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 第405章 九阙都-《翰林修整集[诗经篇]》
热门推荐:
盗墓:我被小花反向养成了
星穹铁道:漂亮虫母是寰宇好文学
洋哥,你还缺个助手
史前新纪元:最强玩家崛起
穿书神灵界
情感轨迹录
霸道千金爱上街头混混
从乡镇公务员到权力巅峰
全世界,只有我会法术
请求老师写见解以及尚司写序章之后,宁元昭才在下午的时候把四人约在一起,给新修《诗经》取一个名字。
四个人脑洞大开,各种名字纠结了一下午,想出来的名字一个比一个长。
想出来一大堆,还没轮到让大家发表意见的时候,取名字的人自己就先否定了。
“不如就叫《翰林修整集[诗经篇]》。”宁元昭把书名的格式写在纸上给大家看,“之后的书也能整理出一个系列来,分成不同的单元,你们觉得如何?”
“这样也好,书名通俗易懂,读书人看书名也一目了然。”刘云开同意下来。
另两人也觉得这名字不错,加上自己也不想再费脑子了,自然没什么异议。
四人最后校对稿子,这期间还凑在一块儿把封面给研究了出来。
顾清不理解,这书名出来直接印书不就好了,怎么还要做什么封面,多此一举。
反倒是柳弗云最先想明白宁元昭的用意,“你看没看最近很火的《九州志》?”
“没有,跟这个有什么关系?”顾清冷冰冰的跟个木头桩子成精了一眼。
“那本书好多人就是因为封面好看才入手的,甚至有人专门多买一本书回家把封面收藏起来。”柳弗云说:“好看的封面不是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吗?”
宁元昭一挑眉,要这么理解也没错,不过他的本意却不是这样。
“封面上要多一些细节。”宁元昭及时开口解释:
“先前周、吴两位俢撰也帮了我们一些忙,鹤宵师兄那边也有其他的检讨整理了文章,这些名字得加上,他们都出了力的,我想把他们放在书本的背封上。”
就像计一舟给他的那些《唐诗》《宋词》一般,让他看的同时,也多次强调不能忘记原本的作者。
尽管这些人对他们的帮助不是特别多,但是他们能出手就已经非常感激了,不能忘记了这些人的功劳。
又等了两天,尚大人和崔阁老那边把自己写的序章和对《诗经》的见解写了出来。
他们所有的东西整理出来之后,拿去给了官方书铺印刷。
印刷好之后,书店那边送来了一些给翰林院,一方面是让翰林院存档,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修书的人拥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他们当然是没有稿费的,给本书就当作……安慰?
宁元昭他们四个人一人留了一本,给尚大人和崔阁老也送了一本过去,剩下的就放在了翰林院开放的书架上摆着。
四个新兵蛋子修的书,再加上还有崔阁老写的见解,这是之前都不会有机会见到的,翰林院那些人闲着也会非常感兴趣地把书拿过来看。
周、吴两人只想着给宁元昭一个面子,把书拿过来看看,没想到还能在书后边看到自己的名字。
书背后像是专门腾出来专门写的致谢一般,显眼又不突兀,让人不注意到这地方都很难。
【郑重感谢:翰林院俢撰周xx、吴xx(排名不分先后),翰林院俢撰……,翰林院检讨……对本书修整提供的帮助。】
“呀!这上边怎么还有我们的名字呢?”
