
\"张妈,后来...父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她忍不住问道。
张妈叹了口气,看了看四周,确定无人后才低声道:\"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程府的第一次大扩建了。那是在1915年,也就是您出生前一年。\"
原来,经过几年的拼搏,程远山的生意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他不仅在进出口贸易上站稳脚跟,还开始涉足房地产和银行业务。随着事业的扩展,原本的府邸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用来接待商业伙伴的场所显得过于简陋。于是,程远山决定扩建府邸,增加西式会客厅和宴会厅,以便接待越来越多的中外宾客。
\"扩建期间,程老爷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就包括宋家。\"张妈的神情变得有些凝重,\"宋老爷子当时虽已退居,\"宋老爷子当时虽已退居幕后,但在上海滩依然举足轻重。他看中了程老爷的生意头脑和进取精神,多次邀请他参加宋府的宴会。\"张妈说着,声音渐渐低了下来。
沈清韵敏锐地察觉到张妈的迟疑:\"是在那时候,父亲认识了宋玉芙?\"
张妈点点头:\"正是。宋小姐那时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才貌双全,又是宋家掌上明珠。程老爷第一次见到她时,明显被她的气度和谈吐所吸引。\"
宋玉芙与沈若兰截然不同。沈若兰虽然聪慧过人,但出身农家,举止间难免透出几分质朴;而宋玉芙则是名门闺秀,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又因留学海外,谈吐更显洋气时髦,这正符合当时程远山希望向上流社会靠拢的心态。
\"不过,那时候程老爷对您母亲还是很尊重的。\"张妈强调道,\"他每次从宋府回来,都会详细告诉您母亲那边的情况,两人还一起商量如何与宋家建立更紧密的商业联系。\"
沈清韵若有所思:\"所以,最初父亲对宋家的兴趣,更多的是商业上的考量?\"
\"大抵如此。\"张妈点头,\"宋家在金融和政界都有深厚的人脉,正是程老爷急需的资源。您母亲也看得很清楚,常常鼓励程老爷多与宋家来往,还特意为他准备了各种精美的绣品作为礼物,送给宋家的女眷。\"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半年。在此期间,程远山的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在商界的地位不断攀升,在社交圈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而程府的扩建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逐渐呈现出今日的规模雏形。
\"转折出现在1916年初。\"张妈的语气变得沉重,\"那时候您母亲已经怀孕,身体不便,很少出门。程老爷却因为生意越做越大,应酬也越来越多,常常夜不归宿。\"
沈清韵皱起眉头:\"父亲就是从那时开始变的吗?\"
张妈叹了口气:\"人心是最难琢磨的。程老爷一开始或许只是把宋小姐当作商业合作伙伴,但日久生情,加上宋家显赫的地位对他的吸引,渐渐地,他对宋小姐的感情就变了质。\"
与此同时,宋玉芙也对这位白手起家、英俊有为的年轻商人产生了好感。作为宋家的掌上明珠,她一向眼高于顶,但程远山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却让她刮目相看。
\"宋老爷子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却没有立即表态。\"张妈继续道,\"他暗中调查了程老爷的为人和事业,发现他确实是个可造之材。但有一个问题——程老爷已经娶妻。\"
宋老爷子虽已隐退,但名声和尊严仍然看重。他不可能让女儿做小。这一难题,最终还是由沈若兰亲自解决了。
\"这是程府历史上最关键的一页。\"张妈的声音几乎变成了耳语,\"您母亲某天找到程老爷,主动提出让自己降为平妻,好让程老爷迎娶宋小姐为正室。\"
沈清韵震惊地睁大眼睛:\"母亲为何要这样做?\"
\"明面上的说法是,宋家的联姻对程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您母亲愿意为家族利益牺牲自己的地位。\"张妈说,\"但老身在府中这么多年,看得比谁都清楚。您母亲是个极聪明的人,她早就看出程老爷对宋小姐的心思,与其等待被休,不如主动退一步,保全自己和腹中的孩子。\"
沈清韵心中一阵酸楚。她从未想过,母亲年轻时就要面对如此艰难的抉择。
\"程老爷一开始是拒绝的。\"张妈继续道,\"说什么也不能亏待结发妻子。但随着宋家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内心对宋小姐的情愫,他最终接受了这个提议。\"
就这样,在沈若兰怀孕七个月的时候,程远山正式迎娶宋玉芙为正室。婚礼极为盛大,上海滩的名流权贵几乎都出席了。而沈若兰则被安置在程府偏院,成为了名义上的平妻,实际上却日渐被边缘化。
\"婚礼那天,府里张灯结彩,鞭炮声震天响。\"张妈回忆道,眼中闪过一丝心疼,\"您母亲却独自一人坐在偏院里,一针一线地绣着您的小衣服,脸上看不出一丝悲伤。只有我知道,她那晚没合过眼。\"
沈清韵眼中噙满泪水:\"母亲太不容易了。\"
\"您出生后,情况更加复杂。\"张妈低声说,\"宋夫人进门后,对府中大小事务都要插手,处处与您母亲作对。若不是老夫人从中斡旋,怕是连您母亲的居所都保不住。\"
老夫人,也就是程夫人,是程远山的生母。她出身农家,对沈若兰这个同样出身寒微的儿媳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重要的是,她看得出沈若兰的才智和能力,知道这个儿媳对程家的重要性。
