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第426章 杀鸡儆猴,粮食生产
热门推荐:
官场孽缘
周言重生1958
全球追捕:让你逃亡,你咋还破案
踏天无恒
仙尊归来之卫道蓝星
我的空间能修仙
全族乱葬岗,重生罪妃不杀疯不成活
综影视之美色撩人
港片:洪兴亲儿子?我赵日天不服
既然朱慈烺决心要“杀鸡儆猴”。
那就必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方能起到最大的震慑效果。
于是他一声令下,东厂和锦衣卫的人迅速行动起来。
围绕此事展开了一场细致入微的全面调查。
其实这种事情太多了。
随便一查都能够查出来一大堆。
只要从中筛选出最典型的案例就行。
而锦衣卫的执行力相当不错。
没过多久就有两个极具典型性的案例便浮出水面。
朱慈烺命人快速处理案件。
并在天武六年的四月底,朝廷将这两个案例公之于众。
还将典型案件发放到所有学堂,让所有师生都要认真学习。
大明综合学府的学子们,更是为之写了不少评论文章……
两个典型案件的其中一个,发生在遥远的云南地区,另一个则出现在中原腹地的河南。
两地相隔了千山万水。
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个案例却如出一辙,简直像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在这两个地方,均是当地一些小有势力之人,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们刻意与当地学校的夫子套近乎,频繁地进行小额贿赂,试图拉拢腐蚀这些教育工作者。
而他们的目的竟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针对某些特定学生。
那些禁不住诱惑、收受了贿赂,还经常被请去喝酒吃肉的老师,完全丧失了作为教育者的职业道德。
在课堂上,他们频繁地叫那些特定学生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来,便是一通恶语辱骂。
不仅如此,还常常罚这些学生长时间站着,或是罚他们打扫卫生等等。
他们巧妙地利用看似合理的规则,对这些无辜的学生进行持续性的打压。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严重挫伤,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其中一些学生不堪忍受,主动放弃了上学的机会。
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些被迫辍学的孩子中,有两个原本学习成绩相当优秀,本应有着光明的未来。
却因为这些人的恶意针对和人为打压,无奈地离开了校园。
无论是那些受贿的夫子,还是行贿的人,都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朝廷日理万机,怎么可能会关注到这些芝麻绿豆般的琐事呢?
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这次撞到了天武皇帝朱慈烺的枪口上。
很快,几个当事人便被东厂和锦衣卫查得清清楚楚,原形毕露。
朱慈烺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直接按照行贿罪和受贿罪对相关人员进行论处。
考虑到他们刻意破坏朝廷大力推行的教育政策,性质恶劣,所以罪加一等。
受贿的夫子被判处10年劳役,并且终身剥夺夫子资格,彻底断绝其在教育领域继续作恶的可能。
而行贿者的处罚更为严厉,直接被判处20年劳役,还要被流放5000里。
这流放5000里可不是闹着玩的,被流放者要么被送往太平南部的小岛上,要么就被发配到中东的大沙漠。
这些地方环境极其艰苦,远离中土神州,生存条件恶劣。
行贿者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这与被判死刑也相差无几。
因为去那些地方服上二十年劳役,最终能够活着回来的几率几乎为零。
朱慈烺深知,要想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此事。
于是,他让人将这两个案例详细地四处宣扬,当作典型案例来广而告之。
案例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都记录得详实无比,让人一目了然。
同时,朝廷还警告教育系统的所有人,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必将进行更为严酷的惩罚。
活生生的案例一经公布并广泛宣传,果然立竿见影,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根据情报部门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乡村地区的宗族势力,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都明显有所收敛。
他们也知道朝廷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再也不敢轻易触碰教育这条红线。
而这件事也让朱慈烺深刻地意识到,皇权必须深入到乡村地区。
才能真正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恰巧此时,那3000名受伤退役的老兵培训即将结束,朱慈烺当机立断,改变了最初的安置计划。
不再局限于将他们安排在江南和中原地区。
而是哪里的宗族势力更为强大,就将更多的老兵派往哪里。
可别小瞧了这些即将前往乡镇任职的老兵。
只要有一名老兵坚守在某个乡镇,并且始终不忘初心的话,那便如同朝廷在那里安插了一双敏锐的眼睛。
只要他们把当地的情况熟悉之后。
那么一个乡镇下辖的几十个村子里发生的大小事情,就很难逃过这些老兵的眼睛。
而这,正是基层干部至关重要的作用之一,他们能够让朝廷上层的官员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到底层发生的一切。
朱慈烺还给这些老兵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要求他们每个月都要撰写一次工作汇报。
这些汇报直接上交给当地县令,如果遇到特别重要或紧急的事情,老兵们可以通过大明完善的邮寄系统,直接将工作汇报寄给锦衣卫南北镇抚司。
如此一来,锦衣卫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就如同多了几千个外围情报人员。
极大的加强了朝廷对基层的掌控和信息收集能力。
