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妖小桂 第426章 救人之道
听完小桂讲述的《西游记》中大战通天河的故事,屋内顿时响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那笑声如同春日暖阳下的溪水,潺潺流淌,带着几分顽皮与轻松。有人拍着大腿,笑得前仰后合:“哈哈哈,原来小桂过冰河时那般紧张,竟是怕这冰河之下也藏着妖怪,担心冰面突然破裂,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掉下去了,哈哈!”
小桂的脸微微泛起了一丝红晕,像是初春枝头的嫩芽,略带几分羞涩。但她也知道,众人所言不假,自己确实是因为害怕才如此小心翼翼。
莫珺转过身,目光温和而深邃,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关怀,对几个孩子说道:“你们可知,冰上行走,最忌讳的便是冰面破裂,坠入那刺骨的冰水中。人之体温,本是维持生命的关键,一旦落入冰水,身体的热量便会迅速流失,生命危在旦夕。人的身体虽有温度,可一旦泡在冰水中,便难以维持生机。”
“还有,冰面上切不可随意嬉戏,尤其是到了春日,天气渐暖,冰面变薄,变得脆弱不堪。我曾听说过许多孩子因在冰上玩耍,不慎坠入冰窟,就此失去了性命。你们可千万要谨记啊!”莫珺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严肃,却又透着慈爱,仿佛是一位长者在叮嘱晚辈。
孩子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一丝敬畏与认真。而莫涵则微微一笑,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孩子们的心思,问道:“你们可知,若是真的发现冰面变薄了,该如何应对?倘若身旁的冰已经开始开裂,又该如何是好呢?”
孩子们瞪着大大的眼睛,眼珠子骨碌碌地转着,努力思索,但最终都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
莫涵微微一笑,起身从屋角拿来一根木刺,一头粗壮,一头尖细,又取来一张纸、一块石头和一块木板。他让莫珺将那张纸拉紧两端,纸便变得平整如镜。
接着,他让孩子们用木板在纸上轻轻按压,又用石头压了压,再用木刺的粗端往下压,最后用细端轻轻一扎。果然,那木刺的细端很快就将纸扎破了。
莫涵抬起头,目光温和地看着孩子们,问道:“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呢?”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道:“木板和石头不会把纸弄破,可木刺尖尖的,很容易就把纸扎破了。”
莫涵微微点头,继续启发道:“那你们想想,如果冰面有裂痕,可能会破裂,我们该怎么办呢?”
孩子们陷入了沉思,突然,优优的眼睛一亮,像是黑暗中燃起了一盏明灯,他抢答道:“我知道了!如果冰面有裂痕,不能站着走,要趴下,往前爬!”
“对,非常好!”莫涵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看向优优,“那你可知为何呢?”
“我们站着的时候,就像这根木刺,下面接触的地方比较小。如果我们躺下,接触的地方就比较大,就不容易扎破。”优优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道。
“说得好极了!”莫涵赞许地点点头,“我们站着时,与冰的接触面积小,就如同这木刺的尖端。而当我们趴下时,接触面积变大,就如同石头或木板,就不容易把纸弄破了。冰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遇到冰面有裂痕时,一定要趴下,增大接触面积,这样才安全。”
莫涵微微沉吟片刻,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如果有人不幸掉到冰窟窿里面了,在那里拼命呼救,那你们又该怎么办呢?”
孩子们顿时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去救人!”有的孩子说:“和伙伴们一起去救人!”还有的孩子拍着胸脯:“我伸手去拉她上来!”也有人比较谨慎:“我去叫大人。”
莫涵赞赏地看了一眼优优,他回答的正是“我去叫大人来救。”但莫涵并没有直接表扬他,而是转头看向那个说要伸手拉人的孩子,温和地问道:“你怎么救人呢?”
那孩子仰着头,眼神中透着一股认真与倔强:“我伸手,把她拉上来。”莫涵微微一笑,将自己的手递了过去:“来,假装我现在是那个掉进冰窟窿里的人。你来拉我。”
那孩子已经十二三岁,正是长力气的时候,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脸涨得通红,可还是没能把莫涵拉得离开凳子一丝一毫。莫涵看着他努力的样子,轻声问道:“你拉得上来吗?”那孩子无奈地摇了摇头。
莫涵没有松手,反而一个使劲儿,将那孩子轻轻拉到自己的怀里,说道:“看,你也被拉下水了。”他轻轻拍了拍那孩子的肩膀,继续问道:“所以,这个办法,行得通吗?有什么危险?”
