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大齐:我只想活命 第360章 山河九鼎
眼见桑老道依然不置可否,秦铮一狠心,正色言道:“老桑,沈三娘什么出身,不用秦某多言吧?”
桑老道闻言,眼角微跳,沉声问道:“秦大人说的什么?贫道不明白。”
秦铮莞尔一笑:“你本是沈家家臣,当年奉沈娘子之命前往东海绑架太上皇,乃是为了掳他回闽地,好借吴老弟的威望,大肆招募江湖中人为己用。
外人只道沈三娘当真是不满南齐苛捐杂税,故而愤然起义。却不知她其实是百越之人,父辈权力斗争失败,方才带着残兵败将远走他乡。
投靠东吴,真实目的为的乃是有朝一日夺回百越政权。不然当年闽南军哪里来的数万人马?什么聚集而来的帮派中人,不过是障眼法罢了。
后,大德不知如何说服了他夫人,兴兵投靠东海,时逢北元铁骑打破金陵,方才有了你们出兵相助之举。
秦某可有说错?”
桑老道横眉冷目,拍案而起,厉声喝问:“姓秦的,你从哪知晓这些陈年往事?你待如何?”
秦铮稳如老狗:“别急。秦某今日点破此事,并非有意为难你。我从哪知晓,你也不必打听。
只需要明白,我并没有害你们的心思,不然何故要告诉你啊?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你到底想干什么?”
“老桑,你真心听我一言。大德为何一直将平安那孩子放在吴府寄养,他其实是防着他的夫人。
大和尚为何辞官不做了,要带着孩子走,我心里一清二楚。他并非有不臣之心,实是想利用那孩子对吴家的感情,牵绊住沈娘子自立为王的心思。
大秃驴好端端的放着吏部一堂正印都不干了,甘愿辞官离去,为哪般?还不是不愿意见他夫人行错了路,方才赶去贴身看护。
老桑啊,百越已灭,单不说那酒精,就是眼下东吴的火器,你也该听说了吧?
你觉得沈三娘如果有了不臣之心,能不能抵挡的住朝廷大军?大德做的对啊,如今的局面不好吗?
沈娘子以女子之身,却是东吴第一个封爵之人,等将来华夏一统,安南侯焉知不会是世袭罔替的镇南王?
你家小主,可永享一方富贵,旁人求都求不来。就凭那孩子乃是太上皇的唯一亲传弟子,这一身份,还怕东吴会亏待了他?
要不说还是大和尚瞧的远呢,他做的对。老桑,过去的就让他随风消散吧,如今的身份,并不辱没了你们。
难道华夏的安南侯,比不得一个土着部落的族长身份吗?云泥之别,你岂会不懂?”
桑老道咬牙切齿:“秦铮,你好手段啊,竟然能知晓这么多隐秘之事?”
“我一定守口如瓶,烂在肚子里,而且绝没有丝毫威胁你的意思。事实上即便我将这些事情告诉太上皇,以他和大德和尚的交情,我说了也白说。
我今日向你挑明此事,无非是想告诉你。让华夏继续安稳吧,只要吴家坐稳了江山,你旧主也好,小主也罢,必然可得永世富贵。
如果南齐旧帝归来,再次改朝换代,沈三娘子身份曝光之日,定是身死之时。
你觉得姜家会不会容许她独霸一方?血肉之躯挡不挡得住火器之威?最好的结局,也是抓回京城圈养,不得自由。然否?”
桑老道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好半晌方才重新坐下,闭目兴叹:“或许你说的对。老傕离开金陵之前,曾找过我彻夜详谈,让我忘记以前的身份,安心留在金陵,安安稳稳的过活。
如今的东吴也好,皇家也罢,总算得上是有情有义。哎,你所托之事,桑某答应了,我会尽力说服太上皇。但请你也对沈家的身份,守口如瓶。”
“好,一言为定。”
此时,屋外有药童禀报:“师傅,宫里有请。”
秦铮一气喝干茶水,放下茶盏,起身告辞:“来的好快。桑大人,有劳了。”
“……”
桑老道乘车前往皇宫御书房。
一番见礼,吴天言道:“老桑,有一事,要辛苦你走一趟。”
“您吩咐。”
“朝廷刚收复了鲁地,没想到琅琊紧接着地震,一座城都没了,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我想请你领着医者,随军前去救援赈灾,医治受伤百姓。”
“自无不可,微臣领命。”
“嗯。还有一事,说是按照惯例,出现天灾以后,皇家要下罪己诏,还要祭告天地,祈求上苍恕罪。
要我说,纯属扯淡,你领着钦天监之人,看着安排一下吧。”
“好,确实有此旧例,待微臣现卜一卦。”
“……”
吴天瞧着桑老道神神叨叨的从怀里掏出一个黑玉小碗,而后撒了把米,跟着掐指计算,也不知道算的什么玩意儿。
好半晌,桑老道“哎呀”一声惊呼,吓的吴天一个激灵。
他忍不住抱怨:“你他娘的别一惊一乍的,吓我一跳。”
桑老道装模作样的跪地叩首:“太上皇,快看,大凶啊!”
