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盘点:始皇陛下赢麻了 第31章 清谈会(一)
热门推荐:
异能天下仙术为尊
被车撞后,我觉醒了透视赌石异能
长梦传
抗战从影视我的团长开始
假千金誓不为奴,重生掀翻侯府
逍遥炼器师
拍卖万倍返还:凡铁变极道帝兵!
大夏世子,从一介书生开始
孤身带妹,我的小吃摊火爆全球
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住处位于一片宁静之地,屋舍错落于青山绿水间。门前一条清澈小溪潺潺流过,溪中鱼儿嬉戏,水面波光粼粼。
在溪边,翠绿的芦苇像是一群优雅的舞者,它们随着微风的节奏轻轻摇曳着身姿,仿佛在演绎一场无声的乐曲。
芦苇的叶子细长而柔软,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淡淡的绿色光芒,与溪水的波光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极目远眺,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大地上。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感觉,恰似一幅用淡墨勾勒出的山水画,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其中。
而在住处的庭院里,几株桃树正绽放着粉嫩的花朵,如云似霞,芬芳四溢。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般飘落,仿佛下起了一场花雨,给整个庭院增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
树下摆放着石桌石凳,它们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依然坚固如初。石桌上散落着几本古籍,书页已经微微泛黄,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古旧气息。
屋内,孟子正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探讨着“仁政”与“王道”的真谛。他的神情平和而坚定,仿佛这些理念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之中。
他的目光中闪烁着智慧与希望,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尽管他深知前路艰难,但内心的信念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
弟子们围坐在四周,或托腮沉思,或奋笔疾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教诲的尊崇。
他们心境纯净而热烈,仿佛被孟子的思想所点燃,渴望用所学去改变这个乱世,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这宁静的氛围中,孟子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回荡在屋内。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弟子们的心田,滋润着他们对学问的追求。然而,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
孟子有些惊愕地看着面前的小姑娘,她的出现让他感到有些意外。小姑娘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她说:“先生,您应该前往后世,与那些歪曲儒家经典的儒家文人进行辩论。”
孟子的眉头微微一皱,他似乎对这个提议感到有些困惑。他凝视着小姑娘,语气有些不确定地问道:“你是说让吾前往后世,与那些歪曲儒家经典的儒家文人进行辩论?”
小姑娘见状,连忙解释道:“先生,您莫要疑虑。如今后世有不少人对儒家经典肆意歪曲,将您的思想断章取义,用来谋取私利。您的智慧与辩才若能去到后世,定能拨乱反正,让世人重新认识真正的儒家之道。”
孟子听后,心中若有所思,但仍有些犹豫不决。他轻抚着自己的胡须,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道:“然前往后世,谈何容易?且吾不知后世究竟是何番景象。”
小姑娘似乎早有预料,她微微一笑,露出一抹自信的神色。只见她从怀中掏出一个散发着奇异光芒的玉佩,小心翼翼地递到孟子面前,说道:
“先生,这是时空之玉!它能够帮助您穿越时空,抵达后世呢。您大可放心,到了后世之后,我会为您妥善安排好一切的。
而且,也只有您这样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才能够与那些歪曲儒家思想的人进行辩论,从而让儒家的正道得以弘扬光大啊!”
孟子凝视着那块玉佩,心中顿时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一直以来都将传承儒家思想视为自己的使命,如今竟然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前往后世去纠正那些被歪曲的观念,他又怎么可能会退缩呢?
于是,孟子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毅然接过了那块玉佩。他深吸一口气,然后坚定地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便随你一同前往后世吧!我定要让那些肆意歪曲我儒家经典的人,明白我儒家思想的真正含义!”