几个孩子纷纷摇头,异口同声地说:“行不通,会把自己也给掉进冰窟窿里。”
莫涵微微一笑,又问道:“那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孩子们陷入了思考,片刻后,有人冒出了新主意:“我们拿根竹竿,几个小伙伴一起拉她。”
于是,他们找租住的农家借了一根竹竿,几个孩子一起使劲儿,用竹竿去拉坐在椅子上的莫涵。然而,他们反复试验练习,却始终无法把莫涵拉起来。
莫涵看着孩子们努力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继续问道:“那该怎么办呢?”小桂在一旁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优优,只见优优提高了声音,大声说道:“应该叫大人来救人。”
“哎,对!”莫涵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你们还是孩子,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贸然去救人,不仅救不了别人,反而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知道了吗?”
孩子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一丝严肃与认真,显然都从这次的讨论中学到了重要的道理。屋内一片安静,只有窗外的风声轻轻拂过。
小桂也清了清嗓子,目光温和地看向孩子们,说道:“就像你们若是走在街市上,若是有大人找你们问路。你们该怎么办呢?”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试探,仿佛是在引导孩子们进入一个新的思考领域。
孩子们又是一阵抢答,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春日里热闹的集市。“我给她指路。”一个孩子大声说道。“我带着她过去。”另一个孩子也不甘示弱。“我让他找大人去!”还有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回答。叽叽喳喳的声音在屋内回荡,显得有些乱。
小桂微微一笑,眼神中带着几分赞许,但并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如莫涵一般继续追问:“那人要是说,我是外乡人,对这里不熟悉。你能不送我过去?或者带我过去?你真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她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戏谑,考验孩子们的应变能力。
有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那我就送他过去。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那孩子正骄傲地答着,仿佛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然而,优优却立刻抢着阻止道:“不可!若那人是坏人,把你带到偏僻的地方,打杀了,或者卖了,怎么办?”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仿佛已经看到了潜在的危险。
“这,这……”听到优优这样的分析,那孩子也犹豫了,眼神中闪过一丝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低下头,手指不停地揉搓着衣角,显得有些不安。
“就像刚刚大伯父说的,你们自己还是孩子,没有自保能力,就不要随便发善心,以免出危险。”小桂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心中的困惑。
“对!优优说的非常好!”小桂也表扬起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大人不应该找孩子求助,应该去找大人求助。如果是在一些地方,是可以求助衙役、有公职之人。他们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有能力帮助别人。而我们,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眼神中透着一丝敬畏与认同。他们虽然年幼,但已经开始懂得,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善良固然重要,但保护自己同样重要。
小桂微微皱眉,继续追问道:“那假如,现在你们周围确实没有大人,你们用什么办法,既能救人,又不会把自己弄掉到冰窟窿里呢?仔细想一想!”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引导孩子们穿越迷雾,寻找那一线光明。
孩子们陷入了认真的沉思,屋内一片寂静,只听见窗外寒风呼啸,偶尔传来树枝被积雪压断的“咔嚓”声。终于,有人小声冒出来一句:“用绳子。”声音细若蚊蝇,却带着一丝试探。
旁边的孩子立刻反驳道:“刚刚不是说竹竿都不行吗?绳子肯定也不行的。”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疑惑。
“那,那怎么办?”几个孩子都皱着眉头,小脸涨得通红,冥思苦想,可还是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满是迷茫。
就在这时,莫珺缓缓开口,声音温和而坚定:“那你们要是实在没有好办法,我就说我的办法了。”孩子们听到有人要送答案,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纷纷点头,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莫珺微微一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希望之光:“如果是我像你们这么大,看到有人掉到冰窟窿里,我会找一根尽可能长的绳子。实在没有,就把衣服撕了绑成绳子。”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河边我要看看有没有大树。把绳子一头牢牢地拴到大树上,一定要拴结实了。然后把绳子另一头扔到冰窟窿里,让那人自己拽绳子爬出来。当然,这前提是这个人刚刚掉进去,还没被冻僵的时候。若是他在冰水里泡久了,冻僵了,就没法自己抓绳子上来了。那时候,还是需要我们把绳子栓到自己腰上,栓得结结实实,然后下水救人,自己才不容易被水冲走。记住了吗?”
