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我成了鱼玄机的老师 第371章 孟州述职
管事不敢忤逆,立刻叫来厨子。
“大人,您找我?”厨子瞪着一双大眼睛,将双手放在围裙上蹭了蹭,浑然置身事外。
“你不用紧张,我找你来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段书瑞温和道,“在我们下榻之前,还有别人来过吗?那人对你说了些什么呢?”
他气势如虹,厨子被他说中了心事,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手里的漏勺“啪”一声掉在地上。
这算是不打自招了。
“大人息怒!的确是有一位姑娘来过……给了我一张菜单,嘱咐我按菜单做菜……但是小的绝对不敢在菜里做手脚啊!”
段书瑞按了按眉心,问道:“这位姑娘可还留下别的什么话?”
“没、没有!她不仅没留姓名,还千叮咛万嘱咐,叫我千万不要将这事说出去。”厨子一脸窘迫,他也不想说,奈何这位大人实在太机警了!
“她的原话是什么?”
“姑娘说,大人口味偏清淡,做菜时要少放油盐。”
段书瑞听得呆了,他下意识想到自家那位,但没过多久就排除了这个答案。
有没有可能,是另一个和他有过泛泛之交的姑娘?他想破脑袋,都没理出个所以然来。
“行,你先下去吧。”
段书瑞从管事手中抽出菜谱,递给厨子,说道:“你还是按照原定食谱做菜吧,不能搞特殊啊!”
翌日,孟州衙门外。
述职是按照州府顺序来的,段书瑞和几个属官穿戴整齐,在孟州衙门的前堂坐着,排在他们前面的一行人已经进去了。
如他所料,部分州府官员对他不是很友好,方才一起坐在这里等候时,这些官员都冷着脸,他也懒得自讨没趣,拱拱手就算打招呼了。
谁让他一上任就得罪人呢?先是救灾的各项措施,把其他州府比下去了,然后就是赈灾款,他这里多了,其他地方就少了。还有………
他打乱脑子里的想法,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坏了,他险些忘了自己的最终目的!自己终究还是要回京城的,人能掌控的事物不多,他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够了。
如今天气冷,屋里燃着炭盆,倒是挺温暖的,几人都是一大早随便吃了点就排队等候,眼看临到中午还没到自己,有点饿了,心里腹诽:“前面的人哪儿有那么多话?就不能长话短说、删繁就简吗?”
又过了好一会儿,传令官过来令河清县官员入内了。
段书瑞立刻站起,整了整乌纱帽和官袍,对元叔平等人说:“走吧!”
其他几人立刻抱着文书跟上。
终于走进了孟州衙门的正堂,除了于太守端坐正中,其他衙门的属官也分坐两旁。
听到河清县令来了,众人都一齐抬起头来,想看看这位曾经的京官究竟长什么样。
就连段书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孟州已经名声大噪。他不是第一个被贬的京官,但在这些人里,他绝对是职位最特殊的一个!
在众多官员心中,大理寺是至高无上的殿堂,能够栖身于其间做一个七品主簿,就已经是许多人可望不可求的了,他们面前这位还一路做到五品寺正!众人都很好奇,他是触犯了什么天条,才会被贬到这个小县城?
说到大理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狄仁杰狄公。一提到大理寺官员,便不自觉地代入狄公的形象,众人虽无缘得见本尊,但都看过许多衍生作品。
在民间作品中,狄公大多被塑造成身量适中、举止儒雅的形象,笑容可掬、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最重要的是,他留着整齐的胡须!可眼前这位的下巴如此光洁,仪表堂堂,不像成日和尸体打交道的,倒像是个在学堂教书的……夫子?
数道目光齐刷刷射来,段书瑞感觉自己像一只猴子,被众人围观,露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嗯,这下对味儿了!”
接下来就是严肃的述职阶段,段书瑞上呈自己的述职报告后,开始事无巨细地汇报。
讲完自己那部分后,他往旁边一让,给元叔平腾出位置。
元叔平的口才虽然一般,但胜在经验丰富,顺利地陈述完自己的这部分内容,得到了于太守赏识的目光。
段书瑞等人陈述完,接着是衙门的官员查验各项文书,又向他们提出疑问,由地方官给出合理解释。
其中一个官员问道:“今年河清县收的粮食总量不够啊,这是怎么一回事?”
