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 第326章 押回去行家法
“放心,他不敢反水。” 顾惜惜开口,给众人吃了颗定心丸。
“顾夫人的话,咱们自然信得过。” 姜老爹先应了,随即又盯着闺女,眼中带了几分狐疑,“只是咱们不能让丫头独自面对,还是接回家妥当。长乐,莫不是你不想让她回来?”
眼看着快到赵家商定的给闺女送聘礼的日子。他难免犯嘀咕:莫不是这闺女怕触霉头,见芳霏推脱,就顺水推舟了?
姜长乐被问得哭笑不得。
老爹疼孙女是好,可这份对自己的不信任,却让她心里泛起一丝委屈:“爹,我真没有。我倒想把她硬绑回来,可没那本事 —— 打又打不过,想哄回来,又敌不过她那机灵脑袋瓜。”
“不是就好。” 姜老爹松了口气,又道,“你们先回家吧,我去把她接来。”
“大叔,稍等,我歇下马车,同去!”顾惜惜道,马车里是芳霏让捎带回家的东西,总不能再跟着回去。
“成,那就有劳芳霏师父了!”
很快,顾惜惜单骑在高头大马上,再次回到村头。
这头,姜家村的老爷们已被劝回了一半,那骡马牛三位 “畜兄弟” 也总算松快些了。
青州城里,何知府望着病床上一脸死寂的郑玉儿,温言安慰:“放心,我定会为咱们的孩子讨个公道。”
“老爷!” 郑玉儿一把扑进他怀里,嘤嘤哭道,“我要她为咱们孩儿偿命!”
“都依你。” 何明德轻轻拍着她的背,眼神却变得深邃晦暗。
先前呈上去的羊皮卷,没帮上二皇子不说,反倒差点搅黄了二皇子与北齐王的结盟。
为此,他挨了好一顿训斥,还被疑心与保皇派暗中勾结、设局陷害 —— 如今在朝中已是步履维艰。
他心里清楚,保皇派与二皇子斗了这么久,自己这时候想投诚旁人,怕是没人肯收。哪来那么多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的好事?
既然决意投靠二皇子,索性就摆到明面上,赌上一把!所以,当郑玉儿哭诉是姜芳霏害了她的孩子时,他便顺水推舟,没拦着她往外散播消息。
等这舆论发酵到一定地步,再顺势拿人便是。
待安抚得怀中美人止了哭,何知府漫不经心地问:“听说,赵家要去乡下哪户人家提亲?”
“老爷,城里夫人们都这么传呢。您是不是……” 郑玉儿心里打起鼓来。
她知道何明德素来在赵指挥使面前占不到便宜,难不成因此就不肯去拿人了?
郑玉儿的未尽之语,久经官场的何明德怎会不懂。
他当即沉下脸:“那不知天高地厚的黄毛丫头,仗着有顾惜惜撑腰,又攀上了赵家,就敢动我的孩子?这是压根没把我这一州知府放在眼里!”
这话若是让芳霏听见,少不得在心里嗤笑:就不把你放在眼里,怎地?
“那老爷方才问定亲的事……” 郑玉儿仍有些不解。
何明德眯起眼,语气阴沉沉的:“挑个好日子,去拿人,为咱们孩儿报仇。”
这般一来,既能折了赵家的脸面,又能向二皇子表表忠心,岂不是两全其美。
听到这儿,郑玉儿再糊涂也该明白了。她转向站在门口、望着天出神的柳儿,扬声道:“柳儿,你先前探来的口风,赵家何时去提亲?”
其实她早听说赵家要与乡下姜家结亲,那姑娘比自己小不了几岁 —— 想到自己被一顶小轿抬来给老男人做妾,而她却要嫁给赵家那位相貌英俊、前途无量的公子做正妻,两张对比,她光顾着羡慕嫉妒姜小姑,哪有心听什么日子。
“回夫人,就在后日。” 柳儿答。
“你可知那姜芳霏如今在哪?” 何知府顺口询问。
柳儿心里暗自嘀咕:大人您堂堂知府,不派手下人去查,反倒问我?难不成把我当什么顶尖探子了?