“大胸?搁哪呢?”吴天左右张望。
“实乃大凶之兆。”桑老道伸手指着黑玉碗。
“你说这玩意儿啊,我看不懂。”
“太上皇,东吴蒙上苍恩赐,窥得神器,然此杀器太过刚猛,血腥之气直冲九霄,故而惊动了天地,这才降下灾祸,以地龙翻身示警,不可等闲视之。”
吴天嗤之以鼻:“是不是前去泰山封禅便能祈求上苍恕罪,然后方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非也非也,泰山封禅虽也是一个办法,可是此举只能稳定民心,并不足以稳固江山。”
“哦?你进宫之时没遇见大头吧?”
“赵尚书?没有啊。”
“那就好,你接着说。”
“微臣提议,召各城各县,华夏子民,每人募捐一文铜钱,而后开炉冶金,锻打九件神器,名曰“山河九鼎”。
每一口宝鼎,铸江河湖海为图,造三山五岳为案。单有一支,上刻日月星辰,附以金蟾张口吞天之状,寓意日月星辰所照,皆为华夏国土。
微臣还提议,就安置在东海城中,毕竟那是东吴起家之所。分别摆在城里八个方位,金蟾鼎放在正当间。
如此一来,可永镇江山稳固,以安天下黎民之心……”
桑老道侃侃而谈,吴天人都听麻了。
好半晌过后,他生生气笑了,转而问道:“是不是中间那口鼎上面,再刻一个大大的吴字啊?”
“自是最好不过。”
“你也滚。”
“好嘞。”
桑老道闻言,眼角微跳,沉声问道:“秦大人说的什么?贫道不明白。”
秦铮莞尔一笑:“你本是沈家家臣,当年奉沈娘子之命前往东海绑架太上皇,乃是为了掳他回闽地,好借吴老弟的威望,大肆招募江湖中人为己用。
外人只道沈三娘当真是不满南齐苛捐杂税,故而愤然起义。却不知她其实是百越之人,父辈权力斗争失败,方才带着残兵败将远走他乡。
投靠东吴,真实目的为的乃是有朝一日夺回百越政权。不然当年闽南军哪里来的数万人马?什么聚集而来的帮派中人,不过是障眼法罢了。
后,大德不知如何说服了他夫人,兴兵投靠东海,时逢北元铁骑打破金陵,方才有了你们出兵相助之举。
秦某可有说错?”
桑老道横眉冷目,拍案而起,厉声喝问:“姓秦的,你从哪知晓这些陈年往事?你待如何?”
秦铮稳如老狗:“别急。秦某今日点破此事,并非有意为难你。我从哪知晓,你也不必打听。
只需要明白,我并没有害你们的心思,不然何故要告诉你啊?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你到底想干什么?”
“老桑,你真心听我一言。大德为何一直将平安那孩子放在吴府寄养,他其实是防着他的夫人。
大和尚为何辞官不做了,要带着孩子走,我心里一清二楚。他并非有不臣之心,实是想利用那孩子对吴家的感情,牵绊住沈娘子自立为王的心思。
大秃驴好端端的放着吏部一堂正印都不干了,甘愿辞官离去,为哪般?还不是不愿意见他夫人行错了路,方才赶去贴身看护。
老桑啊,百越已灭,单不说那酒精,就是眼下东吴的火器,你也该听说了吧?
你觉得沈三娘如果有了不臣之心,能不能抵挡的住朝廷大军?大德做的对啊,如今的局面不好吗?
沈娘子以女子之身,却是东吴第一个封爵之人,等将来华夏一统,安南侯焉知不会是世袭罔替的镇南王?