\"老夫人暗中支持您母亲,给了她一笔钱财,让她可以在府外开展一些小生意。\"张妈说,\"还特意安排了几个忠心的下人服侍您和您母亲。正是有了这些支持,您母亲才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沈清韵点点头。她一直知道祖母与母亲关系亲近,却不知其中还有这样的渊源。
\"程老爷呢?他就真的对母亲完全冷淡了吗?\"沈清韵不解地问。
张妈摇摇头:\"人心复杂,哪有那么简单。程老爷虽然迎娶了宋小姐,但内心对您母亲还是有愧疚的。最初几年,他时不时还会来看您和您母亲,带些礼物,询问需要什么。只是这种探望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宋夫人生下小少爷后,程老爷几乎不再踏足偏院。\"
这种冷淡并非一日形成,而是随着程远山事业的扩展和野心的膨胀,他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也在悄然改变。最初娶沈若兰时,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伴侣,共同为生活奋斗;而当他站上更高的平台,接触更多的上流社会后,他开始追求的不仅是财富,还有地位和权力。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他与沈若兰的关系。
\"有一件事,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张妈的眼神变得悠远,\"您大约三岁那年,程老爷难得来看您。您奶声奶气地叫他''爹爹'',还给他看您画的画。那一刻,我看到程老爷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似乎是后悔和怜惜。他抱起您,亲了亲您的额头,说''爹爹的好女儿''。\"
\"然后呢?\"沈清韵好奇地问。
\"然后宋夫人派人来传话,说有重要客人到访,请程老爷立即过去。\"张妈叹了口气,\"程老爷放下您,匆匆离去,连一声道别都没有。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再来过。\"
沈清韵沉默了。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始终是个模糊的形象,既没有给予过她多少温情,也没有显露过太多严厉。他就像一个影子,存在却又不真实。
\"我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对母亲如此冷漠?既然当初是真心相爱,又怎么能变得如此陌生?\"沈清韵困惑地问。
张妈思考片刻,回答道:\"说起来,这其中的变化,与程府的几次扩建息息相关。您可曾注意过,府中的建筑风格在不断变化?\"
沈清韵点点头。确实,程府的建筑风格从最初的中西合璧,逐渐变得越来越西化,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部分,几乎全是西式建筑。
\"每一次扩建,都标志着程老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张妈解释道,\"最初的程府,是您父母共同规划的家园,融合了两人的理想和期望。第二次扩建后,加入了宋家的影响,建筑变得更加奢华精美。而第三次扩建,则完全是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口味,几乎看不到最初的痕迹了。\"
\"就像父亲的心一样,越来越远离了最初的模样。\"沈清韵若有所思地说。
\"正是如此。\"张妈说,\"人心易变,世事无常。当年那个对您母亲一往情深的程远山,如今已被野心和欲望改变得面目全非。但老身见证了最初的程府,也见证了您父母那段真挚的感情,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沈清韵沉默良久,最后问道:\"张妈,母亲从来不曾提起这些往事,您觉得她是否已经释怀了?\"
张妈叹了口气:\"您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些年来,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您身上,为您创造更好的未来。至于过去的事,或许不是释怀,而是明白执着无益,不如向前看。\"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沈若兰的声音:\"清韵,准备好了吗?该出发了。\"
沈清韵起身,向张妈道谢:\"谢谢您告诉我这些,张妈。\"
张妈拍了拍她的手:\"去吧,别让您母亲等急了。记住,无论发生什么,您母亲都深爱着您,这一点从未改变。\"
沈清韵点点头,转身向母亲所在的方向走去。阳光照在她的身上,程府的一砖一瓦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这座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府邸,如今依然矗立,却已物是人非。
沈若兰站在院门前,一身淡雅的旗袍,端庄而优雅。见到女儿走来,她微微一笑:\"和张妈聊什么呢?这么投入。\"
沈清韵看着母亲平静的面容,心中百感交集。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却在人生的风暴中展现出惊人的坚韧和智慧。她没有被命运打败,反而在逆境中成长,为自己和女儿开辟出一条生路。
\"没什么,只是听张妈讲些旧事。\"沈清韵笑着回答,然后挽起母亲的手,\"走吧,母亲,我们出发。\"
母女俩的身影渐渐远去,晨光中的程府依然静谧如常。这座府邸的砖瓦,静静地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往事,则如同那些被墙纸覆盖的砖墙一般,虽然看不见,却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