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第525章 李义府兼任中书令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政事堂的地面上,朝会刚刚散去,大臣们纷纷起身离去。
李治却突然叫住了几位宰辅大臣,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有何事要单独交代。
李治开门见山地说道:
“中书令一职空置有些时日了,朕意让李义府兼任,诸位以为如何?”
他的声音不大,却在安静的政事堂里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东台侍郎上官仪率先躬身应道:
“李侍郎自参预朝政以来,草拟诏令从无差错,兼任中书令甚为妥当。”
他的语气平稳,似乎对这个任命早有预料。
户部尚书卢承庆也附和道:
“中书省掌政令草拟,李义府熟悉典章制度,确是合适人选。”
他的话语简洁明了,表达了对李义府能力的认可。
李治微微颔首,面上露出一丝满意之色。
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见众人皆敛声屏气,并无异议,便不再犹豫,沉声道:
“既如此,便拟旨吧。”
阶下内侍躬身应了声“是”,转身捧着空白的圣旨,脚步轻捷地退出大殿,将旨意送往门下省审议。
此时,中书省内,李义府正埋首案牍,处理着各地呈送上来的奏章。
他手持朱笔,时而凝神细阅,时而在奏章旁略作批注,神情专注。
忽闻殿外内侍尖细的传召之声,李义府心头不由微微一紧,暗自思忖:
“陛下此刻传召,不知是何要事?”
他不敢耽搁,迅速放下手中朱笔,略整了整朝服的衣襟,便快步流星般朝着紫宸殿赶去。
紫宸殿内,气氛肃然。李治端坐于御座之上,面容沉静,目光深邃,带着几分平日里少见的严肃。
李义府快步进入殿内,走到丹墀之下,撩袍跪地,以头触地,朗声道:
“臣李义府,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治微微抬手:“免礼平身吧。”
李义府小心翼翼询问:
“不知,圣人召微臣前来所谓为何事呀”
李治表情平淡:
“朕今天叫你进宫,主要是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李义府也是一脸懵逼:
“敢问圣人是什么事情呀?”
李治微微一笑:
“朕要委你重任,不知卿家有没有这个兴趣”
李义府当即跪地叩首:
“微臣不敢,愿凭圣人安排”
李治一听此话,哈哈大笑:
“好! 朕看在你平时处理文书细致,望你今日后要更加爱岗敬业,恪守职责,明白吗?”
李义府磕头得“嘭嘭”响:
“臣定爱岗敬业,恪守职责,定不会辜负圣人所托!”
李治抬手,李义府会意:
“臣先行告退。”
回到中书令,李义府顿时得意洋洋对同僚讲:
“各位'',从今天开始本官就兼任中书令了,你们可知道中书令的要务,就是帮助圣人草拟召令,审核奏折两项。各位各司其职,如果遇到困难就及时告知于吾,不可擅自处理。”
主事官员们虽然内心对李义府表示不服,但还是要恭恭敬敬对李义府:
“下官等,听从李中书的安排。”
午膳后,李义府就从家中驾车回到中书省处理事物,他立刻召集其他属官到大厅议事。
刚一落座,尚书仆射于风治便说:
“李中书,这是河西漕运的章程已经拟好,还您过目”
李义府接过文书仔仔细细翻看,时不时在页边做批注:
“这里提及的员工月俸,还是要跟户部再三核对的。”
他指着其中一处,问于风治:
“你有没有想过运转的时间,你有没有考虑过黄河汛期?这个还要提前半个月调度的。”
议事过程中,还门下省侍中吴所谓将新修订的《考课法》草案送来:
“李中书,这个是今年官员考试的新章程,如果中书省没有异议的话,就通过颁布吧”
李义府一页一页检查着,对其中“地方官政绩考需要附和老百姓评价”是特别关注:
“这个百姓评价是如何采集?需要制定具体办法,免得流于形式。”
吴所谓点头:
“这个事情正需要中书省来拟定细则的。”
李义府忙完事情已经是傍晚,他揉揉自己有些发酸的脖子,起身离开,回到李府。
一进门,便见长子李津快步迎了上来,脸上带着几分关切:
“阿耶,今日怎地回府这样晚?”
