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 第314章 千真万确
“芳霏啊,你这小曲儿好听。”张桂枝手里打着鸡蛋,笑着夸道。
“舅母,想学不?”
“我就算了。”张桂枝摆摆手,“我这嗓子也就配喊两嗓子,哪唱得动曲儿。”
“那我回头教咱家妞妞,让她唱给你听。”芳霏说着,又问,“舅母,咋没把妞妞带来?”
“我这是来上工的,清子天天在这儿蹭饭,我已经过意不去了,哪还能再带妞妞来添麻烦。”
想起往日家里穷时,大姑姐来串门想讨点东西,自己总忍不住给人脸色。
如今大姑家日子好过了,却半点没记恨从前,反倒给了自家养红螯虾的法子,还让自己来上工。
如意更是不藏私,手把手教她做菜,时常还让带些吃的用的回去。这份情分,张桂枝心里头记着呢。
张桂枝也不是那不知好歹的人,相处得越久,越晓得大姑姐一家的好,也就越发看重这份情分。
正因如此,才像如意先前想的那样,总怕自己哪点做得不好,惹得姜家人嫌弃——毕竟越是珍惜的东西,越怕弄丢了。
“舅母,先前我就想跟您说些话,这会儿正好说到这儿,又没外人,我就直说了。”如意开口道。
“有啥话你尽管说,舅母听着。”张桂枝应道。
“舅母,您会做对我家不利的事吗?”
“那是自然不会的。”张桂枝神情又认真又紧张,手心微微出汗。
“舅母莫慌,我就是随口一问。”如意安抚了句,又问,“那您会因为从咱家得了些好处,就得寸进尺吗?”
这话问得有些冲,张桂枝听得心突突直跳,连姜阿奶脸色都变了变:“如意怎这般跟你舅母说话?”
“阿奶,我没别的意思。”如意解释,“咱们既是一家人,有事该敞开了说才是。”说着,又看向张桂枝。
张桂枝忙摆手:“不会,断断不会!”
“这不就结了。”如意笑了,“所以舅母,往后对清子和杉子别太两样了,小孩子心思敏感,长此以往,清子会难过的。”
这话一出,张桂枝脸“腾”地红了,知道自己那点小心思准是被如意看透了,忙点头:“晓得了,晓得了。你是个通透孩子,舅母这点心思……哎,啥也不说了,你们一家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呢!”
“舅母,光记心里可不成,得摆在明年才是。”如意还没接话,芳霏先笑道,“譬如对我姐‘亲亲抱抱举高高’,她可最惦记您了!”
“胡说啥呢!”如意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
经芳霏这么一打岔,厨房的气氛顿时活络起来,满是说笑的声音。
初六的姜家村,空气里飘着股子欢腾劲儿,家家户户都透着热闹。
州城赵家来给长乐提亲的事,早成了村里的头号话题,大伙儿私下里分成两派:
一派说赵家瞧着有诚意,长乐嫁过去准不受委屈;另一派却念叨着“高门深院多怨妇”——画本子上都这么写,觉得长乐不该应这门亲。
里头有没有人存着嫉妒心思?自然是有的。
刚听说消息时,几个同龄姑娘心里难免泛酸,可再瞧瞧姜家如今的光景,再瞅瞅长乐的才貌,也只得摇摇头,把那点不该有的念头压下去,苦笑一声作罢。
不管村里人议得如何,初七还是如期到了——这是姜家各铺子开工的日子。
姜家小宅一早便燃了串老长的鞭炮,噼里啪啦响得热闹。芳霏坐上马车,姜老爹一声“驾”,载着村里在铺子里上工的伙计们出发了。
姜长业紧随其后,摸了摸袖袋里的碎银,心里念叨着:“可得把闺女交代的事办妥帖!”
他前阵子被罚了两个月零花钱,对芳霏给的这趟跑腿费满意得很,只盼着这次差事办得好,往后闺女能多派些活计给他。
看着马车的影子消失在村头,姜阿奶回头望了望空荡荡的老宅,忍不住抬手抹了抹眼角。
长长叹了口气:这年啊,算是过完了。老大初五就上衙了,老二一家带着广青三兄弟早早回了县城,这会子又送走了芳霏……
正怅然着,姜里正的婆娘笑着走过来:“嫂子,那麻将……”
“来我家!正好家里清净!”刚才那点落寞早没了影,姜阿奶眼里瞬间亮得像揣了两颗星子,满是对搓麻将的渴望。
“那我这就去叫人!”里正婆娘小脚迈得飞快,转身就跑。
没多大功夫,姜家老宅的堂屋里,就传出了“哗啦啦”的摔牌声,热闹得很。
老宅后院,张桂枝见人都到齐了,把手里六个红封一一发下去,朗声道:“各位婶子大娘,去年多亏大伙费心,咱这米线作坊才办得红火。今年咱再加把劲,争取个个钱包鼓起来!”
说完,她扬声高喊:“开工喽!”
“好嘞!”几个婆娘的应和声传到前院。
堂屋里,里正婆娘甩出一张“红中”,笑着赞道:“这桂枝啊,真是个能干的!”
