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妖小桂 第442章 远游的父母
热门推荐:
我卡牌大师,制作神魔卡
结婚当天我拒绝了临时加彩礼之后
诗词一万首
穿越女尊:我用鉴宝赚大钱
丹武全才:我真不是大佬!
我的透视超给力
惊!娱乐圈花瓶重生去做学神了
冥王出狱
都市海贼:无敌从最强超人系开始
府邸内外,经了莫珺一番雷霆手段,那暗藏的鬼祟终被连根拔起,医馆里也肃清得干净。尘埃落定,悬着的心略略放下几分,紧绷的弦也松了些许。庭院深深,重又显出一丝风雨后的宁谧,只是这宁谧下,依旧透着股劫后余生的惕厉。
小桂姑娘心细如发,眼见风波虽平,忧患犹存。她思忖再三,向众人进言:“府中上下,医馆同仁,连同那些懵懂孩童,总该立些规矩,时常提点。譬如如何守口如瓶,如何警醒火烛,如何临危不乱……这些看似琐碎,紧要关头却是保命的根本。” 子璐在一旁听了,深以为然,颔首道:“此言甚是,居安思危,方为长久之计。” 众人皆无异议。
小桂得了首肯,便伏案凝神,将那需得留神的要紧处,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细细撰写成一份《火烛安防章程》。她并未高高念诵了事,而是召集府中仆役、医馆学徒并那些半大孩子,一章一节,掰开揉碎了讲与他们听。她目光灼灼,留心着每一张面孔上的神色。遇着那艰涩难懂处,瞧见众人眼中迷惘,她便立时打住,换过言辞,重新道来;若讲了几遍仍是懵懂,她便索性丢开纸笔,道一声:“来,眼见为实!”
譬如哪些物事最易招惹祝融之灾?她便取来寻常纸张,又寻得一枚打磨光润的“聚光水晶”(实为凸透镜),对着日头,将那灼灼光斑聚于纸上。众人屏息,眼见那光点由亮转赤,一缕青烟袅袅而起,旋即“嗤”地一声,火苗便舔舐上来!这无声的演示,比千言万语更令人心惊,那水晶在日光下闪烁,竟似一只窥伺的火眼。下人们瞧着,心头凛然,自是将那易燃之物牢牢刻在脑中。
再如那油锅起火,如何扑灭?小桂便在院中空地,当真架起一口铁锅,倾入油脂。火焰“腾”地窜起,热浪扑面!她令众人挨个上前试手。有那莽撞的,端盆水便泼将过去——霎时间,“轰”的一声爆响,火舌反卷,腾起丈高,骇得众人连连后退!厨下一位老灶头,倒知该盖锅盖,手忙脚乱覆上,未待火势熄灭便急急掀开查看——那被压下的火苗得了空隙,猛地窜出,直燎着了他额前焦枯的乱发,顿时焦臭弥漫!
“哎呀!”惊呼声中,小桂眼疾手快,抄起旁边备好的湿布巾,兜头盖脸便捂了上去,那“滋滋”声伴着青烟,火头才算摁灭。老灶头惊魂未定,摸着烧卷的头发,脸膛煞白。后头的人再试,便多了份谨慎:有学小桂用湿布捂盖的,有从旁铲了沙土倾覆的,那凶顽的火龙,终在隔绝之下,不甘地化作缕缕黑烟。
待众人皆试过手,小桂方抹去额角汗珠,朗声道:“诸位看清了?锅盖、湿布、沙土,皆是要将那火头与空气生生隔开。火要烧着,离不得两样东西:一为滚烫的热度,二为这无处不在的气。断了一样,便是釜底抽薪!” 这般深入浅出的道理,配上方才惊心动魄的实景,众人眼中迷惘渐散,露出恍然之色。
小桂趁热打铁,又将那灭火的诀窍,依火势大小细细分说;更传授火场逃生的法门,如何救人于烈焰。她找来几床旧棉被,浸透冷水,披于身上演示:“若情势危急,需冲入火场,唯有此法,湿被覆体,或可争得一线生机!切记,烟火在上,须得伏低身子,紧贴地面爬行,方能少吸些那夺命的毒烟!” 她声音清亮,字字清晰。
