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妖小桂 第450章 康复队伍初建
热门推荐:
洗白多累,自有大儒为我辩解
亮剑:千炮万坦,李云龙杀疯了
NBA:开局融合杜兰特和追梦!
老婆安然,萌娃大闹特种兵世界
高考前,废柴醒来成为道家天师
娇妻温宠
神父的诸天世界大冒险
让你生子,没让你把魂给勾了啊
荒野双狼
当蜀郡的群山褪去最初的惊悸与悲鸣,当最后一缕裹尸布在晨风中飘落,时间,这世间最无情的洪流,亦是抚平创伤的良药,裹挟着幸存的人们,跌跌撞撞地迈入了重建的门槛。一个月的生死搏杀,一个月的血泪交织,医馆的“莫”字旗虽已染满风尘,却依旧如同定海神针,见证了无数生命从死神指缝间挣脱,也见证了一座城在废墟之上,开始艰难地挺直脊梁。
伤痛犹在,哀思未绝,但活着的人,总要向前。蜀郡的百姓,如同被狂风暴雨摧折后又顽强冒出新芽的野草,擦干脸上的泪痕与泥污,将那份深入骨髓的悲痛,化作沉默而坚韧的力量。在郡守府官吏与军中匠作营的引导下,人们开始清理断壁残垣,伐木取石,夯土筑基。号子声取代了悲泣,铁器的敲击与石料的摩擦声,成了这片土地新的主旋律。将士们并未在灾难平息后即刻归营,他们卸下刀枪,拿起铁锹、锄头、扁担,与昔日的袍泽,与劫后余生的乡邻,并肩劳作。破损的军袍与粗粝的布衣混杂在一起,汗水滴落在共同的泥土里,不分彼此。
家园重建的第一步,是告慰亡魂。
经堪舆先生与郡中耆老反复踏勘,择定城外一处背山面水、地势高敞平缓的坡地,划为“安魂冢”。此地视野开阔,可望见郡城新起的炊烟,亦远离易发山洪沟壑。没有奢华的墓碑,只有一块块从废墟中寻回的、或新开采的粗糙青石,被匠人用凿子笨拙地刻上名字,若无名可寻,便刻上“无名氏”三字,旁附籍贯或特征。更有那寻不见尸骸的,亲人便将一件逝者生前常穿的旧衣,或一枚磨得发亮的铜簪,一方残破的玉佩,郑重地放入陶瓮,再覆上新土。郡守特意延请了数位画工,在临时搭起的草棚内,对着那些形容枯槁、眼神空洞的遗属,细细描摹他们口中亡亲的样貌。画纸粗糙,墨色也浅,但那眉眼间的慈祥、刚毅,或是孩童的天真,竟在画工颤抖的笔下奇迹般浮现。画毕,遗属捧着画像,手指一遍遍摩挲着纸上的轮廓,泪水无声滚落,最终将画像仔细卷好,与那仅存的念想之物一同埋入新冢。
下葬那日,无僧侣诵经,无纸钱漫天。成千上万的百姓,无论是否相识,皆自发汇聚于安魂冢前。他们默默垂首,将一捧捧新土撒向墓穴,如同为沉睡的亲人最后一次掖紧被角。低沉的呜咽在风中飘散,最终化作一片死寂的沉默。那沉默,比任何哭嚎都更令人心碎,也更显庄重。风过松林,涛声阵阵,仿佛大地在为它的儿女低吟安魂曲。
擦干眼泪,活下去,是逝者对生者最后的期许。
蜀郡太守周文焕,这位在地震中痛失妻儿的干吏,强抑悲恸,将皇帝的恩旨化作了条条如犁铧般务实的政令,张贴于郡衙残存的照壁之上:
“蠲免令”: “凡蜀郡境内,无论田亩、商铺,自即日起,蠲免钱粮赋税三年!所欠旧税,一概勾销!官府开仓,借予良种、农具,秋后只还本,不加息!” 字字如金,砸在灾民心头,激起的不是水花,而是重燃生计的希望之火。
“安家令”: “天灾无情,人间有义。鳏夫寡妇,若情投意合,可至府衙登记婚书,官府赠‘安家粟’三石,红布一匹!凡收养地震孤儿者,无论亲疏,凭保甲文书,官府按月拨付‘抚孤粮’,直至孤儿年满十五!” 此令一出,如同在悲凉的废墟上撒下了一捧温暖的种子。
“劝耕令”: “各里正、保甲,速清点可耕之田,分派至户!郡府设‘劝农使’,督课农桑!凡开垦荒地者,地契归己,永不加赋!”
