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从建国前开始 第422章 边城将女63
这下,婚事还没着落的悦然更成了抢手的金饽饽,就算是招赘婿,京中也有大把人想把儿子送上门任由她挑选。
平西侯摇身一变成为辽国公的劲爆消息一爆出来,整个京城有意于攀亲的高门显贵们便纷纷出动,都快把石家的门槛给踩断了。
这事石老太太与阮氏可不敢替悦然做主,只笑着说:“此事,要等玉珠回京后再议。”
随着悦然官职越高,家里人越不敢插手她的事,尤其还是婚姻这样的人生大事。
好在悦然早就料到了这样的局面,也做好了打算。
回京受封国公后,先替手下的一帮将领讨了封赏。
上次她给霍青四人讨的官位,老皇帝大笔一挥都恩准了,这次心里畅快,恩赏也给的特别痛快。
霍青升职为正三品的指挥使,还给了一个可以世袭的百户职位;马、郑两位指挥佥事晋升为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宋明晨从副千户,升为正五品的千户。
总之,她手下的将领都得到了晋升。
就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
公事办完后,悦然随即跟皇上讨了一份赐婚圣旨,这才回石家老宅与亲人团聚。
一出宫,就遇上了守在宫门外来接她的小弟石虎。
姐弟上了马车,一路说说笑笑地回了石家。
传闻中战死的悦然凯旋而归,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一家人自不必说会有多激动了,别人倒也罢了,石老太太与阮氏先是抱着悦然痛哭了一场。
等人都散去后,娘几个终于可以说些私房话了。
阮氏便拉着悦然的手,率先提起了她的婚事:“这次,你可不能再躲了,你的婚事一日不定下来,咱们一家人跟着你都不得安宁!”
这些日子,她可是领教了京里媒婆的嘴有多厉害。
有些还是公侯门第的夫人亲自登门替人说媒,真是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把她与老太太都给难为坏了。
悦然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当即把那份赐婚圣旨甩了出来。
阮氏嘴巴张得老大,小心翼翼地展开圣旨看过后,不可思议地道:“霍青不是你爹给你的侍卫吗?你怎么能嫁给他……不是,你们什么时候看对眼的?”
“霍青已经是正三品的指挥使了,不比京里那些不学无术只等着吃软饭的公子哥强多了?以后你与祖母也不用再被那些媒人烦了,不是挺好的嘛?娘,一个月后就大婚了,接下来可有你忙得了。”
阮氏顺着悦然的话一寻思,觉得这个女婿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关键是女儿直接把赐婚圣旨都求来了,现在家里反对也无用。
得知皇上已经给辽国公赐婚后,众多的求亲者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谁也没想到悦然的婚事这么快就定下了,他们再心有不甘,也只得作罢。
不然还怎么着?
辽国公是女子,也没有纳小的可能,只能等辽国公家孩子将来婚嫁时,才有可能攀亲了,可这都是十数年之后的事了。
总之,眼下想攀上辽国公这个新贵是没戏了。
攀亲无望,人们转而打听起辽国公未婚夫是何许人,是哪家的公子少爷,怎么就入了辽国公的眼?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没多久,霍青就差点被扒得底裤都不剩了。
“什么嘛?我还当是哪个官宦人家的子弟,原来是石总兵的一个小侍卫,一个穷当兵的,无父无母的孤儿,这样的人也配入赘辽国公府?”
“我原来还猜这个侍卫肯定长得貌比潘安,不然石大小姐怎么看得上他,可听见过的人说长相也就比一般人强点,这就怪了,你说石大小姐到底看上他什么了?”
“对呀,前些日子上门说亲的那些人,哪个拎出去不比这人强?”
“什么小侍卫?那都是过去的事来,人家现在可是正三品的指挥使,听说这次在收复辽东中立下了大功,肯定很会打仗,从这点来说,跟辽国公还是很般配的嘛!”
