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 第526章 前往明德宫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第526章 前往明德宫

    显庆二年五月丙申,晨曦微露,含元殿的早朝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结束。

    李治端坐在龙椅上,他的目光扫过朝堂上的众臣,然后缓缓起身,对着侍立在一旁的内侍吩咐道:

    “传旨下去,今日朕要前往明德宫,相关仪仗按常例准备。”

    内侍闻言,赶忙躬身应诺,然后转身快步离去,去传达皇帝的旨意。

    不多时,宫门外的御道上便传来一阵整齐而有力的脚步声,那是羽林卫的将士们正在迅速列队,准备迎接皇帝的出行。

    李治回到后宫,换上了一套轻便的常服。武媚娘站在一旁,细心地为他整理着衣襟,轻声说道:

    “明德宫离洛阳城不远,路上大约需要半个时辰,陛下一路辛苦,可以在车中稍作歇息。”

    李治微笑着点点头:

    “昨日朕收到了洛南的灾情奏报,此次前往明德宫,正好可以顺便查看一下赈灾的进展情况。”

    说着,他拿起案几上的一份文书,递给武媚娘:“

    这是户部拟定的救灾粮调配清单,你也看看可有疏漏之处。”

    武媚娘接过清单,仔细地翻阅起来。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对李治说道:

    “陛下,这清单上调拨的粟米数量倒是足够,但运输路线似乎有些绕远了。若是从洛口仓直接走漕渠运到洛南,不仅速度更快,而且还能比陆运提前三日到达。”

    李治听完内侍的禀报后,略作思考,便在清单上提笔批注道:

    “改走漕渠,命洛口仓监即刻组织船只,以确保行程顺利。”

    内侍接过批注后的清单,匆匆离去,送往户部。

    此时,随驾的官员们早已在宫门外集结完毕,他们身着朝服,神情肃穆,等待着仪仗队伍的出发。

    辰时三刻,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响,仪仗队伍缓缓驶出皇城。

    李治乘坐的马车位于队伍的中央,车身宽敞而华丽,车窗上挂着薄纱窗帘,车内摆放着近期的奏折。

    马车平稳地前行着,李治坐在车内,不时拿起奏折批阅。

    他的目光专注而锐利,对每一份奏折都仔细阅读,然后在上面批注自己的意见和指示。

    当马车行至洛水桥时,车外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

    李治心生好奇,掀开窗帘向外望去。

    只见洛水两岸站满了百姓,他们手中捧着刚刚收割的新麦,跪地叩拜,口中高呼万岁。

    李治见状,心中一喜,对身边的内侍说道:

    “传朕旨意,让地方官好生安抚这些百姓,莫要惊扰了他们。”

    内侍领命而去,不一会儿,百姓们的欢呼声渐渐平息,仪仗队伍继续前行。

    行至半途,负责护卫的中郎将匆匆赶来,向李治禀报:

    “启禀陛下,前方官道有一段路面塌陷,已临时抢修出一条便道,但道路状况仍有些颠簸。”

    李治眉头微皱,问道:

    “是否会耽误行程?”

    中郎将赶忙回答:

    “工匠们连夜抢修,目前已基本恢复通行,只是马车需放慢速度,以免发生意外。”

    李治略作思考,点头道:

    “既如此,便依你所言,让车夫小心驾驶。”

    李治微微颔首,表示同意,然后开口说道:

    “传朕旨意,让所有参与修路的工匠们都去领赏钱,他们这段时间修路辛苦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午时刚过,李治的仪仗队终于抵达了明德宫。

    宫门前,宫监早已率领一众属官在那里恭敬地迎候着。

    当李治走下马车时,宫监连忙跪地叩首,高声喊道:

    “臣等恭迎陛下驾临!”

    李治见状,赶忙上前将宫监扶起,关切地问道:

    “宫里的政务都安排妥当了吗?”