政令非一纸空文。郡衙前临时搭起的木棚里,小吏们昼夜轮值。登记田亩、分发种粮、签署婚书、办理收养……一切皆从速从简。昔日冷清的衙门口,如今人头攒动,虽面色犹带凄惶,眼底却有了光亮。许多在救灾中相互扶持、彼此温暖的男女,此刻牵着手,带着几分羞涩与坚定,在简陋的木案前按下手印,领了那沉甸甸的“安家粟”与象征着新生的红布。失去儿女的老人,颤抖着手,接过嗷嗷待哺的孤儿,浑浊的泪眼中闪烁着迟来的慈爱。领到良种的汉子,迫不及待地奔向自家残存的田埂,用布满老茧的手,一遍遍摩挲着饱满的谷粒,仿佛已看到了金秋的稻浪。
莫珺与小桂并未随大队返京。蜀郡的伤痛,不仅在于倒塌的房屋,更在于那些永远残缺了肢体、挣扎在绝望边缘的生灵。医馆内,那些空荡的袖管、裤腿,那些失去支撑而佝偻的身影,那些空洞麻木的眼神,如同无声的控诉,刺痛着夫妻二人的心。
“救得了命,更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小桂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她与莫珺召集了当地女子医馆的骨干,将京中带来的正骨、外伤护理之术倾囊相授,更着重传授了如何护理截肢创面、预防溃烂、缓解幻肢痛楚等精要。
然而,这远远不够。
“假肢!”小桂在简陋的议事棚内,用木炭在粗糙的麻纸上勾勒出构想,“非是装饰,乃代手足!需坚固承重,灵活如生,更要贴合残肢,不磨不痛!”她详细描述了以硬木为骨、皮革为肌、牛筋为腱、精铁为轴的构想,以及后续如何循序渐进地训练残肢承力、操控假体、恢复行走或执握之能。
消息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当“女子医馆招募断腿断臂者,京中巧匠将免费定制‘代步手足’(假肢),并教习使用之法”的告示贴出,沉寂的营地瞬间沸腾!那些原本蜷缩在角落、自惭形秽的身影,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拄着简陋木拐的汉子、失去手臂的妇人、甚至懵懂却已失去小腿的孩童,在家人的搀扶或独力支撑下,如同朝圣般涌向医馆门前。粗糙的手掌颤抖着在登记簿上按下鲜红的手印,眼中噙着泪,反复询问:“当真……当真能再站起来?”“当真……能自己端起饭碗?”
登记的名册迅速增厚。小桂看着那一张张饱含希冀与卑微祈求的脸庞,心中既痛且急。京中调匠人、派康复师,路途遥远,杯水车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莫珺沉声道,目光如炬。
“正是此理!”小桂拍案而起,“蜀地多良材,更不缺心灵手巧、吃苦耐劳之人!我们不仅要帮他们装上假肢,更要在此地播下‘康复’的种子!”
第二张告示旋即贴出,墨迹淋漓:“女子医馆急募:有志于助残复健之工匠、青壮!习‘代步手足’(假肢)制作与训导之术,择优录取,传技安身!”
这一次,聚集而来的人群更为庞大复杂。有家传的木匠、铁匠,眼神里透着对未知技艺的好奇与挑战;有在救灾中失去至亲、孑然一身的青壮,渴望寻一份有意义的新生;更多的,是那些自身或家人肢体残缺者,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这份技艺的分量——那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点燃他人希望的火种!
