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从建国前开始 第448章 古代炮灰小农女21
热门推荐:
我以身种灵,一阶一神通
星武纪元
邪龙出狱:我送未婚妻全家升天!
娱乐圈第一甜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一人之下,烽火铸铁
HP从天而降救世主
只想让女主摆脱渣男的我,竟成了牛头人?
逍遥炼器师
“姐,娘让你和姐夫带着孩子赶紧过去,家里人来客往的,她一个人应付不过来。”
随着中举的消息传开,整个杏花村都热闹了起来,而作为风暴中心的冷家就更不用提了。
饶是冷文才还没返家,捧着贺礼上门道贺的人便络绎不绝。
要知道冷文才可是十里八乡头一个举人,这样轰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不待冷燕娘说话,堂屋里的宋老汉就乐呵呵地道:“应该的应该的,三郎你跟枝枝娘快去收拾一下就过去。”
虽然从三儿子嘴里听说了亲家去考试了,他却没怎么放在心上,要知道举人可不是那么好考的,十里八乡就连秀才都没几个,至于举人更是一个都没有。
前些年亲家屡考不中,没料到这次却一下就考上了。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自家也能跟着得不少好处,这个时候不出力,还等什么时候出力?
宋老汉说着,还看向一旁的老刘氏,吩咐道:“你去看看家里有什么能走礼的东西,给老三他们带上,也是咱家的一点心意。”
素来抠门的老刘氏二话不说,就回了里屋翻找了一通,再出来时,把一个篮子交给三儿媳,交待道:“这是家里这些日子攒的二十个鸡蛋,这次就不卖了,就当是咱家给亲家的贺礼。”
冷燕娘扫了一眼篮子里的鸡蛋,心说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以前她回娘家,公婆可从没想过给他们带东西,还真是无利不起早。
她哪能不清楚婆家人心里的盘算,不过她也没客气,说了一句“还是娘想得周到”,就伸手接过了篮子。
不管愿不愿意,横竖都避免不了被婆家得好处,既然给了她就拿着,再说了这也是亲戚间的正常走礼。
于是,悦然在宋家村住了一个多月,再次回到了姥娘家。
倒也在她的意料之内。
这次来到杏花村,明显感觉到村里人待她更亲热了,都快把她夸上天了,无非是说她因为姥爷中举而水涨船高,长得这般好看,又聪明,将来肯定比村里的女娃都嫁的好,是顶顶有福气的。
悦然很是无语,对着一个七岁的小女娃说嫁人的话,亏他们还说得这般轻松自如,一点不觉尴尬。
“枝枝还小呢,可不兴这么羞她!”见一溜烟跑走的外孙女,李氏不由瞪眼告诫一旁说话的妇人。
众人笑着便把这个话题揭过去了,那些想趁机订娃娃亲的人家只得闭了嘴。
饶是悦然只是冷秀才的外孙女不是亲孙女,在一些人眼里也是香饽饽,这些年冷秀才一家对她的疼爱大家都看在眼里,想来日后等冷秀才当了官,只会对悦然更好,对于孙女婿自然也差不了。
村里人可不傻,想给自家儿子或孙子搏一个前程的,自然不想放过这个好机会。
就悦然自身而言,长得好看又识文断字,人还特别聪明,这么好的女娃在乡下打着灯笼都找不着,谁家不想早点给自己儿子或孙子订下来。