莫珺再次问孩子们,声音中带着几分关切。孩子们都露出一脸钦佩的表情,仿佛被莫珺的智慧深深折服,他们频频点头,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敬畏。
小桂的脸微微泛起了一丝红晕,像是初春枝头的嫩芽,略带几分羞涩。但她也知道,众人所言不假,自己确实是因为害怕才如此小心翼翼。
莫珺转过身,目光温和而深邃,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关怀,对几个孩子说道:“你们可知,冰上行走,最忌讳的便是冰面破裂,坠入那刺骨的冰水中。人之体温,本是维持生命的关键,一旦落入冰水,身体的热量便会迅速流失,生命危在旦夕。人的身体虽有温度,可一旦泡在冰水中,便难以维持生机。”
“还有,冰面上切不可随意嬉戏,尤其是到了春日,天气渐暖,冰面变薄,变得脆弱不堪。我曾听说过许多孩子因在冰上玩耍,不慎坠入冰窟,就此失去了性命。你们可千万要谨记啊!”莫珺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严肃,却又透着慈爱,仿佛是一位长者在叮嘱晚辈。
孩子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一丝敬畏与认真。而莫涵则微微一笑,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孩子们的心思,问道:“你们可知,若是真的发现冰面变薄了,该如何应对?倘若身旁的冰已经开始开裂,又该如何是好呢?”
孩子们瞪着大大的眼睛,眼珠子骨碌碌地转着,努力思索,但最终都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
莫涵微微一笑,起身从屋角拿来一根木刺,一头粗壮,一头尖细,又取来一张纸、一块石头和一块木板。他让莫珺将那张纸拉紧两端,纸便变得平整如镜。
接着,他让孩子们用木板在纸上轻轻按压,又用石头压了压,再用木刺的粗端往下压,最后用细端轻轻一扎。果然,那木刺的细端很快就将纸扎破了。
莫涵抬起头,目光温和地看着孩子们,问道:“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呢?”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道:“木板和石头不会把纸弄破,可木刺尖尖的,很容易就把纸扎破了。”
莫涵微微点头,继续启发道:“那你们想想,如果冰面有裂痕,可能会破裂,我们该怎么办呢?”
孩子们陷入了沉思,突然,优优的眼睛一亮,像是黑暗中燃起了一盏明灯,他抢答道:“我知道了!如果冰面有裂痕,不能站着走,要趴下,往前爬!”
“对,非常好!”莫涵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看向优优,“那你可知为何呢?”
“我们站着的时候,就像这根木刺,下面接触的地方比较小。如果我们躺下,接触的地方就比较大,就不容易扎破。”优优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道。
“说得好极了!”莫涵赞许地点点头,“我们站着时,与冰的接触面积小,就如同这木刺的尖端。而当我们趴下时,接触面积变大,就如同石头或木板,就不容易把纸弄破了。冰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遇到冰面有裂痕时,一定要趴下,增大接触面积,这样才安全。”
莫涵微微沉吟片刻,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如果有人不幸掉到冰窟窿里面了,在那里拼命呼救,那你们又该怎么办呢?”
孩子们顿时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去救人!”有的孩子说:“和伙伴们一起去救人!”还有的孩子拍着胸脯:“我伸手去拉她上来!”也有人比较谨慎:“我去叫大人。”
莫涵赞赏地看了一眼优优,他回答的正是“我去叫大人来救。”但莫涵并没有直接表扬他,而是转头看向那个说要伸手拉人的孩子,温和地问道:“你怎么救人呢?”
那孩子仰着头,眼神中透着一股认真与倔强:“我伸手,把她拉上来。”莫涵微微一笑,将自己的手递了过去:“来,假装我现在是那个掉进冰窟窿里的人。你来拉我。”
那孩子已经十二三岁,正是长力气的时候,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脸涨得通红,可还是没能把莫涵拉得离开凳子一丝一毫。莫涵看着他努力的样子,轻声问道:“你拉得上来吗?”那孩子无奈地摇了摇头。
莫涵没有松手,反而一个使劲儿,将那孩子轻轻拉到自己的怀里,说道:“看,你也被拉下水了。”他轻轻拍了拍那孩子的肩膀,继续问道:“所以,这个办法,行得通吗?有什么危险?”
