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 第322章 我为何要反悔?
热门推荐:
我有一只神奇手:校花姐姐不忧愁
反派:不朽帝族,族人竟都是老六
诸神愚戏
闯入缅北的一群人
白夜浮生录
万倍赠礼返还:我,万界第一舔!
武道封神,观摩即可加点!
出狱后,我闪婚了植物人大佬
双生魂记
次日一早,一辆骡车 “踢踏踢踏” 出了姜家村。
赶车的是姜老爹,车上除了白菜、黄豆芽、绿豆芽,还坐了张桂枝。
这位大忙人昨儿晚参加姜家会议时,举荐了娘家两个侄子 —— 都是实在孩子,正好能替下铺里跑堂的禾儿、穗儿。
所以,姜老爹没直奔县城,先往张家村去。
姜家村如今家家殷实,早传遍了四乡八里,招人这事原也不用多费唇舌。
张桂枝一到村口就下了车,村边闲聊的妇人见了,立马热热闹闹围上来。有人先开口:“桂枝,前两日才大包小包来过,咋又回了?”
“二婶,回来有点事。” 张桂枝应着,就要往村里去,实在没闲工夫扯闲话。
有个妇人认出了车上的姜老爹,便问:“那是你姑姐的公爹吧?莫不是来咱村招人?”
张桂枝斜睨了那妇人一眼:“呦,这不是二堂嫂嘛!” 语气里带着几分阴阳怪气 —— 实在是这人招人烦。
想当年她未出嫁时,阿爷还在,自家和大伯家没分家,她年纪小,娘身子弱,这位二堂嫂没少挤兑她们家。
那妇人脸皮倒厚,乐呵呵应着:“妹子,真有好事,可得想着自家人。”
张桂枝懒得搭理,只笑着跟身边几位热络的婶子嫂子告辞,径直往娘家走。
眼看那群婆娘要围上来打听,姜老爹赶紧赶着骡车往前走,只留身后一群妇人,或羡慕,或酸溜溜嚼舌根。
等骡车再往村外走时,车辕上已坐了张家两个半大后生。俩小子一脸向往,又带点紧张,一口一个 “小姑”,追问着铺里做事的规矩。
那位二堂嫂听说俩堂侄子要去城里上工,眼都红了,追上来一把拉住张桂枝胳膊:“桂枝!我家那小子又聪明又勤快,也带上他呗!”
亏得骡车走得慢,不然险些被她扯下车。
张桂枝甩开她的手,撇撇嘴:“你家宝贝疙瘩,自个儿留着疼吧!”
说完便朝姜老爹道:“大叔,走快点,铺里、作坊都等着呢!” 自始至终没再看那二堂嫂一眼 —— 哼,她这人,虽然知恩图报,但也同样记仇!
禾儿和穗儿一听能去伺候救命恩人,自然是千肯万肯。
张桂枝得了两个得力帮手,回程路上嘴就没停过 —— 姜家人的喜好、村里人的亲疏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倒有几分大管事的模样。
只是这趟回程,姜家骡车上的货物换了样,装的是一袋袋米粮。
姜家原也不缺粮,可这年头,多囤些粮总没坏处,也好防个万一。
姜家村这边诸事顺当,州城那头,芳霏却又回绝了郑玉儿的邀约。
倒不是没耐心应付,实在是铺子里来了位 “京中贵女”,脱不开身。
碧水阁四楼,谢明洛打量着架上的首饰,还有那特制木模特身上的衣衫,眼里闪过几分惊艳,嘴上却淡淡的:“明秀妹妹,我瞧着这儿的衣衫首饰,没一件合我心意的,咱们下去吧。”
她这趟上来,原不过是想瞧瞧那位即将和赵大公子定亲的姜长乐。
模样倒还算周正,可比起自己,终究差了些 —— 一个乡下绣娘,和她哪有可比性?真要同这人站在一处,反倒显得自己掉了身价。
至于赵启英,她是志在必得的。
赵明秀性子是爽朗些,却不蠢笨。
母亲特意交代过,要“照看”好这位表姐,既不能让她欺负了未来嫂子,表面功夫也得做足——不然京里的祖母晓得了,指不定又要闹出什么幺蛾子。
“表姐,母亲在二楼呢,我带你去找她。”