你家小主,可永享一方富贵,旁人求都求不来。就凭那孩子乃是太上皇的唯一亲传弟子,这一身份,还怕东吴会亏待了他?
要不说还是大和尚瞧的远呢,他做的对。老桑,过去的就让他随风消散吧,如今的身份,并不辱没了你们。
难道华夏的安南侯,比不得一个土着部落的族长身份吗?云泥之别,你岂会不懂?”
桑老道咬牙切齿:“秦铮,你好手段啊,竟然能知晓这么多隐秘之事?”
“我一定守口如瓶,烂在肚子里,而且绝没有丝毫威胁你的意思。事实上即便我将这些事情告诉太上皇,以他和大德和尚的交情,我说了也白说。
我今日向你挑明此事,无非是想告诉你。让华夏继续安稳吧,只要吴家坐稳了江山,你旧主也好,小主也罢,必然可得永世富贵。
如果南齐旧帝归来,再次改朝换代,沈三娘子身份曝光之日,定是身死之时。
你觉得姜家会不会容许她独霸一方?血肉之躯挡不挡得住火器之威?最好的结局,也是抓回京城圈养,不得自由。然否?”
桑老道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好半晌方才重新坐下,闭目兴叹:“或许你说的对。老傕离开金陵之前,曾找过我彻夜详谈,让我忘记以前的身份,安心留在金陵,安安稳稳的过活。
如今的东吴也好,皇家也罢,总算得上是有情有义。哎,你所托之事,桑某答应了,我会尽力说服太上皇。但请你也对沈家的身份,守口如瓶。”
“好,一言为定。”
此时,屋外有药童禀报:“师傅,宫里有请。”
秦铮一气喝干茶水,放下茶盏,起身告辞:“来的好快。桑大人,有劳了。”
“……”
桑老道乘车前往皇宫御书房。
一番见礼,吴天言道:“老桑,有一事,要辛苦你走一趟。”
“您吩咐。”
“朝廷刚收复了鲁地,没想到琅琊紧接着地震,一座城都没了,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我想请你领着医者,随军前去救援赈灾,医治受伤百姓。”
“自无不可,微臣领命。”
“嗯。还有一事,说是按照惯例,出现天灾以后,皇家要下罪己诏,还要祭告天地,祈求上苍恕罪。
要我说,纯属扯淡,你领着钦天监之人,看着安排一下吧。”
“好,确实有此旧例,待微臣现卜一卦。”
“……”
吴天瞧着桑老道神神叨叨的从怀里掏出一个黑玉小碗,而后撒了把米,跟着掐指计算,也不知道算的什么玩意儿。
好半晌,桑老道“哎呀”一声惊呼,吓的吴天一个激灵。
他忍不住抱怨:“你他娘的别一惊一乍的,吓我一跳。”
桑老道装模作样的跪地叩首:“太上皇,快看,大凶啊!”
“大胸?搁哪呢?”吴天左右张望。
“实乃大凶之兆。”桑老道伸手指着黑玉碗。
“你说这玩意儿啊,我看不懂。”
“太上皇,东吴蒙上苍恩赐,窥得神器,然此杀器太过刚猛,血腥之气直冲九霄,故而惊动了天地,这才降下灾祸,以地龙翻身示警,不可等闲视之。”
吴天嗤之以鼻:“是不是前去泰山封禅便能祈求上苍恕罪,然后方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非也非也,泰山封禅虽也是一个办法,可是此举只能稳定民心,并不足以稳固江山。”
“哦?你进宫之时没遇见大头吧?”
“赵尚书?没有啊。”
“那就好,你接着说。”
“微臣提议,召各城各县,华夏子民,每人募捐一文铜钱,而后开炉冶金,锻打九件神器,名曰“山河九鼎”。
每一口宝鼎,铸江河湖海为图,造三山五岳为案。单有一支,上刻日月星辰,附以金蟾张口吞天之状,寓意日月星辰所照,皆为华夏国土。
微臣还提议,就安置在东海城中,毕竟那是东吴起家之所。分别摆在城里八个方位,金蟾鼎放在正当间。
如此一来,可永镇江山稳固,以安天下黎民之心……”
桑老道侃侃而谈,吴天人都听麻了。
好半晌过后,他生生气笑了,转而问道:“是不是中间那口鼎上面,再刻一个大大的吴字啊?”
“自是最好不过。”
“你也滚。”
“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