听了这话,茶馆内道听途说的几人不由看向此人,怀疑这人怕不是拿钱替人办事的,不过这消息他们还真不知道。
英雄不问出处。
要真是这样,此人也算青年俊杰,貌似与辽国公还挺般配的。
不由转而纷纷赞同。
既然霍青已经是她未婚夫,悦然自然不可能任由别人贬低他,在听到不利言论后,第一时间就安排了人引导舆论风向。
效果还不错。
几日的时间,初出茅庐的霍青就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虽然霍青不怎么在乎外界的流言蜚语,两人成亲后就会返回辽东,不会在京中久待,但对悦然对他的维护却很是感动。
想起回京前夜那一晚发生的事,他还觉得有些不真实。
大小姐套出他的心里话后,笑着说,回京就让皇帝给两人赐婚,当时他整个人石化当场,只觉得幸福来得太猝不及防了。
就算拿到了赐婚圣旨,他都是晕乎乎的,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直到新婚之夜,两人同床共枕,水乳交融,霍青才敢相信,他真的是大小姐的夫君了,激动的一夜无眠。
怀里的人儿疲惫睡着后,霍青一点也不觉得困,如珠如宝似地傻愣愣地盯着悦然看了大半夜,怎么也看不够似地,眼里尽是柔情。
虽然时间紧促,但这场婚礼还是办的颇为隆重,宾客云集,热闹非凡,京中王公贵勋与朝中重臣悉数到场恭贺。
就连远在边疆的石开山也快马加鞭,赶回来参加闺女的婚礼。
早在女儿被封为辽国公后,他就当机立断,跟皇帝上了一道告老还乡的奏本。
父女俩一个在西北,一个在辽东,皆是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要是想造皇帝的反,简直不要太容易了!
就问哪个皇帝晚上睡得着觉。
但老皇帝还敢这样行事,一是相信两人不会造他的反,其次也是逼着石开山主动请辞。
石开山果然很上道。
上了辞官的奏本后,孤家寡人的石总兵就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京,压根不担心老皇帝不批准。
除了带出来的这些兵,西北于他也没什么好留恋的,这会回去正好能赶上女儿的婚礼,一想起这个,他就有些归心似箭。
以为要砸在手里的闺女终于要成婚了,操碎了心的老父亲能不老怀宽慰吗?
平西侯摇身一变成为辽国公的劲爆消息一爆出来,整个京城有意于攀亲的高门显贵们便纷纷出动,都快把石家的门槛给踩断了。
这事石老太太与阮氏可不敢替悦然做主,只笑着说:“此事,要等玉珠回京后再议。”
随着悦然官职越高,家里人越不敢插手她的事,尤其还是婚姻这样的人生大事。
好在悦然早就料到了这样的局面,也做好了打算。
回京受封国公后,先替手下的一帮将领讨了封赏。
上次她给霍青四人讨的官位,老皇帝大笔一挥都恩准了,这次心里畅快,恩赏也给的特别痛快。
霍青升职为正三品的指挥使,还给了一个可以世袭的百户职位;马、郑两位指挥佥事晋升为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宋明晨从副千户,升为正五品的千户。
总之,她手下的将领都得到了晋升。
就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
公事办完后,悦然随即跟皇上讨了一份赐婚圣旨,这才回石家老宅与亲人团聚。
一出宫,就遇上了守在宫门外来接她的小弟石虎。
姐弟上了马车,一路说说笑笑地回了石家。
传闻中战死的悦然凯旋而归,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一家人自不必说会有多激动了,别人倒也罢了,石老太太与阮氏先是抱着悦然痛哭了一场。
等人都散去后,娘几个终于可以说些私房话了。
阮氏便拉着悦然的手,率先提起了她的婚事:“这次,你可不能再躲了,你的婚事一日不定下来,咱们一家人跟着你都不得安宁!”
这些日子,她可是领教了京里媒婆的嘴有多厉害。
有些还是公侯门第的夫人亲自登门替人说媒,真是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把她与老太太都给难为坏了。
悦然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当即把那份赐婚圣旨甩了出来。
阮氏嘴巴张得老大,小心翼翼地展开圣旨看过后,不可思议地道:“霍青不是你爹给你的侍卫吗?你怎么能嫁给他……不是,你们什么时候看对眼的?”