与此同时,朱慈烺又责令吏部的人员与军方紧密配合,立刻挑选第二批老兵,筹备开展第二届乡村干部培训班。
如今的大明疆域辽阔,发展迅速,仅仅3000个乡镇干部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只有持续不断地培养基层干部,才能尽快将皇权的影响力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彻底改变皇权不下乡的局面。
时间悄然来到农历五月初,大江南北都是一片繁忙景象。
此时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力推广,红薯、土豆、玉米和南瓜等各种高产农作物,在大明本土的种植范围已经极为广泛。
这些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如同给大明的粮食产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其不断攀升。
如今,在大明,除了那些好吃懒做的懒汉,或是家里情况特殊的极少数人之外,只要愿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基本上没有人再会饿肚子。
再加上东南半岛稳定的粮食供应,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无需为粮食发愁。
在很多地方,红薯产量过剩,吃不完的红薯甚至开始大量地用来喂猪喂牛。
这一现象直接带动了乡村地区养殖副业的蓬勃发展,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乡村大地展开。
许多老百姓家中都会养上几头猪,到了年底,杀上一头猪,一家人便能热热闹闹地过个好年,剩下的猪还可以卖掉换钱,增加家庭收入。
要知道,在以前连人都吃不饱的艰难岁月里,这样的场景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而如今,在天武皇帝朱慈烺的带领下,仅仅几年时间,大明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盛世,绝非像“康麻子”所吹嘘的盛世那般徒有其表。
朱慈烺心中清楚,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场闹剧。
当年清军入关后,大肆屠杀汉人,致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在这种情况下,随便种点粮食,人均粮食占有量看似增加了,老百姓似乎能勉强糊口了,再加上土豆种植规模的扩大,便被吹嘘成了“盛世”。
实际上,这不过是商业吹捧与自我欺骗罢了。
倘若清军入关后没有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导致人口急剧减少,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多老百姓依然会挣扎在温饱线上,最终极有可能选择揭竿而起。
“康麻子”他们解决粮食危机的办法,不过是继承了老野猪皮的那一套,通过减少人口来缓解粮食压力。
想当初,老野猪皮在辽东便是如此行事的。
否则以他们当时面对的困境,他们一家子恐怕早就被饥饿的百姓生吞活剥了,哪还会有后来的那些事呢?
总而言之,如今的大明,九成九的百姓都能吃得饱肚子,只是在食物的品质上有所差异而已。
而大明朝廷的各大兵团以及地方守卫的将士们,一年四季的主食基本上都是大米白面。
偶尔吃一次粗粮,也仅仅是为了忆苦思甜,缅怀过去艰苦的岁月。
在粮食相对富裕的情况下,大家却没有一丝松懈。
无论是朝廷还是老百姓,都没有放松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因为所有人都深知,粮食乃是国家稳定、百姓生存的根本,是一切发展的基石。
就在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春耕生产的繁忙之际。
坦克厂那边也在争分夺秒地抓紧生产……
那就必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方能起到最大的震慑效果。
于是他一声令下,东厂和锦衣卫的人迅速行动起来。
围绕此事展开了一场细致入微的全面调查。
其实这种事情太多了。
随便一查都能够查出来一大堆。
只要从中筛选出最典型的案例就行。
而锦衣卫的执行力相当不错。
没过多久就有两个极具典型性的案例便浮出水面。
朱慈烺命人快速处理案件。
并在天武六年的四月底,朝廷将这两个案例公之于众。
还将典型案件发放到所有学堂,让所有师生都要认真学习。
大明综合学府的学子们,更是为之写了不少评论文章……
两个典型案件的其中一个,发生在遥远的云南地区,另一个则出现在中原腹地的河南。
两地相隔了千山万水。
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个案例却如出一辙,简直像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在这两个地方,均是当地一些小有势力之人,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们刻意与当地学校的夫子套近乎,频繁地进行小额贿赂,试图拉拢腐蚀这些教育工作者。
而他们的目的竟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针对某些特定学生。
那些禁不住诱惑、收受了贿赂,还经常被请去喝酒吃肉的老师,完全丧失了作为教育者的职业道德。
在课堂上,他们频繁地叫那些特定学生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来,便是一通恶语辱骂。
不仅如此,还常常罚这些学生长时间站着,或是罚他们打扫卫生等等。
他们巧妙地利用看似合理的规则,对这些无辜的学生进行持续性的打压。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严重挫伤,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其中一些学生不堪忍受,主动放弃了上学的机会。
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些被迫辍学的孩子中,有两个原本学习成绩相当优秀,本应有着光明的未来。
却因为这些人的恶意针对和人为打压,无奈地离开了校园。
无论是那些受贿的夫子,还是行贿的人,都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朝廷日理万机,怎么可能会关注到这些芝麻绿豆般的琐事呢?
