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盘点:始皇陛下赢麻了 第30章 “那些被断章取义的儒家经典”
“本期提问:儒家文化里面有哪些被断章取义的?”
……
网友1:“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行仁术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要远离血气杀生之事,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表现出仁心和不忍见到杀生之事的品德。
这也是顺应人性,使人主动践行道德,养成君子人格的做法。怎么后来被理解成了男人不做饭了呢?”
网友2:“贱内的贱字指古代男性对自己的谦称,不是指女子。”
网友3:“如果一个文化一直被曲解,那曲解后的文化一定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网友4:“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在古时是没有介词的含义的,这句话不是人只考虑自己才为好,是如果不正视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则同于天诛地灭”
网友5:“无奸不商原来是无尖不商。大概是指卖东西要把东西盛的尖尖的,多给一些。”
网友6: “还有古代的时候如果女子死了丈夫,不是说女的克夫,而是这个男的没福气,过不下去离婚改嫁也都很正常。
尤其唐代女子地位更高,都是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
直到从朱熹那里开始搞程朱理学那一套。而贞节牌坊也变成了后面女子身上的层层枷锁。”
网友7:除了前面提到的,儒家文化里还有一些观点也常被误解,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网友8:还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贵族犯罪不用受刑罚制裁,而平民百姓则不能享受礼仪的待遇,认为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严重的等级歧视,加剧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可是不是这样的。
“刑不上大夫”是指大夫阶层身份尊贵,在他们触犯法律时,在量刑和处罚方式上会有一定的特殊考量,但并非不用受刑罚。
例如,他们可能会以自裁等相对体面的方式来承担罪责,维护贵族的尊严。“礼不下庶人”则是说礼仪规范繁多,对于整日为生计奔波的平民百姓而言。
难以全面顾及和遵循所有礼仪细节,但并非意味着他们不受礼仪的约束,平民也有自己简单的礼仪规范。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在宋朝成了文官们的免死金牌。时不时的就拿出来给皇帝上个人价值”
网友9:“还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不少人将其误解为完全否定人的欲望和需求,要求人们禁欲,压抑人性,认为这是儒家思想对人性的一种束缚和戕害。
其实这里的“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正常欲望,而是指过度的、不合理的私欲,如贪婪、奢靡、残暴等违背道德伦理的欲念。
“天理”则是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自然法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倡导人们克制过度的私欲,遵循道德准则,达到一种道德上的完善和内心的平衡。”
网友10:最令人有争议的就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了。
很多人将其简单理解为不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导致一些人承受巨大的生育压力,甚至在家庭观念中把生育后代看作头等大事,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孝道。
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对此的解释是: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也就是说,最大的不孝是不懂得侍奉和顺应父母的意愿,让父母陷于不义,而不生育后代只是其中一种不孝的表现。”
网友11:“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一观点普遍被认为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绝对服从观念,强调臣子对君主、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顺从,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自由,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儒家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但并非是这种绝对的、片面的服从。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
孟子也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明确表达了君臣关系是相对的。”
——————————————分割线
大秦
在秦朝那弥漫着独特气息的宫廷之中,一位公羊家的儒家博士正襟危坐于学宫里面。案几上的竹简摆放得整整齐齐,然而他却无心翻阅。
他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愤懑与无奈,脑海里不断浮现金榜上后世儒家对先圣文化的种种误解。
那些被肆意篡改和曲解的教义,在他看来就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对正统儒家文化的坚守。
终于,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霍然起身,大步走到墙边,伸手握住了那柄挂在墙上的长剑。剑鞘上的花纹在烛光下闪烁,似也在呼应着他此刻的激愤。
他抽出长剑,剑刃闪过一道寒光,映照着他那涨红的脸庞。“这些后世之人,怎能如此肆意妄为!”