周大人看到书后边的致谢惊呼一声,拉着吴大人头对头反复把这一段文字看了好几遍。
宁元昭老神在在地坐在位置上喝茶,听到动静抬头看了眼面上都染上笑意的两位同僚。
跟着笑了笑,揉了揉手腕,依旧伏案写写画画。
刚好他脑子里有个没成型的小故事,可直接当个短故事写出来。
两个大人独自美了一会儿,周大人蹭到宁元昭身边,“清晏啊,下回再要修书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你尽管开口。”
好家伙,清晏都叫出来了,不是从前的宁大人来宁大人去了。
“好。”宁元昭不着痕迹地把这个短故事遮住,“周大人为天下读书人考虑,我自然不能拂了大人的好意。”
出名露脸的好机会啊。
他们平时咸鱼归咸鱼,要不是实在动不了,谁会想这么多年在一个位置上动也不动。
不仅是他们俢撰的院子,其他被点了名的人也都很开心。
给翰林院里送来的那些书除了必须存档的,剩下的都被这些参与过修书的所有人根据职位大小一人拿了一本,最底下的那些检讨没分到书的就只能自己去买了。
这书任谁看了都不能说不好。
都城说大也不大,但凡有个什么东西火了起来就会立马席卷整个都城。
之前的《九州志》是这样,现在的《翰林修整集[诗经篇]》也是这样。
读书人之间都会互相推荐并且夸赞,说:“这可是今年的状元、榜眼、探花还有一位检讨大人一起修的书,里边还有崔大人的文章,一定要去看,整理得特别好,书也特别划算。”
可不划算嘛,一本书当十几二十本的用。
另一头,皇帝捧着底下人送上来的书翻看,最前边是他们四人写的引言,写明了为什么想修这本书,这本书里边涵盖的内容。
往后是尚司写的序章,再往后是大大的“目录”二字,多少页讲的什么东西写得非常清楚,翻找起来十分方便。
正文最开始是《诗经》原文,后边按照年代由近到远收录了各个朝代的圣贤大儒的解析和观点,最后还有四位修书人的“拙见”,非常全面。
按照正常编书的顺序,崔洛的文章该放在最后头,这个宁元昭反而个崔洛放在了最前头,还专门为此调换了顺序。
是本不错的书。
这本书集多少大儒的见解为一体,厚度可想而知,定价也不算便宜。
但是跟分别买齐这里边所示的所有书比起来,确确实实省下了不少钱。
“这个崔润川,往常让他写个文章总是不情不愿的。”皇上拿着《翰林修整集[诗经篇]》抖了抖,“你看看他如今,小徒弟一求就什么都答应了。”
身边的大太监笑着应和,“到底是小徒弟,崔大人宠着点也能理解。”
“哼。”皇帝轻哼,“拟旨。”
四个人脑洞大开,各种名字纠结了一下午,想出来的名字一个比一个长。
想出来一大堆,还没轮到让大家发表意见的时候,取名字的人自己就先否定了。
“不如就叫《翰林修整集[诗经篇]》。”宁元昭把书名的格式写在纸上给大家看,“之后的书也能整理出一个系列来,分成不同的单元,你们觉得如何?”
“这样也好,书名通俗易懂,读书人看书名也一目了然。”刘云开同意下来。
另两人也觉得这名字不错,加上自己也不想再费脑子了,自然没什么异议。
四人最后校对稿子,这期间还凑在一块儿把封面给研究了出来。
顾清不理解,这书名出来直接印书不就好了,怎么还要做什么封面,多此一举。
反倒是柳弗云最先想明白宁元昭的用意,“你看没看最近很火的《九州志》?”
“没有,跟这个有什么关系?”顾清冷冰冰的跟个木头桩子成精了一眼。
“那本书好多人就是因为封面好看才入手的,甚至有人专门多买一本书回家把封面收藏起来。”柳弗云说:“好看的封面不是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吗?”
宁元昭一挑眉,要这么理解也没错,不过他的本意却不是这样。
“封面上要多一些细节。”宁元昭及时开口解释:
“先前周、吴两位俢撰也帮了我们一些忙,鹤宵师兄那边也有其他的检讨整理了文章,这些名字得加上,他们都出了力的,我想把他们放在书本的背封上。”
就像计一舟给他的那些《唐诗》《宋词》一般,让他看的同时,也多次强调不能忘记原本的作者。
尽管这些人对他们的帮助不是特别多,但是他们能出手就已经非常感激了,不能忘记了这些人的功劳。
又等了两天,尚大人和崔阁老那边把自己写的序章和对《诗经》的见解写了出来。
他们所有的东西整理出来之后,拿去给了官方书铺印刷。
印刷好之后,书店那边送来了一些给翰林院,一方面是让翰林院存档,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修书的人拥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他们当然是没有稿费的,给本书就当作……安慰?