遴选,在医馆后一片清理出的空地上进行。小桂亲自坐镇,莫珺、莫琳及几位资深医官从旁协助。不看门第,不论出身,唯重三点:心性沉稳、双手灵巧、眼中含光(对助残事业的热忱)。应募者需当场处理一块硬木的毛刺,打磨一枚铁质关节雏形,更要回答小桂看似寻常却直指人心的问题:“若遇性情暴躁、几近绝望之伤者,屡教不会,你待如何?”
最终,三十张面孔脱颖而出。有指节粗大、布满老茧的老木匠;有眼神锐利、敲打铁片节奏精准的少年铁匠;有在救灾中失去丈夫、沉默却手巧的年轻寡妇;更有几位虽肢体完好,但亲人残疾、目光中燃烧着坚定火焰的青年。他们整齐地站立在晨光中,如同三十株亟待雨露的新苗。
“尔等,便是蜀郡乃至天下万千肢体残缺者重获新生之希望!”小桂的声音清朗,回荡在寂静的场院,“此技,我谓之‘康复之术’!尔等,便是第一代‘康复师’!”
“康复师……”众人低声咀嚼着这个陌生而充满力量的新词,眼神逐渐明亮。
“今日起,随我习人体筋骨结构、创面养护、残肢测量、受力之理!”小桂拿起一根人体腿骨模型,开始了最基础的讲授,“此为根基,不可不牢!待京中巧匠与资深康复师抵达,再授尔等选材、塑形、打磨、装配之精微,以及如何因人施教,训导伤者驾驭假体,重拾生活之能!”
她目光扫过一张张专注而渴望的脸庞,语气斩钉截铁:“此非一时之计,乃百年之业!蜀郡女子医馆,将为康复之始基!往后岁月,凡我莫氏女子医馆所在,每年皆会遴选良才,传习此术!终有一日,天下肢体残缺者,皆可得其所助,昂首挺胸,立于天地之间!”
阳光洒落在小桂坚毅的侧脸,也洒落在三十位未来康复师挺直的脊背上。他们手中紧握着刚刚分发的、记录着基础知识的粗糙纸页,仿佛握住了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远处,重建家园的号子声铿锵有力,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腥气,蜀郡的春天,在苦难的灰烬中,正倔强地萌发出属于生命与希望的新芽。而“康复”这颗种子,也于此深深埋下,静待破土参天。
伤痛犹在,哀思未绝,但活着的人,总要向前。蜀郡的百姓,如同被狂风暴雨摧折后又顽强冒出新芽的野草,擦干脸上的泪痕与泥污,将那份深入骨髓的悲痛,化作沉默而坚韧的力量。在郡守府官吏与军中匠作营的引导下,人们开始清理断壁残垣,伐木取石,夯土筑基。号子声取代了悲泣,铁器的敲击与石料的摩擦声,成了这片土地新的主旋律。将士们并未在灾难平息后即刻归营,他们卸下刀枪,拿起铁锹、锄头、扁担,与昔日的袍泽,与劫后余生的乡邻,并肩劳作。破损的军袍与粗粝的布衣混杂在一起,汗水滴落在共同的泥土里,不分彼此。
家园重建的第一步,是告慰亡魂。
经堪舆先生与郡中耆老反复踏勘,择定城外一处背山面水、地势高敞平缓的坡地,划为“安魂冢”。此地视野开阔,可望见郡城新起的炊烟,亦远离易发山洪沟壑。没有奢华的墓碑,只有一块块从废墟中寻回的、或新开采的粗糙青石,被匠人用凿子笨拙地刻上名字,若无名可寻,便刻上“无名氏”三字,旁附籍贯或特征。更有那寻不见尸骸的,亲人便将一件逝者生前常穿的旧衣,或一枚磨得发亮的铜簪,一方残破的玉佩,郑重地放入陶瓮,再覆上新土。郡守特意延请了数位画工,在临时搭起的草棚内,对着那些形容枯槁、眼神空洞的遗属,细细描摹他们口中亡亲的样貌。画纸粗糙,墨色也浅,但那眉眼间的慈祥、刚毅,或是孩童的天真,竟在画工颤抖的笔下奇迹般浮现。画毕,遗属捧着画像,手指一遍遍摩挲着纸上的轮廓,泪水无声滚落,最终将画像仔细卷好,与那仅存的念想之物一同埋入新冢。