话音未落,只见孟子手持玉佩,玉佩上突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将他整个人都笼罩其中。
光芒越来越强烈,仿佛要将他吞噬一般。然而,孟子却毫无惧色,他的身影在光芒中渐渐变得模糊,最终完全消失在了原地。
站在一旁的小姑娘目睹了这一切,她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欣喜的笑容。她坚信,孟子一定能够在后世掀起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正义之风,让真正的儒家之道得以传承和发扬。
只是想到荀子时,萧幼林不由得揉了揉太阳穴,脑海里全是荀子和孟子的事儿。荀子那本批判孟子的书,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旅途中引发“战火”。
她望着窗外,心中满是担忧,这一趟行程要是荀子跟着去了,和孟子碰到一起,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但是又不能不把荀子给拉过去。头疼啊。
萧幼林揉着额头消失在了原地,直接去了荀子所在的时间点。
————————————分割线
荀子的住所坐落于一片幽静之地,四周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住所旁潺潺流过,溪水叮咚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住所是一座古朴的庭院,青瓦白墙,散发着岁月的痕迹。庭院的大门有些陈旧,却透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走进庭院,迎面是一个不大的花园,园中种着几株翠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园的一侧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上面还残留着些许墨迹,想必是荀子平日里读书写字留下的。
正房是荀子居住和讲学的地方,屋内布置简单而整洁。靠墙摆放着一排书架,上面堆满了竹简,那是荀子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房间的中央,有一张宽大的书桌,桌上摆放着笔墨和尚未完成的文章。
窗前有一把陈旧的椅子,荀子常常坐在那里,望着窗外的景色,思考着世间的道理。
在住所的后面,有一片小小的竹林,每当夜晚来临,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荀子有时会在竹林中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寻找着灵感的源泉。整个住所,虽不奢华,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荀子的思想和精神。
内室
萧幼林缓缓地抬起手,轻柔地揉了揉太阳穴,仿佛那里正有一股难以忍受的疼痛在肆虐。
她的眉头紧紧地皱起,形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而那原本明亮的眼眸此刻也被无奈所笼罩。
视线缓缓移向前方,只见荀子正稳稳地站在那里,双手紧紧抱在胸前,他的脸上挂着一抹傲娇的神情,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自己的坚持,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
然而,就在这看似僵局的时刻,萧幼林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她像是捕捉到了什么关键的信息一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
她稍稍清了清嗓子,然后用一种看似随意的口吻说道:“哦,对了,我刚刚听说孟夫子得知有人曲解儒家文化后,气得火冒三丈,二话不说就提着剑急匆匆地赶过去了。依我看呐,这会儿孟夫子恐怕已经和孔夫子碰面了吧。”
话音刚落,原本还一脸傲娇的荀子突然像是被雷劈中了一样,身体猛地一颤。他的耳朵微微一动,显然是被“孟夫子”这个名字吸引住了。
当他听到孔夫子也在场时,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起来。他再也无法保持镇定,直接伸手抓起刚刚放在桌子上的玉佩,然后像一阵风似的转身离去,甚至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来不及说。
萧幼林看着荀子那风风火火的背影,嘴角的笑容愈发灿烂。她心中暗自得意:这世上还没有我搞不定的人呢!
只是突然间想到了孟子和荀子之间有矛盾啊,荀子还写书骂过孟子的,他们两个应该不会打起来吧?
这个念头在萧幼林脑海中一闪而过,她不禁有些担心。毕竟这两位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如果真的打起来,那可就太尴尬了。
穿越时空到达空间的路途漫长而未知,萧幼林的心情始终忐忑不安。她一路上都在苦思冥想,如何才能避免孟子和荀子之间发生冲突。这个问题困扰着她,让她的内心愈发焦虑。
经过漫长的跋涉,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远远望去,孟子正与几位弟子谈笑风生,他的笑容灿烂,似乎心情格外愉悦。然而,当萧幼林的目光转向荀子时,她不禁心中一紧。
荀子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他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有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的气场强大无比,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萧幼林见状,心中“咯噔”一下,她深知事情可能比她想象的还要棘手。于是,她赶忙加快脚步,迎上前去,希望能够在两人碰面之前,先缓和一下气氛。
