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我成了鱼玄机的老师 第372章 因地制宜
段书瑞感激道:“谢谢大人!”
仔细一瞧,他的眼底似有泪光闪烁,难为他一双凤眼,还能睁得滚圆。
在场所有人的脑海里不约而同出现一个词。
戏精!
出了衙门,段书瑞带人回到驿馆。
这累了大半天的,大家都回房歇了一会儿,这才回到大堂。管事已经准备好一桌的饭菜了。
段书瑞瞟了一眼桌上的菜,发现都是当地常见的菜色,略微松了口气。
他举起酒杯,对众人说道:“这回辛苦大家了,饭后的时间大家自由安排,我们五日后返程。”
众人听了,都是一阵欢呼。孟州虽不比长安繁华,可总比河清那小县城好啊!听说青云坊为了欢迎官员到来,还特意安排了花魁游街呢!
虽然想法多多,明华还是一本正经地说道:“大人您去哪里?下官愿陪同大人!”
“对!我们应当陪同大人!”其他人回过神来,开始表忠心。
“行了,我还不清楚你们吗?趁着今明两天有空多玩玩,后面咱们还有安排呐!”他无奈一笑。
提到正事,其他人都没了玩的心思。他们来之前就做过调查,河清县地方偏远,没有什么支柱性产业。当务之急,是发展特色产业,让百姓们能够自给自足。
思来想去,河清县的优势是民间手艺人多,当地烧陶工艺更是一绝。段书瑞到底比旁人多了一段记忆,他知道河清就在现在的孟津一带,而孟津一带有大量制作精美的唐三彩。河清离孟州近,何不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一下特色产业呢?
河清离洛阳近,洛阳不乏富商,若是能将陶瓷工艺品运往洛阳,能提高百姓的收入;烧陶工艺本身,可以吸纳大量闲散劳动力,让更多人可以有生活来源。将烧好的陶瓷运到外地去卖,可促进运输业发展,增加商税收入。
何谓一举多得?这便是了!
段书瑞从就任河清县令开始,就在谋划如何改善当地经济,现在总算找到一条门路,怎么样也得把事情做成。他给众人也安排了任务。
又过了三日,段书瑞投出去的帖子终于有了回应,于太守肯召见他了。
这一回,他是自己一个人上门拜访的。述职是公事,这一回算是私人拜访了。
于府管家请他在正厅坐下,奉上热茶,步履匆匆地去请人。
段书瑞捏着茶盏,浅啜一口茶水,并不知道自己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后院的厢房里,有关他的批判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你们有所不知,我听一位朝中的同僚说,这位段公子有一句口头禅。”于太守理了理衣领,清了清嗓子,“只有不正经的人,才会拿相貌说事。”
他的两个女儿对视一眼,哄堂大笑。
“真的啊?”
“阿耶可莫要编些话来诓我们。”
“这张脸吧,好看是好看,可主人不近人情啊!”于太守振振有词,“你们阿耶是过来人,还不清楚吗?你们听好,找对象,三分看长相,七分看人品……”
“那你说说,老娘的长相占几分啊?”一个彪悍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正是太守夫人到了。
“十分!绝对是十分!”于太守抹了一把脑门,赔笑道。
“哎,这段公子要是没成亲该多好!咱们还可以给他说说亲呢!”太守夫人一屁股坐下,按住胸口,顺道看了一眼自己的大女儿。
“不知为何,我有一种预感,此人不会在这里待太久。你若是把女儿嫁给他,万一他以后被圣人调回京城,咱们姑娘不就算远嫁了吗?”
“主家,段公子来了!”
“让他稍等,我这就来!”
看到太守进来,段书瑞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于太守抬了抬手,示意段书瑞坐下,随即说道:“修竹,咱们得有一年时间没见了吧?你现在俨然是一副河清人的模样了。”
两人闲聊了几句,屋里的气氛也熟络起来。于太守喝完第二杯茶,语气温和许多:“修竹,你回去后就到了封衙的日子了,你过年可要回长安?”