他对着空气怒吼道,仿佛那些误解儒家文化的后世儒生就站在他面前。他挥舞着长剑,风声呼呼作响,每一次挥剑都带着他对正统文化的扞卫之意。
舞了一阵,他停下动作,望着剑尖微微颤抖的寒光,逐渐冷静下来。他深知,穿越时空与后世之人理论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慢慢地将手中的剑收入鞘中,动作轻柔而沉稳,仿佛这把剑是他最珍视的宝物一般。然后,他轻轻地坐回案几前,案几上摆放着一卷卷的竹简,这些竹简承载着先圣们的智慧和思想。
他拿起其中一卷竹简,展开来,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如此的古老而深奥,但他却能轻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真正的儒家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世的人们有机会看到先圣们思想的原貌,而不再被那些错误的解读所误导。
章台宫
萧幼林步履轻盈地走到了始皇身旁,她微微仰起头,目光凝视着天边那道耀眼的金榜。那金榜高悬于天际,散发着令人炫目的光芒,仿佛是上天赐予的荣耀与权力的象征。
萧幼林的视线从金榜上移开,转而落在了始皇手中的竹简上。她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转头看向始皇,微笑着说道:
“始皇陛下,您既然选择了以儒皮法骨来治理国家,那么是否可以考虑让秦儒去与那些后世的儒家之人进行一场辩论呢?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陛下您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有助于巩固您的统治啊。”
始皇的目光落在萧幼林身上,他注意到她眼中闪过的那一丝狡黠。他心里很清楚,萧幼林提出这个建议,恐怕不仅仅是为了让他更好地了解儒家文化,更有可能是想看到秦儒和汉儒去痛斥那些被她视为伪君子的儒家之人。
然而,始皇并没有立刻揭穿萧幼林的心思。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淡淡的微笑,然后抚掌大笑道:“善!”这个字从他口中说出,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萧幼林听到始皇的回答,心中暗喜。她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她终于有机会目睹秦儒和汉儒与那些伪君子们一决高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儒家正统。
不过,要想真正让那些唐朝以后的儒家之人“感动”,她还需要找一些更具分量的人物来压阵才行。
比如说孔子、孟子、荀子这样的大贤,他们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想到这里,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狡黠的笑容。
然后,她启唇,轻声念起一段古老的咒语。随着咒语的响起,她的身体渐渐散发出耀眼的金光,如同太阳一般璀璨夺目。
紧接着,她的身影如同流星一般划过天际,瞬间消失在了原地,只留下一道金色的光芒在空中久久不散。
嬴政站在原地,凝视着她离去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玩味的神色。他轻声说道:“啧,以后可真是要热闹了啊。”虽然他的语气看似轻松,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期待。
毕竟,他手底下的这些秦儒们,平日里虽然对儒家经典倒背如流,但真正见到那些往圣先贤,恐怕还是会有些紧张和敬畏吧。
说不定,那些大贤们一怒之下,会给这些秦儒们来上一顿“爱的教育”呢。
想到这里,嬴政的嘴角不由得泛起了一丝淡淡的笑意。
——————————————分割线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静静地凝视着眼前这个矮墩墩的小姑娘,他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只有那对深邃的眼眸中,隐隐透露出一丝疑惑和不确定。
沉默片刻后,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缓慢:“你是让吾去教训那些后世儒家之人?”
小姑娘像是早就料到孔子会有此一问,她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一双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孔子,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仿佛在向孔子诉说着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正是!先生,后世有些儒家之人,他们背离了您的教诲,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啊!”
小姑娘顿了顿,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接着说道:
“这些人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尊崇儒家思想,但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您的理念背道而驰。他们打着尊儒的旗号,却行着自私自利之事,用繁文缛节来束缚人们的手脚,还愚弄百姓,让他们盲目地追随。”
说到这里,小姑娘的语气愈发激动起来,她的小脸因为愤怒而涨得通红。
“先生您一生倡导仁义礼智信,这些本应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可他们却把这些美好的品德变成了争名逐利的工具,实在是有辱斯文啊!”