赵明秀说着,又转脸对姜小姑扬起笑,“长乐姐姐,我先下去了,回头再来寻你。”
她轻轻朝芳霏点了点头,便引着谢明洛下楼去了。
看人影消失在转角,芳霏轻嗤一声:“小姑,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
那女人一进来,满眼的审视挑剔,既是来者不善,又何必对她客气?在芳霏看来,不过是仗着家世门户,自视甚高罢了。
这突如其来的敌意,姜小姑自然也察觉到了。她并非没性子的人,便道:“她不招惹咱们,咱们不理便是;若是……自然也不必客气。”
芳霏配合着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逗得姜小姑笑起来:“你呀你……小姑明白的,多谢你。”
芳霏接过她手中捏皱的帕子,道:“小姑,你是最好的,别妄自菲薄。”
“好。”姜小姑认真点头,这话既是说给芳霏听,更是说给自己——她虽不如芳霏那般冰雪聪明,却也不蠢,对方的来意,她约莫也能猜着几分。
“噔噔噔”,上楼的脚步声传来,赵明秀的身影又出现在四楼门口。
她开门见山:“长乐姐姐,对不住了。”
“这是说的哪里话。”姜长乐笑着拉住她的手,“有话,咱们去里屋说。”
她带着明秀往办公房走,芳霏关上房门,端起桌上的茶水,倒了三杯,摆出了倾听的架势。
刚一落座,明秀就急着解释:“长乐姐姐,本想先给你透个信,没料到她来得这么快。”
芳霏把杯盏往赵明秀跟前推了推:“赵姐姐,别急,慢慢说。”如今,姜小姑和芳霏各按各的辈分称呼,倒也自在。
赵明秀抿了口茶水,道:“原本哥哥和长乐姐姐的事还没定数,家里的琐碎事不好随意说,怕扰了你们清静。谁知前脚跟你家合了庚帖,后脚她就来了!”
“是京中老夫人派来的吧?”芳霏也懒得绕弯子,直接问道。
“这你都猜到了?”赵明秀愣了下,随即想起清平县的小弟——许是那不着调的小子漏了家里的事,也不奇怪。
她哪知道,赵启年若听见这话,定会大喊冤枉:可不是他,是那看着风光霁月的张晋,把他卖了。
这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赵明秀接着说:“正是。这话说来话长,我祖母原就不喜欢我娘,她本想让娘家侄女做儿媳,图个亲上加亲。”
“我爹偏要娶我娘,她拗不过,只好应了,可我娘嫁进来后,她就没给过好脸色。我娘试着缓和关系,偏巧祖母那侄女嫁得不如意,总来家里找祖母哭,这么一来,祖母更恨我娘了。”
“我爹见我娘在家实在憋屈,便自请调了过来,我们一家才算松快了几年。”
“可你也瞧见了,这松快日子没过几年,哥哥到了议亲的年纪,她又要来插手了。”
说罢这一大通话,赵明秀露出苦笑:“对不住了长乐姐姐,我们家就是这光景,你要是反悔,还来得及。”
后一句话是母亲让她带的——原先是她欠考虑,太想留住这个投缘的姑娘做儿媳了。
“我为何要反悔?”姜小姑红了脸,语气却很笃定,“赵夫人、你,还有他,都是极好的人。”
“你真这么想?”赵明秀笑着亲昵地攥住她的胳膊,凑到她耳边:“长乐姐姐,我只认你做大嫂!”
“胡说什么呢!”姜小姑羞得满脸通红,轻轻推了她一把。
芳霏在一旁看着,脸上漾起姨母笑,心里却想着:小姑若是嫁过去,定不会有姑嫂矛盾。
自己这做侄女的,倒操着当“娘”的心——谁让自己芯子里,比眼前的小姑虚长了十五岁呢。
三人在屋里正说些体己话,却被房门上的敲门声搅了兴致。芳霏拉开门,见是宴会铺子的一个女伙计,那姑娘急得眼圈通红,几乎要哭出来:“东家,不好了!何夫人在咱们铺子里摔着了!”
