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大秦,始皇求我做女帝 > 第499章 列国士子皆可应考3

穿越大秦,始皇求我做女帝 第499章 列国士子皆可应考3

    七月中旬,烈日炎炎,仿佛要将大地烤焦。大梁城上空,骄阳似火,如同一块烧红的烙铁,无情地压在城市之上,让人喘不过气来。

    魏国王宫内,铜鼎中的冰块早已融化成一滩水渍,周围只剩下一圈圈水痕。魏王假慵懒地靠在王座上,指尖随意地划过案上的青铜爵,爵中的酒液随着他的动作晃出一圈圈涟漪,倒映出他眼下的青黑。

    自从年初割让河东三郡后,这位魏王便一蹶不振,终日沉醉在酒色之中,极少在正午前起身。然而今天,他却破例早早地来到朝堂,原因无他,只因一份从咸阳传来的密报:秦国再次开启科举,而且这次的科举与以往不同,列国士子皆可应考。

    “丞相,你对此事有何看法?”魏假的声音带着宿醉后的沙哑,他的目光缓缓落在阶下的魏子原身上。

    这位魏国的丞相此刻正全神贯注地捧着秦国的科举章程,他的手指不停地在“凡通《秦律》、善算筹者,不论出身国籍,中第即可入秦为官,更可携家眷迁入关中,免十年赋税,还可领秦国的‘互市通商券’,凭券在魏秦边境做生意,税降三成!”这行字上来回摩挲着,似乎想要将这行字深深地刻进掌心。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魏子原的身上,照亮了他那略显苍老的面容和鬓角的白发。那白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在诉说着他历经的沧桑岁月。

    魏子原缓缓抬起头,目光凝视着远方,思绪却早已飘回到了去年送魏太子忌入秦的场景。为了能让太子在咸阳学宫求学,魏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献上了河西盐铁三年的开采权,还让太子滞留在咸阳整整五年。

    当时,魏子原以为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为了换取魏国的和平与发展。然而,如今当他再次审视这份科举章程时,他才恍然大悟,秦国所图的不仅是盐铁,还有人心。

    秦国以如此优厚的条件吸引各国人才,其目的就是要让这些人才为秦国所用,从而增强秦国的实力。而魏国,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的人才,也失去了与秦国竞争的资本。

    “秦国这是在釜底抽薪。”魏子原的声音压得极低,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去年送太子入秦,咱们以河西盐铁三年开采权为质,原是想暂避锋芒。可秦国转手便用那些盐铁之利,在咸阳建学宫、铸典籍,如今又办科举——这是把咱们的‘质’,变成了钓天下人才的‘饵’啊。”

    阶下一位将军按剑而起,甲胄上的铜片碰撞着发出脆响:“丞相未免太悲观!我魏国尚有大梁坚城,武卒虽不及往日,也有十万之众!秦国敢如此放肆,当提兵夺回河东三郡,将太子迎回!”

    “夺回?”魏子原苦笑一声,“将军忘了代国的下场?秦军的铁蹄从代郡到河东,不过五日路程。咱们割让的三郡,如今已竖起秦国的盐铁官署,那些曾为魏国煮盐的工匠,现在拿着秦国的俸禄,炼出的铁器比咱们的锋利三成。”

    话音未落,一名谒者跌跌撞撞闯入,手中捧着的布帛还带着旅途的褶皱:“大王!丞相!不好了!大梁城的学子……跑了!太学里的两百余名士子,竟结队往函谷关去了!”

    魏王假手中的青铜爵“哐当”落地,酒液溅湿了龙纹锦袍。

    “拦住他们!绝对不能让他们跑掉!”魏王假的声音因为极度的愤怒和恐惧而颤抖着,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殿外,仿佛那些士子们就在眼前一般。

    “立刻派遣骑兵去追击!告诉他们,如果能够把那些士子留下来,寡人不仅会给他们加俸禄,还会让他们进入太学担任博士!”魏王假的命令像连珠炮一样发出来,他的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

    阶下的一位公族大夫听到魏王假的话,猛地拍案而起,他的手掌重重地拍在案几上,震得案上的冰镇梅子汤溅出了半碗。

    “这简直就是欺人太甚!”公族大夫怒发冲冠,满脸怒容,“那些士子们竟然敢背叛大王,私自出逃,这等行为实在是罪大恶极!臣请求大王下令,让我率领军队封锁函谷关,一定要将那些叛逃的士子们抓回来,按照我大魏的律法,他们应当被斩首示众!”

    “斩?”魏子原冷笑一声,转身从案上拿起另一份文书,那是河东三郡的户籍账册,“年初割让的三郡,如今已有三成百姓,把家眷迁去了关中。他们说秦国的小吏不欺民,秦国的税赋比魏国轻。连百姓都知道趋利避害,何况士子?太学里的陈馀,少时曾为乡吏抄书,因顶撞了咱们的宗室,被杖责三十——如今秦国说‘有才者不问过往’,他怎能不去?”

    话音未落,一名谒者连滚带爬闯入,官服的下摆沾满尘土,显然是从城外狂奔而来:“大王!丞相!不好了!方才在大梁西门,又有两百多士子聚在那里,说是要结伴去咸阳!为首的之人,他举着抄来的秦国科举布告喊道:‘太子能在秦求学,我等为何不能去?若能考中,将来或可与太子同朝共事!’”

    魏王假攥紧拳头,努力平复自己愤怒到想杀人的情绪。他想起三个月前,太子忌托人带回一件礼物——是秦国工匠新铸的铁砚,砚底刻着“学以致用”四字。当时只当是寻常物件,此刻才惊觉,那铁砚比青铜鼎更沉重:秦国不仅要太子学他们的法度,还要用科举,让魏国的人才认同他们的法度。

    “传寡人之令,”魏假的声音带着颤抖,“凡去秦国应考的士子,一律革除户籍!他们的家眷,迁往边境戍边!”

    “大王三思!”魏子原急忙叩首,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闷响,“革除户籍只会寒了更多人的心!去年代国被灭,咱们割让河东三郡时,百姓已多有怨言。如今再逼走士子,大梁城怕是要空了!”

    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臣倒有一策——不如由朝廷选派五十名士子,以‘魏国贡生’的名义赴秦应考。一来可向秦国示好;二来,让这些士子把秦国的科举考题、取士标准记下来,咱们也能仿着办一场‘魏国科举’,至少能留住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