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这次撞到了天武皇帝朱慈烺的枪口上。
很快,几个当事人便被东厂和锦衣卫查得清清楚楚,原形毕露。
朱慈烺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直接按照行贿罪和受贿罪对相关人员进行论处。
考虑到他们刻意破坏朝廷大力推行的教育政策,性质恶劣,所以罪加一等。
受贿的夫子被判处10年劳役,并且终身剥夺夫子资格,彻底断绝其在教育领域继续作恶的可能。
而行贿者的处罚更为严厉,直接被判处20年劳役,还要被流放5000里。
这流放5000里可不是闹着玩的,被流放者要么被送往太平南部的小岛上,要么就被发配到中东的大沙漠。
这些地方环境极其艰苦,远离中土神州,生存条件恶劣。
行贿者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这与被判死刑也相差无几。
因为去那些地方服上二十年劳役,最终能够活着回来的几率几乎为零。
朱慈烺深知,要想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此事。
于是,他让人将这两个案例详细地四处宣扬,当作典型案例来广而告之。
案例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都记录得详实无比,让人一目了然。
同时,朝廷还警告教育系统的所有人,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必将进行更为严酷的惩罚。
活生生的案例一经公布并广泛宣传,果然立竿见影,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根据情报部门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乡村地区的宗族势力,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都明显有所收敛。
他们也知道朝廷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再也不敢轻易触碰教育这条红线。
而这件事也让朱慈烺深刻地意识到,皇权必须深入到乡村地区。
才能真正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恰巧此时,那3000名受伤退役的老兵培训即将结束,朱慈烺当机立断,改变了最初的安置计划。
不再局限于将他们安排在江南和中原地区。
而是哪里的宗族势力更为强大,就将更多的老兵派往哪里。
可别小瞧了这些即将前往乡镇任职的老兵。
只要有一名老兵坚守在某个乡镇,并且始终不忘初心的话,那便如同朝廷在那里安插了一双敏锐的眼睛。
只要他们把当地的情况熟悉之后。
那么一个乡镇下辖的几十个村子里发生的大小事情,就很难逃过这些老兵的眼睛。
而这,正是基层干部至关重要的作用之一,他们能够让朝廷上层的官员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到底层发生的一切。
朱慈烺还给这些老兵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要求他们每个月都要撰写一次工作汇报。
这些汇报直接上交给当地县令,如果遇到特别重要或紧急的事情,老兵们可以通过大明完善的邮寄系统,直接将工作汇报寄给锦衣卫南北镇抚司。
如此一来,锦衣卫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就如同多了几千个外围情报人员。
极大的加强了朝廷对基层的掌控和信息收集能力。
与此同时,朱慈烺又责令吏部的人员与军方紧密配合,立刻挑选第二批老兵,筹备开展第二届乡村干部培训班。
如今的大明疆域辽阔,发展迅速,仅仅3000个乡镇干部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只有持续不断地培养基层干部,才能尽快将皇权的影响力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彻底改变皇权不下乡的局面。
时间悄然来到农历五月初,大江南北都是一片繁忙景象。
此时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力推广,红薯、土豆、玉米和南瓜等各种高产农作物,在大明本土的种植范围已经极为广泛。
这些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如同给大明的粮食产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其不断攀升。
如今,在大明,除了那些好吃懒做的懒汉,或是家里情况特殊的极少数人之外,只要愿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基本上没有人再会饿肚子。
再加上东南半岛稳定的粮食供应,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无需为粮食发愁。
在很多地方,红薯产量过剩,吃不完的红薯甚至开始大量地用来喂猪喂牛。
这一现象直接带动了乡村地区养殖副业的蓬勃发展,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乡村大地展开。
许多老百姓家中都会养上几头猪,到了年底,杀上一头猪,一家人便能热热闹闹地过个好年,剩下的猪还可以卖掉换钱,增加家庭收入。
要知道,在以前连人都吃不饱的艰难岁月里,这样的场景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而如今,在天武皇帝朱慈烺的带领下,仅仅几年时间,大明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盛世,绝非像“康麻子”所吹嘘的盛世那般徒有其表。
朱慈烺心中清楚,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场闹剧。
当年清军入关后,大肆屠杀汉人,致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在这种情况下,随便种点粮食,人均粮食占有量看似增加了,老百姓似乎能勉强糊口了,再加上土豆种植规模的扩大,便被吹嘘成了“盛世”。
实际上,这不过是商业吹捧与自我欺骗罢了。
倘若清军入关后没有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导致人口急剧减少,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多老百姓依然会挣扎在温饱线上,最终极有可能选择揭竿而起。
“康麻子”他们解决粮食危机的办法,不过是继承了老野猪皮的那一套,通过减少人口来缓解粮食压力。
想当初,老野猪皮在辽东便是如此行事的。
否则以他们当时面对的困境,他们一家子恐怕早就被饥饿的百姓生吞活剥了,哪还会有后来的那些事呢?
总而言之,如今的大明,九成九的百姓都能吃得饱肚子,只是在食物的品质上有所差异而已。
而大明朝廷的各大兵团以及地方守卫的将士们,一年四季的主食基本上都是大米白面。
偶尔吃一次粗粮,也仅仅是为了忆苦思甜,缅怀过去艰苦的岁月。
在粮食相对富裕的情况下,大家却没有一丝松懈。
无论是朝廷还是老百姓,都没有放松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因为所有人都深知,粮食乃是国家稳定、百姓生存的根本,是一切发展的基石。
就在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春耕生产的繁忙之际。
坦克厂那边也在争分夺秒地抓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