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 章313:考成法面世
寇封之后按照刘备指示去寻关羽。
刘备没有关注其中细节,不过事后寇封依旧与关平关系不错,应该和解成功。
这是个不错的消息,关羽狠狠挫了寇封的锐气。
这小子容易飘,提前敲打敲打,亦是极好。
手头所有的事情全部忙完,伴随着一场大雪,时间来到兴平二年。
寇封、陈庆之等将皆动身前往岗位,为将要到来的徐州之战做准备。
刘备现在只等孙乾返回报告刘虞情况,日子一时清闲下来。
他也乐得自在,毕竟没人能一直紧绷着,有空就逗逗一岁大的刘封,或者钻研戚继光呈上的“天盘九星阵”。
刘备闲下来了,他手下人可没闲下来。
某次例行会议上,张居正双手呈上一卷竹简,眼神坚定地望向刘备:“主公,这是居正拟的考成法细则。我朝吏治松弛已久,行政拖沓之恶风存久难消,唯有此法可革新弊政。”
考成法,明末张居正改革内容之一,一改王朝末期官场疲态。
据统计,在张居正主政的十年间,因为执行考成法而被裁撤的官员占到了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因为有考成法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
刘备展开竹简细看。
张居正随即上前,侃侃而谈:“考成法以‘立限考事’‘以事责人’为核心。设立专门督察机构,督察机构又分地方中央,以州为中央,县为地方。”
“将青州大小官僚之任务,规定完成期限,登记造册,一式三份,一份留地方督察,一份送中央督察,一份呈将军府。”
内容与明末考成法大同小异,区别不过是明末三份: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其实用途一样,明末是六部和都察院、六科(纠正六部弊误的机构)、内阁层层排查,现在替换成成了地方督察、中央督察、将军府。
东汉负责巡查地方官员的长官是刺史。
而刘备恰有青州刺史职位在身。
另设机构不可能,刘备没那权力,但刺史原本就可安排人手巡查郡县,这倒无所谓。
呈送将军府,刘备肯定顾不上看郡县那些乱七八糟的数据,其实是交给了张居正。
反正我刘备不在刺史府办公,或者说刘备身兼多职,办公府邸肯定挂的是最高的官位,所以所谓刺史府就是将军府。
那这些数据交给将军府就很合理了。
张居正趁势获得了督察地方的权力,他原本是没这个权力的。
当初刘备特批他核查土地,那是发挥州刺史的权力。
现在这件事干完了,他只剩将军府幕僚的身份,管军事的,职务上不能插手地方督察。
这里需要明确一下,刘备目前手下有两套官僚体系,一套是青州刺史,下辖从事、郡县长官,负责青州大小内政;另一套为左将军府幕僚,负责统筹战争事宜。
等攻下徐州后,徐州刺史下辖又是另一套官僚体系。
简而言之,一套内政,一套军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后者需要前者做后勤,在资源调度上前者听后者指挥,再明确一点,前者听张居正指挥。
张居正的权力按理说只限于资源调度。
“每月,各衙门按账簿核查完成情况,完成者核销,未完成者参奏。如此,便可层层监督,赏罚分明。”
“推行考成法,有诸多益处。其一,可提高行政效率,以往政令传达迟缓,层层拖延,此法能确保朝廷旨意迅速落实;其二,能明确官员职责,避免推诿扯皮,使人人各司其职;其三,利于考核官员,贤能者晋升,庸碌者黜退,优化官员队伍。如此,我军后方稳固,前方作战也更有保障。”
话音刚落,孔融率先站出,抚须说道:“张大人所言极是,此法若行,必能整肃吏治,实乃治国良策。”
范仲淹也点头附和:“考成法若能推行,定能改变如今拖沓之风,提升我军实力。”
武士彟、陈群、滕子京等人也纷纷表示支持,赞同之声在室内回荡。
张居正的这几个支持者也很有意思,范仲淹属于理念相合,武士彟代表豪强派,陈群孔融滕子京代表世家派,张居正这是把青州所有派系都团结起来了。
支持者有了,貌似可以顺利实行。
然而,刘备却面露难色,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如今大战在即,人心浮动,此时推行考成法,恐会引发诸多不稳定因素。后方若乱,前方将士如何安心作战?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吧。”
张居正早知刘备会拒绝,提前做好了准备,口若悬河:“天下扰攘,乱世纷纭,若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值此之际,提高官员素质、追求行政效率,实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关键之举。”
“行政效率高,则令行禁止,如快马加鞭,事半功倍。政令可迅速传达,及时落实,不被拖沓延误。如此,方能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在乱世中站稳脚跟,进而谋求发展,实现拨乱反正,重塑太平盛世。”
张居正一番话,怼的刘备哑口无言。
乱世争雄,比得就是战争能力与战争潜力。
内政官员能力强,战争潜力就大,刘备才能更好地征战天下。
从这点讲,一些官场蛀虫无疑拖累了刘备。
但蛀虫是谁?答:部分世家子弟以及绝大多数刘备旧部。
讲真,收拾了青州本地世家一顿后,世家子弟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升,行为也端正了许多,拉后腿的反而是那些因战功获得官位的刘备旧部。
厚待旧部,有利于士卒拼死作战,提高战争能力。
有好处捞,士卒才会拼死作战。
