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史盘点:始皇陛下赢麻了 > 第32章 清谈会(二)

历史盘点:始皇陛下赢麻了 第32章 清谈会(二)

    今日的金榜比以往都要大上许多,仿佛它也知道今天将有大事发生一般。突然,一阵古朴而悠扬的钟声响起,这钟声犹如洪钟大吕,响彻云霄,吸引了历朝历代所有人的目光。

    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金榜上时,他们惊讶地发现,金榜上竟然出现了三位儒生打扮的老者。这三位老者气质高雅,仙风道骨,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尤其是儒家之人,看到这三位老者后,更是有些愣神。他们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金榜上的三人,仿佛见到了传说中的仙人一般。

    而金榜似乎也很贴心,它不仅将这三位老者的形象展示得清清楚楚,还特意将他们的身份都给标了出来。原来,这三位老者竟然是儒家的先贤!

    “噗!”

    正在喝茶的李世民看到这一幕,突然一口茶喷了出来。他目瞪口呆地看着金榜上的三人,满脸都是惊愕和难以置信的表情。

    过了好一会儿,李世民才回过神来,喃喃自语道:“萧娘子这是从时间长河里面把儒家先贤都给捞出来了啊!”

    他转念一想,随即露出了一个了然的笑意:“那些腐儒这下可惨了,估计得被孔夫子狠狠地打一顿了!”

    淳熙年间

    朱熹站在那,双手颤抖着抚着自己花白的胡子,眼神中满是惶恐与无奈。

    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即将到来的儒家清谈会,每一个细节都像针一般刺痛着他。他心中第一次如此强烈地希望自己别被选上。

    要是真在清谈会上被孔子打了,那可就彻底完了。想象着孔子那威严的面容,深邃的目光,自己若是在观点上与之相左,那后果不堪设想。

    在儒家的传承里,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要是触怒了他,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学术声誉将毁于一旦,毕生心血付诸东流。

    随着选拔的日子临近,朱熹越发焦虑。他整日在书房中徘徊,看着满架的书籍,却无心研读。夜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梦中全是清谈会上被孔子斥责的场景。

    终于到了选拔公布的日子,朱熹怀着忐忑的心情看向金榜。当他的目光扫到自己的名字不在金榜名单上时,如释重负,双腿一软差点跌坐在地。

    他长舒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下来,心中默念着:“幸哉,幸哉。”随后,他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家中,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只是他却没看到他的名字悄然浮上了金榜。他挨打是一定的了。

    明朝

    洪武年间

    宋濂呆呆地望着那高高挂起的金榜,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周围是一片喧闹的庆贺声,可他却仿若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思绪飘远。

    他下意识地摇了摇头,脑海中浮现出孔夫子的形象。心想,孔夫子或许打不到他吧。他清楚自己虽在学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却从未想过要背离儒家的根本。

    儒家学说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并非是他刻意要去改变,只是时代在变,人们对学问的理解和需求也在变。

    他回想起这些年日夜苦读的时光,寒夜中在昏黄的灯光下翻阅古籍,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与同窗争论得面红耳赤。

    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想让儒家学说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更好地为社会所用。

    “这是一个机会,很好的机会”他喃喃自语说道。

    ——————————————分割线

    儒家清谈会

    在一座古朴而典雅的庭院中,几张古朴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庭院的正中央,孔子身着一袭长袍,面容和蔼可亲,他端立于首位,宛如一座沉稳的山岳。

    荀子气宇轩昂,他的目光如炬,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豪迈;孟子则神情沉稳,若有所思,仿佛对世间万物都有着深刻的洞察。

    而在庭院的一角,一些后世的腐儒则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们缩在一旁,眼神闪烁,似乎对这场论道心怀敬畏。

    论道正式开始,孔子率先开口,他的声音平和而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吾倡导仁礼,以仁存心,以礼行事,如此方能使社会秩序井然。”

    孟子紧接着说道:“人性本善,当养吾浩然之气,施仁政而王天下。”他的话语激昂慷慨,充满了激情和自信。

    荀子轻抚着自己的胡须,缓缓说道:“人性有恶,需以礼义法度加以约束,方可为善。”他的观点与孟子略有不同,但同样深邃而独到。

    几位后世的腐儒听完孔子的话后,其中一人突然尖着嗓子叫了起来,声音又高又细,仿佛能刺破人的耳膜:

    “吾等以为,谨遵古训,循规蹈矩便是大道!”