姜阿奶瞅了瞅手中的牌,又瞥了眼桌上的红中,小老太太眼睛一眯,“哗啦”一声推倒牌:“我胡了!”
说着便伸手收了一圈“彩头”——几位老太太约定的彩头是每人一百颗瓜子,到最后谁的瓜子最少,就得去瓜子最多的人家做一天活计。
姜阿奶把赢来的瓜子倒进面前的小盘里,一边码牌一边接话:“那孩子是不错,又能干又踏实。”
此刻被夸的张桂枝,正在后院看着六个女工穿好蓝色罩衫、戴好帽子,又仔细检查了她们的手,才道:“成,各位去忙吧。”
见她们进作坊前,又在门口水盆里舀水净了手,这才推门进去,张桂枝满意地点点头。
她折回前院,凑到姜阿奶耳边把事交代清楚,便匆匆往姜里正家去了。
要说张桂枝怎的又多了米线作坊的管事活计,原是如意这亲外甥女举荐的——往后酱料作坊要和米线作坊并到一处管。
姜阿奶年纪大了,该享清福少操心,这一摊子事总得找个能担事的。
姜家人手本就紧,如意还想多把心思放在农耕上,好在如今手工作坊运营稳当,年前试过分组管理也没出岔子,张桂枝便腾得出手来管即将开建的食品作坊了。
里正家,姜里正看着张桂枝,又确认了一遍:“这事,他们真就交给你了?”
“里正叔,千真万确。”张桂枝已是第三次点头。
“这么大的事,咋就交给你了?”姜里正小声嘟囔着,满脸纳闷。
“不成,我得去问问。”他抬脚就要往外走,刚迈一步又停住,对张桂枝不好意思道:“闺女,你莫怪。不是里正叔不信你,实在是这事有些大。”
“我晓得。”张桂枝神色温和,“初听时我也不敢信。要不里正叔,咱们这就去小院问问?”
半刻钟后,姜里正和张桂枝一同走出姜家小院院门。
张桂枝询问:“里正叔,咱这就去量地?”
“走。”姜里正应了声。
一刻钟后,两人已站在鹌鹑养殖房后头那片坑洼的盐碱地前,同行的还有村里几个汉子。
姜里正瞅着这片地,忍不住又小声嘀咕:“咋就看上这么块地了?”
“如意说,这儿离蓝莓山近,水源也方便。地面不平怕啥,铲平就是。这地土性差,种庄稼不成,盖作坊倒不碍事。”
张桂枝耐心解释——昨晚听说要选这块地,她也问过如意同样的话。
“这么一说,倒真是个妥当去处。”姜里正点点头,转头喊:“长发、长财,你们几个开始量吧!”
“舅母,想学不?”
“我就算了。”张桂枝摆摆手,“我这嗓子也就配喊两嗓子,哪唱得动曲儿。”
“那我回头教咱家妞妞,让她唱给你听。”芳霏说着,又问,“舅母,咋没把妞妞带来?”
“我这是来上工的,清子天天在这儿蹭饭,我已经过意不去了,哪还能再带妞妞来添麻烦。”
想起往日家里穷时,大姑姐来串门想讨点东西,自己总忍不住给人脸色。
如今大姑家日子好过了,却半点没记恨从前,反倒给了自家养红螯虾的法子,还让自己来上工。
如意更是不藏私,手把手教她做菜,时常还让带些吃的用的回去。这份情分,张桂枝心里头记着呢。
张桂枝也不是那不知好歹的人,相处得越久,越晓得大姑姐一家的好,也就越发看重这份情分。
正因如此,才像如意先前想的那样,总怕自己哪点做得不好,惹得姜家人嫌弃——毕竟越是珍惜的东西,越怕弄丢了。
“舅母,先前我就想跟您说些话,这会儿正好说到这儿,又没外人,我就直说了。”如意开口道。
“有啥话你尽管说,舅母听着。”张桂枝应道。
“舅母,您会做对我家不利的事吗?”
“那是自然不会的。”张桂枝神情又认真又紧张,手心微微出汗。
“舅母莫慌,我就是随口一问。”如意安抚了句,又问,“那您会因为从咱家得了些好处,就得寸进尺吗?”
这话问得有些冲,张桂枝听得心突突直跳,连姜阿奶脸色都变了变:“如意怎这般跟你舅母说话?”
“阿奶,我没别的意思。”如意解释,“咱们既是一家人,有事该敞开了说才是。”说着,又看向张桂枝。
张桂枝忙摆手:“不会,断断不会!”
“这不就结了。”如意笑了,“所以舅母,往后对清子和杉子别太两样了,小孩子心思敏感,长此以往,清子会难过的。”
这话一出,张桂枝脸“腾”地红了,知道自己那点小心思准是被如意看透了,忙点头:“晓得了,晓得了。你是个通透孩子,舅母这点心思……哎,啥也不说了,你们一家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呢!”
“舅母,光记心里可不成,得摆在明年才是。”如意还没接话,芳霏先笑道,“譬如对我姐‘亲亲抱抱举高高’,她可最惦记您了!”