    宫监赶忙回答道:

    “回陛下,按照您的旨意,我们已经将洛南和伊阙两地的官员都召来了,此刻他们正在偏殿等候着呢。”

    李治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

    “好,那我们先去偏殿议事吧,至于其他的安置事宜,可以稍后再做安排。”

    偏殿内,洛南县令和伊阙县令早已在此恭候多时。

    他们见到李治走进殿内,急忙起身,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

    李治在主位上坐下后,也不废话,直接切入主题:

    “朕听闻洛南上月遭受了蝗灾,不知现在灾情如何了?”

    洛南县令赶忙躬身回答道:

    “回陛下,幸得朝廷及时派发了救灾粮,如今蝗灾已经被扑灭,百姓们正在补种荞麦,预计今年的秋粮应该还能有收成。”

    李治听后,微微点头,表示满意。他拿起桌上的灾情图,仔细查看起来。

    李治指着地图上受灾最严重的三个乡,对随驾的户部员外郎说道:

    “这三个乡受灾最重,需要额外拨发一些种子给他们。”

    户部员外郎连忙应道:

    “微臣遵旨。”

    李治又对他嘱咐道:

    “让洛阳仓再调出五百石荞麦种,明日务必送到洛南。”户部员外郎赶忙记下李治的旨意。

    这时,伊阙县令趁机上前一步,奏道:

    “陛下,伊阙的水利工程已经竣工,不知陛下明日是否有空前去视察一番?”

    李治闻言,微微一笑,道:

    “如此甚好,朕正好可以去看看你们的工程质量如何。”

    待李治将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后,宫监便引着他前往寝殿稍作歇息。

    李治刚刚在榻上坐下,内侍便端着午膳走了进来。

    只见桌上摆着四菜一汤,虽然都是些家常口味,但也颇为精致。

    李治拿起筷子道:

    在宫外,自然无需像在宫中那般讲究排场,一切从简即可,这些简单的菜肴已经很不错了。他看着武媚娘,见她只吃青菜,便关切地将一盘羊肉推到她面前,柔声说道:

    “多吃些,下午还要议事呢,别饿着肚子。”

    未时,李治召集了随驾的吏部官员,开始核查洛阳周边官员的考绩。

    他坐在龙椅上,神情严肃地审视着官员们呈上的卷宗,仔细阅读每一份报告。

    当翻看到洛州刺史崔知温的考绩时,李治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对众人说道:

    “洛州刺史崔知温此次救灾有功,应当记上一等,待回京后予以嘉奖。”

    吏部尚书杨弘礼赶忙应道:

    “陛下圣明,臣已将此事记下,只是还需陛下拟定嘉奖的具体名目。”

    李治略作思考,然后说道:

    “赐绢百匹、加俸一月,再下旨褒奖。如此,方能彰显朕对他功绩的认可。”

    正说着,宫监匆匆走了进来,向李治禀报:

    “陛下,洛南有百姓代表求见,说是要献上他们新收的麦饼。”

    李治闻听此言,微微一笑,道:“让他们进来吧。”

    片刻之后,只见三位老农手捧着竹篮缓缓地走了进来。

    竹篮上面盖着一层粗布,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些东西在冒着热气。

    为首的那位老者看上去年纪颇大,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的步伐却显得很稳健。

    他走到李治面前,先是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然后跪地奏道:

    “多谢陛下送来的救灾粮啊!这是我们用新收的麦子做的饼,请陛下尝尝。”

    李治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内侍将竹篮接过来。

    内侍小心翼翼地揭开竹篮上的粗布,一股浓浓的麦香顿时扑鼻而来。

    李治拿起一块麦饼,仔细地看了看,只见这麦饼虽然制作得有些粗糙,但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他轻轻咬了一口,那温热的麦香立刻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李治不禁赞叹道:

    “嗯,味道很好啊!看到百姓们能够有这样的收成,朕也就放心了。”

    说罢,李治转头对身旁的内侍吩咐道:

    “去取些银两来,赏赐给这几位老农。”内侍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便取来了一些银两。李治将银两亲手递给了老农们,并叮嘱道:

    “你们回去后,一定要告诉乡亲们,让大家安心耕种,朝廷是绝对不会让大家挨饿的。”

    老农们接过银两,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连连叩拜,口中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语。

    最后,在李治的示意下,老农们才缓缓地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