    他的语气坚定,似乎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而且还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口吻,仿佛他说的就是绝对的真理。

    孔子听到这话,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本是个极有耐心的人,但面对这样顽固不化的态度,也不禁有些无奈。

    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古训固然应当传承,但亦需结合当下之实际,灵活运用,方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试图用理性的分析来说服这些腐儒。

    然而,那位腐儒却完全不为所动,他依旧固执己见,甚至还摇头晃脑地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此乃千古不变之理!”

    他的态度愈发强硬,似乎根本不愿意接受任何与他观点相悖的意见。

    孟子在一旁看着,心中的怒火渐渐升腾起来。再温和的脾气在看到这些顽固不化的腐儒时都忍不住生气。

    孟子提高音量说道:“因循守旧,不思革新,何以救民于水火,安天下百姓?”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激情和正义感。

    孟子的话如同一把利剑,直刺那些腐儒们的心脏。他们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显然被孟子的话激怒了,但却仍然强词夺理,不肯认输。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荀子站在一旁,眼神平静地看着那些激烈争论的人。他一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观察着局势的发展。

    终于,他缓缓开口说道:“若一味地拘泥于陈旧的规矩,而不懂得观察时代的变化和趋势,恐怕是难以成就大事的。”

    他的声音不大,却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然而,那些腐儒们却对荀子的话语置若罔闻,他们依旧在那里喋喋不休地争论着,其言辞空洞无物,仅仅是一味地引经据典,却全然没有丝毫实际的见解和观点。

    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对视一眼,彼此的目光交汇之处,都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失望。

    他们微微摇头,似乎已经对这些腐儒们的固执和无知感到无比厌倦,决定不再与他们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辩。

    就在这一刹那间,三人仿佛心有灵犀一般,不约而同地默默取出了各自手中的重剑。那剑身闪烁着令人胆寒的寒光,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愤怒。

    他们毫不犹豫地举起那沉重的剑身,然后猛地一挥,狠狠地抽打在那些腐儒们的背上。

    每一次抽打都伴随着一句严厉的斥责:“吾等忍你们很久了!你们竟然肆意改变吾等的主张,还妄图冠以天下百姓之名,实在是无耻之尤!”

    这一声声怒喝,如同惊雷一般在空气中炸响,震得那些腐儒们耳膜生疼。而那重剑抽打在他们背上所发出的清脆声响,更是让他们惊恐万分。

    只听得“铛”的一声巨响,重剑与肉体猛烈地撞击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那些被击中的腐儒们顿时惨叫连连,有的甚至直接被击飞出去,重重地摔落在地上。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腐儒们虽然遭受如此重创,但他们之间的争论却并未因此而停止,反而变得更加激烈和混乱。

    他们似乎完全不顾及自己的伤势,继续唇枪舌战,互不相让。

    就在这时,萧幼林突然出手了。只见他指尖轻轻一点,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笼罩了那些还在争吵不休的腐儒们。

    刹那间,这些人就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全都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三位儒家先贤的怒火朝他们倾泻而来。

    孔子见状,眉头微微一皱,手中的重剑也随之停下。他缓缓地将剑收回鞘中,然后迈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端坐下来,一言不发。孟子和荀子见状,也纷纷收手,回到座位上坐下。

    当清谈会的话题转到女子贞洁牌坊和裹脚之事时,场中的氛围就像是被一阵寒风吹过一般,瞬间变得冷冰冰的。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原本温和的面容,此刻也都变得神色肃穆,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不满。

    孔子眉头紧锁,胡须微微颤动,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他环视四周,目光中带着质问:

    “吾倡导礼义仁信,旨在引导世人向善、构建和谐之社会,何曾有过这般戕害女子之举?此等歪曲吾学说之事,实难容忍!”

    孟子霍然站起,他的面庞因激动而涨得通红,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推动,声音高亢地喊道:

    “我所强调的乃是人性本善,倡导以仁爱之政治理国家。然而,这贞洁牌坊和裹脚之俗,显然是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完全违背了我的思想理念,简直就是对我学说的恶意篡改!”

    一旁的荀子同样难以抑制内心的愤怒,他冷哼一声,语气中透露出明显的不满:

    “我主张性恶论,着重强调后天教育和感化的重要性。然而,这些所谓的规矩,却成为了束缚女子的沉重枷锁,这绝非我学说的本意!”