孔子静静地听着小姑娘的话,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怅惘和无奈。
他缓缓转过身去,背着手,在原地缓缓踱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停下脚步,轻叹一声,说道:
“吾一生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本望仁义之道能行于天下。却未曾想到,后世竟有如此不肖之徒,将吾之学说曲解至此。”
他的声音中流露出的失望和哀伤,就像沉重的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不禁为之一颤。
那是对这些后世儒家之人行为的深深痛心,仿佛他能看到他们对儒学的曲解和背离,却又无力改变这一切。
然而,时间如流水般匆匆逝去,他无法亲身穿越时空,去纠正这些错误。尽管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惋惜,但他的目光依然坚定,似乎在思考着如何才能让真正的儒学重新焕发光彩。
就在这时,小姑娘像是早有准备一般,迅速从怀中掏出一个古朴的玉佩。那玉佩散发着淡淡的光芒,透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息。
她毫不犹豫地将玉佩递到孔子面前,轻声说道:“先生,这玉佩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帮助您前往后世。您去看看吧,看看那些人是如何曲解您的思想的。然后,凭借您的智慧,让真正的儒学再次闪耀光芒。”
孔子凝视着手中的玉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仔细端详着玉佩上的纹路和光泽,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
接着,他抬起头,看向眼前的小姑娘,只见她一脸诚挚,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孔子沉思片刻,终于郑重地点了点头,缓缓伸出手,接过了玉佩。就在他触碰到玉佩的瞬间,一道耀眼的光芒骤然爆发,将他整个人都笼罩其中。光芒如此强烈,以至于让人无法直视。
待光芒渐渐消散,原本站在那里的孔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小姑娘静静地望着孔子消失的方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欣喜的笑容。
她相信,孔子一定能够成功地让那些背离正道的儒家之人重新回到正途。至于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并不重要,只要能达到目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接下来,我得去找亚圣孟子了!”萧幼林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期待。
毕竟,她已经有幸见过了伟大的孔子,那么顺理成章地,她也应该去拜访一下同样声名赫赫的亚圣孟子。
想到这里,萧幼林毫不犹豫地转身,仿佛她与孟子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牵引着她前行。
眨眼之间,她的身影如同幻影一般,迅速地消失在了原地,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
——————————————分割线
题外话:
孔子的那个玉佩上刻有传送法阵的,他是可以把他的孔门七十二贤给拉过去的,不过这得看孔夫子愿不愿意了。作者是不可能让孔子一个人单打独斗的。
……
网友1:“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行仁术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要远离血气杀生之事,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表现出仁心和不忍见到杀生之事的品德。
这也是顺应人性,使人主动践行道德,养成君子人格的做法。怎么后来被理解成了男人不做饭了呢?”
网友2:“贱内的贱字指古代男性对自己的谦称,不是指女子。”
网友3:“如果一个文化一直被曲解,那曲解后的文化一定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网友4:“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在古时是没有介词的含义的,这句话不是人只考虑自己才为好,是如果不正视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则同于天诛地灭”
网友5:“无奸不商原来是无尖不商。大概是指卖东西要把东西盛的尖尖的,多给一些。”
网友6: “还有古代的时候如果女子死了丈夫,不是说女的克夫,而是这个男的没福气,过不下去离婚改嫁也都很正常。
尤其唐代女子地位更高,都是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
直到从朱熹那里开始搞程朱理学那一套。而贞节牌坊也变成了后面女子身上的层层枷锁。”
网友7:除了前面提到的,儒家文化里还有一些观点也常被误解,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网友8:还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贵族犯罪不用受刑罚制裁,而平民百姓则不能享受礼仪的待遇,认为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严重的等级歧视,加剧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可是不是这样的。
“刑不上大夫”是指大夫阶层身份尊贵,在他们触犯法律时,在量刑和处罚方式上会有一定的特殊考量,但并非不用受刑罚。
例如,他们可能会以自裁等相对体面的方式来承担罪责,维护贵族的尊严。“礼不下庶人”则是说礼仪规范繁多,对于整日为生计奔波的平民百姓而言。
难以全面顾及和遵循所有礼仪细节,但并非意味着他们不受礼仪的约束,平民也有自己简单的礼仪规范。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在宋朝成了文官们的免死金牌。时不时的就拿出来给皇帝上个人价值”
网友9:“还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不少人将其误解为完全否定人的欲望和需求,要求人们禁欲,压抑人性,认为这是儒家思想对人性的一种束缚和戕害。
其实这里的“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正常欲望,而是指过度的、不合理的私欲,如贪婪、奢靡、残暴等违背道德伦理的欲念。
“天理”则是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自然法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倡导人们克制过度的私欲,遵循道德准则,达到一种道德上的完善和内心的平衡。”