其余属官脸上神色各异,有的人懒洋洋坐着,一副看好戏的神情;有的人则捏紧拳头,暗自替他担忧。
去年闹洪灾,洪灾结束后还连着下了好几日特大暴雨,严重影响了村民秋收,这家伙这么问,显然是故意的!
段书瑞从容答道:“按照律例,遭遇洪涝、旱灾等天灾,朝廷会适当减免百姓的赋税徭役。去年秋末爆发的洪灾,已让百姓遭受了严重损失;而连续降雨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许多麦子还来不及收,就泡在水里。老百姓收粮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老天爷变脸的速度啊!”
“因此,老百姓上交的粮食总量不够,也在情理之中!”
“那今年的收粮任务总能达标了吧?”
“司天监的大人们观测到今年的气象,说今年风调雨顺。许多百姓靠天吃饭,改良了种植方法,相信今年定比去年高!”
孟州衙门的官员们听了都是目瞪口呆,他们于内情了解得不太多,此时听了他陈述的内容,都无话可说,甚至对受灾的百姓生出一抹同情。
原先质问的官员不吭声了,于太守接过他的话头:“既然如此,关于如何让百姓按时交粮,增收致富,你可有什么见解?”
段书瑞听了,朝他拱了拱手,诚挚道:“下官正要恳求大人!我河清县经历水灾,还有贫困人群需要救济。我调查过,不少老人会烧陶工艺,能烧制三彩器,因此打算以官府的名义,建一个学堂,专门教授适龄男女烧陶工艺,陶瓷制品可以远销外地,恳请大人提供支持!”
这话一出,于太守愣住了。
如今……唐三彩是受欢迎,老一辈的手艺人也的确技术出众……
只是……许多技术和工具,是本地人发财致富的法宝。他要是不经同意,随随便便的分享,和食肆大厨交出自己的独家秘方有什么区别?
于太守掀起眼皮,淡淡地说:“这件事非同小可,本官过后再答复你。”
“大人,您找我?”厨子瞪着一双大眼睛,将双手放在围裙上蹭了蹭,浑然置身事外。
“你不用紧张,我找你来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段书瑞温和道,“在我们下榻之前,还有别人来过吗?那人对你说了些什么呢?”
他气势如虹,厨子被他说中了心事,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手里的漏勺“啪”一声掉在地上。
这算是不打自招了。
“大人息怒!的确是有一位姑娘来过……给了我一张菜单,嘱咐我按菜单做菜……但是小的绝对不敢在菜里做手脚啊!”
段书瑞按了按眉心,问道:“这位姑娘可还留下别的什么话?”
“没、没有!她不仅没留姓名,还千叮咛万嘱咐,叫我千万不要将这事说出去。”厨子一脸窘迫,他也不想说,奈何这位大人实在太机警了!
“她的原话是什么?”
“姑娘说,大人口味偏清淡,做菜时要少放油盐。”
段书瑞听得呆了,他下意识想到自家那位,但没过多久就排除了这个答案。
有没有可能,是另一个和他有过泛泛之交的姑娘?他想破脑袋,都没理出个所以然来。
“行,你先下去吧。”
段书瑞从管事手中抽出菜谱,递给厨子,说道:“你还是按照原定食谱做菜吧,不能搞特殊啊!”
翌日,孟州衙门外。
述职是按照州府顺序来的,段书瑞和几个属官穿戴整齐,在孟州衙门的前堂坐着,排在他们前面的一行人已经进去了。
如他所料,部分州府官员对他不是很友好,方才一起坐在这里等候时,这些官员都冷着脸,他也懒得自讨没趣,拱拱手就算打招呼了。
谁让他一上任就得罪人呢?先是救灾的各项措施,把其他州府比下去了,然后就是赈灾款,他这里多了,其他地方就少了。还有………
他打乱脑子里的想法,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坏了,他险些忘了自己的最终目的!自己终究还是要回京城的,人能掌控的事物不多,他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够了。
如今天气冷,屋里燃着炭盆,倒是挺温暖的,几人都是一大早随便吃了点就排队等候,眼看临到中午还没到自己,有点饿了,心里腹诽:“前面的人哪儿有那么多话?就不能长话短说、删繁就简吗?”
