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这个萌娃竟然是大明太孙朱雄英 > 第413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个萌娃竟然是大明太孙朱雄英 第413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马良同样打量着进来的两个人。

    楚王朱桢朱元璋的第六子,生于朱元璋攻克武昌城的时候。

    据说朱元璋非常的高兴,当时说了一句“:子长,以楚封之”。

    所以在洪武三年的时候,他被朱元璋封为楚王。

    而且他还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庶子。

    因为朱元璋前五个儿子全都是马皇后亲生的。

    等到洪武十四年前往武昌就藩,他为人文武双全,文化方面,他最喜欢《御注洪范》和《大宝葴》两篇文章,把它们当做了自己的座右铭。

    军事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十七岁就藩武昌之后,很快就成为朱元璋经略西南的核心力量。

    比如洪武十八年联合汤和,周德兴平定了思州蛮乱,并智擒敌人首领,被朱元璋称赞其,“有谋略,不愧是他的儿子”。

    洪武二十年至洪武二十九年间,更是连续平定了大庸,贵州,贵阳等地的叛乱,稳定了湖广至云贵的边疆,是大明在西南的屏障。

    而且他紧守法度,却又不干涉地方政务,在众位藩王中的名声相当的好。

    而且由于他的名声相当好,所以在朱允炆削藩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什么波及,等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他第一时间上表交出兵权臣服,被朱棣封为宗正成为诸王的表率。

    他青年时以谋略平定叛乱,说明他军事能力很强,而中年时又谨慎保身躲过靖难之役,可见其政治能力也相当的出色。

    并且活了60多岁,成为靖难之役后,少有能够善终的实权大明藩王。

    至于齐王朱榑,马良看着他现在这个样子,怎么也和历史上那个混账王爷联系不到一起。

    马良不知道,因为他的到来朱元璋得到了许多后世的知识后,对他的这几个儿子开始了更加严格的教导。

    这一年多时间,把他鞋底子不知抽烂了多少双,总算是把齐王朱榑身上的毛病掰正过来不少。

    毕竟十三四岁正是性格养成的时候。

    楚王和齐王两个人对视了一眼,朱桢回答道“:儿臣兄弟两个,听说大嫂身体不舒服,我们两个探望一下,顺便来和大哥汇报工作的事情”。

    “你们的大嫂已经没事了,既然工作事情我就不问了,你们兄弟慢慢聊”。

    说完马皇后转身走向内殿,去看望太子妃。

    “坐,坐下说,工作怎么了。”

    朱标用打火机给自己点燃了一支香烟,摆手让朱桢他们两个坐下,然后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问道。

    “大哥,铺着水泥路的事情,你交给了我们兄弟两个负责,之后又让我们两个负责建设机床工厂,我们两个有些吃力了,大哥能不能给我们配几个得力的人手,”

    朱桢开口说道。

    “现在最快的水泥路铺到哪了?”

    朱标没有说给他们配人手的事情,而是问起了水泥路的铺设情况。

    “去往各个边关要地的水泥路全都开始铺设,其中建设速度最快的就是去往北平的,已经到了河间府一带,”齐王朱榑不加思索的就说了出来。

    “那山西,陕西一带,”朱标接着问。

    朱榑想了一下“:通往二哥封地的路已经修到了南阳,通往三哥封地的路的修到了东昌府”。

    他们两个人现在在应天城,但修路的详细情况,经过电报时刻都会传到他们手中。

    “对了,太子大哥,我们兄弟两个打算过两天就下去考察一下,看看地方是不是有人瞒报谎报?”

    “可以,”

    朱标点点头,对他们两个的这种想法很是赞同。

    而且他们两个也都十四五岁了,出去历练一下也是好事。

    至于他们兄弟两个要外出,怎么不跟朱元璋说,那是在他们的心中朱元璋平时政务忙碌,根本没时间理他们,他们也怕朱元璋朱元璋,

    而且朱标在他们心中就相当于另一个父亲,还是一个慈祥的父亲。

    最重要的就是朱标同意了,朱元璋也不会反对。

    “你们这次主要去看一下山西,陕西的修路情况,告诉下面的人路要抓紧时间修,因为此次大军出征的粮草,都会经过你们修建的水泥路运往边关”。

    “知道了,大哥”,兄弟二人点点头,他们也听说了北元入侵的事情。

    “还有,不管是建工厂、修建水泥路,还是以后有其他工程,如果有占地的情况,一定要给足当地百姓的补偿,如果谁敢强占土地,或者欺压当地百姓,别怪我不客气”。

    “记住绝不允许我大明官员欺压百姓,更不许拿百姓的一针一线。”

    “你们不要忘了我大明朝,是父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领着一群泥腿子推翻了横征暴敛骄奢淫逸的大元朝,才建立的新朝廷”。

    “要知道,大元朝立国还不到百年,所以千万不要欺负老百姓”。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有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道吗?”

    “尤其是老七你,听说有人打着你的旗号,在东昌府做的有些过火了”。

    朱标说这话的时候,把手里的烟放在烟灰缸里碾灭了,表情一脸的严肃。

    “大哥,我回去看看,是哪个兔崽子敢败坏我的名声,我扒了他的皮”。

    朱榑立刻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急不可耐的辩解,他没想到自己的太子大哥坐在他的东宫,东昌府的消息竟能传到他的耳朵里。

    现在的朱榑,经过朱元璋一年的严厉教导已经改变了很多,绝对没有让人打着他的名号在外面胡作非为。

    毕竟他实在不想再尝尝朱元璋的鞋底子了。

    “那行,这件事就给你处理了”。

    “如果你处理不妥当,或者下次再发生这种事情,咱就罚你30鞭子,而且由咱亲自动手”。

    朱榑点点头,把那个打着他旗号办事的人恨的牙根痒痒。

    “对了,你们俩刚刚说想要一些帮手”。

    朱桢在一旁点点头“:是啊,大哥,我们兄弟两个有些忙不过来了,只能让你来想办法”。

    朱标放权给他们两个,他们当然开心,可这段时间把他们忙的脚不沾地,如果不是实在坚持不住了,他们是绝对不会来找朱标要人的。

    朱标坐下来想了一会,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但他转过头又问了一下一旁的马良。

    毕竟如今的大明有哪些人能用马良可是很清楚“:马良,你说谁合适?”。

    “宁国公主的驸马,梅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