网友10:最令人有争议的就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了。
很多人将其简单理解为不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导致一些人承受巨大的生育压力,甚至在家庭观念中把生育后代看作头等大事,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孝道。
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对此的解释是: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也就是说,最大的不孝是不懂得侍奉和顺应父母的意愿,让父母陷于不义,而不生育后代只是其中一种不孝的表现。”
网友11:“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一观点普遍被认为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绝对服从观念,强调臣子对君主、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顺从,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自由,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儒家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但并非是这种绝对的、片面的服从。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
孟子也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明确表达了君臣关系是相对的。”
——————————————分割线
大秦
在秦朝那弥漫着独特气息的宫廷之中,一位公羊家的儒家博士正襟危坐于学宫里面。案几上的竹简摆放得整整齐齐,然而他却无心翻阅。
他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愤懑与无奈,脑海里不断浮现金榜上后世儒家对先圣文化的种种误解。
那些被肆意篡改和曲解的教义,在他看来就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对正统儒家文化的坚守。
终于,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霍然起身,大步走到墙边,伸手握住了那柄挂在墙上的长剑。剑鞘上的花纹在烛光下闪烁,似也在呼应着他此刻的激愤。
他抽出长剑,剑刃闪过一道寒光,映照着他那涨红的脸庞。“这些后世之人,怎能如此肆意妄为!”
他对着空气怒吼道,仿佛那些误解儒家文化的后世儒生就站在他面前。他挥舞着长剑,风声呼呼作响,每一次挥剑都带着他对正统文化的扞卫之意。
舞了一阵,他停下动作,望着剑尖微微颤抖的寒光,逐渐冷静下来。他深知,穿越时空与后世之人理论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慢慢地将手中的剑收入鞘中,动作轻柔而沉稳,仿佛这把剑是他最珍视的宝物一般。然后,他轻轻地坐回案几前,案几上摆放着一卷卷的竹简,这些竹简承载着先圣们的智慧和思想。
他拿起其中一卷竹简,展开来,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如此的古老而深奥,但他却能轻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真正的儒家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世的人们有机会看到先圣们思想的原貌,而不再被那些错误的解读所误导。
章台宫
萧幼林步履轻盈地走到了始皇身旁,她微微仰起头,目光凝视着天边那道耀眼的金榜。那金榜高悬于天际,散发着令人炫目的光芒,仿佛是上天赐予的荣耀与权力的象征。
萧幼林的视线从金榜上移开,转而落在了始皇手中的竹简上。她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转头看向始皇,微笑着说道:
“始皇陛下,您既然选择了以儒皮法骨来治理国家,那么是否可以考虑让秦儒去与那些后世的儒家之人进行一场辩论呢?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陛下您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有助于巩固您的统治啊。”
始皇的目光落在萧幼林身上,他注意到她眼中闪过的那一丝狡黠。他心里很清楚,萧幼林提出这个建议,恐怕不仅仅是为了让他更好地了解儒家文化,更有可能是想看到秦儒和汉儒去痛斥那些被她视为伪君子的儒家之人。
然而,始皇并没有立刻揭穿萧幼林的心思。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淡淡的微笑,然后抚掌大笑道:“善!”这个字从他口中说出,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萧幼林听到始皇的回答,心中暗喜。她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她终于有机会目睹秦儒和汉儒与那些伪君子们一决高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儒家正统。
不过,要想真正让那些唐朝以后的儒家之人“感动”,她还需要找一些更具分量的人物来压阵才行。
比如说孔子、孟子、荀子这样的大贤,他们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想到这里,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狡黠的笑容。
然后,她启唇,轻声念起一段古老的咒语。随着咒语的响起,她的身体渐渐散发出耀眼的金光,如同太阳一般璀璨夺目。
紧接着,她的身影如同流星一般划过天际,瞬间消失在了原地,只留下一道金色的光芒在空中久久不散。
嬴政站在原地,凝视着她离去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玩味的神色。他轻声说道:“啧,以后可真是要热闹了啊。”虽然他的语气看似轻松,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期待。
毕竟,他手底下的这些秦儒们,平日里虽然对儒家经典倒背如流,但真正见到那些往圣先贤,恐怕还是会有些紧张和敬畏吧。
说不定,那些大贤们一怒之下,会给这些秦儒们来上一顿“爱的教育”呢。
想到这里,嬴政的嘴角不由得泛起了一丝淡淡的笑意。
——————————————分割线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静静地凝视着眼前这个矮墩墩的小姑娘,他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只有那对深邃的眼眸中,隐隐透露出一丝疑惑和不确定。
沉默片刻后,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缓慢:“你是让吾去教训那些后世儒家之人?”