嘴上却恭敬回话:“回大人,想来是在顾府。”
别问我怎么知道,猜的。以我对那小东家的了解,她断不会因自己的事搅了家人的喜事。
何明德当即朝门口守着的小厮吩咐:“去个人,到顾府外头盯着。那丫头若是出府,悄悄跟着些。”
说罢,又想起那丫头的机敏,还有顾府里藏着的高手,便改口:“罢了,去知会守城官一声,若是见着姜芳霏出城,立刻来报!”
“是!大人!” 小厮应声去了。
何明德望着万里无云的晴空,心头却一片晦暗。他轻轻叹了口气,吩咐柳儿好生照看夫人,便转身往书房去了。
顾府门口,王奎刚拉开条门缝,就见自家主子去而复返,忙迎上去:“主子,您回来啦?”
脸上满是疑问与担忧 —— 不是送姑小姐回村了吗?怎地这就折返,莫不是出了急事?
“王奎,我来接芳霏回家。” 顾惜惜开口道。
一旁的姜长业也下了马车,凑到门口,脸上堆着笑:“这位大……” 看清对方凶神恶煞的模样,愣了愣,又续道,“大哥,我闺女在府中吗?”
王奎咧嘴扯出个笑:“在的!” 说着便把门彻底打开。
待瞧见门口三车人,王奎心里直犯嘀咕:好大阵仗!三车人,都是来接二小姐的?
姜家村众人被他这么一打量,也暗自咋舌:好、好凶的汉子!果然顾夫人手下的人,个个都不好惹!
一群人呼啦啦涌进顾府,门前路过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张望 —— 看这打扮,倒像是乡下人。
有人想起碧水阁的东家就住在这里,听说也是乡下来的。这么些人找上门,莫不是要把那小东家押回去行家法?
也难怪路人会这么想。这年月宗族礼法重,族中有人犯了事,为防牵连旁人,往往不等官府过问,便先按族规行 “大义灭亲” 的家法 —— 多半是打得半死,再送官究办,免不了又挨一轮刑罚。
想起碧水阁小东家那纤细的身量,不少心软的妇人忍不住叹气:“瞧这光景,怕是难活了……”
因此,不少人就守在顾府门口,想瞧个究竟。不多时,府门前便越聚越多,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唏嘘不已:
“那丫头也是该死,谁让她害了人家的孩子。”
“可她终究还是个孩子,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
“顾夫人的话,咱们自然信得过。” 姜老爹先应了,随即又盯着闺女,眼中带了几分狐疑,“只是咱们不能让丫头独自面对,还是接回家妥当。长乐,莫不是你不想让她回来?”
眼看着快到赵家商定的给闺女送聘礼的日子。他难免犯嘀咕:莫不是这闺女怕触霉头,见芳霏推脱,就顺水推舟了?
姜长乐被问得哭笑不得。
老爹疼孙女是好,可这份对自己的不信任,却让她心里泛起一丝委屈:“爹,我真没有。我倒想把她硬绑回来,可没那本事 —— 打又打不过,想哄回来,又敌不过她那机灵脑袋瓜。”
“不是就好。” 姜老爹松了口气,又道,“你们先回家吧,我去把她接来。”
“大叔,稍等,我歇下马车,同去!”顾惜惜道,马车里是芳霏让捎带回家的东西,总不能再跟着回去。
“成,那就有劳芳霏师父了!”
很快,顾惜惜单骑在高头大马上,再次回到村头。
这头,姜家村的老爷们已被劝回了一半,那骡马牛三位 “畜兄弟” 也总算松快些了。
青州城里,何知府望着病床上一脸死寂的郑玉儿,温言安慰:“放心,我定会为咱们的孩子讨个公道。”
“老爷!” 郑玉儿一把扑进他怀里,嘤嘤哭道,“我要她为咱们孩儿偿命!”
“都依你。” 何明德轻轻拍着她的背,眼神却变得深邃晦暗。
先前呈上去的羊皮卷,没帮上二皇子不说,反倒差点搅黄了二皇子与北齐王的结盟。
为此,他挨了好一顿训斥,还被疑心与保皇派暗中勾结、设局陷害 —— 如今在朝中已是步履维艰。
他心里清楚,保皇派与二皇子斗了这么久,自己这时候想投诚旁人,怕是没人肯收。哪来那么多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的好事?