“二位先生,今日得以相聚,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萧幼林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对着孟子躬身行礼,接着转身面向荀子,再次作揖,言辞恳切地说道,“还望二位先生能够以和为贵,共同探讨学问,相互切磋,必能有所收获。”
孟子微微一笑,捋了捋他那花白的胡须,微微点头,表示对萧幼林的话表示认同。
然而,荀子却只是淡淡地看了孟子一眼,并没有说话,他的沉默让萧幼林的心里更加没底了。
众人围坐在一起探讨学问时,起初气氛还算融洽。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然而,不知怎的,话题渐渐扯到了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上,这正是荀子和孟子观点分歧最大之处。
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两人言辞逐渐激烈。萧幼林急得额头冒汗,连忙站起来打圆场:“二位先生见解都有独到之处,咱们今日且求同存异,多交流些共通之理。”
好在,在他的极力斡旋下,两人暂时平息了争论,没有真的“打起来”,萧幼林这才暗暗松了口气。
就在这时,孔子步履稳健地走了过来。他那高大的身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岳,在孟子和荀子的眼前缓缓展现。
当他们的目光交汇时,孟子和荀子的眼中都闪过一丝惊愕。他们不禁暗自思忖,这位金榜的持有者竟然如此有能耐,连夫子都能请来。
孟子反应迅速,他率先回过神来。他本就是个性格直爽的人,此刻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钦佩之情,拱手向孔子行礼道:
“夫子,学生早有耳闻,您的学识渊博如海,德行高尚如山,今日得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只是学生愚钝,实在想不明白这金榜之上究竟写了些什么,竟然能让您如此重视,亲自前来。”
孔子微微一笑,他的笑容如春风拂面,和蔼而又不失威严。他轻声说道:“此金榜乃是世间学问与德行的考校。其上所书,皆是关乎天下大道、为人处世之理。”
听到孔子的话,荀子在一旁若有所思地皱起了眉头。他沉默片刻后,开口问道:“夫子,依您之见,这大道之要,究竟在于何处呢?”
孔子的目光犹如深邃的湖水一般,他缓缓地说道:“大道的关键,在于仁和礼。仁,是一种爱人的心境,心中怀有仁爱之情,才能够以善良的态度去对待他人;礼,则是一种规矩和准则,只有遵守礼的规范去行动,社会才能够井然有序。”
孟子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到孔子的这番话,他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夫子说得太对了!我也认为人性本善,只要我们能够发扬内心的善良,就一定能够践行仁道。”
然而,荀子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抱拳向孔子施礼后说道:“夫子,我认为人性并非完全是善的,其中也存在着恶的一面。因此,我们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约束,这样才能引导人们走向善良的道路。”
孔子看着孟子和荀子,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说道:“你们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学问之道,本来就需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对于仁礼之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实践。”
就这样,三个人在这一番热烈的探讨中,继续深入地交流着关于学问、大道以及人生的种种感悟。他们的话语如同一串串智慧的珍珠,在空气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能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弟子现在在的只是一个暂时的空间,萧幼林得单独开辟一个空间来开办清谈会〗
萧幼林站在一旁,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憧憬与好奇。那眼里闪烁的小星星,仿佛藏着无数奇幻的念头。
尽管那些高深的话语如同一团迷雾,让她完全摸不着头脑,但这并不影响她心中燃起的热情之火。
她的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起儒家清谈会的模样。想象中,那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空间,古朴的桌椅整齐摆放,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泛黄的书页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
萧幼林神色平静,指尖轻点间,空气中泛起层层涟漪,一个巨大的光门闪耀着奇异光芒出现在面前。光芒流转,似有神秘力量涌动。
随着光门开启,周围的环境瞬间变换。原本的喧嚣被静谧取代,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眼前是一片空灵之境,淡蓝色的雾气在半空中缭绕,如同轻柔的纱幔,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神秘。
地面上,闪烁着微光的石头错落分布,每一块都散发着独特的气息。远处,一座古老的宫殿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宫殿的轮廓透着岁月的沧桑,却又散发着一种神圣的威严。
萧幼林迈步走进这方空灵之境,脚下发出轻微的声响。她的目光在周围扫视着,试图探寻这里隐藏的秘密。
突然,一只洁白如雪的仙鹤从宫殿方向飞来,在他头顶盘旋了几圈,然后缓缓落在不远处。仙鹤的眼睛明亮而灵动,似乎在好奇地打量着他。