小姑娘像是早就料到孔子会有此一问,她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一双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孔子,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仿佛在向孔子诉说着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正是!先生,后世有些儒家之人,他们背离了您的教诲,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啊!”
小姑娘顿了顿,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接着说道:
“这些人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尊崇儒家思想,但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您的理念背道而驰。他们打着尊儒的旗号,却行着自私自利之事,用繁文缛节来束缚人们的手脚,还愚弄百姓,让他们盲目地追随。”
说到这里,小姑娘的语气愈发激动起来,她的小脸因为愤怒而涨得通红。
“先生您一生倡导仁义礼智信,这些本应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可他们却把这些美好的品德变成了争名逐利的工具,实在是有辱斯文啊!”
孔子静静地听着小姑娘的话,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怅惘和无奈。
他缓缓转过身去,背着手,在原地缓缓踱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停下脚步,轻叹一声,说道:
“吾一生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本望仁义之道能行于天下。却未曾想到,后世竟有如此不肖之徒,将吾之学说曲解至此。”
他的声音中流露出的失望和哀伤,就像沉重的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不禁为之一颤。
那是对这些后世儒家之人行为的深深痛心,仿佛他能看到他们对儒学的曲解和背离,却又无力改变这一切。
然而,时间如流水般匆匆逝去,他无法亲身穿越时空,去纠正这些错误。尽管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惋惜,但他的目光依然坚定,似乎在思考着如何才能让真正的儒学重新焕发光彩。
就在这时,小姑娘像是早有准备一般,迅速从怀中掏出一个古朴的玉佩。那玉佩散发着淡淡的光芒,透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息。
她毫不犹豫地将玉佩递到孔子面前,轻声说道:“先生,这玉佩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帮助您前往后世。您去看看吧,看看那些人是如何曲解您的思想的。然后,凭借您的智慧,让真正的儒学再次闪耀光芒。”
孔子凝视着手中的玉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仔细端详着玉佩上的纹路和光泽,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
接着,他抬起头,看向眼前的小姑娘,只见她一脸诚挚,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孔子沉思片刻,终于郑重地点了点头,缓缓伸出手,接过了玉佩。就在他触碰到玉佩的瞬间,一道耀眼的光芒骤然爆发,将他整个人都笼罩其中。光芒如此强烈,以至于让人无法直视。
待光芒渐渐消散,原本站在那里的孔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小姑娘静静地望着孔子消失的方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欣喜的笑容。
她相信,孔子一定能够成功地让那些背离正道的儒家之人重新回到正途。至于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并不重要,只要能达到目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接下来,我得去找亚圣孟子了!”萧幼林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期待。
毕竟,她已经有幸见过了伟大的孔子,那么顺理成章地,她也应该去拜访一下同样声名赫赫的亚圣孟子。
想到这里,萧幼林毫不犹豫地转身,仿佛她与孟子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牵引着她前行。
眨眼之间,她的身影如同幻影一般,迅速地消失在了原地,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
——————————————分割线
题外话:
孔子的那个玉佩上刻有传送法阵的,他是可以把他的孔门七十二贤给拉过去的,不过这得看孔夫子愿不愿意了。作者是不可能让孔子一个人单打独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