这才有了这次不约而同话赶话的试探。
听李氏这般说,村里的妇人们也就晓得了冷家的态度,人家外孙女不愁嫁,自然不愿意这么早就把婚事给订下来。
不过想想也是,在这乡下,也很难找出一个配得上人家外孙女的小子,一些有自知之明的也就断了这个妄想。
在娘家帮忙待了几日客,冷燕娘带着男人与小闺女就一起回去了。
虽然她也想多留几日,但自己到底是嫁出去的女儿,住的时间长了,婆家人要有意见了。
李氏给闺女女婿带了不少吃用的东西,都是这些日子邻里之间送的一些寻常之物,难得这次闺女婆家给带了礼,自家也要回一些。再说帮了几日忙,也不能让女婿白辛苦不是。
李氏从来不是小气的人,现在家里又不缺这点东西,自然会把表面工夫做足,让人挑不出毛病。
且她把大外孙女留下了,不想宋家不高兴,就不能不给一点好处。
果不其然。
宋家老两口看着儿子儿媳带回去的一堆东西嘴巴笑得就没合拢过,纵使得知悦然被留下了,也没有半点不高兴。
宋老汉还说:“这是应该的,既然亲家母这么喜欢枝枝,就让她别急着回来,好好陪姥娘住一段日子。”
老刘氏也虽不赞成,但也没吱声,只顾着收拾亲家让儿媳给老两口带回来的布料与点心。
见状,冷燕娘跟早就预料到了似的,笑了笑没说话。
……
冷家每日照旧迎来送往,客人不断,但比起前几日着实算是清静了一些。
这日悦然正在书房练字,谢地主家的独苗少爷跑来找她诉苦:
“枝枝,你的字写的比我好多了,还是你姥爷教的好。你不知道,现在学堂里的那位夫子是个童生,水平太差了,跟着他都学不到什么东西,可我爹还不许我退学……”
悦然写完最后一个字,不疾不徐地放下毛笔,端详了一下自己写的字,嗯,感觉几日没练,手生了一点,没有之前写的好。
“字太丑了,再写一张。”
说着,拿开这张,另铺开了一张白纸。
对于谢少爷的抱怨充耳不闻,心里却在腹诽,还不是你太能作了,不好好跟着私教上课,偏要把自己作到村学,还闲人家先生水平不行,那就让你爹给村里另请一位好的来啊。
对了,这家伙以前也嫌弃她姥爷教的听不懂,还在课堂上带头闹事,差点给姥爷开了,这才老实下来。
后来又找她比谁识字多,结果给她打脸后,就彻底老实了。
悦然还以为这家伙挺恨她的,没料到这人就跟自虐似的,偏喜欢找她玩,饶是一直被她在各方面碾压,也毫不退缩,反而愈挫愈勇。
后来学堂换了夫子,悦然彻底不去学堂了,这人却时常逃课来家里跟她一起念书练字。
随着中举的消息传开,整个杏花村都热闹了起来,而作为风暴中心的冷家就更不用提了。
饶是冷文才还没返家,捧着贺礼上门道贺的人便络绎不绝。
要知道冷文才可是十里八乡头一个举人,这样轰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不待冷燕娘说话,堂屋里的宋老汉就乐呵呵地道:“应该的应该的,三郎你跟枝枝娘快去收拾一下就过去。”
虽然从三儿子嘴里听说了亲家去考试了,他却没怎么放在心上,要知道举人可不是那么好考的,十里八乡就连秀才都没几个,至于举人更是一个都没有。
前些年亲家屡考不中,没料到这次却一下就考上了。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自家也能跟着得不少好处,这个时候不出力,还等什么时候出力?