    孟子和荀子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众人耳边炸响,激起了千层浪。在场的人们都被他们的愤怒所感染,原本轻松的氛围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大家开始陷入沉思。

    就在这时,清谈会中的一个儒家学者察觉到气氛的异常,急忙站出来打圆场,试图缓和这紧张的局面。

    他满脸笑意,言辞恳切地说道:“三位夫子莫要动怒,这或许只是后人对诸位学说的一种误解。我们今日相聚于此,正是为了探讨这些问题,寻求更准确的理解和阐释。”

    然而,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脸色却依旧阴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他们紧蹙着眉头,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他们深知自己所倡导的学说竟然被后人曲解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恐怕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吾等从未提过贞节牌坊和裹脚之事!”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异口同声地喊道,他们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一般,在空中回荡,重重地敲在了每一个被贞节牌坊困住了一生的女子心上。

    这声音仿佛是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照亮了那些被封建礼教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女子们的心灵。

    她们原本以为自己的苦难是命中注定,是无法逃脱的宿命,但此刻,孔子、孟子、荀子的话语却让她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这些女子们或许从未想过,那些束缚着她们的贞节牌坊和裹脚陋习,竟然并非出自圣人之口。

    此时的她们对于那些拿着圣人之语作威作福的腐儒痛恨至极。

    ——————————————分割线

    某一个朝代

    一个老妇人枯瘦的手紧紧攥着衣角,浑浊的泪在布满皱纹的脸上肆意流淌。她这一生,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都被那座贞节牌坊禁锢着。

    为了那所谓的“贞节”,她独守空房,忍受着无尽的孤寂与旁人异样的眼光,哪怕心中有过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也只能生生憋回去。

    此刻,得知儒家先贤并无贞节牌坊这回事,她仿佛被人猛地从一场噩梦中唤醒。那座矗立在她心中多年的牌坊,轰然崩塌。

    她缓缓起身,一步一颤地朝着那座象征着枷锁的贞节牌坊走去。到了近前,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那冰冷的石头,过往的种种委屈与痛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原来都是假的,都是假的……”她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无尽的悲戚。

    突然,她用尽全身力气,朝着牌坊撞去。周围人惊呼着想要阻拦,却已来不及。她额头鲜血直流,可脸上却带着解脱的笑。

    “我终于不用再被它困着了。”

    她轻声说着,眼神里满是释然。人群中有人开始落泪,有人开始反思这吃人的封建礼教。

    而那位老妇人,在众人的目光凝视下,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流露出对新生活的一丝憧憬。

    她缓缓地闭上了双眼,仿佛终于挣脱了那禁锢她一生的沉重枷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她未能听到皇帝圣旨的声音,便悄然离世了。

    那道圣旨如同一道惊雷,划破了寂静的天空:

    “即日起,所有人不得强逼女子守节,若有违令者,斩。族中有人为官者,终生止步七品,不得晋升。”

    皇帝的这道圣旨冷酷而决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毕竟,如果女子都守节了,他的人口又从何而来呢?难道要靠天上掉下来吗?皇帝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口的增长。

    而这些贞节牌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所谓的道德规范,但却严重阻碍了人口的繁衍。

    当这道圣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变得鸦雀无声。没有人再敢对女子守节的问题提出异议,因为他们都清楚,违抗圣旨的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

    至此,贞节牌坊这个长期以来束缚女子的禁锢枷锁,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地消失了。

    ——————————————分割线

    清谈会过后,所有的人儒家之人都陆陆续续的离开了这里。孟子荀子向着孔子行礼,带着自己的弟子就离开了。

    目送二人离开的孔子看着如同鹌鹑一般看着自己的孔家后人,脸上露出了“和善”的微笑。拿起了身边的金竹条,开始教育着自己的不孝后人。

    这一日的天气很好,当然这一日的孔家后人哭的很惨。他们离开这里全都是一瘸一拐的。

    孔子满意的收回手里的金竹条,对着身边的萧幼林行了一礼,说道:“多谢萧娘子了”

    萧幼林连忙跳开,连忙说道:“夫子不必如此”她虽然是华夏国灵。但对于这些往圣先贤还是抱有敬畏之心的。她可不敢受孔子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