为印证此法,她寻了间废弃的旧屋,命人在内点燃湿草,霎时浓烟滚滚,自门窗缝隙涌出。小桂立于院中,目光如炬,盯着那扇作为出口的窄门。仆役、学徒、孩童,依序分组,口鼻紧捂湿帕,一个个低伏着身子,如同受惊的兽群,在呛人的灰白烟雾中奋力穿行,自那窄门鱼贯而出。小桂凝神细看,见众人皆牢记要领,未曾慌乱,心头那块悬着的石头,方才稳稳落下。
府邸、医馆,几拨人轮番演练,终是人人过手,个个通晓。小桂望着众人虽带烟尘却添了份沉稳的面容,心底那根紧绷的弦,终于彻底松缓。这宅院,这医馆,如同经历了一场无声的淬炼,在这烟火的警示与演练的汗水中,悄然筑起一道关乎性命的堤防。
眼见那火烛防范之术已深植众人心田,小桂心头略松,却未敢懈怠。她深知,风波虽平,那无形的缝隙,往往生于唇齿之间。遂又埋首于那方朴拙的桌案,窗棂外的日影移了又移,灯盏里的灯油添了再添。她凝眉沉思,将府中往来、医馆秘辛、乃至孩童无心之语可能招致的祸端,一一细究,条分缕析。笔尖在粗糙的纸笺上沙沙作响,墨痕深深浅浅,勾勒出一道道关乎存亡的界限。数日光阴,案头堆积的纸稿,便是她以心血织就的一道无形藩篱。
待那《缄默如金章程》初成,小桂复又召集府中仆役、医馆学徒并那些已显出几分机灵劲的孩子。此番不必她多费唇舌,众人早已领教过她的手段与用心。前番那油锅里腾起的烈焰、烟雾中伏行的身影,如同烙印,刻在众人心头。此刻见她端坐堂上,目光清亮,手中捧着那叠关乎身家性命的纸页,底下黑压压一片人头,竟无半分喧哗,只余下粗重的呼吸与敬畏的目光。小桂说学,他们便学;小桂说背,他们便背。那章程里的字句,仿佛带着无形的分量,沉甸甸地压进每个人的肺腑。
其间,小桂亦非照本宣科。她心思机巧,暗地里遣了莫珺手下几个伶俐可靠的心腹,扮作闲人,或假意攀谈套话,或佯装好奇打探,专寻那章程里明令禁止泄露的关窍处下手。府中仆妇、医馆学徒、乃至半大孩子,初时或有人险些脱口,然章程里的警语如同悬顶之剑,骤然惊心,便生生将那滑到嘴边的话头咽了回去,只板着脸摇头道:“不知,不知!”几次三番试探下来,竟是无一人能撬开那紧闭的口舌。消息传回,众人听闻自己竟在不知不觉间通过了这等严苛的“考校”,心头对小桂姑娘的佩服,更是如那滔滔江水,奔涌不息,直教人五体投地。
有此心服口服做根基,那章程里的规矩,便不再是冰冷的条文。众人习学起来,格外上心。不出五日,该牢记的禁忌,该守住的秘密,如同刻入骨血,人人皆能脱口而出,应对自如。府邸之内,医馆之中,悄然弥漫开一种自觉的缄默与警惕,虽无刀光剑影,却自有一股森严气象。
子璐与莫离二人,时常立于廊下或窗边,默默观望着这场无声的教化。眼见仆役们行走间多了份沉稳,孩童嬉戏时也懂得避忌某些话题,医馆学徒更是谨言慎行,将那份章程奉为圭臬。二人相视一眼,眼底俱是深深的欣慰与赞许。莫离捻着颔下短须,低声道:“此女心思缜密,处事周全,条理分明,更难得是这份担当与韧性。”子璐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目光追随着堂中那个清瘦却挺拔的身影,颔首应和,声音里带着尘埃落定后的笃定与骄傲:“不错,是个真正能撑起门楣、安宅定院的好孩子。这桩桩件件,办得……着实漂亮!”