赶车的是姜老爹,车上除了白菜、黄豆芽、绿豆芽,还坐了张桂枝。
这位大忙人昨儿晚参加姜家会议时,举荐了娘家两个侄子 —— 都是实在孩子,正好能替下铺里跑堂的禾儿、穗儿。
所以,姜老爹没直奔县城,先往张家村去。
姜家村如今家家殷实,早传遍了四乡八里,招人这事原也不用多费唇舌。
张桂枝一到村口就下了车,村边闲聊的妇人见了,立马热热闹闹围上来。有人先开口:“桂枝,前两日才大包小包来过,咋又回了?”
“二婶,回来有点事。” 张桂枝应着,就要往村里去,实在没闲工夫扯闲话。
有个妇人认出了车上的姜老爹,便问:“那是你姑姐的公爹吧?莫不是来咱村招人?”
张桂枝斜睨了那妇人一眼:“呦,这不是二堂嫂嘛!” 语气里带着几分阴阳怪气 —— 实在是这人招人烦。
想当年她未出嫁时,阿爷还在,自家和大伯家没分家,她年纪小,娘身子弱,这位二堂嫂没少挤兑她们家。
那妇人脸皮倒厚,乐呵呵应着:“妹子,真有好事,可得想着自家人。”
张桂枝懒得搭理,只笑着跟身边几位热络的婶子嫂子告辞,径直往娘家走。
眼看那群婆娘要围上来打听,姜老爹赶紧赶着骡车往前走,只留身后一群妇人,或羡慕,或酸溜溜嚼舌根。
等骡车再往村外走时,车辕上已坐了张家两个半大后生。俩小子一脸向往,又带点紧张,一口一个 “小姑”,追问着铺里做事的规矩。
那位二堂嫂听说俩堂侄子要去城里上工,眼都红了,追上来一把拉住张桂枝胳膊:“桂枝!我家那小子又聪明又勤快,也带上他呗!”
亏得骡车走得慢,不然险些被她扯下车。
张桂枝甩开她的手,撇撇嘴:“你家宝贝疙瘩,自个儿留着疼吧!”
说完便朝姜老爹道:“大叔,走快点,铺里、作坊都等着呢!” 自始至终没再看那二堂嫂一眼 —— 哼,她这人,虽然知恩图报,但也同样记仇!
禾儿和穗儿一听能去伺候救命恩人,自然是千肯万肯。
张桂枝得了两个得力帮手,回程路上嘴就没停过 —— 姜家人的喜好、村里人的亲疏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倒有几分大管事的模样。
只是这趟回程,姜家骡车上的货物换了样,装的是一袋袋米粮。
姜家原也不缺粮,可这年头,多囤些粮总没坏处,也好防个万一。
姜家村这边诸事顺当,州城那头,芳霏却又回绝了郑玉儿的邀约。
倒不是没耐心应付,实在是铺子里来了位 “京中贵女”,脱不开身。
碧水阁四楼,谢明洛打量着架上的首饰,还有那特制木模特身上的衣衫,眼里闪过几分惊艳,嘴上却淡淡的:“明秀妹妹,我瞧着这儿的衣衫首饰,没一件合我心意的,咱们下去吧。”
她这趟上来,原不过是想瞧瞧那位即将和赵大公子定亲的姜长乐。
模样倒还算周正,可比起自己,终究差了些 —— 一个乡下绣娘,和她哪有可比性?真要同这人站在一处,反倒显得自己掉了身价。
至于赵启英,她是志在必得的。
赵明秀性子是爽朗些,却不蠢笨。
母亲特意交代过,要“照看”好这位表姐,既不能让她欺负了未来嫂子,表面功夫也得做足——不然京里的祖母晓得了,指不定又要闹出什么幺蛾子。
“表姐,母亲在二楼呢,我带你去找她。”
赵明秀说着,又转脸对姜小姑扬起笑,“长乐姐姐,我先下去了,回头再来寻你。”
她轻轻朝芳霏点了点头,便引着谢明洛下楼去了。
看人影消失在转角,芳霏轻嗤一声:“小姑,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