既然决意投靠二皇子,索性就摆到明面上,赌上一把!所以,当郑玉儿哭诉是姜芳霏害了她的孩子时,他便顺水推舟,没拦着她往外散播消息。
等这舆论发酵到一定地步,再顺势拿人便是。
待安抚得怀中美人止了哭,何知府漫不经心地问:“听说,赵家要去乡下哪户人家提亲?”
“老爷,城里夫人们都这么传呢。您是不是……” 郑玉儿心里打起鼓来。
她知道何明德素来在赵指挥使面前占不到便宜,难不成因此就不肯去拿人了?
郑玉儿的未尽之语,久经官场的何明德怎会不懂。
他当即沉下脸:“那不知天高地厚的黄毛丫头,仗着有顾惜惜撑腰,又攀上了赵家,就敢动我的孩子?这是压根没把我这一州知府放在眼里!”
这话若是让芳霏听见,少不得在心里嗤笑:就不把你放在眼里,怎地?
“那老爷方才问定亲的事……” 郑玉儿仍有些不解。
何明德眯起眼,语气阴沉沉的:“挑个好日子,去拿人,为咱们孩儿报仇。”
这般一来,既能折了赵家的脸面,又能向二皇子表表忠心,岂不是两全其美。
听到这儿,郑玉儿再糊涂也该明白了。她转向站在门口、望着天出神的柳儿,扬声道:“柳儿,你先前探来的口风,赵家何时去提亲?”
其实她早听说赵家要与乡下姜家结亲,那姑娘比自己小不了几岁 —— 想到自己被一顶小轿抬来给老男人做妾,而她却要嫁给赵家那位相貌英俊、前途无量的公子做正妻,两张对比,她光顾着羡慕嫉妒姜小姑,哪有心听什么日子。
“回夫人,就在后日。” 柳儿答。
“你可知那姜芳霏如今在哪?” 何知府顺口询问。
柳儿心里暗自嘀咕:大人您堂堂知府,不派手下人去查,反倒问我?难不成把我当什么顶尖探子了?
嘴上却恭敬回话:“回大人,想来是在顾府。”
别问我怎么知道,猜的。以我对那小东家的了解,她断不会因自己的事搅了家人的喜事。
何明德当即朝门口守着的小厮吩咐:“去个人,到顾府外头盯着。那丫头若是出府,悄悄跟着些。”
说罢,又想起那丫头的机敏,还有顾府里藏着的高手,便改口:“罢了,去知会守城官一声,若是见着姜芳霏出城,立刻来报!”
“是!大人!” 小厮应声去了。
何明德望着万里无云的晴空,心头却一片晦暗。他轻轻叹了口气,吩咐柳儿好生照看夫人,便转身往书房去了。
顾府门口,王奎刚拉开条门缝,就见自家主子去而复返,忙迎上去:“主子,您回来啦?”
脸上满是疑问与担忧 —— 不是送姑小姐回村了吗?怎地这就折返,莫不是出了急事?
“王奎,我来接芳霏回家。” 顾惜惜开口道。
一旁的姜长业也下了马车,凑到门口,脸上堆着笑:“这位大……” 看清对方凶神恶煞的模样,愣了愣,又续道,“大哥,我闺女在府中吗?”
王奎咧嘴扯出个笑:“在的!” 说着便把门彻底打开。
待瞧见门口三车人,王奎心里直犯嘀咕:好大阵仗!三车人,都是来接二小姐的?
姜家村众人被他这么一打量,也暗自咋舌:好、好凶的汉子!果然顾夫人手下的人,个个都不好惹!
一群人呼啦啦涌进顾府,门前路过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张望 —— 看这打扮,倒像是乡下人。
有人想起碧水阁的东家就住在这里,听说也是乡下来的。这么些人找上门,莫不是要把那小东家押回去行家法?
也难怪路人会这么想。这年月宗族礼法重,族中有人犯了事,为防牵连旁人,往往不等官府过问,便先按族规行 “大义灭亲” 的家法 —— 多半是打得半死,再送官究办,免不了又挨一轮刑罚。
想起碧水阁小东家那纤细的身量,不少心软的妇人忍不住叹气:“瞧这光景,怕是难活了……”
因此,不少人就守在顾府门口,想瞧个究竟。不多时,府门前便越聚越多,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唏嘘不已:
“那丫头也是该死,谁让她害了人家的孩子。”
“可她终究还是个孩子,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