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 第448章 最后一面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448章 最后一面

    “此为家宴,尽管畅所欲言。”

    对于荀彧,何太后很感兴趣,因为此人被皇帝寄予厚望。

    她一开始觉得荀彧这个尚书令不称职,直到见到那堆积如山的奏疏,才知道大汉每日的奏疏量是何其庞大。

    她委以重任的大长秋倚清都直呼头疼。

    荀彧顿了片刻,便侃侃而谈,“臣以为,侯爵乃是虚名,若能以一个虚名换扬州安定有何不可?天下有十三州,朝廷完全掌控九州,待凉州西征军胜报传回,便只剩益、扬、交。益州如今在内乱,刘焉僭越至尊,真刀真枪无法避免。若封袁术为楚侯、吴侯,可号令其为马前卒。同时,拉拢任岐,加速朝廷收复益、交速度。若如此行事,五年内汉室可兴。”

    何太后暗暗点头,听着感觉大有可为。

    交州太远不在讨论范围,益州的乱主要体现在有人跟刘焉打起来了。

    双方互相撕,窗户纸全捅破。

    太守任岐称刘焉背叛朝廷,并以此为借口发兵。

    荀彧的意思是给袁术封个侯,同时与任岐一同将益州收回来。

    何太后心里已经有了判断,荀彧有治国之才的传闻不假。

    她跟着先帝那么多年,自己也临朝过,没遇到过条理如此清晰的大臣。

    这是上天赐给大汉的一个柱石,有这样的人辅佐皇帝,何太后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她心里不免也佩服起刘辩的眼光。

    不过,这场谈话何太后又问了下其余人的意见。

    第二个轮到郭嘉,郭嘉的看法倒是与荀彧大致相同,不过又做了更详细的补充。

    “实际操作下来有诸多地方需要调整,臣以为,图谋南方,一个关键的地方在于荆州,徐豫二州的作用倒是小了几分。可将豫徐总督曹仁放在荆州,以南郡为大本营,待战船造好,沿江而下,能威胁扬州腹地。荆州入益不太方便,沿途恐有上百座关隘,而从汉中走倒是简单许多。可派遣上将由汉中而进……”

    何太后眸色柔和许多,这才是大汉官吏该有的样子。

    若当初他临朝时,百官能有几人这般,她何至于一把好牌打的稀烂。

    那群老臣除了鬼话连篇就是阿谀奉承。

    下一个轮到田丰,田丰给出的国策又有不同。

    “臣认为,天子亲政两年,南征北战,朝廷再折腾下去,百姓受不了。而益州刘焉,野心勃勃却油尽灯枯,其子刘璋为羸弱无能之辈。扬州袁术贪婪无耻,必造天谴。交州士家天怒人怨,迟早被清算。朝廷不如放缓脚步,厉兵秣马休养生息。隔岸观虎斗。待到朝廷兵马强壮,发兵之下天下无不臣服……”

    新奇的角度。

    这场家宴倒没有人急着反驳,毕竟大家只是说说,至于未来的国策该如何,不可能简单的一场宴席就定下。

    何太后听着忍不住点头,此人亦有治国之才。

    更是一名难得的贤臣。

    何太后在人群中找寻,视线落在张昭身上,道:

    “吾听闻皇帝非常看好河南尹,不知河南尹有何解决之法?”

    张昭起身拱手,见全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轻咳两声,摆了会姿态才道:

    “尽早解决南方之患乃千古功绩,此事不得拖。以君诏驱虎吞狼乃是上策,然任岐、袁术、刘焉、士家皆奸佞之辈,天理不容之人。不如写封联合之诏,一书四份,分别送往四家。”

    满宠下意识的诧异问:“一书四份?”

    还能这么玩?

    张昭点头,继续道:“私下封袁术为侯,表刘焉为王,给予士家忠诚牌匾,赐任岐节钺。坐看四方混战,袁术若打入益州,则朝廷从荆、豫二地发兵,袁术无法顾及,必定惨败,朝廷轻易收回扬州。若刘焉强,朝廷便可进取汉中,大军兵临成都,将刘焉擒住……若四家不分上下,则朝廷厉兵秣马,同时向四家收好处,让四家‘争风吃醋’不断让步,直到朝廷和平掌控三州。”

    满宠满脸震惊,这厮果然不要脸。

    这心也太黑了点。

    要是他是四家任何一家的人,得骂张昭鼠辈了。

    可转过来想,若朝廷以此国策,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收获最大的利益。

    不对。

    满宠抓住重点,“若和平收复三州,四家该如何处理?”

    又是王又是侯又是假节的。

    张昭神秘一笑:“朝廷只管许诺,不管兑现,书信只要不盖玺,便是废纸一张。”

    何太后呆住了,天啊,又一个贤才。

    此人若将来出仕丞相,别的不说,想让大汉吃亏几乎不可能。

    何太后对刘辩拉来的新生官吏彻底改观了。

    随便拉出一人顶得上曾经满朝文武。

    若有一人落到灵帝手里,何至于天下动荡不安?

    何太后对剩下的人更感兴趣了,唤道:

    “吾记得皇帝寻了位太子仆,不知是何人?”

    诸葛亮起身拱手:“臣太子仆诸葛亮。”

    一个比杨修还小很多的人。

    何太后面露讶然之色,看起来,诸葛亮应该跟刘协差不多大?

    原以为会是名二十多的青年俊杰被破格提拔,没想到这么小。

    “卿今年是何年龄?”

    “回太后,臣刚满十岁。”

    “……”

    皇帝也太胡闹了。

    反正人都叫出来了,何太后继续问:“卿有见解吗?”

    诸葛亮道:“有浅薄之见。”

    “说来吾听听。”

    诸葛亮接着说出自己的见解。

    围绕拉刘抗袁而谈。

    说的也有道理,刘焉快不行了,总得为后人考虑。

    如果朝廷开了口,他肯定是愿意戴罪立功的。

    益州和荆州其实都不好啃,前者山路崎岖不好走,后者水系太多需要水师配合。

    水师的事朝廷正在建,但山路一时半会儿不好解决,所以以拉拢为主。

    至于交州,采取远交近攻,在益州和扬州没解决前先拉拢,等到两地收复了,对付交州就是一句话的事。

    这场对未来国策的讨论,让何太后看清他们的才能,整个人彻底放下心。

    宴席一直持续到下午,何太后向他们透露天子身体好转,明日可以去看看,这场家宴便结束了。

    何太后起身离开,荀彧等人躬身相送,没得到回应。

    抬眼望去,何太后只剩下一个背影,夕阳照在她身上,好像预示着她的结局。

    众臣内心不由得沉痛,心里有种酸涩感。

    何太后做了许多错事,唯独这次。

    她帮天子铺好了路,或许这是他们这群外臣,最后见到何太后。

    明日过后,新生派官吏不再处处小心翼翼,龟缩在荀彧身边。

    而是占据朝廷九卿的职位,辅佐天子,在舞台上绽放各自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