那女人一进来,满眼的审视挑剔,既是来者不善,又何必对她客气?在芳霏看来,不过是仗着家世门户,自视甚高罢了。
这突如其来的敌意,姜小姑自然也察觉到了。她并非没性子的人,便道:“她不招惹咱们,咱们不理便是;若是……自然也不必客气。”
芳霏配合着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逗得姜小姑笑起来:“你呀你……小姑明白的,多谢你。”
芳霏接过她手中捏皱的帕子,道:“小姑,你是最好的,别妄自菲薄。”
“好。”姜小姑认真点头,这话既是说给芳霏听,更是说给自己——她虽不如芳霏那般冰雪聪明,却也不蠢,对方的来意,她约莫也能猜着几分。
“噔噔噔”,上楼的脚步声传来,赵明秀的身影又出现在四楼门口。
她开门见山:“长乐姐姐,对不住了。”
“这是说的哪里话。”姜长乐笑着拉住她的手,“有话,咱们去里屋说。”
她带着明秀往办公房走,芳霏关上房门,端起桌上的茶水,倒了三杯,摆出了倾听的架势。
刚一落座,明秀就急着解释:“长乐姐姐,本想先给你透个信,没料到她来得这么快。”
芳霏把杯盏往赵明秀跟前推了推:“赵姐姐,别急,慢慢说。”如今,姜小姑和芳霏各按各的辈分称呼,倒也自在。
赵明秀抿了口茶水,道:“原本哥哥和长乐姐姐的事还没定数,家里的琐碎事不好随意说,怕扰了你们清静。谁知前脚跟你家合了庚帖,后脚她就来了!”
“是京中老夫人派来的吧?”芳霏也懒得绕弯子,直接问道。
“这你都猜到了?”赵明秀愣了下,随即想起清平县的小弟——许是那不着调的小子漏了家里的事,也不奇怪。
她哪知道,赵启年若听见这话,定会大喊冤枉:可不是他,是那看着风光霁月的张晋,把他卖了。
这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赵明秀接着说:“正是。这话说来话长,我祖母原就不喜欢我娘,她本想让娘家侄女做儿媳,图个亲上加亲。”
“我爹偏要娶我娘,她拗不过,只好应了,可我娘嫁进来后,她就没给过好脸色。我娘试着缓和关系,偏巧祖母那侄女嫁得不如意,总来家里找祖母哭,这么一来,祖母更恨我娘了。”
“我爹见我娘在家实在憋屈,便自请调了过来,我们一家才算松快了几年。”
“可你也瞧见了,这松快日子没过几年,哥哥到了议亲的年纪,她又要来插手了。”
说罢这一大通话,赵明秀露出苦笑:“对不住了长乐姐姐,我们家就是这光景,你要是反悔,还来得及。”
后一句话是母亲让她带的——原先是她欠考虑,太想留住这个投缘的姑娘做儿媳了。
“我为何要反悔?”姜小姑红了脸,语气却很笃定,“赵夫人、你,还有他,都是极好的人。”
“你真这么想?”赵明秀笑着亲昵地攥住她的胳膊,凑到她耳边:“长乐姐姐,我只认你做大嫂!”
“胡说什么呢!”姜小姑羞得满脸通红,轻轻推了她一把。
芳霏在一旁看着,脸上漾起姨母笑,心里却想着:小姑若是嫁过去,定不会有姑嫂矛盾。
自己这做侄女的,倒操着当“娘”的心——谁让自己芯子里,比眼前的小姑虚长了十五岁呢。
三人在屋里正说些体己话,却被房门上的敲门声搅了兴致。芳霏拉开门,见是宴会铺子的一个女伙计,那姑娘急得眼圈通红,几乎要哭出来:“东家,不好了!何夫人在咱们铺子里摔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