下葬那日,无僧侣诵经,无纸钱漫天。成千上万的百姓,无论是否相识,皆自发汇聚于安魂冢前。他们默默垂首,将一捧捧新土撒向墓穴,如同为沉睡的亲人最后一次掖紧被角。低沉的呜咽在风中飘散,最终化作一片死寂的沉默。那沉默,比任何哭嚎都更令人心碎,也更显庄重。风过松林,涛声阵阵,仿佛大地在为它的儿女低吟安魂曲。
擦干眼泪,活下去,是逝者对生者最后的期许。
蜀郡太守周文焕,这位在地震中痛失妻儿的干吏,强抑悲恸,将皇帝的恩旨化作了条条如犁铧般务实的政令,张贴于郡衙残存的照壁之上:
“蠲免令”: “凡蜀郡境内,无论田亩、商铺,自即日起,蠲免钱粮赋税三年!所欠旧税,一概勾销!官府开仓,借予良种、农具,秋后只还本,不加息!” 字字如金,砸在灾民心头,激起的不是水花,而是重燃生计的希望之火。
“安家令”: “天灾无情,人间有义。鳏夫寡妇,若情投意合,可至府衙登记婚书,官府赠‘安家粟’三石,红布一匹!凡收养地震孤儿者,无论亲疏,凭保甲文书,官府按月拨付‘抚孤粮’,直至孤儿年满十五!” 此令一出,如同在悲凉的废墟上撒下了一捧温暖的种子。
“劝耕令”: “各里正、保甲,速清点可耕之田,分派至户!郡府设‘劝农使’,督课农桑!凡开垦荒地者,地契归己,永不加赋!”
政令非一纸空文。郡衙前临时搭起的木棚里,小吏们昼夜轮值。登记田亩、分发种粮、签署婚书、办理收养……一切皆从速从简。昔日冷清的衙门口,如今人头攒动,虽面色犹带凄惶,眼底却有了光亮。许多在救灾中相互扶持、彼此温暖的男女,此刻牵着手,带着几分羞涩与坚定,在简陋的木案前按下手印,领了那沉甸甸的“安家粟”与象征着新生的红布。失去儿女的老人,颤抖着手,接过嗷嗷待哺的孤儿,浑浊的泪眼中闪烁着迟来的慈爱。领到良种的汉子,迫不及待地奔向自家残存的田埂,用布满老茧的手,一遍遍摩挲着饱满的谷粒,仿佛已看到了金秋的稻浪。
莫珺与小桂并未随大队返京。蜀郡的伤痛,不仅在于倒塌的房屋,更在于那些永远残缺了肢体、挣扎在绝望边缘的生灵。医馆内,那些空荡的袖管、裤腿,那些失去支撑而佝偻的身影,那些空洞麻木的眼神,如同无声的控诉,刺痛着夫妻二人的心。
“救得了命,更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小桂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她与莫珺召集了当地女子医馆的骨干,将京中带来的正骨、外伤护理之术倾囊相授,更着重传授了如何护理截肢创面、预防溃烂、缓解幻肢痛楚等精要。
然而,这远远不够。
“假肢!”小桂在简陋的议事棚内,用木炭在粗糙的麻纸上勾勒出构想,“非是装饰,乃代手足!需坚固承重,灵活如生,更要贴合残肢,不磨不痛!”她详细描述了以硬木为骨、皮革为肌、牛筋为腱、精铁为轴的构想,以及后续如何循序渐进地训练残肢承力、操控假体、恢复行走或执握之能。
消息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当“女子医馆招募断腿断臂者,京中巧匠将免费定制‘代步手足’(假肢),并教习使用之法”的告示贴出,沉寂的营地瞬间沸腾!那些原本蜷缩在角落、自惭形秽的身影,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拄着简陋木拐的汉子、失去手臂的妇人、甚至懵懂却已失去小腿的孩童,在家人的搀扶或独力支撑下,如同朝圣般涌向医馆门前。粗糙的手掌颤抖着在登记簿上按下鲜红的手印,眼中噙着泪,反复询问:“当真……当真能再站起来?”“当真……能自己端起饭碗?”