宋老汉说着,还看向一旁的老刘氏,吩咐道:“你去看看家里有什么能走礼的东西,给老三他们带上,也是咱家的一点心意。”
素来抠门的老刘氏二话不说,就回了里屋翻找了一通,再出来时,把一个篮子交给三儿媳,交待道:“这是家里这些日子攒的二十个鸡蛋,这次就不卖了,就当是咱家给亲家的贺礼。”
冷燕娘扫了一眼篮子里的鸡蛋,心说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以前她回娘家,公婆可从没想过给他们带东西,还真是无利不起早。
她哪能不清楚婆家人心里的盘算,不过她也没客气,说了一句“还是娘想得周到”,就伸手接过了篮子。
不管愿不愿意,横竖都避免不了被婆家得好处,既然给了她就拿着,再说了这也是亲戚间的正常走礼。
于是,悦然在宋家村住了一个多月,再次回到了姥娘家。
倒也在她的意料之内。
这次来到杏花村,明显感觉到村里人待她更亲热了,都快把她夸上天了,无非是说她因为姥爷中举而水涨船高,长得这般好看,又聪明,将来肯定比村里的女娃都嫁的好,是顶顶有福气的。
悦然很是无语,对着一个七岁的小女娃说嫁人的话,亏他们还说得这般轻松自如,一点不觉尴尬。
“枝枝还小呢,可不兴这么羞她!”见一溜烟跑走的外孙女,李氏不由瞪眼告诫一旁说话的妇人。
众人笑着便把这个话题揭过去了,那些想趁机订娃娃亲的人家只得闭了嘴。
饶是悦然只是冷秀才的外孙女不是亲孙女,在一些人眼里也是香饽饽,这些年冷秀才一家对她的疼爱大家都看在眼里,想来日后等冷秀才当了官,只会对悦然更好,对于孙女婿自然也差不了。
村里人可不傻,想给自家儿子或孙子搏一个前程的,自然不想放过这个好机会。
就悦然自身而言,长得好看又识文断字,人还特别聪明,这么好的女娃在乡下打着灯笼都找不着,谁家不想早点给自己儿子或孙子订下来。
这才有了这次不约而同话赶话的试探。
听李氏这般说,村里的妇人们也就晓得了冷家的态度,人家外孙女不愁嫁,自然不愿意这么早就把婚事给订下来。
不过想想也是,在这乡下,也很难找出一个配得上人家外孙女的小子,一些有自知之明的也就断了这个妄想。
在娘家帮忙待了几日客,冷燕娘带着男人与小闺女就一起回去了。
虽然她也想多留几日,但自己到底是嫁出去的女儿,住的时间长了,婆家人要有意见了。
李氏给闺女女婿带了不少吃用的东西,都是这些日子邻里之间送的一些寻常之物,难得这次闺女婆家给带了礼,自家也要回一些。再说帮了几日忙,也不能让女婿白辛苦不是。
李氏从来不是小气的人,现在家里又不缺这点东西,自然会把表面工夫做足,让人挑不出毛病。
且她把大外孙女留下了,不想宋家不高兴,就不能不给一点好处。
果不其然。
宋家老两口看着儿子儿媳带回去的一堆东西嘴巴笑得就没合拢过,纵使得知悦然被留下了,也没有半点不高兴。
宋老汉还说:“这是应该的,既然亲家母这么喜欢枝枝,就让她别急着回来,好好陪姥娘住一段日子。”
老刘氏也虽不赞成,但也没吱声,只顾着收拾亲家让儿媳给老两口带回来的布料与点心。
见状,冷燕娘跟早就预料到了似的,笑了笑没说话。
……
冷家每日照旧迎来送往,客人不断,但比起前几日着实算是清静了一些。
这日悦然正在书房练字,谢地主家的独苗少爷跑来找她诉苦:
“枝枝,你的字写的比我好多了,还是你姥爷教的好。你不知道,现在学堂里的那位夫子是个童生,水平太差了,跟着他都学不到什么东西,可我爹还不许我退学……”
悦然写完最后一个字,不疾不徐地放下毛笔,端详了一下自己写的字,嗯,感觉几日没练,手生了一点,没有之前写的好。
“字太丑了,再写一张。”
说着,拿开这张,另铺开了一张白纸。
对于谢少爷的抱怨充耳不闻,心里却在腹诽,还不是你太能作了,不好好跟着私教上课,偏要把自己作到村学,还闲人家先生水平不行,那就让你爹给村里另请一位好的来啊。
对了,这家伙以前也嫌弃她姥爷教的听不懂,还在课堂上带头闹事,差点给姥爷开了,这才老实下来。
后来又找她比谁识字多,结果给她打脸后,就彻底老实了。
悦然还以为这家伙挺恨她的,没料到这人就跟自虐似的,偏喜欢找她玩,饶是一直被她在各方面碾压,也毫不退缩,反而愈挫愈勇。
后来学堂换了夫子,悦然彻底不去学堂了,这人却时常逃课来家里跟她一起念书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