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367章 弹药一体化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第367章 弹药一体化

    “弹药是弹药厂生产的,有另外的合同。”高贯答道。

    “噢噢,我想起来了,昨天瀛海先生和沈游击好像都提起过弹药厂……”

    李国助愣了一下,马上就想起了昨天晚宴上的事,

    “诶,我很奇怪,你们是怎么想到单独建厂生产弹药的呢?”

    他这么问,就说明弹药厂并不是他的主意。

    李国助对永明镇军火业的直接贡献主要是3磅铸铁团炮和永明1617式燧发枪。

    此后,他的直接贡献就很少了,甚至连引导都少得可怜。

    所以当出现一些先进的生产理念时,往往会让他感到很吃惊。

    “因为弹药需求很大,为了提高射速和威力,又需要标准化生产,”

    高贯不紧不慢地答道,

    “除了独立建厂,统一生产,没有别的办法能满足需求。”

    李国助释然地点了点头,又开始翻找起了登莱镇、东江镇与雅兰弹药厂的合同。

    “诶,在这呢!”

    片刻之后,他果然找到了想找的东西,

    “登莱镇与雅兰弹药厂的合同……”

    “45万发永明1617式步枪弹药,5000发3磅团炮弹药,1000发24磅要塞炮弹药。”

    “枪弹总价18万两白银,3磅团炮弹药总价7000两白银,24磅要塞炮总价1万两白银,总计售价两白银……”

    “每发步枪弹药售价纹银4钱,每发3磅团炮弹药售价纹银1两4钱,每发24磅要塞炮弹药售价纹银10两。”

    念到这里,他像是意识到了什么,突然抬头问道,

    “诶,为什么合同上写的是单个弹药的价钱?”

    “不应该是铅弹一箱多少钱,炮弹一枚多少钱,火药一斤多少钱吗?”

    “因为我们的弹药现在是标准化、一体化生产。”

    高贯平铺直叙地答道,

    “一发步枪弹是用纸把一枚铅弹和一定量的火药包在一起,步枪弹的装药是6钱。”

    “每发炮弹也是配一个定量火药包,每发3磅团炮炮弹配一个1斤2两的火药包,每发24磅要塞炮炮弹配一个11斤的火药包。”

    “所以计价就是弹药一体计算。”

    卧槽!这尼玛不是定装弹药嘛!这尼玛是谁想出来的?我都还没来及说呢!

    想到这里,李国助忙问道:“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这是永明学会单兵火器委员会和炮学委员会集体讨论的结果。”

    高贯平铺直叙地答道,

    “不过他们也承认是受到平时使用火器的经验和大明的部分兵书的启发。”

    “当然,两个委员会里也有欧洲成员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噢噢……”

    李国助若有所思地问道,

    “那个火炮装填还是先装定量火药包,再装炮弹吗?”

    “是的。”

    高贯应道,旋即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又补充道,

    “虽然不像枪弹那样是包在一起的,但统计时还是当成一体计算。”

    “为什么不把炮弹和火药包连成一体呢?用绳索或布带绑一起就行。”

    “这样可以简化装填步骤,让火炮发射速度更快。”

    李国助提议道,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炮兵就是这么做的。

    “少爷真是聪慧过人。”高贯立即恭维道,却又话锋一转,“但这样做很危险。”

    “为什么?”李国助不解。

    “因为炮膛里难免有未燃尽的火药残渣,可能残留火星,有引燃火药包的风险。”

    高贯有条不紊地答道,

    “火药包和炮弹分开装填,药包被意外引燃,不过就是放个空炮。”

    “但若是捆绑在一起,一旦药包被意外引燃,就可能引起炸膛。”

    “不过炮学委员会正在研究消除这种隐患的方法。”

    “等研究出可靠的方法以后,我们就会把炮弹和火药包捆绑在一起。”

    “也就是说……你们早就有人想到这个办法了?”

    李国助终于反应过来了。

    “没错。”

    高贯嘴角一扬,那表情就像是在说“刚才就是恭维你的”。

    看来古人是真的不能小看呀……

    火炮弹药一体化的点子在拿破仑时代之前,应该是已经有了……

    可能是存在什么问题一直找不到解决方法,才没在17世纪普及……

    到拿破仑时代,应该是被法国找到了办法,才在法国炮兵里流行起来……

    李国助的推测是对的。

    事实上,在三十年战争中,为提升野战炮射速,瑞典军队就尝试过将绒布火药包与球形弹丸用绳或布带简单捆扎,形成临时组合体。

    但是很快,血的代价就让瑞典炮兵认识到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实则存在致命缺陷。

    若火药包与炮弹结合不紧密,装填时摩擦或炮膛余热可能引燃火药,导致炮膛爆炸。

    当时的瑞典军队就曾因捆绑不标准,出现多起炸膛事故。

    捆绑不严会导致火药燃烧时燃气从缝隙泄漏,降低膛压,导致射程缩短甚至炮弹卡膛。

    捆绑过紧或过松都会拖慢装填速度,反而抵消战术优势。

    瑞典军队始终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最终不得不放弃弹药一体化。

    但在三十年战争后,这一方法却逐渐被法国、普鲁士等国采用。

    法国在17-18世纪发展炮兵时,通过“技术改进+制度规范”双管齐下的方式,逐步解决了弹药一体化的安全隐患,最终在18世纪初实现药弹结合标准化。

    1620年代,法国化学家采用尿液结晶法提纯硝石,将黑火药残渣率从30%降至8%,减少膛内火星残留引燃风险。

    1670年代,法国炮兵在定量火药包外涂石墨粉,降低摩擦静电,实验证明可减少60%意外点火。

    1690年代,他们在实心弹与火药包间增加浸蜡橡木垫,缓冲撞击。

    1700年代,他们将霰弹筒与火药包用锡箔包裹,形成临时一体化弹药,但保留快速撕开功能。

    以上是技术改进,下面则是制度保障。

    一是标准化生产。

    皇家火药厂统一生产火药包,误差≤0.1磅;

    弹药配套编号,每门炮配专属弹药箱,火药与弹丸同批次生产,减少兼容性问题。

    二是规范操作。

    法国《1680年炮兵条例》规定:

    装填时必须用铜质推杆,防静电。

    弹药车距火炮≥15米,防连锁爆炸。

    装药前由炮长、装填手、记录官分别检查,所谓“三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