萧幼林走上前去,仙鹤竟不害怕,反而歪着头,发出清脆的叫声。就在这时,宫殿中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那钟声仿佛能穿透灵魂,让人心神宁静。
萧幼林望向宫殿,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神秘之地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因为在她心中,那个充满知识与智慧交流的儒家清谈会,正等待着在她亲手打造的空间里绽放光彩。
孔子带着弟子走到这里时,不由得惊叹:“此处说是仙家之地都不为过啊”
萧幼林眼里有着亮光,暗搓搓的把一些趁手的武器都放在了三位夫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免得想打人的时候找不到趁手的工具。
——————————————分割线
题外话:
下一章三位夫子开始给那些腐儒修修脑子了。当然,还有世修降表的孔家弟子也有,毕竟都不白来嘛。
孟子住处位于一片宁静之地,屋舍错落于青山绿水间。门前一条清澈小溪潺潺流过,溪中鱼儿嬉戏,水面波光粼粼。
在溪边,翠绿的芦苇像是一群优雅的舞者,它们随着微风的节奏轻轻摇曳着身姿,仿佛在演绎一场无声的乐曲。
芦苇的叶子细长而柔软,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淡淡的绿色光芒,与溪水的波光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极目远眺,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大地上。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感觉,恰似一幅用淡墨勾勒出的山水画,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其中。
而在住处的庭院里,几株桃树正绽放着粉嫩的花朵,如云似霞,芬芳四溢。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般飘落,仿佛下起了一场花雨,给整个庭院增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
树下摆放着石桌石凳,它们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依然坚固如初。石桌上散落着几本古籍,书页已经微微泛黄,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古旧气息。
屋内,孟子正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探讨着“仁政”与“王道”的真谛。他的神情平和而坚定,仿佛这些理念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之中。
他的目光中闪烁着智慧与希望,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尽管他深知前路艰难,但内心的信念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
弟子们围坐在四周,或托腮沉思,或奋笔疾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教诲的尊崇。
他们心境纯净而热烈,仿佛被孟子的思想所点燃,渴望用所学去改变这个乱世,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这宁静的氛围中,孟子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回荡在屋内。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弟子们的心田,滋润着他们对学问的追求。然而,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
孟子有些惊愕地看着面前的小姑娘,她的出现让他感到有些意外。小姑娘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她说:“先生,您应该前往后世,与那些歪曲儒家经典的儒家文人进行辩论。”
孟子的眉头微微一皱,他似乎对这个提议感到有些困惑。他凝视着小姑娘,语气有些不确定地问道:“你是说让吾前往后世,与那些歪曲儒家经典的儒家文人进行辩论?”
小姑娘见状,连忙解释道:“先生,您莫要疑虑。如今后世有不少人对儒家经典肆意歪曲,将您的思想断章取义,用来谋取私利。您的智慧与辩才若能去到后世,定能拨乱反正,让世人重新认识真正的儒家之道。”
孟子听后,心中若有所思,但仍有些犹豫不决。他轻抚着自己的胡须,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道:“然前往后世,谈何容易?且吾不知后世究竟是何番景象。”
小姑娘似乎早有预料,她微微一笑,露出一抹自信的神色。只见她从怀中掏出一个散发着奇异光芒的玉佩,小心翼翼地递到孟子面前,说道:
“先生,这是时空之玉!它能够帮助您穿越时空,抵达后世呢。您大可放心,到了后世之后,我会为您妥善安排好一切的。
而且,也只有您这样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才能够与那些歪曲儒家思想的人进行辩论,从而让儒家的正道得以弘扬光大啊!”
孟子凝视着那块玉佩,心中顿时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一直以来都将传承儒家思想视为自己的使命,如今竟然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前往后世去纠正那些被歪曲的观念,他又怎么可能会退缩呢?
于是,孟子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毅然接过了那块玉佩。他深吸一口气,然后坚定地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便随你一同前往后世吧!我定要让那些肆意歪曲我儒家经典的人,明白我儒家思想的真正含义!”