段书瑞沉吟片刻,笑着摇了摇头,“今年时间有些仓促,怕是不能回去。”
于太守叹了一口气,终于将话题拉回正道:“无事不登三宝殿。修竹,我知道你此行的目的,你不如换个要求,我还可以考虑一下。”
段书瑞咽了一口口水。
正当于太守认为他要知难而退时,面前的人开口了:“朝廷的经费下来后,大人可否将翻车和曲辕犁多分我们几台?”
于太守面色先是一僵,旋即爬上一抹愠色,“你的手伸得太长了!你才上任一年有余,何苦做那么多事?从前老县令做事总是稳稳当当的。况且,你和他不同,只要你能老实本分地度过这几年,将来自会有前途,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别人或许不知道,可他是知道的。段书瑞与崔家交好,他最大的后台就是崔家,而崔家深受圣人器重。
当初他被外调出京,显然是中了敌党的圈套,但敌党为何会如此忌惮他呢?不还是因为他爬得太快,让那些人心里有了危机感吗?
他为什么爬得快?旁人要耗费半年时间才能勘破的案件,他只要两个月就可以抓到真凶,这难道不是最有力的答案?
“大人,留给我的时间并不多。”段书瑞淡淡一笑,“读了那么多年圣贤书,我的理想,还没有被现实磋磨掉。”
于太守被他诚挚的目光一烫,突然说不出话来。
“行了,你回去吧,我会好好考虑的!”
听到他话语中的期许,段书瑞心下一喜,他站起身一揖到地,便告辞了。
在门房等候的明华连忙迎了过来,给他披上衣服,说道:“大人,又变天了。”
段书瑞看着阴沉沉的天,笑道:“我们坐马车回去吧!”
许是归心似箭,天气寒冷萧瑟,他却完全不觉得冷。想到两天后就可以回去,他几乎是健步如飞了。
许多年后,当他回首往事,他会无比自责,痛恨为什么不晚一天离开。
仔细一瞧,他的眼底似有泪光闪烁,难为他一双凤眼,还能睁得滚圆。
在场所有人的脑海里不约而同出现一个词。
戏精!
出了衙门,段书瑞带人回到驿馆。
这累了大半天的,大家都回房歇了一会儿,这才回到大堂。管事已经准备好一桌的饭菜了。
段书瑞瞟了一眼桌上的菜,发现都是当地常见的菜色,略微松了口气。
他举起酒杯,对众人说道:“这回辛苦大家了,饭后的时间大家自由安排,我们五日后返程。”
众人听了,都是一阵欢呼。孟州虽不比长安繁华,可总比河清那小县城好啊!听说青云坊为了欢迎官员到来,还特意安排了花魁游街呢!
虽然想法多多,明华还是一本正经地说道:“大人您去哪里?下官愿陪同大人!”
“对!我们应当陪同大人!”其他人回过神来,开始表忠心。
“行了,我还不清楚你们吗?趁着今明两天有空多玩玩,后面咱们还有安排呐!”他无奈一笑。
提到正事,其他人都没了玩的心思。他们来之前就做过调查,河清县地方偏远,没有什么支柱性产业。当务之急,是发展特色产业,让百姓们能够自给自足。
思来想去,河清县的优势是民间手艺人多,当地烧陶工艺更是一绝。段书瑞到底比旁人多了一段记忆,他知道河清就在现在的孟津一带,而孟津一带有大量制作精美的唐三彩。河清离孟州近,何不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一下特色产业呢?
河清离洛阳近,洛阳不乏富商,若是能将陶瓷工艺品运往洛阳,能提高百姓的收入;烧陶工艺本身,可以吸纳大量闲散劳动力,让更多人可以有生活来源。将烧好的陶瓷运到外地去卖,可促进运输业发展,增加商税收入。
何谓一举多得?这便是了!