又过了好一会儿,传令官过来令河清县官员入内了。
段书瑞立刻站起,整了整乌纱帽和官袍,对元叔平等人说:“走吧!”
其他几人立刻抱着文书跟上。
终于走进了孟州衙门的正堂,除了于太守端坐正中,其他衙门的属官也分坐两旁。
听到河清县令来了,众人都一齐抬起头来,想看看这位曾经的京官究竟长什么样。
就连段书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孟州已经名声大噪。他不是第一个被贬的京官,但在这些人里,他绝对是职位最特殊的一个!
在众多官员心中,大理寺是至高无上的殿堂,能够栖身于其间做一个七品主簿,就已经是许多人可望不可求的了,他们面前这位还一路做到五品寺正!众人都很好奇,他是触犯了什么天条,才会被贬到这个小县城?
说到大理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狄仁杰狄公。一提到大理寺官员,便不自觉地代入狄公的形象,众人虽无缘得见本尊,但都看过许多衍生作品。
在民间作品中,狄公大多被塑造成身量适中、举止儒雅的形象,笑容可掬、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最重要的是,他留着整齐的胡须!可眼前这位的下巴如此光洁,仪表堂堂,不像成日和尸体打交道的,倒像是个在学堂教书的……夫子?
数道目光齐刷刷射来,段书瑞感觉自己像一只猴子,被众人围观,露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嗯,这下对味儿了!”
接下来就是严肃的述职阶段,段书瑞上呈自己的述职报告后,开始事无巨细地汇报。
讲完自己那部分后,他往旁边一让,给元叔平腾出位置。
元叔平的口才虽然一般,但胜在经验丰富,顺利地陈述完自己的这部分内容,得到了于太守赏识的目光。
段书瑞等人陈述完,接着是衙门的官员查验各项文书,又向他们提出疑问,由地方官给出合理解释。
其中一个官员问道:“今年河清县收的粮食总量不够啊,这是怎么一回事?”
其余属官脸上神色各异,有的人懒洋洋坐着,一副看好戏的神情;有的人则捏紧拳头,暗自替他担忧。
去年闹洪灾,洪灾结束后还连着下了好几日特大暴雨,严重影响了村民秋收,这家伙这么问,显然是故意的!
段书瑞从容答道:“按照律例,遭遇洪涝、旱灾等天灾,朝廷会适当减免百姓的赋税徭役。去年秋末爆发的洪灾,已让百姓遭受了严重损失;而连续降雨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许多麦子还来不及收,就泡在水里。老百姓收粮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老天爷变脸的速度啊!”
“因此,老百姓上交的粮食总量不够,也在情理之中!”
“那今年的收粮任务总能达标了吧?”
“司天监的大人们观测到今年的气象,说今年风调雨顺。许多百姓靠天吃饭,改良了种植方法,相信今年定比去年高!”
孟州衙门的官员们听了都是目瞪口呆,他们于内情了解得不太多,此时听了他陈述的内容,都无话可说,甚至对受灾的百姓生出一抹同情。
原先质问的官员不吭声了,于太守接过他的话头:“既然如此,关于如何让百姓按时交粮,增收致富,你可有什么见解?”
段书瑞听了,朝他拱了拱手,诚挚道:“下官正要恳求大人!我河清县经历水灾,还有贫困人群需要救济。我调查过,不少老人会烧陶工艺,能烧制三彩器,因此打算以官府的名义,建一个学堂,专门教授适龄男女烧陶工艺,陶瓷制品可以远销外地,恳请大人提供支持!”
这话一出,于太守愣住了。
如今……唐三彩是受欢迎,老一辈的手艺人也的确技术出众……
只是……许多技术和工具,是本地人发财致富的法宝。他要是不经同意,随随便便的分享,和食肆大厨交出自己的独家秘方有什么区别?
于太守掀起眼皮,淡淡地说:“这件事非同小可,本官过后再答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