“霍青已经是正三品的指挥使了,不比京里那些不学无术只等着吃软饭的公子哥强多了?以后你与祖母也不用再被那些媒人烦了,不是挺好的嘛?娘,一个月后就大婚了,接下来可有你忙得了。”
阮氏顺着悦然的话一寻思,觉得这个女婿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关键是女儿直接把赐婚圣旨都求来了,现在家里反对也无用。
得知皇上已经给辽国公赐婚后,众多的求亲者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谁也没想到悦然的婚事这么快就定下了,他们再心有不甘,也只得作罢。
不然还怎么着?
辽国公是女子,也没有纳小的可能,只能等辽国公家孩子将来婚嫁时,才有可能攀亲了,可这都是十数年之后的事了。
总之,眼下想攀上辽国公这个新贵是没戏了。
攀亲无望,人们转而打听起辽国公未婚夫是何许人,是哪家的公子少爷,怎么就入了辽国公的眼?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没多久,霍青就差点被扒得底裤都不剩了。
“什么嘛?我还当是哪个官宦人家的子弟,原来是石总兵的一个小侍卫,一个穷当兵的,无父无母的孤儿,这样的人也配入赘辽国公府?”
“我原来还猜这个侍卫肯定长得貌比潘安,不然石大小姐怎么看得上他,可听见过的人说长相也就比一般人强点,这就怪了,你说石大小姐到底看上他什么了?”
“对呀,前些日子上门说亲的那些人,哪个拎出去不比这人强?”
“什么小侍卫?那都是过去的事来,人家现在可是正三品的指挥使,听说这次在收复辽东中立下了大功,肯定很会打仗,从这点来说,跟辽国公还是很般配的嘛!”
听了这话,茶馆内道听途说的几人不由看向此人,怀疑这人怕不是拿钱替人办事的,不过这消息他们还真不知道。
英雄不问出处。
要真是这样,此人也算青年俊杰,貌似与辽国公还挺般配的。
不由转而纷纷赞同。
既然霍青已经是她未婚夫,悦然自然不可能任由别人贬低他,在听到不利言论后,第一时间就安排了人引导舆论风向。
效果还不错。
几日的时间,初出茅庐的霍青就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虽然霍青不怎么在乎外界的流言蜚语,两人成亲后就会返回辽东,不会在京中久待,但对悦然对他的维护却很是感动。
想起回京前夜那一晚发生的事,他还觉得有些不真实。
大小姐套出他的心里话后,笑着说,回京就让皇帝给两人赐婚,当时他整个人石化当场,只觉得幸福来得太猝不及防了。
就算拿到了赐婚圣旨,他都是晕乎乎的,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直到新婚之夜,两人同床共枕,水乳交融,霍青才敢相信,他真的是大小姐的夫君了,激动的一夜无眠。
怀里的人儿疲惫睡着后,霍青一点也不觉得困,如珠如宝似地傻愣愣地盯着悦然看了大半夜,怎么也看不够似地,眼里尽是柔情。
虽然时间紧促,但这场婚礼还是办的颇为隆重,宾客云集,热闹非凡,京中王公贵勋与朝中重臣悉数到场恭贺。
就连远在边疆的石开山也快马加鞭,赶回来参加闺女的婚礼。
早在女儿被封为辽国公后,他就当机立断,跟皇帝上了一道告老还乡的奏本。
父女俩一个在西北,一个在辽东,皆是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要是想造皇帝的反,简直不要太容易了!
就问哪个皇帝晚上睡得着觉。
但老皇帝还敢这样行事,一是相信两人不会造他的反,其次也是逼着石开山主动请辞。
石开山果然很上道。
上了辞官的奏本后,孤家寡人的石总兵就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京,压根不担心老皇帝不批准。
除了带出来的这些兵,西北于他也没什么好留恋的,这会回去正好能赶上女儿的婚礼,一想起这个,他就有些归心似箭。
以为要砸在手里的闺女终于要成婚了,操碎了心的老父亲能不老怀宽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