局面一时僵持不下,刘备设法搪塞了过去。
刘备没有关注其中细节,不过事后寇封依旧与关平关系不错,应该和解成功。
这是个不错的消息,关羽狠狠挫了寇封的锐气。
这小子容易飘,提前敲打敲打,亦是极好。
手头所有的事情全部忙完,伴随着一场大雪,时间来到兴平二年。
寇封、陈庆之等将皆动身前往岗位,为将要到来的徐州之战做准备。
刘备现在只等孙乾返回报告刘虞情况,日子一时清闲下来。
他也乐得自在,毕竟没人能一直紧绷着,有空就逗逗一岁大的刘封,或者钻研戚继光呈上的“天盘九星阵”。
刘备闲下来了,他手下人可没闲下来。
某次例行会议上,张居正双手呈上一卷竹简,眼神坚定地望向刘备:“主公,这是居正拟的考成法细则。我朝吏治松弛已久,行政拖沓之恶风存久难消,唯有此法可革新弊政。”
考成法,明末张居正改革内容之一,一改王朝末期官场疲态。
据统计,在张居正主政的十年间,因为执行考成法而被裁撤的官员占到了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因为有考成法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
刘备展开竹简细看。
张居正随即上前,侃侃而谈:“考成法以‘立限考事’‘以事责人’为核心。设立专门督察机构,督察机构又分地方中央,以州为中央,县为地方。”
“将青州大小官僚之任务,规定完成期限,登记造册,一式三份,一份留地方督察,一份送中央督察,一份呈将军府。”
内容与明末考成法大同小异,区别不过是明末三份: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其实用途一样,明末是六部和都察院、六科(纠正六部弊误的机构)、内阁层层排查,现在替换成成了地方督察、中央督察、将军府。
东汉负责巡查地方官员的长官是刺史。
而刘备恰有青州刺史职位在身。
另设机构不可能,刘备没那权力,但刺史原本就可安排人手巡查郡县,这倒无所谓。
呈送将军府,刘备肯定顾不上看郡县那些乱七八糟的数据,其实是交给了张居正。
反正我刘备不在刺史府办公,或者说刘备身兼多职,办公府邸肯定挂的是最高的官位,所以所谓刺史府就是将军府。
那这些数据交给将军府就很合理了。
张居正趁势获得了督察地方的权力,他原本是没这个权力的。
当初刘备特批他核查土地,那是发挥州刺史的权力。
现在这件事干完了,他只剩将军府幕僚的身份,管军事的,职务上不能插手地方督察。
这里需要明确一下,刘备目前手下有两套官僚体系,一套是青州刺史,下辖从事、郡县长官,负责青州大小内政;另一套为左将军府幕僚,负责统筹战争事宜。
等攻下徐州后,徐州刺史下辖又是另一套官僚体系。
简而言之,一套内政,一套军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后者需要前者做后勤,在资源调度上前者听后者指挥,再明确一点,前者听张居正指挥。
张居正的权力按理说只限于资源调度。
“每月,各衙门按账簿核查完成情况,完成者核销,未完成者参奏。如此,便可层层监督,赏罚分明。”
“推行考成法,有诸多益处。其一,可提高行政效率,以往政令传达迟缓,层层拖延,此法能确保朝廷旨意迅速落实;其二,能明确官员职责,避免推诿扯皮,使人人各司其职;其三,利于考核官员,贤能者晋升,庸碌者黜退,优化官员队伍。如此,我军后方稳固,前方作战也更有保障。”
话音刚落,孔融率先站出,抚须说道:“张大人所言极是,此法若行,必能整肃吏治,实乃治国良策。”
范仲淹也点头附和:“考成法若能推行,定能改变如今拖沓之风,提升我军实力。”
武士彟、陈群、滕子京等人也纷纷表示支持,赞同之声在室内回荡。
张居正的这几个支持者也很有意思,范仲淹属于理念相合,武士彟代表豪强派,陈群孔融滕子京代表世家派,张居正这是把青州所有派系都团结起来了。
支持者有了,貌似可以顺利实行。
然而,刘备却面露难色,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如今大战在即,人心浮动,此时推行考成法,恐会引发诸多不稳定因素。后方若乱,前方将士如何安心作战?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吧。”
张居正早知刘备会拒绝,提前做好了准备,口若悬河:“天下扰攘,乱世纷纭,若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值此之际,提高官员素质、追求行政效率,实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关键之举。”
“行政效率高,则令行禁止,如快马加鞭,事半功倍。政令可迅速传达,及时落实,不被拖沓延误。如此,方能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在乱世中站稳脚跟,进而谋求发展,实现拨乱反正,重塑太平盛世。”
张居正一番话,怼的刘备哑口无言。
乱世争雄,比得就是战争能力与战争潜力。
内政官员能力强,战争潜力就大,刘备才能更好地征战天下。
从这点讲,一些官场蛀虫无疑拖累了刘备。
但蛀虫是谁?答:部分世家子弟以及绝大多数刘备旧部。
讲真,收拾了青州本地世家一顿后,世家子弟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升,行为也端正了许多,拉后腿的反而是那些因战功获得官位的刘备旧部。
厚待旧部,有利于士卒拼死作战,提高战争能力。
有好处捞,士卒才会拼死作战。
局面一时僵持不下,刘备设法搪塞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