宁元昭他们四个人一人留了一本,给尚大人和崔阁老也送了一本过去,剩下的就放在了翰林院开放的书架上摆着。
四个新兵蛋子修的书,再加上还有崔阁老写的见解,这是之前都不会有机会见到的,翰林院那些人闲着也会非常感兴趣地把书拿过来看。
周、吴两人只想着给宁元昭一个面子,把书拿过来看看,没想到还能在书后边看到自己的名字。
书背后像是专门腾出来专门写的致谢一般,显眼又不突兀,让人不注意到这地方都很难。
【郑重感谢:翰林院俢撰周xx、吴xx(排名不分先后),翰林院俢撰……,翰林院检讨……对本书修整提供的帮助。】
“呀!这上边怎么还有我们的名字呢?”
周大人看到书后边的致谢惊呼一声,拉着吴大人头对头反复把这一段文字看了好几遍。
宁元昭老神在在地坐在位置上喝茶,听到动静抬头看了眼面上都染上笑意的两位同僚。
跟着笑了笑,揉了揉手腕,依旧伏案写写画画。
刚好他脑子里有个没成型的小故事,可直接当个短故事写出来。
两个大人独自美了一会儿,周大人蹭到宁元昭身边,“清晏啊,下回再要修书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你尽管开口。”
好家伙,清晏都叫出来了,不是从前的宁大人来宁大人去了。
“好。”宁元昭不着痕迹地把这个短故事遮住,“周大人为天下读书人考虑,我自然不能拂了大人的好意。”
出名露脸的好机会啊。
他们平时咸鱼归咸鱼,要不是实在动不了,谁会想这么多年在一个位置上动也不动。
不仅是他们俢撰的院子,其他被点了名的人也都很开心。
给翰林院里送来的那些书除了必须存档的,剩下的都被这些参与过修书的所有人根据职位大小一人拿了一本,最底下的那些检讨没分到书的就只能自己去买了。
这书任谁看了都不能说不好。
都城说大也不大,但凡有个什么东西火了起来就会立马席卷整个都城。
之前的《九州志》是这样,现在的《翰林修整集[诗经篇]》也是这样。
读书人之间都会互相推荐并且夸赞,说:“这可是今年的状元、榜眼、探花还有一位检讨大人一起修的书,里边还有崔大人的文章,一定要去看,整理得特别好,书也特别划算。”
可不划算嘛,一本书当十几二十本的用。
另一头,皇帝捧着底下人送上来的书翻看,最前边是他们四人写的引言,写明了为什么想修这本书,这本书里边涵盖的内容。
往后是尚司写的序章,再往后是大大的“目录”二字,多少页讲的什么东西写得非常清楚,翻找起来十分方便。
正文最开始是《诗经》原文,后边按照年代由近到远收录了各个朝代的圣贤大儒的解析和观点,最后还有四位修书人的“拙见”,非常全面。
按照正常编书的顺序,崔洛的文章该放在最后头,这个宁元昭反而个崔洛放在了最前头,还专门为此调换了顺序。
是本不错的书。
这本书集多少大儒的见解为一体,厚度可想而知,定价也不算便宜。
但是跟分别买齐这里边所示的所有书比起来,确确实实省下了不少钱。
“这个崔润川,往常让他写个文章总是不情不愿的。”皇上拿着《翰林修整集[诗经篇]》抖了抖,“你看看他如今,小徒弟一求就什么都答应了。”
身边的大太监笑着应和,“到底是小徒弟,崔大人宠着点也能理解。”
“哼。”皇帝轻哼,“拟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