段书瑞从就任河清县令开始,就在谋划如何改善当地经济,现在总算找到一条门路,怎么样也得把事情做成。他给众人也安排了任务。
又过了三日,段书瑞投出去的帖子终于有了回应,于太守肯召见他了。
这一回,他是自己一个人上门拜访的。述职是公事,这一回算是私人拜访了。
于府管家请他在正厅坐下,奉上热茶,步履匆匆地去请人。
段书瑞捏着茶盏,浅啜一口茶水,并不知道自己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后院的厢房里,有关他的批判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你们有所不知,我听一位朝中的同僚说,这位段公子有一句口头禅。”于太守理了理衣领,清了清嗓子,“只有不正经的人,才会拿相貌说事。”
他的两个女儿对视一眼,哄堂大笑。
“真的啊?”
“阿耶可莫要编些话来诓我们。”
“这张脸吧,好看是好看,可主人不近人情啊!”于太守振振有词,“你们阿耶是过来人,还不清楚吗?你们听好,找对象,三分看长相,七分看人品……”
“那你说说,老娘的长相占几分啊?”一个彪悍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正是太守夫人到了。
“十分!绝对是十分!”于太守抹了一把脑门,赔笑道。
“哎,这段公子要是没成亲该多好!咱们还可以给他说说亲呢!”太守夫人一屁股坐下,按住胸口,顺道看了一眼自己的大女儿。
“不知为何,我有一种预感,此人不会在这里待太久。你若是把女儿嫁给他,万一他以后被圣人调回京城,咱们姑娘不就算远嫁了吗?”
“主家,段公子来了!”
“让他稍等,我这就来!”
看到太守进来,段书瑞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于太守抬了抬手,示意段书瑞坐下,随即说道:“修竹,咱们得有一年时间没见了吧?你现在俨然是一副河清人的模样了。”
两人闲聊了几句,屋里的气氛也熟络起来。于太守喝完第二杯茶,语气温和许多:“修竹,你回去后就到了封衙的日子了,你过年可要回长安?”
段书瑞沉吟片刻,笑着摇了摇头,“今年时间有些仓促,怕是不能回去。”
于太守叹了一口气,终于将话题拉回正道:“无事不登三宝殿。修竹,我知道你此行的目的,你不如换个要求,我还可以考虑一下。”
段书瑞咽了一口口水。
正当于太守认为他要知难而退时,面前的人开口了:“朝廷的经费下来后,大人可否将翻车和曲辕犁多分我们几台?”
于太守面色先是一僵,旋即爬上一抹愠色,“你的手伸得太长了!你才上任一年有余,何苦做那么多事?从前老县令做事总是稳稳当当的。况且,你和他不同,只要你能老实本分地度过这几年,将来自会有前途,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别人或许不知道,可他是知道的。段书瑞与崔家交好,他最大的后台就是崔家,而崔家深受圣人器重。
当初他被外调出京,显然是中了敌党的圈套,但敌党为何会如此忌惮他呢?不还是因为他爬得太快,让那些人心里有了危机感吗?
他为什么爬得快?旁人要耗费半年时间才能勘破的案件,他只要两个月就可以抓到真凶,这难道不是最有力的答案?
“大人,留给我的时间并不多。”段书瑞淡淡一笑,“读了那么多年圣贤书,我的理想,还没有被现实磋磨掉。”
于太守被他诚挚的目光一烫,突然说不出话来。
“行了,你回去吧,我会好好考虑的!”
听到他话语中的期许,段书瑞心下一喜,他站起身一揖到地,便告辞了。
在门房等候的明华连忙迎了过来,给他披上衣服,说道:“大人,又变天了。”
段书瑞看着阴沉沉的天,笑道:“我们坐马车回去吧!”
许是归心似箭,天气寒冷萧瑟,他却完全不觉得冷。想到两天后就可以回去,他几乎是健步如飞了。
许多年后,当他回首往事,他会无比自责,痛恨为什么不晚一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