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第512章 阴山大漠置督府(一)
显庆二年正月初三,长安城依旧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寒冷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然而,在巍峨的紫宸殿内,却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在流淌。
殿中的铜炉里,上好的银骨炭正熊熊燃烧着,散发出阵阵热气,但这似乎并不能驱散李治眉宇间的寒意。
李治端坐在龙椅上,他的脸色阴沉,仿佛被这片积雪所影响。
他的目光落在案几上,那里放着一份来自西域的奏疏。
这份奏疏是由苏海政从疏勒送来的,李治缓缓地将它推到案边,然后看向站在一旁的侍中辛茂将,开口问道:
“苏海政在疏勒的折子,你可看过了?”
辛茂将连忙躬身应道:
“回圣人,臣下已阅过。苏将军在折中说,吐蕃的援军势力强大,他暂时允许和议,实乃无奈之举。”
李治的眉头微微一皱,他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案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的目光并没有离开那份奏疏,而是若有所思地说道:
“朕看,这并非无奈,而是他怯战。”
李治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在这寂静的殿内却显得格外清晰。
殿内的大臣们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敢轻易接话。
一时间,整个大殿都陷入了一片鸦雀无声的氛围中,唯有那铜炉中的炭火不时发出爆裂的轻响。
三日后,中书省的政令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兵部的宁静。
侍郎郑钦泰手捧着文书,脚步匆匆地赶往驿馆,仿佛这文书有着千斤之重。
当他见到正在收拾行装的阿史那弥射时,郑钦泰连忙将文书递过去,声音略带急切地说道:
“兴昔亡可汗,陛下有新旨意。”
阿史那弥射接过文书,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的朱砂印记鲜艳夺目。
他的眉头微微扬起,目光落在了文书的内容上,朝廷要在哥逻禄部设立阴山、大漠二都督府,并命他与阿史那步真一同前往宣诏。
“正月十四就要成事?”
阿史那弥射轻声念叨着,手指摩挲着文书上的朱砂印记,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郑钦泰见状,连忙点头应道:
“陛下急于稳定西突厥的局势,苏海政在疏勒受挫,西域实在不能再乱了。”
窗外,寒风呼啸而过,卷起了阶前的残雪,在空中飞舞。
阿史那弥射望着远处的终南山,思绪渐渐飘远。
他忽然想起去年秋天在凉州与苏海政会面的情景,那时的苏海政意气风发,谁能想到如今他却在疏勒遭遇挫折。
转眼间便到了正月初十。
这一天,两支队伍在长安城西郊会合。
阿史那弥射的亲兵们手捧着狼头纛,那纛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与阿史那步真的队伍合为一处,宛如一条长龙,气势磅礴。
步真勒住马缰,嘴角扬起一抹笑容,对着身旁的阿干说道:
“阿干,咱们兄弟又要一同踏上征途啦!”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些许兴奋和期待。
阿干,也就是弥射,只是微微颔首,表示回应。
他的神情显得有些淡漠,似乎对这次同行并没有太多的热情。“
此次乃是朝廷的差事,切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他的语气严肃而沉稳。
在他们身后,紧跟着二十名羽林卫。
这些士兵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锐之士,他们身穿着整齐的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
队伍一路前行,当行至泾州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队人马。
这队人显然是前往西域的驿使,他们风尘仆仆,脸上透露出焦急之色。
驿使们远远地看到步真和弥射,立刻翻身下马,快步上前。
其中一名驿使手持急报,恭敬地递到步真面前,说道:
“两位可汗,这是疏勒传来的急报,苏将军已经率领军队向东撤退,而吐蕃和弓月部正在瓜分安西的物资。”
步真听到这个消息,脸色微微一变,他显然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发展得如此之快。
“这么快就撤了?
