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山坳里的姐妹花 > 第376章 好的,妈

山坳里的姐妹花 第376章 好的,妈

    秋叶听到江妈妈说出认错的话,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她知道这场家庭的小风波终于能画上句号了。

    她立刻把汤递到江妈妈面前,温声道:\"您尝尝我炖的汤,快点好起来,等出院了咱们挑个时间,您不是说想去海边看日出吗?到时候我们全程当跟班!\"

    江妈妈看向秋叶,她对这个儿媳一直以来都是有些不满的:一来嫌她是农村出身,不符合自己心中“体面儿媳”的标准;二来怪她太有主见,总觉得儿子被“抢走”,自己这个婆婆没被放在眼里。

    可此刻盯着秋叶低头递汤的模样,她忽然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不也如秋叶这般有想法、独立又要强?

    自己因儿媳这点心生嫌隙,竟与当年婆婆嫌自己一模一样,这兜兜转转的因果像面镜子。

    思来想去,她觉得自己是自私了,只顾着自己的感受,没去顾及他人。

    江妈妈接过汤碗,低头喝了一口——咸淡适中,还带着姜片的暖。

    “好,很好。” 这是她头一回夸赞秋叶的手艺,秋叶忙又为婆婆添了一碗,看着老人将汤喝得见底,碗底残留的油花在灯光下泛着细碎的光。

    病房里的消毒水味被热汤的香气冲淡了几分,邻床新入住的大妈嗓门清亮地问去哪里接水,身旁跟着个七八岁、天真无邪、嘻嘻哈哈的孙子,病房里的气氛好了很多。

    当天下午,江妈妈就执意办理了出院手续,由秋叶搀扶着穿过走廊。

    三人走到医院门口时,她忽然驻足,指着对面街角挂着“老上海糕点”灯箱的小店:“过去买点东西。”

    秋叶和江书淮自然是说好的,扶着她过去,原以为她是要给自己买,不料她仔细挑了桂花糕和杏仁酥后,将袋子递给秋叶:“给奶奶带回去,你们平时忙,拿来当夜宵也好。”

    返程的车上,江妈妈还对秋叶说:“以后做饭别总依着我们的口味……你爱吃酸辣土豆丝,还有放小米辣的凉拌木耳,想吃的时候就做自己爱吃的。”

    秋叶一愣,看向婆婆,此刻江妈妈的面色柔和,唇角微扬,慈爱的眸光如春日融雪。

    原来天下母亲的爱都有着相同的温度。

    “好的,妈。”秋叶的声音轻软下来,这声“妈”脱口而出时,带着从来没有过的温热与真挚。

    小夫妻俩送江妈妈到家,本想直奔工作室,转念想起奶奶还在家中等着消息,便调转方向先回自己家,打算第一时间将妈妈出院的事告诉她,好让她安心。

    开门的时候江书淮笑着说:“妈居然记得你爱吃凉拌木耳,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我也没想到。”秋叶笑着推开门,屋内静得有些反常。

    两人疑惑地走进去,只见茶几中央躺着个白色信封,“书淮”“秋叶”四个字被写得工工整整,那是奶奶独有的娟秀字迹。

    秋叶指尖一颤,立刻捏起信封抽出一张白纸。

    纸张轻晃着滑落在掌心,信上字迹寥寥,墨痕却力透纸背 ——亲爱的淮淮、秋叶:

    奶奶去敬老院了,那里有伴,奶奶觉得挺好的。淮淮你妈住院了,你照顾好她,我知道她是为了我着急上火。她还是年轻时的脾气,心却是不坏的,你们别为难,妈妈和奶奶都是爱你们的。

    好好照顾妈妈,别吵架,别惹她生气。奶奶到了敬老院会给你们写信,你们有空也给奶奶回个信就好。

    “敬老院?哪个敬老院?”江书淮眉头紧皱。

    “奶奶没说名字......”秋叶捏着信又看了一遍,忽然想起什么,“楼下有个爷爷好像住过敬老院,我去找他问问。”

    两人于是赶紧下楼去找人,他们并不是想劝奶奶回家,而是觉得至少该去看看那里的环境如何。

    幸运的是很快找到那位爷爷,爷爷热情地解释:“咱们这里的敬老院分公办和民办。公办的主要收‘三无老人’和孤寡老人,收费低甚至免费,但你奶奶有儿孙,不符合条件。”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民办的没门槛,就是费用高......不过你奶奶也只能去这个了,咱们这里我知道的就一家,叫‘夕阳红敬老院’,你们去找找看。”

    秋叶和江书淮对视一眼,匆匆谢过爷爷后钻进出租车。

    路途遥远,车子在坑洼的路上颠簸摇晃,两人无暇顾及窗外风景——秋叶低头快速回复工作消息,江书淮夹着电话沟通项目事宜。

    两人早饭和午饭都没吃,阳光透过车窗,落在他们略显疲惫的脸上,眼底还挂着昨晚熬夜赶工作和早起探望江妈妈留下的黑眼圈,此刻又要为奶奶奔波。

    原来人长大了,曾经的依靠会慢慢退化成需要呵护的孩童,曾经的孩子则在时光里抽条成大人,角色就这样悄然互换。

    而在这一场角色的更迭中,会去懂得责任的重量,也会意识到,爱是一场轮回,曾经被捧在掌心的孩子,终将站成遮风挡雨的屋檐。

    “到了。”司机的声音突然响起,车子也缓缓慢了下来。

    秋叶抬眼望去,阳光斜斜切过 “夕阳红敬老院” 褪了色的红色牌匾,铁门上是斑驳的锈迹,左侧的爬山虎早已枯槁,藤蔓像僵死的蛇鳞缠在栏杆上,风掠过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两人下了车,脸上都带着成年人的憔悴,肩并着肩走过去。

    铁门半掩着,吱呀一声推开时,看门大爷从藤椅上惊醒,老花镜滑到鼻尖。

    江书淮赶忙说明来意,大爷态度很好,站起身,带着他们穿过走廊。

    秋叶看着两边的房间,潮湿的霉味混着消毒水直钻鼻腔,房间很小,两张铁架床几乎就占满空间,走廊尽头的厕所门虚掩着,污水在瓷砖缝里泛着青苔。

    转过拐角,只见江奶奶正和一位银发老太太坐在门口聊着天,江奶奶看到秋叶和江书淮,眼睛发亮,立刻介绍起身边那位老人:“这是李老师,以前在镇上教了四十年书。”

    老人看起来九十多岁高龄,腰背挺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身上蓝布衫浆洗得发白却极为整洁,透着股教书人特有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