话音未落,只见孟子手持玉佩,玉佩上突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将他整个人都笼罩其中。
光芒越来越强烈,仿佛要将他吞噬一般。然而,孟子却毫无惧色,他的身影在光芒中渐渐变得模糊,最终完全消失在了原地。
站在一旁的小姑娘目睹了这一切,她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欣喜的笑容。她坚信,孟子一定能够在后世掀起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正义之风,让真正的儒家之道得以传承和发扬。
只是想到荀子时,萧幼林不由得揉了揉太阳穴,脑海里全是荀子和孟子的事儿。荀子那本批判孟子的书,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旅途中引发“战火”。
她望着窗外,心中满是担忧,这一趟行程要是荀子跟着去了,和孟子碰到一起,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但是又不能不把荀子给拉过去。头疼啊。
萧幼林揉着额头消失在了原地,直接去了荀子所在的时间点。
————————————分割线
荀子的住所坐落于一片幽静之地,四周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住所旁潺潺流过,溪水叮咚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住所是一座古朴的庭院,青瓦白墙,散发着岁月的痕迹。庭院的大门有些陈旧,却透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走进庭院,迎面是一个不大的花园,园中种着几株翠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园的一侧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上面还残留着些许墨迹,想必是荀子平日里读书写字留下的。
正房是荀子居住和讲学的地方,屋内布置简单而整洁。靠墙摆放着一排书架,上面堆满了竹简,那是荀子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房间的中央,有一张宽大的书桌,桌上摆放着笔墨和尚未完成的文章。
窗前有一把陈旧的椅子,荀子常常坐在那里,望着窗外的景色,思考着世间的道理。
在住所的后面,有一片小小的竹林,每当夜晚来临,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荀子有时会在竹林中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寻找着灵感的源泉。整个住所,虽不奢华,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荀子的思想和精神。
内室
萧幼林缓缓地抬起手,轻柔地揉了揉太阳穴,仿佛那里正有一股难以忍受的疼痛在肆虐。
她的眉头紧紧地皱起,形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而那原本明亮的眼眸此刻也被无奈所笼罩。
视线缓缓移向前方,只见荀子正稳稳地站在那里,双手紧紧抱在胸前,他的脸上挂着一抹傲娇的神情,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自己的坚持,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
然而,就在这看似僵局的时刻,萧幼林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她像是捕捉到了什么关键的信息一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
她稍稍清了清嗓子,然后用一种看似随意的口吻说道:“哦,对了,我刚刚听说孟夫子得知有人曲解儒家文化后,气得火冒三丈,二话不说就提着剑急匆匆地赶过去了。依我看呐,这会儿孟夫子恐怕已经和孔夫子碰面了吧。”
话音刚落,原本还一脸傲娇的荀子突然像是被雷劈中了一样,身体猛地一颤。他的耳朵微微一动,显然是被“孟夫子”这个名字吸引住了。
当他听到孔夫子也在场时,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起来。他再也无法保持镇定,直接伸手抓起刚刚放在桌子上的玉佩,然后像一阵风似的转身离去,甚至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来不及说。
萧幼林看着荀子那风风火火的背影,嘴角的笑容愈发灿烂。她心中暗自得意:这世上还没有我搞不定的人呢!
只是突然间想到了孟子和荀子之间有矛盾啊,荀子还写书骂过孟子的,他们两个应该不会打起来吧?
这个念头在萧幼林脑海中一闪而过,她不禁有些担心。毕竟这两位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如果真的打起来,那可就太尴尬了。
穿越时空到达空间的路途漫长而未知,萧幼林的心情始终忐忑不安。她一路上都在苦思冥想,如何才能避免孟子和荀子之间发生冲突。这个问题困扰着她,让她的内心愈发焦虑。
经过漫长的跋涉,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远远望去,孟子正与几位弟子谈笑风生,他的笑容灿烂,似乎心情格外愉悦。然而,当萧幼林的目光转向荀子时,她不禁心中一紧。
荀子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他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有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的气场强大无比,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萧幼林见状,心中“咯噔”一下,她深知事情可能比她想象的还要棘手。于是,她赶忙加快脚步,迎上前去,希望能够在两人碰面之前,先缓和一下气氛。
“二位先生,今日得以相聚,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萧幼林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对着孟子躬身行礼,接着转身面向荀子,再次作揖,言辞恳切地说道,“还望二位先生能够以和为贵,共同探讨学问,相互切磋,必能有所收获。”
孟子微微一笑,捋了捋他那花白的胡须,微微点头,表示对萧幼林的话表示认同。
然而,荀子却只是淡淡地看了孟子一眼,并没有说话,他的沉默让萧幼林的心里更加没底了。
众人围坐在一起探讨学问时,起初气氛还算融洽。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然而,不知怎的,话题渐渐扯到了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上,这正是荀子和孟子观点分歧最大之处。
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两人言辞逐渐激烈。萧幼林急得额头冒汗,连忙站起来打圆场:“二位先生见解都有独到之处,咱们今日且求同存异,多交流些共通之理。”
好在,在他的极力斡旋下,两人暂时平息了争论,没有真的“打起来”,萧幼林这才暗暗松了口气。
就在这时,孔子步履稳健地走了过来。他那高大的身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岳,在孟子和荀子的眼前缓缓展现。
当他们的目光交汇时,孟子和荀子的眼中都闪过一丝惊愕。他们不禁暗自思忖,这位金榜的持有者竟然如此有能耐,连夫子都能请来。
孟子反应迅速,他率先回过神来。他本就是个性格直爽的人,此刻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钦佩之情,拱手向孔子行礼道:
“夫子,学生早有耳闻,您的学识渊博如海,德行高尚如山,今日得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只是学生愚钝,实在想不明白这金榜之上究竟写了些什么,竟然能让您如此重视,亲自前来。”
孔子微微一笑,他的笑容如春风拂面,和蔼而又不失威严。他轻声说道:“此金榜乃是世间学问与德行的考校。其上所书,皆是关乎天下大道、为人处世之理。”
听到孔子的话,荀子在一旁若有所思地皱起了眉头。他沉默片刻后,开口问道:“夫子,依您之见,这大道之要,究竟在于何处呢?”