”他喃喃自语道。
弥射接过急报,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面色凝重地说道:
“继续赶路,此事自有陛下定夺。”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是从深渊中传来的一般,透露出一种不可动摇的决心。
那声音如同重锤一般,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在了人们的心上,让人不禁为之震撼。
同月十二日傍晚,太阳渐渐西沉,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世界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就在这时,一支队伍缓缓地抵达了哥逻禄部的驻牧地。
队伍的最前方,是两位威严的可汗。他们身披华丽的长袍,头戴高耸的王冠,骑在高头大马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他们的身后,紧跟着一群精锐的士兵,他们手持长枪,身披重甲,步伐整齐,气势如虹。
当队伍抵达哥逻禄部的驻牧地时,首领俟斤曼都支早已率领着部众在帐外等候多时。
他远远地看到两位可汗的身影,便立刻翻身下马,快步迎上前去。
“不知天使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俟斤曼都支一脸谄媚地说道,同时双膝跪地,向两位可汗行了一个标准的跪拜礼。
弥射见状,连忙翻身下马,快步走到俟斤曼都支面前,将他扶起。
“俟斤不必多礼,朝廷有新恩旨。”
弥射微笑着说道,声音温和而亲切。
然而,就在弥射扶起俟斤曼都支的瞬间,他注意到了曼都支眼中闪过的一丝不安。
那丝不安虽然只是一瞬间,但却被弥射敏锐地捕捉到了。
曼都支连忙引着众人往大帐走去,一路上他显得有些心神不宁,似乎有什么心事。
众人进入大帐后,分宾主落座,开始商议正事。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营地里的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四周的黑暗。
就在这时,阿史那步真悄悄地来到了弥射的帐中。
“阿干,我看曼都支神色不对,会不会有变故?”
阿史那步真满脸愁容,眉头紧蹙,他忧心忡忡地对弥射说道:
“哥逻禄部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捉摸啊!他们被夹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就像风中的墙头草一样,左右摇摆不定。”
此时,弥射正坐在灯下,全神贯注地查看舆图,似乎并没有把阿史那步真的忧虑放在心上。
听到阿史那步真的话,他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只是淡淡地回应道:
“哥逻禄部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向来如此。明日宣诏时,我们多带些护卫过去,以防万一即可。”
话音未落,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巡逻士兵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清晰可闻。
两人对视一眼,心领神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同月十三日。
这一天,曼都支特意献上了一只烤全羊,以表对弥射的敬意。
帐内弥漫着诱人的香气,众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酒过三巡,弥射放下手中的酒杯,突然高声说道:
“俟斤,你可知道苏海政在疏勒与吐蕃约和的事情?”
他的声音在帐内回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曼都支手中的酒碗猛地一晃,显然有些吃惊,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回答道:
“略有所闻,听说唐军已经退兵了?”
然而,在巍峨的紫宸殿内,却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在流淌。
殿中的铜炉里,上好的银骨炭正熊熊燃烧着,散发出阵阵热气,但这似乎并不能驱散李治眉宇间的寒意。
李治端坐在龙椅上,他的脸色阴沉,仿佛被这片积雪所影响。
他的目光落在案几上,那里放着一份来自西域的奏疏。
这份奏疏是由苏海政从疏勒送来的,李治缓缓地将它推到案边,然后看向站在一旁的侍中辛茂将,开口问道:
“苏海政在疏勒的折子,你可看过了?”
辛茂将连忙躬身应道:
“回圣人,臣下已阅过。苏将军在折中说,吐蕃的援军势力强大,他暂时允许和议,实乃无奈之举。”
李治的眉头微微一皱,他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案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的目光并没有离开那份奏疏,而是若有所思地说道:
“朕看,这并非无奈,而是他怯战。”
李治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在这寂静的殿内却显得格外清晰。
殿内的大臣们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敢轻易接话。
一时间,整个大殿都陷入了一片鸦雀无声的氛围中,唯有那铜炉中的炭火不时发出爆裂的轻响。
三日后,中书省的政令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兵部的宁静。
侍郎郑钦泰手捧着文书,脚步匆匆地赶往驿馆,仿佛这文书有着千斤之重。
当他见到正在收拾行装的阿史那弥射时,郑钦泰连忙将文书递过去,声音略带急切地说道:
“兴昔亡可汗,陛下有新旨意。”
阿史那弥射接过文书,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的朱砂印记鲜艳夺目。
他的眉头微微扬起,目光落在了文书的内容上,朝廷要在哥逻禄部设立阴山、大漠二都督府,并命他与阿史那步真一同前往宣诏。
“正月十四就要成事?”