莫离负手立于廊下,目光掠过井然有序的庭院,投向更远处医馆隐约的檐角。暮色渐沉,给这方他半生经营的天地镀上一层温润的暖金。他侧首,望向身旁相伴数十载的子璐,眼底沉淀着岁月淘洗后的澄澈与释然。“医馆托付于他们,” 他声音低沉,带着尘埃落定的安稳,“你我,终是可以安心了。”
一丝久违的、近乎少年意气的光芒,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跃。“待他们根基再稳些,” 他语速渐缓,带着试探,也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咱们……也去重拾那旧年未竟的山水之约?云游四海,如何?” 子璐闻言,并未立刻作答,只是唇边漾开一抹清浅而悠长的笑意,那笑意里,盛满了对过往漂泊的追忆与对自由天地的向往。她轻轻颔首,指尖拂过鬓边被晚风撩起的银丝,声音温和却如金石相击:“好。这方天地,终究是他们的了。咱们这把老骨头,也该去看看外头的云,是如何舒卷的了。”
“何须再等?” 莫离的决断来得突兀又自然,仿佛早已在心底盘桓多时。他倏然转身,宽厚粗糙的手掌紧紧攥住了子璐的手,十指紧扣,传递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与相伴同行的承诺。“兄妹几人,手足情深,互有照应,足矣!你我明日便走,如何?悄无声息,不惊扰半分。” 子璐被他掌心的力量与眼底的灼灼星火感染,亦是粲然一笑,回握得更紧:“甚好!留书一封,置于案头。待他们发觉时,你我早已在青山绿水间了。” 两人相视,眼中再无半分对尘世的牵绊,唯有对远方、对彼此、对自在余生的无限憧憬,那笑意在暮霭中无声晕染开来。
翌日,府中一切如常,平静得近乎刻意。直至暮色四合,晚膳时分,莫珺、小桂、莫涵、星儿、莫琳齐聚厅堂,方觉那主位之上,竟空悬了一日。四下询问,仆役皆茫然摇头。一丝不安悄然爬上众人心头。莫珺面色微凝,快步走向父母平日静处的书房。推门而入,室内窗明几净,唯书案正中,端端正正压着一封未曾封缄的信笺,在渐暗的天光下,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告别意味。
莫珺拾起信笺,展开,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墨痕清瘦,力透纸背:
“吾儿并媳:
尔等皆已长成,羽翼渐丰,足可振翅。家宅医馆,托付于尔等之手,吾心甚安。
半生负累已卸,心向林泉。今携汝母远游,四海为家,行踪不定。
诸事尔等自决,勿忧勿念。
珍重万千。
父 莫离 母 子璐 字”
寥寥数语,如石投静水,在众人心中激起千层浪。莫琳最先低呼出声:“爹娘……竟这般走了?” 星儿捏着帕子,眼中有惊愕,更有茫然。莫涵与莫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难以置信与一丝被“抛下”的微妙情绪。小桂捧着那薄薄的信纸,指尖能感受到纸页上残留的、属于公婆的气息,心头一时百味杂陈。
厅堂内,一时只闻灯花爆裂的轻微噼啪声。惊愕如潮水般漫过每个人的脸庞,旋即又被一种更复杂、更沉重的情绪替代。莫珺深吸一口气,将那信纸仔细折好,收入怀中,再抬眼时,眸中已无半分茫然,只余下磐石般的沉稳。他环视弟妹与妻子,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下了所有的嘈杂:“爹娘心意已决,自有其道理。” 小桂亦敛起惊容,接口道:“不错,既已托付,便是我等的责任。” 莫涵点头,星儿与莫琳也渐渐挺直了脊背。那一瞬间,无形的重担沉甸甸地落在了肩头,却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几人目光交汇,无需多言,一种无声的默契已然达成——这府邸,这医馆,从此刻起,便由他们真正扛起来了。