李义府脚步未停,只淡淡“嗯”了一声,并未直接回答儿子的话,随口问道:
“你阿娘那边,晚膳可备好了?”
李津听了,眉眼顿时舒展开来,笑盈盈地回话:
“早就备妥了。阿耶,您再迟些回来,那饭菜怕是都要凉透了。”
李义府点了点李津的额头:
“你这孩子,长这么大,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的调皮呀”
父子俩一进内堂,就见李夫人站在门口等着,李夫人轻笑:
“妾身,听闻今日圣人任义哥你为中书令了?”
李义府跟着母子俩走到食桌前坐下,方落了座,便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夫人所言极是。如今圣眷正浓,差事也越发多了起来,往后为夫怕是真要忙到脚不沾地,连家都要少回了。”
李夫人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温婉的笑意,伸手为他布了一筷子菜,柔声道:
“那是圣人看重义哥你的才干,这是多大的体面。只是,官场上的事复杂,你凡事还需多思量,切不可为了一时的风光,做出那违背良心、逾越道德底线的事情来。咱们不求大富大贵,只盼着一家人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的。”
李义府捻着山羊胡轻笑,伸手拍了拍夫人的手背:
\"你当为夫是那等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
烛火在他眼中映出细碎光亮:
\"圣人眼皮子底下当差,哪个不是如履薄冰?前日户部王侍郎只因说错半句话,便被打发去了洛阳看粮仓。\"
他端起茶盏抿了口,指尖在温热的瓷面上轻轻摩挲:
\"我这好不容易从蜀地爬到长安,家里三个儿子还等着荫补入仕,哪敢拿全家前程赌一时痛快?\"
夫人将剥好的橘子递过去,他却摆手推开:
\"你放心,我李义府在官场打滚这些年,什么风浪没见过?\"
窗外忽有夜露打在芭蕉叶上,他压低声音凑近了些: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那些伤天害理的勾当,便是金山银山堆在眼前,我也断不会沾的。\"
李治却突然叫住了几位宰辅大臣,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有何事要单独交代。
李治开门见山地说道:
“中书令一职空置有些时日了,朕意让李义府兼任,诸位以为如何?”
他的声音不大,却在安静的政事堂里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东台侍郎上官仪率先躬身应道:
“李侍郎自参预朝政以来,草拟诏令从无差错,兼任中书令甚为妥当。”
他的语气平稳,似乎对这个任命早有预料。
户部尚书卢承庆也附和道:
“中书省掌政令草拟,李义府熟悉典章制度,确是合适人选。”
他的话语简洁明了,表达了对李义府能力的认可。
李治微微颔首,面上露出一丝满意之色。
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见众人皆敛声屏气,并无异议,便不再犹豫,沉声道:
“既如此,便拟旨吧。”
阶下内侍躬身应了声“是”,转身捧着空白的圣旨,脚步轻捷地退出大殿,将旨意送往门下省审议。
此时,中书省内,李义府正埋首案牍,处理着各地呈送上来的奏章。
他手持朱笔,时而凝神细阅,时而在奏章旁略作批注,神情专注。
忽闻殿外内侍尖细的传召之声,李义府心头不由微微一紧,暗自思忖:
“陛下此刻传召,不知是何要事?”
他不敢耽搁,迅速放下手中朱笔,略整了整朝服的衣襟,便快步流星般朝着紫宸殿赶去。
紫宸殿内,气氛肃然。李治端坐于御座之上,面容沉静,目光深邃,带着几分平日里少见的严肃。
李义府快步进入殿内,走到丹墀之下,撩袍跪地,以头触地,朗声道:
“臣李义府,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治微微抬手:“免礼平身吧。”
李义府小心翼翼询问:
“不知,圣人召微臣前来所谓为何事呀”
李治表情平淡:
“朕今天叫你进宫,主要是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李义府也是一脸懵逼:
“敢问圣人是什么事情呀?”