几个孩子纷纷摇头,异口同声地说:“行不通,会把自己也给掉进冰窟窿里。”
莫涵微微一笑,又问道:“那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孩子们陷入了思考,片刻后,有人冒出了新主意:“我们拿根竹竿,几个小伙伴一起拉她。”
于是,他们找租住的农家借了一根竹竿,几个孩子一起使劲儿,用竹竿去拉坐在椅子上的莫涵。然而,他们反复试验练习,却始终无法把莫涵拉起来。
莫涵看着孩子们努力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继续问道:“那该怎么办呢?”小桂在一旁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优优,只见优优提高了声音,大声说道:“应该叫大人来救人。”
“哎,对!”莫涵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你们还是孩子,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贸然去救人,不仅救不了别人,反而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知道了吗?”
孩子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一丝严肃与认真,显然都从这次的讨论中学到了重要的道理。屋内一片安静,只有窗外的风声轻轻拂过。
小桂也清了清嗓子,目光温和地看向孩子们,说道:“就像你们若是走在街市上,若是有大人找你们问路。你们该怎么办呢?”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试探,仿佛是在引导孩子们进入一个新的思考领域。
孩子们又是一阵抢答,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春日里热闹的集市。“我给她指路。”一个孩子大声说道。“我带着她过去。”另一个孩子也不甘示弱。“我让他找大人去!”还有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回答。叽叽喳喳的声音在屋内回荡,显得有些乱。
小桂微微一笑,眼神中带着几分赞许,但并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如莫涵一般继续追问:“那人要是说,我是外乡人,对这里不熟悉。你能不送我过去?或者带我过去?你真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她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戏谑,考验孩子们的应变能力。
有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那我就送他过去。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那孩子正骄傲地答着,仿佛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然而,优优却立刻抢着阻止道:“不可!若那人是坏人,把你带到偏僻的地方,打杀了,或者卖了,怎么办?”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仿佛已经看到了潜在的危险。
“这,这……”听到优优这样的分析,那孩子也犹豫了,眼神中闪过一丝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低下头,手指不停地揉搓着衣角,显得有些不安。
“就像刚刚大伯父说的,你们自己还是孩子,没有自保能力,就不要随便发善心,以免出危险。”小桂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心中的困惑。
“对!优优说的非常好!”小桂也表扬起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大人不应该找孩子求助,应该去找大人求助。如果是在一些地方,是可以求助衙役、有公职之人。他们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有能力帮助别人。而我们,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眼神中透着一丝敬畏与认同。他们虽然年幼,但已经开始懂得,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善良固然重要,但保护自己同样重要。
小桂微微皱眉,继续追问道:“那假如,现在你们周围确实没有大人,你们用什么办法,既能救人,又不会把自己弄掉到冰窟窿里呢?仔细想一想!”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引导孩子们穿越迷雾,寻找那一线光明。
孩子们陷入了认真的沉思,屋内一片寂静,只听见窗外寒风呼啸,偶尔传来树枝被积雪压断的“咔嚓”声。终于,有人小声冒出来一句:“用绳子。”声音细若蚊蝇,却带着一丝试探。
旁边的孩子立刻反驳道:“刚刚不是说竹竿都不行吗?绳子肯定也不行的。”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疑惑。
“那,那怎么办?”几个孩子都皱着眉头,小脸涨得通红,冥思苦想,可还是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满是迷茫。
就在这时,莫珺缓缓开口,声音温和而坚定:“那你们要是实在没有好办法,我就说我的办法了。”孩子们听到有人要送答案,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纷纷点头,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莫珺微微一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希望之光:“如果是我像你们这么大,看到有人掉到冰窟窿里,我会找一根尽可能长的绳子。实在没有,就把衣服撕了绑成绳子。”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河边我要看看有没有大树。把绳子一头牢牢地拴到大树上,一定要拴结实了。然后把绳子另一头扔到冰窟窿里,让那人自己拽绳子爬出来。当然,这前提是这个人刚刚掉进去,还没被冻僵的时候。若是他在冰水里泡久了,冻僵了,就没法自己抓绳子上来了。那时候,还是需要我们把绳子栓到自己腰上,栓得结结实实,然后下水救人,自己才不容易被水冲走。记住了吗?”
莫珺再次问孩子们,声音中带着几分关切。孩子们都露出一脸钦佩的表情,仿佛被莫珺的智慧深深折服,他们频频点头,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