阿史那弥射轻声念叨着,手指摩挲着文书上的朱砂印记,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郑钦泰见状,连忙点头应道:
“陛下急于稳定西突厥的局势,苏海政在疏勒受挫,西域实在不能再乱了。”
窗外,寒风呼啸而过,卷起了阶前的残雪,在空中飞舞。
阿史那弥射望着远处的终南山,思绪渐渐飘远。
他忽然想起去年秋天在凉州与苏海政会面的情景,那时的苏海政意气风发,谁能想到如今他却在疏勒遭遇挫折。
转眼间便到了正月初十。
这一天,两支队伍在长安城西郊会合。
阿史那弥射的亲兵们手捧着狼头纛,那纛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与阿史那步真的队伍合为一处,宛如一条长龙,气势磅礴。
步真勒住马缰,嘴角扬起一抹笑容,对着身旁的阿干说道:
“阿干,咱们兄弟又要一同踏上征途啦!”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些许兴奋和期待。
阿干,也就是弥射,只是微微颔首,表示回应。
他的神情显得有些淡漠,似乎对这次同行并没有太多的热情。“
此次乃是朝廷的差事,切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他的语气严肃而沉稳。
在他们身后,紧跟着二十名羽林卫。
这些士兵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锐之士,他们身穿着整齐的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
队伍一路前行,当行至泾州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队人马。
这队人显然是前往西域的驿使,他们风尘仆仆,脸上透露出焦急之色。
驿使们远远地看到步真和弥射,立刻翻身下马,快步上前。
其中一名驿使手持急报,恭敬地递到步真面前,说道:
“两位可汗,这是疏勒传来的急报,苏将军已经率领军队向东撤退,而吐蕃和弓月部正在瓜分安西的物资。”
步真听到这个消息,脸色微微一变,他显然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发展得如此之快。
“这么快就撤了?
”他喃喃自语道。
弥射接过急报,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面色凝重地说道:
“继续赶路,此事自有陛下定夺。”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是从深渊中传来的一般,透露出一种不可动摇的决心。
那声音如同重锤一般,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在了人们的心上,让人不禁为之震撼。
同月十二日傍晚,太阳渐渐西沉,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世界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就在这时,一支队伍缓缓地抵达了哥逻禄部的驻牧地。
队伍的最前方,是两位威严的可汗。他们身披华丽的长袍,头戴高耸的王冠,骑在高头大马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他们的身后,紧跟着一群精锐的士兵,他们手持长枪,身披重甲,步伐整齐,气势如虹。
当队伍抵达哥逻禄部的驻牧地时,首领俟斤曼都支早已率领着部众在帐外等候多时。
他远远地看到两位可汗的身影,便立刻翻身下马,快步迎上前去。
“不知天使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俟斤曼都支一脸谄媚地说道,同时双膝跪地,向两位可汗行了一个标准的跪拜礼。
弥射见状,连忙翻身下马,快步走到俟斤曼都支面前,将他扶起。
“俟斤不必多礼,朝廷有新恩旨。”
弥射微笑着说道,声音温和而亲切。
然而,就在弥射扶起俟斤曼都支的瞬间,他注意到了曼都支眼中闪过的一丝不安。
那丝不安虽然只是一瞬间,但却被弥射敏锐地捕捉到了。
曼都支连忙引着众人往大帐走去,一路上他显得有些心神不宁,似乎有什么心事。
众人进入大帐后,分宾主落座,开始商议正事。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营地里的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四周的黑暗。
就在这时,阿史那步真悄悄地来到了弥射的帐中。
“阿干,我看曼都支神色不对,会不会有变故?”
阿史那步真满脸愁容,眉头紧蹙,他忧心忡忡地对弥射说道:
“哥逻禄部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捉摸啊!他们被夹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就像风中的墙头草一样,左右摇摆不定。”
此时,弥射正坐在灯下,全神贯注地查看舆图,似乎并没有把阿史那步真的忧虑放在心上。
听到阿史那步真的话,他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只是淡淡地回应道:
“哥逻禄部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向来如此。明日宣诏时,我们多带些护卫过去,以防万一即可。”
话音未落,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巡逻士兵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清晰可闻。
两人对视一眼,心领神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同月十三日。
这一天,曼都支特意献上了一只烤全羊,以表对弥射的敬意。
帐内弥漫着诱人的香气,众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酒过三巡,弥射放下手中的酒杯,突然高声说道:
“俟斤,你可知道苏海政在疏勒与吐蕃约和的事情?”
他的声音在帐内回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曼都支手中的酒碗猛地一晃,显然有些吃惊,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回答道:
“略有所闻,听说唐军已经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