自此,府中诸般庶务、医馆大小症结,皆由莫珺夫妇并弟妹们协力担起。遇有疑难不决,或需父母定夺之事,便修书一封,以府中驯养多年的神骏海东青为信使。那矫健的猛禽,常如一道劈开云雾的青色闪电,携着儿女的牵挂与求告,飞向不可知的远方。而每隔一两月,总有一只风尘仆仆的海东青,会带着远方归来的回音,稳稳落在府中特设的木架上。信笺里或是寥寥数语报个平安,或是对家事的指点,有时还会捎来几样新奇的小玩意儿:或是一包异域的种子,或是一块奇特的石头,或是一小卷描绘着陌生山水的粗糙画稿。
见字如晤,睹物思人。虽山高水远,音讯时断时续,然这一纸家书、几样微物,便如同风筝细细的丝线,牢牢系着天涯与故园。知道父母身体康健,纵情山水,儿女们心中那份悬着的石头,便也稳稳落了地。府邸依旧,医馆繁忙,日子在琐碎与担当中静静流淌。他们在这片父辈开垦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努力生长,如同承接了雨露与阳光的树木,虽知根脉相连的源头已远游,却更懂得如何将枝叶,向着属于自己的天空,奋力舒展。
小桂姑娘心细如发,眼见风波虽平,忧患犹存。她思忖再三,向众人进言:“府中上下,医馆同仁,连同那些懵懂孩童,总该立些规矩,时常提点。譬如如何守口如瓶,如何警醒火烛,如何临危不乱……这些看似琐碎,紧要关头却是保命的根本。” 子璐在一旁听了,深以为然,颔首道:“此言甚是,居安思危,方为长久之计。” 众人皆无异议。
小桂得了首肯,便伏案凝神,将那需得留神的要紧处,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细细撰写成一份《火烛安防章程》。她并未高高念诵了事,而是召集府中仆役、医馆学徒并那些半大孩子,一章一节,掰开揉碎了讲与他们听。她目光灼灼,留心着每一张面孔上的神色。遇着那艰涩难懂处,瞧见众人眼中迷惘,她便立时打住,换过言辞,重新道来;若讲了几遍仍是懵懂,她便索性丢开纸笔,道一声:“来,眼见为实!”
譬如哪些物事最易招惹祝融之灾?她便取来寻常纸张,又寻得一枚打磨光润的“聚光水晶”(实为凸透镜),对着日头,将那灼灼光斑聚于纸上。众人屏息,眼见那光点由亮转赤,一缕青烟袅袅而起,旋即“嗤”地一声,火苗便舔舐上来!这无声的演示,比千言万语更令人心惊,那水晶在日光下闪烁,竟似一只窥伺的火眼。下人们瞧着,心头凛然,自是将那易燃之物牢牢刻在脑中。
再如那油锅起火,如何扑灭?小桂便在院中空地,当真架起一口铁锅,倾入油脂。火焰“腾”地窜起,热浪扑面!她令众人挨个上前试手。有那莽撞的,端盆水便泼将过去——霎时间,“轰”的一声爆响,火舌反卷,腾起丈高,骇得众人连连后退!厨下一位老灶头,倒知该盖锅盖,手忙脚乱覆上,未待火势熄灭便急急掀开查看——那被压下的火苗得了空隙,猛地窜出,直燎着了他额前焦枯的乱发,顿时焦臭弥漫!
“哎呀!”惊呼声中,小桂眼疾手快,抄起旁边备好的湿布巾,兜头盖脸便捂了上去,那“滋滋”声伴着青烟,火头才算摁灭。老灶头惊魂未定,摸着烧卷的头发,脸膛煞白。后头的人再试,便多了份谨慎:有学小桂用湿布捂盖的,有从旁铲了沙土倾覆的,那凶顽的火龙,终在隔绝之下,不甘地化作缕缕黑烟。
待众人皆试过手,小桂方抹去额角汗珠,朗声道:“诸位看清了?锅盖、湿布、沙土,皆是要将那火头与空气生生隔开。火要烧着,离不得两样东西:一为滚烫的热度,二为这无处不在的气。断了一样,便是釜底抽薪!” 这般深入浅出的道理,配上方才惊心动魄的实景,众人眼中迷惘渐散,露出恍然之色。