孔子的目光犹如深邃的湖水一般,他缓缓地说道:“大道的关键,在于仁和礼。仁,是一种爱人的心境,心中怀有仁爱之情,才能够以善良的态度去对待他人;礼,则是一种规矩和准则,只有遵守礼的规范去行动,社会才能够井然有序。”
孟子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到孔子的这番话,他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夫子说得太对了!我也认为人性本善,只要我们能够发扬内心的善良,就一定能够践行仁道。”
然而,荀子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抱拳向孔子施礼后说道:“夫子,我认为人性并非完全是善的,其中也存在着恶的一面。因此,我们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约束,这样才能引导人们走向善良的道路。”
孔子看着孟子和荀子,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说道:“你们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学问之道,本来就需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对于仁礼之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实践。”
就这样,三个人在这一番热烈的探讨中,继续深入地交流着关于学问、大道以及人生的种种感悟。他们的话语如同一串串智慧的珍珠,在空气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能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弟子现在在的只是一个暂时的空间,萧幼林得单独开辟一个空间来开办清谈会〗
萧幼林站在一旁,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憧憬与好奇。那眼里闪烁的小星星,仿佛藏着无数奇幻的念头。
尽管那些高深的话语如同一团迷雾,让她完全摸不着头脑,但这并不影响她心中燃起的热情之火。
她的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起儒家清谈会的模样。想象中,那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空间,古朴的桌椅整齐摆放,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泛黄的书页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
萧幼林神色平静,指尖轻点间,空气中泛起层层涟漪,一个巨大的光门闪耀着奇异光芒出现在面前。光芒流转,似有神秘力量涌动。
随着光门开启,周围的环境瞬间变换。原本的喧嚣被静谧取代,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眼前是一片空灵之境,淡蓝色的雾气在半空中缭绕,如同轻柔的纱幔,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神秘。
地面上,闪烁着微光的石头错落分布,每一块都散发着独特的气息。远处,一座古老的宫殿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宫殿的轮廓透着岁月的沧桑,却又散发着一种神圣的威严。
萧幼林迈步走进这方空灵之境,脚下发出轻微的声响。她的目光在周围扫视着,试图探寻这里隐藏的秘密。
突然,一只洁白如雪的仙鹤从宫殿方向飞来,在他头顶盘旋了几圈,然后缓缓落在不远处。仙鹤的眼睛明亮而灵动,似乎在好奇地打量着他。
萧幼林走上前去,仙鹤竟不害怕,反而歪着头,发出清脆的叫声。就在这时,宫殿中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那钟声仿佛能穿透灵魂,让人心神宁静。
萧幼林望向宫殿,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神秘之地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因为在她心中,那个充满知识与智慧交流的儒家清谈会,正等待着在她亲手打造的空间里绽放光彩。
孔子带着弟子走到这里时,不由得惊叹:“此处说是仙家之地都不为过啊”
萧幼林眼里有着亮光,暗搓搓的把一些趁手的武器都放在了三位夫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免得想打人的时候找不到趁手的工具。
——————————————分割线
题外话:
下一章三位夫子开始给那些腐儒修修脑子了。当然,还有世修降表的孔家弟子也有,毕竟都不白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