李治微微一笑:
“朕要委你重任,不知卿家有没有这个兴趣”
李义府当即跪地叩首:
“微臣不敢,愿凭圣人安排”
李治一听此话,哈哈大笑:
“好! 朕看在你平时处理文书细致,望你今日后要更加爱岗敬业,恪守职责,明白吗?”
李义府磕头得“嘭嘭”响:
“臣定爱岗敬业,恪守职责,定不会辜负圣人所托!”
李治抬手,李义府会意:
“臣先行告退。”
回到中书令,李义府顿时得意洋洋对同僚讲:
“各位'',从今天开始本官就兼任中书令了,你们可知道中书令的要务,就是帮助圣人草拟召令,审核奏折两项。各位各司其职,如果遇到困难就及时告知于吾,不可擅自处理。”
主事官员们虽然内心对李义府表示不服,但还是要恭恭敬敬对李义府:
“下官等,听从李中书的安排。”
午膳后,李义府就从家中驾车回到中书省处理事物,他立刻召集其他属官到大厅议事。
刚一落座,尚书仆射于风治便说:
“李中书,这是河西漕运的章程已经拟好,还您过目”
李义府接过文书仔仔细细翻看,时不时在页边做批注:
“这里提及的员工月俸,还是要跟户部再三核对的。”
他指着其中一处,问于风治:
“你有没有想过运转的时间,你有没有考虑过黄河汛期?这个还要提前半个月调度的。”
议事过程中,还门下省侍中吴所谓将新修订的《考课法》草案送来:
“李中书,这个是今年官员考试的新章程,如果中书省没有异议的话,就通过颁布吧”
李义府一页一页检查着,对其中“地方官政绩考需要附和老百姓评价”是特别关注:
“这个百姓评价是如何采集?需要制定具体办法,免得流于形式。”
吴所谓点头:
“这个事情正需要中书省来拟定细则的。”
李义府忙完事情已经是傍晚,他揉揉自己有些发酸的脖子,起身离开,回到李府。
一进门,便见长子李津快步迎了上来,脸上带着几分关切:
“阿耶,今日怎地回府这样晚?”
李义府脚步未停,只淡淡“嗯”了一声,并未直接回答儿子的话,随口问道:
“你阿娘那边,晚膳可备好了?”
李津听了,眉眼顿时舒展开来,笑盈盈地回话:
“早就备妥了。阿耶,您再迟些回来,那饭菜怕是都要凉透了。”
李义府点了点李津的额头:
“你这孩子,长这么大,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的调皮呀”
父子俩一进内堂,就见李夫人站在门口等着,李夫人轻笑:
“妾身,听闻今日圣人任义哥你为中书令了?”
李义府跟着母子俩走到食桌前坐下,方落了座,便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夫人所言极是。如今圣眷正浓,差事也越发多了起来,往后为夫怕是真要忙到脚不沾地,连家都要少回了。”
李夫人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温婉的笑意,伸手为他布了一筷子菜,柔声道:
“那是圣人看重义哥你的才干,这是多大的体面。只是,官场上的事复杂,你凡事还需多思量,切不可为了一时的风光,做出那违背良心、逾越道德底线的事情来。咱们不求大富大贵,只盼着一家人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的。”
李义府捻着山羊胡轻笑,伸手拍了拍夫人的手背:
\"你当为夫是那等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
烛火在他眼中映出细碎光亮:
\"圣人眼皮子底下当差,哪个不是如履薄冰?前日户部王侍郎只因说错半句话,便被打发去了洛阳看粮仓。\"
他端起茶盏抿了口,指尖在温热的瓷面上轻轻摩挲:
\"我这好不容易从蜀地爬到长安,家里三个儿子还等着荫补入仕,哪敢拿全家前程赌一时痛快?\"
夫人将剥好的橘子递过去,他却摆手推开:
\"你放心,我李义府在官场打滚这些年,什么风浪没见过?\"
窗外忽有夜露打在芭蕉叶上,他压低声音凑近了些: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那些伤天害理的勾当,便是金山银山堆在眼前,我也断不会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