小桂趁热打铁,又将那灭火的诀窍,依火势大小细细分说;更传授火场逃生的法门,如何救人于烈焰。她找来几床旧棉被,浸透冷水,披于身上演示:“若情势危急,需冲入火场,唯有此法,湿被覆体,或可争得一线生机!切记,烟火在上,须得伏低身子,紧贴地面爬行,方能少吸些那夺命的毒烟!” 她声音清亮,字字清晰。
为印证此法,她寻了间废弃的旧屋,命人在内点燃湿草,霎时浓烟滚滚,自门窗缝隙涌出。小桂立于院中,目光如炬,盯着那扇作为出口的窄门。仆役、学徒、孩童,依序分组,口鼻紧捂湿帕,一个个低伏着身子,如同受惊的兽群,在呛人的灰白烟雾中奋力穿行,自那窄门鱼贯而出。小桂凝神细看,见众人皆牢记要领,未曾慌乱,心头那块悬着的石头,方才稳稳落下。
府邸、医馆,几拨人轮番演练,终是人人过手,个个通晓。小桂望着众人虽带烟尘却添了份沉稳的面容,心底那根紧绷的弦,终于彻底松缓。这宅院,这医馆,如同经历了一场无声的淬炼,在这烟火的警示与演练的汗水中,悄然筑起一道关乎性命的堤防。
眼见那火烛防范之术已深植众人心田,小桂心头略松,却未敢懈怠。她深知,风波虽平,那无形的缝隙,往往生于唇齿之间。遂又埋首于那方朴拙的桌案,窗棂外的日影移了又移,灯盏里的灯油添了再添。她凝眉沉思,将府中往来、医馆秘辛、乃至孩童无心之语可能招致的祸端,一一细究,条分缕析。笔尖在粗糙的纸笺上沙沙作响,墨痕深深浅浅,勾勒出一道道关乎存亡的界限。数日光阴,案头堆积的纸稿,便是她以心血织就的一道无形藩篱。
待那《缄默如金章程》初成,小桂复又召集府中仆役、医馆学徒并那些已显出几分机灵劲的孩子。此番不必她多费唇舌,众人早已领教过她的手段与用心。前番那油锅里腾起的烈焰、烟雾中伏行的身影,如同烙印,刻在众人心头。此刻见她端坐堂上,目光清亮,手中捧着那叠关乎身家性命的纸页,底下黑压压一片人头,竟无半分喧哗,只余下粗重的呼吸与敬畏的目光。小桂说学,他们便学;小桂说背,他们便背。那章程里的字句,仿佛带着无形的分量,沉甸甸地压进每个人的肺腑。
其间,小桂亦非照本宣科。她心思机巧,暗地里遣了莫珺手下几个伶俐可靠的心腹,扮作闲人,或假意攀谈套话,或佯装好奇打探,专寻那章程里明令禁止泄露的关窍处下手。府中仆妇、医馆学徒、乃至半大孩子,初时或有人险些脱口,然章程里的警语如同悬顶之剑,骤然惊心,便生生将那滑到嘴边的话头咽了回去,只板着脸摇头道:“不知,不知!”几次三番试探下来,竟是无一人能撬开那紧闭的口舌。消息传回,众人听闻自己竟在不知不觉间通过了这等严苛的“考校”,心头对小桂姑娘的佩服,更是如那滔滔江水,奔涌不息,直教人五体投地。
有此心服口服做根基,那章程里的规矩,便不再是冰冷的条文。众人习学起来,格外上心。不出五日,该牢记的禁忌,该守住的秘密,如同刻入骨血,人人皆能脱口而出,应对自如。府邸之内,医馆之中,悄然弥漫开一种自觉的缄默与警惕,虽无刀光剑影,却自有一股森严气象。
子璐与莫离二人,时常立于廊下或窗边,默默观望着这场无声的教化。眼见仆役们行走间多了份沉稳,孩童嬉戏时也懂得避忌某些话题,医馆学徒更是谨言慎行,将那份章程奉为圭臬。二人相视一眼,眼底俱是深深的欣慰与赞许。莫离捻着颔下短须,低声道:“此女心思缜密,处事周全,条理分明,更难得是这份担当与韧性。”子璐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目光追随着堂中那个清瘦却挺拔的身影,颔首应和,声音里带着尘埃落定后的笃定与骄傲:“不错,是个真正能撑起门楣、安宅定院的好孩子。这桩桩件件,办得……着实漂亮!”
