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 第511章 撤军难自明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第511章 撤军难自明

    大军浩浩荡荡地行进在辽阔的草原上,如同一股钢铁洪流,气势磅礴。

    然而,就在这行军途中,前方突然出现了一名疾驰而来的信使,他的身影在草原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突兀。

    这名信使显然是朝廷专门派来的,他一路疾驰,马背上的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衣衫。

    当他靠近大军时,苏海政立刻迎了上去,接过他手中的旨意。

    苏海政展开旨意,目光如炬,扫过那一行行字,只见上面赫然写着:

    “大军未平叛便班师,所为何故?”

    这道旨意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让苏海政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他的手紧紧地攥着那道旨意,仿佛它有千斤重,手指关节都因为过度用力而微微发白。

    回到营帐中,苏海政坐在案前,心情沉重地铺开纸张,准备写奏疏向李治解释这次撤军的原因。

    他沉思片刻,脑海中不断闪过战场上的种种画面,然后才提起笔,缓缓写道:

    “吐蕃援军突然而至,其势汹汹,如排山倒海一般,我军虽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渐露败象。

    若此时强行迎战,非但难以取胜,恐有全军覆没之险。

    为保将士性命,暂许和议,实乃万般无奈之举啊!”

    苏海政写完最后一个字,缓缓放下笔,长出了一口气。

    他凝视着眼前的奏疏,心中五味杂陈。

    这寥寥数语,承载着太多的无奈和不甘。

    然而,在现实面前,他别无选择。

    苏海政仔细检查了一遍奏疏,逐字逐句地审视,确认没有任何遗漏和错误后,才小心翼翼地将它卷起来,用丝带系好。

    他缓缓地站起身来,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有些沉重。

    走到桌前时,他的脚步似乎变得更加缓慢,仿佛这几步路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旅程。

    终于,他来到了桌前,将那份奏疏小心翼翼地递到了一旁的信使手中。

    信使接过奏疏,正准备转身离去,苏海政突然叫住了他。

    信使有些诧异,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苏海政。苏海政快步走到信使面前,他的步伐显得有些匆忙,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交代。

    来到信使面前,苏海政从怀中掏出一些银两,这些银两在他的手中显得有些沉甸。

    他将银两塞进信使的手中,轻声说道:

    “此次回京,路途遥远,还望你能一路小心。待你面见陛下时,还望你能在陛下面前多为军中将士美言几句。他们皆是忠勇之士,虽败犹荣啊!”

    信使心领神会,他知道苏海政的意思。他连忙点头应道:

    “请您放心吧,属下一定将这件事情如实禀报陛下。”

    说罢,他将银两收好,然后匆匆离去。

    苏海政站在原地,目送着信使远去的背影。

    他的目光一直落在信使身上,直到他消失在视线之外。然而,他的心中并没有因此而轻松多少。

    副将在一旁忧心忡忡地说道:

    “如果,此事若被当今圣人知晓真相,恐怕会迁怒到您的身上呀!”

    他的话戛然而止,似乎后面还有许多未尽之言,但苏海政自然明白他的意思。

    苏海政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至极,仿佛被一层乌云笼罩,他深知这次的事情棘手到了极点,如果陛下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苏海政无奈地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语气沉重地说道:

    “哎,那眼下也只能如此了。”

    他心里很清楚,这次撤军并非他所愿,其中实在有太多难以言说的苦衷。

    然而,他却不能将这些实情一五一十地告诉陛下,毕竟其中牵涉到太多的人和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白兰城破的消息,那是一座他曾经驻守过的城池,如今却已落入敌手,这让他心中一阵烦闷。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

    东撤的道路漫长而又寂静,唐军的队伍宛如失去了灵魂一般,默默地前行着,没有丝毫的生气。

    士兵们的脚步显得有些沉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曾经高高飘扬的战旗此刻也如同失去了生气一般,无力地耷拉着。

    士兵们的步伐沉重而缓慢,他们踢着脚下的石子,发出清脆的声响,然而这声音在这沉闷的氛围中却显得异常刺耳。甲胄的碰撞声本应是威武雄壮的象征,此刻却透露出无尽的疲惫。

    队伍中,一名满脸风霜的老兵,站在人群中,望着远方,深深地叹息着。

    他的声音在风中回荡,带着无尽的无奈和不甘:

    “本想着在这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谁能料到最后竟然要靠送钱才能逃回来。”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砸在每一个人的心上,让人感到沉重和压抑。

    旁边的年轻士兵们,听到老兵的叹息,不禁好奇地问道:“那个,那吐蕃真有那么厉害吗?”

    老兵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默默地望着西边的落日,那轮残阳如血,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惨烈。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映照出他脸上的皱纹和眼中的疲惫。

    苏海政坐在马车里,心情异常沉重。

    他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剑,那剑身早已被他的手掌磨得光滑无比,而剑鞘上精美的花纹也在岁月的磨砺下渐渐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就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一般,充满了沧桑和无奈。

    他深知,这次赂和虽然保住了全军的性命,但却让吐蕃对唐军越发轻视,西域的局势恐怕会因此变得更加难以稳定。想到这里,他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心中充满了忧虑。

    车窗外,戈壁的风呼啸而过,卷起阵阵沙尘,如同一群恶魔在嘲笑着这支不光彩的撤退队伍。

    苏海政闭上眼睛,不愿再去看那片荒芜的景象,然而那风沙的呼啸声却如影随形,不断在他耳边回响,提醒着他这场失败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