“胡说啥呢!”如意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
经芳霏这么一打岔,厨房的气氛顿时活络起来,满是说笑的声音。
初六的姜家村,空气里飘着股子欢腾劲儿,家家户户都透着热闹。
州城赵家来给长乐提亲的事,早成了村里的头号话题,大伙儿私下里分成两派:
一派说赵家瞧着有诚意,长乐嫁过去准不受委屈;另一派却念叨着“高门深院多怨妇”——画本子上都这么写,觉得长乐不该应这门亲。
里头有没有人存着嫉妒心思?自然是有的。
刚听说消息时,几个同龄姑娘心里难免泛酸,可再瞧瞧姜家如今的光景,再瞅瞅长乐的才貌,也只得摇摇头,把那点不该有的念头压下去,苦笑一声作罢。
不管村里人议得如何,初七还是如期到了——这是姜家各铺子开工的日子。
姜家小宅一早便燃了串老长的鞭炮,噼里啪啦响得热闹。芳霏坐上马车,姜老爹一声“驾”,载着村里在铺子里上工的伙计们出发了。
姜长业紧随其后,摸了摸袖袋里的碎银,心里念叨着:“可得把闺女交代的事办妥帖!”
他前阵子被罚了两个月零花钱,对芳霏给的这趟跑腿费满意得很,只盼着这次差事办得好,往后闺女能多派些活计给他。
看着马车的影子消失在村头,姜阿奶回头望了望空荡荡的老宅,忍不住抬手抹了抹眼角。
长长叹了口气:这年啊,算是过完了。老大初五就上衙了,老二一家带着广青三兄弟早早回了县城,这会子又送走了芳霏……
正怅然着,姜里正的婆娘笑着走过来:“嫂子,那麻将……”
“来我家!正好家里清净!”刚才那点落寞早没了影,姜阿奶眼里瞬间亮得像揣了两颗星子,满是对搓麻将的渴望。
“那我这就去叫人!”里正婆娘小脚迈得飞快,转身就跑。
没多大功夫,姜家老宅的堂屋里,就传出了“哗啦啦”的摔牌声,热闹得很。
老宅后院,张桂枝见人都到齐了,把手里六个红封一一发下去,朗声道:“各位婶子大娘,去年多亏大伙费心,咱这米线作坊才办得红火。今年咱再加把劲,争取个个钱包鼓起来!”
说完,她扬声高喊:“开工喽!”
“好嘞!”几个婆娘的应和声传到前院。
堂屋里,里正婆娘甩出一张“红中”,笑着赞道:“这桂枝啊,真是个能干的!”
姜阿奶瞅了瞅手中的牌,又瞥了眼桌上的红中,小老太太眼睛一眯,“哗啦”一声推倒牌:“我胡了!”
说着便伸手收了一圈“彩头”——几位老太太约定的彩头是每人一百颗瓜子,到最后谁的瓜子最少,就得去瓜子最多的人家做一天活计。
姜阿奶把赢来的瓜子倒进面前的小盘里,一边码牌一边接话:“那孩子是不错,又能干又踏实。”
此刻被夸的张桂枝,正在后院看着六个女工穿好蓝色罩衫、戴好帽子,又仔细检查了她们的手,才道:“成,各位去忙吧。”
见她们进作坊前,又在门口水盆里舀水净了手,这才推门进去,张桂枝满意地点点头。
她折回前院,凑到姜阿奶耳边把事交代清楚,便匆匆往姜里正家去了。
要说张桂枝怎的又多了米线作坊的管事活计,原是如意这亲外甥女举荐的——往后酱料作坊要和米线作坊并到一处管。
姜阿奶年纪大了,该享清福少操心,这一摊子事总得找个能担事的。
姜家人手本就紧,如意还想多把心思放在农耕上,好在如今手工作坊运营稳当,年前试过分组管理也没出岔子,张桂枝便腾得出手来管即将开建的食品作坊了。
里正家,姜里正看着张桂枝,又确认了一遍:“这事,他们真就交给你了?”
“里正叔,千真万确。”张桂枝已是第三次点头。
“这么大的事,咋就交给你了?”姜里正小声嘟囔着,满脸纳闷。
“不成,我得去问问。”他抬脚就要往外走,刚迈一步又停住,对张桂枝不好意思道:“闺女,你莫怪。不是里正叔不信你,实在是这事有些大。”
“我晓得。”张桂枝神色温和,“初听时我也不敢信。要不里正叔,咱们这就去小院问问?”
半刻钟后,姜里正和张桂枝一同走出姜家小院院门。
张桂枝询问:“里正叔,咱这就去量地?”
“走。”姜里正应了声。
一刻钟后,两人已站在鹌鹑养殖房后头那片坑洼的盐碱地前,同行的还有村里几个汉子。
姜里正瞅着这片地,忍不住又小声嘀咕:“咋就看上这么块地了?”
“如意说,这儿离蓝莓山近,水源也方便。地面不平怕啥,铲平就是。这地土性差,种庄稼不成,盖作坊倒不碍事。”
张桂枝耐心解释——昨晚听说要选这块地,她也问过如意同样的话。
“这么一说,倒真是个妥当去处。”姜里正点点头,转头喊:“长发、长财,你们几个开始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