莫离负手立于廊下,目光掠过井然有序的庭院,投向更远处医馆隐约的檐角。暮色渐沉,给这方他半生经营的天地镀上一层温润的暖金。他侧首,望向身旁相伴数十载的子璐,眼底沉淀着岁月淘洗后的澄澈与释然。“医馆托付于他们,” 他声音低沉,带着尘埃落定的安稳,“你我,终是可以安心了。”
一丝久违的、近乎少年意气的光芒,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跃。“待他们根基再稳些,” 他语速渐缓,带着试探,也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咱们……也去重拾那旧年未竟的山水之约?云游四海,如何?” 子璐闻言,并未立刻作答,只是唇边漾开一抹清浅而悠长的笑意,那笑意里,盛满了对过往漂泊的追忆与对自由天地的向往。她轻轻颔首,指尖拂过鬓边被晚风撩起的银丝,声音温和却如金石相击:“好。这方天地,终究是他们的了。咱们这把老骨头,也该去看看外头的云,是如何舒卷的了。”
“何须再等?” 莫离的决断来得突兀又自然,仿佛早已在心底盘桓多时。他倏然转身,宽厚粗糙的手掌紧紧攥住了子璐的手,十指紧扣,传递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与相伴同行的承诺。“兄妹几人,手足情深,互有照应,足矣!你我明日便走,如何?悄无声息,不惊扰半分。” 子璐被他掌心的力量与眼底的灼灼星火感染,亦是粲然一笑,回握得更紧:“甚好!留书一封,置于案头。待他们发觉时,你我早已在青山绿水间了。” 两人相视,眼中再无半分对尘世的牵绊,唯有对远方、对彼此、对自在余生的无限憧憬,那笑意在暮霭中无声晕染开来。
翌日,府中一切如常,平静得近乎刻意。直至暮色四合,晚膳时分,莫珺、小桂、莫涵、星儿、莫琳齐聚厅堂,方觉那主位之上,竟空悬了一日。四下询问,仆役皆茫然摇头。一丝不安悄然爬上众人心头。莫珺面色微凝,快步走向父母平日静处的书房。推门而入,室内窗明几净,唯书案正中,端端正正压着一封未曾封缄的信笺,在渐暗的天光下,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告别意味。
莫珺拾起信笺,展开,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墨痕清瘦,力透纸背:
“吾儿并媳:
尔等皆已长成,羽翼渐丰,足可振翅。家宅医馆,托付于尔等之手,吾心甚安。
半生负累已卸,心向林泉。今携汝母远游,四海为家,行踪不定。
诸事尔等自决,勿忧勿念。
珍重万千。
父 莫离 母 子璐 字”
寥寥数语,如石投静水,在众人心中激起千层浪。莫琳最先低呼出声:“爹娘……竟这般走了?” 星儿捏着帕子,眼中有惊愕,更有茫然。莫涵与莫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难以置信与一丝被“抛下”的微妙情绪。小桂捧着那薄薄的信纸,指尖能感受到纸页上残留的、属于公婆的气息,心头一时百味杂陈。
厅堂内,一时只闻灯花爆裂的轻微噼啪声。惊愕如潮水般漫过每个人的脸庞,旋即又被一种更复杂、更沉重的情绪替代。莫珺深吸一口气,将那信纸仔细折好,收入怀中,再抬眼时,眸中已无半分茫然,只余下磐石般的沉稳。他环视弟妹与妻子,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下了所有的嘈杂:“爹娘心意已决,自有其道理。” 小桂亦敛起惊容,接口道:“不错,既已托付,便是我等的责任。” 莫涵点头,星儿与莫琳也渐渐挺直了脊背。那一瞬间,无形的重担沉甸甸地落在了肩头,却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几人目光交汇,无需多言,一种无声的默契已然达成——这府邸,这医馆,从此刻起,便由他们真正扛起来了。
自此,府中诸般庶务、医馆大小症结,皆由莫珺夫妇并弟妹们协力担起。遇有疑难不决,或需父母定夺之事,便修书一封,以府中驯养多年的神骏海东青为信使。那矫健的猛禽,常如一道劈开云雾的青色闪电,携着儿女的牵挂与求告,飞向不可知的远方。而每隔一两月,总有一只风尘仆仆的海东青,会带着远方归来的回音,稳稳落在府中特设的木架上。信笺里或是寥寥数语报个平安,或是对家事的指点,有时还会捎来几样新奇的小玩意儿:或是一包异域的种子,或是一块奇特的石头,或是一小卷描绘着陌生山水的粗糙画稿。
见字如晤,睹物思人。虽山高水远,音讯时断时续,然这一纸家书、几样微物,便如同风筝细细的丝线,牢牢系着天涯与故园。知道父母身体康健,纵情山水,儿女们心中那份悬着的石头,便也稳稳落了地。府邸依旧,医馆繁忙,日子在琐碎与担当中静静流淌。他们在这片父辈开垦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努力生长,如同承接了雨露与阳光的树木,虽知根脉相连的源头已远游,却更懂得如何将枝叶,向着属于自己的天空,奋力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