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 > 章314:改革深化变革命

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 章314:改革深化变革命

    第二天,刘备收到了几十名官员的联名信,同时向刘备举报一些官员能力低下,建议刘备将其撤职。

    很明显,出自张居正之手。

    府邸内,刘备没好气地扔下联名信,气鼓鼓地说道:“他们随我征战,性命置之于外,我岂能做卸磨杀驴的不义之举!”

    为刘备揉肩的郑智捡起联名信,细细看完后,无声离开。

    刘备闭眼思索如何处理这些官员,忽地听到一声“夫君”。

    他睁开眼,见郑智身着出席宴会时的正装,姣好的面容上写满了严肃。

    “怎么了?”刘备狐疑。

    郑智欠身说道:“《荀子》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贤臣似舟楫,于君民之间协调,辅佐君王,善政安民,稳社稷根基,保国之昌盛。 ”

    “张居正这样的贤臣,袁绍四世三公求之不得,曹操翘首以盼难有所获,公孙瓒手下更是连比其一半者都没有。您仅仅是巡查春耕就发掘了对方,本该谢天谢地,为何对方提出好的建议,您却不听从呢?”

    郑智的反问令刘备哑口无言,像张居正这样的内政高手,打着灯笼也难找。

    前世刘备到死也就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物。

    但有一说一,张居正和诸葛亮在内政上不能同等视之。

    能力暂且不论,他tm是一权臣,喜欢倒反天罡强逼领导,这点从联名信上便能看出,对下属也是威压而非用恩惠使其心悦诚服。

    你们权力都没我大,可不得听我的。

    太强硬了。

    就拿法正公报私仇这件事来说,诸葛亮选择低头,但张居正权力到手后真可能倒逼刘备一手,强迫刘备处理法正。

    刘备说出自己的顾忌:“士卒为我拼死作战,所求无非功名利禄,福佑子孙,振兴家族。授予官职为必要之举。若收回此举措,任由张居正查办,士卒哪肯继续作战呢?”

    郑智摇摇头:“善待旧部方法万千,不必拘泥于此。夫君大可甄选士卒良家子,允许求学,彰显夫君仁义。”

    郑智继续说道:“我父亲与孔融一同兴办学校,于青州大兴文风,您可建立供军卒家眷读书的学校,依照父亲军功安排孩子的老师。军功越大,老师越好,教授的书本越多。学成后考试授予官职。”

    “与责任重大的县令相比,旧部更适合简单的工作,您大可专门设置一些这样的工作,给予极高的俸禄,规定只能由军卒担任,需要则设立,不需要则撤去。”

    “军卒中极少数有能力的人,才能授予县令这样的职务。鼓励士卒学习,不失为一条解决措施。”

    “该赏赐的土地金银,也不能少。”

    “如此便能满足士卒振兴家族的想法,同时保证官员质量。”

    郑智说完,刘备嘴角已然勾起笑意。

    这条政策还有一个泼天的好处郑智没有讲到:培养了新贵族。

    世家靠着世代为官才能蚕食大汉。

    现在刘备自己培养官员,他们出身大多是平民百姓,一代人不至于将家族发展到蚕食大汉的水平,还能打击世家,挤压世家生存空间。

    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土地数量,在父亲战死、儿子退休的那一刻便无法再增多,充其量是个豪强,算不上世家。

    而且这些人都是坚定的元从派,可以保证刘备对地方的掌握。

    从影响力上讲,考成法叫改革,只提高了行政效率,但稳定军卒的措施已经称得上革命,直接动摇了世家的根基。

    好处这么多,阻力可想而知。

    刘备能想象到自己提出建立学校授予官职时世家铺天盖地反对的场面。

    孔融陈群他们会同意考成法,但不一定,或者说大概率不同意郑智所说的措施。

    见刘备眉头皱起,郑智猜见他的担忧,说道:“夫君为何不相信张居正的能力呢?”

    “世家反对不假,但我可说服父亲支持您,军方二叔等人再向文官施以压力,这些措施一定可以实行。”

    刘备听罢,轻笑着看向郑智:“这些不全是你想的吧,提前没少跟张居正他们商议吧?”

    郑智轻轻点头。

    张居正,这才是你的真正目的嘛...

    刘备轻抿茶水,看着郑智说道:“我此前认为兄弟如手足,可助我平定天下,还百姓朗朗乾坤;女人如衣物,纵使寥寥几人有些才能,却也比不上男儿,不能造福苍生。”

    “在见识到武如意的政治本领后,我的想法开始动摇。”

    “如果武如意是男儿身,成就大概率在我之上,至少在治国这方面是这样的。在娶了你之后,我彻底否决了这样的想法。”

    “没有夫人,这些措施我是施行不下来的。”

    郑智轻笑:“夫君过奖。智别无所求,只希望夫君能善待天下百姓,还有我腹中的孩儿。”

    刘备哈哈大笑:“若为男儿,便用宋濂教经文,张居正教治国,关云长教军事,我亲自教导武艺与处事。”

    “若为女儿,他日联姻,我必为他们寻一好夫家。”

    男儿不必多说,妥妥的继承人配置。

    女儿的话...生到刘备家里,自由婚姻想都别想了。

    古代就没女性自由婚姻的说法。

    乱入再多人物,在这方面的看法基本还是统一的。

    挑一个好夫家,一定程度上舍弃政治利益,已是仁至义尽。

    郑智躬身:“智谢过夫君。”

    刘备挥挥手令郑智进房,转身去了武如意房间。

    世家不支持张居正改革,那只能找豪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