登记的名册迅速增厚。小桂看着那一张张饱含希冀与卑微祈求的脸庞,心中既痛且急。京中调匠人、派康复师,路途遥远,杯水车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莫珺沉声道,目光如炬。
“正是此理!”小桂拍案而起,“蜀地多良材,更不缺心灵手巧、吃苦耐劳之人!我们不仅要帮他们装上假肢,更要在此地播下‘康复’的种子!”
第二张告示旋即贴出,墨迹淋漓:“女子医馆急募:有志于助残复健之工匠、青壮!习‘代步手足’(假肢)制作与训导之术,择优录取,传技安身!”
这一次,聚集而来的人群更为庞大复杂。有家传的木匠、铁匠,眼神里透着对未知技艺的好奇与挑战;有在救灾中失去至亲、孑然一身的青壮,渴望寻一份有意义的新生;更多的,是那些自身或家人肢体残缺者,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这份技艺的分量——那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点燃他人希望的火种!
遴选,在医馆后一片清理出的空地上进行。小桂亲自坐镇,莫珺、莫琳及几位资深医官从旁协助。不看门第,不论出身,唯重三点:心性沉稳、双手灵巧、眼中含光(对助残事业的热忱)。应募者需当场处理一块硬木的毛刺,打磨一枚铁质关节雏形,更要回答小桂看似寻常却直指人心的问题:“若遇性情暴躁、几近绝望之伤者,屡教不会,你待如何?”
最终,三十张面孔脱颖而出。有指节粗大、布满老茧的老木匠;有眼神锐利、敲打铁片节奏精准的少年铁匠;有在救灾中失去丈夫、沉默却手巧的年轻寡妇;更有几位虽肢体完好,但亲人残疾、目光中燃烧着坚定火焰的青年。他们整齐地站立在晨光中,如同三十株亟待雨露的新苗。
“尔等,便是蜀郡乃至天下万千肢体残缺者重获新生之希望!”小桂的声音清朗,回荡在寂静的场院,“此技,我谓之‘康复之术’!尔等,便是第一代‘康复师’!”
“康复师……”众人低声咀嚼着这个陌生而充满力量的新词,眼神逐渐明亮。
“今日起,随我习人体筋骨结构、创面养护、残肢测量、受力之理!”小桂拿起一根人体腿骨模型,开始了最基础的讲授,“此为根基,不可不牢!待京中巧匠与资深康复师抵达,再授尔等选材、塑形、打磨、装配之精微,以及如何因人施教,训导伤者驾驭假体,重拾生活之能!”
她目光扫过一张张专注而渴望的脸庞,语气斩钉截铁:“此非一时之计,乃百年之业!蜀郡女子医馆,将为康复之始基!往后岁月,凡我莫氏女子医馆所在,每年皆会遴选良才,传习此术!终有一日,天下肢体残缺者,皆可得其所助,昂首挺胸,立于天地之间!”
阳光洒落在小桂坚毅的侧脸,也洒落在三十位未来康复师挺直的脊背上。他们手中紧握着刚刚分发的、记录着基础知识的粗糙纸页,仿佛握住了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远处,重建家园的号子声铿锵有力,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腥气,蜀郡的春天,在苦难的灰烬中,正倔强地萌发出属于生命与希望的新芽。而“康复”这颗种子,也于此深深埋下,静待破土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