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 > 第586章 辽军虽人数不多,其中或许有诈!

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 第586章 辽军虽人数不多,其中或许有诈!

    “辽军来了?”高永昌原本正与一众将领商议着扩充军备之事,听闻这一消息,颇为紧张地握着交椅的把手,“霍”地站起身来,神色间难掩震惊,“这么快……”

    一旁的将领们也瞬间神色大变,原本轻松的讨论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凝重与戒备。

    他们深知,辽军此番前来,必定是来势汹汹,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陛下莫慌!”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赶忙上前,试图稳住高永昌的情绪,同时也给在场众人吃下一颗定心丸,“我军如今占据诸多城池,兵强马壮,又有地理之利,何惧辽军!”

    高永昌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他明白,作为君主,自己此时绝不能慌乱,否则定会影响军心。

    “将军所言极是!”高永昌重新坐回交椅,目光坚定地扫过众人,“传令下去,各城池加强戒备,紧闭城门,整肃城内,不得慌乱。派人密切监视辽军动向,一有消息,立刻来报!”

    “是!”将领们齐声领命,迅速各自奔赴岗位,准备迎敌。

    高永昌坐在交椅上,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辽军来得如此迅速,着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但既然已经兵临城下,那就唯有一战。只是不知辽军此次兵力几何,又会采取何种战术。

    “报——”不多时,一名传令兵匆匆跑进军帐,单膝跪地,“启禀陛下,据探子来报,辽军仅有两万人马,目前已在据城十里的辽河西岸边,安营扎寨。”

    “两万人?”高永昌微微一愣,脸上露出一丝疑惑。

    在他的预想中,辽军即便不能倾巢而出,至少也会派出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区区两万人,难道是辽军的先锋部队?还是其中有诈?

    “陛下,两万人马,我军完全有能力将其击退!请陛下下令,让末将率军出城迎敌!”一名年轻气盛的将领上前请战,眼中满是跃跃欲试的神色。

    高永昌摆了摆手,说道:“不可轻举妄动。辽军虽人数不多,但其中或许有诈。先按兵不动,观察辽军动向,待摸清他们的虚实,再做定夺。”

    高永昌深知,战争绝非儿戏,不可因一时冲动而误了大事,更不能中了辽军的诱敌之计!

    “两万人?”高永昌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与警惕,“咱们可都在辽国任职过!出兵平叛,也不是一次两次,哪次有过这般人数?仅仅两万?定是诱咱们出城野战!让咱们放弃地利!”

    他目光扫视着营帐内的众将,试图从他们的眼神中确认自己的判断。

    众将听闻,纷纷点头称是。

    他们也曾在辽军中任职,深知辽军以往出兵平叛的规模,此次辽军仅派两万人前来,确实不合常理。

    “陛下英明!”那位身经百战的老将附和道,“辽军此举,定是想诱我军出城,在旷野中发挥他们骑兵的优势。咱们切不可上当,只需坚守城池,以逸待劳,待辽军粮草耗尽,不战自退。”

    “不错!”高永昌赞同地点点头,“他们远来此地,补给困难,粮道咱们随时可劫!先晾他们一番!”

    “陛下,若辽军长期围困,咱们该如何应对?”一名将领担忧地问道。

    高永昌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不必担忧。我已命人筹备了充足的粮草,足够支撑数月之久。况且,咱们控制着五十余州,周边百姓皆支持我大元。若辽军敢长期围困,我便发动百姓,从后方骚扰辽军,让他们首尾难顾。”

    众将听了,心中稍安,对高永昌的领导愈发充满信心。

    营帐内的气氛逐渐缓和,将领们开始讨论起应对辽军可能采取的各种战术,为即将到来的持久战做着准备。

    “陛下,外面有使者求见!”一名侍卫匆匆走进大殿,单膝跪地禀报道。

    “使者?谁?难不成是辽军来劝降的?”高永昌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揣测着来者的意图。

    “陛下,直接杀了就是!”一名脾气暴躁的将领大声说道,脸上满是不屑。

    “宣其进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咱们好歹也是立了大元国,朕得讲规矩!”高永昌摆了摆手,神色严肃,他心中明白,贸然斩杀使者,不仅显得自己气量狭小,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不多时,使者在侍卫的引领下走进营帐。

    只见他身着一身整洁的官服,手持节杖,昂首挺胸,毫无惧色。

    使者来到高永昌面前,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说道:“渤海人裨将高永昌听令,吾乃大辽皇帝特使,今奉陛下之命,前来传达旨意。”

    高永昌心中冷哼一声,并未接旨,而是端坐在宝座上,冷冷地说道:“如今我大元已然立国,与辽再无瓜葛,何来旨意?你且直说,所为何事?”

    使者微微一愣,但很快恢复镇定,说道:“高永昌,你本为大辽臣子,却起兵叛乱,自立为王,此乃大逆不道之举。陛下念你曾为朝廷效力,若你此时放下武器,率部归降,陛下定会既往不咎,饶你性命,还可封你一官半职,保你荣华富贵。否则,大军压境,玉石俱焚,到时悔之晚矣!”

    高永昌听完,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营帐内回荡。笑罢,他目光如炬地盯着使者,说道:“回去告诉你家皇帝,我高永昌既然敢起兵,就从未想过回头。大辽对我渤海人压迫已久,如今我渤海人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想要我归降,绝无可能!你若再敢口出狂言,休怪我手下无情!”

    使者脸色一变,没想到高永昌如此强硬。但他仍强装镇定,说道:“高永昌,你莫要执迷不悟,大辽国力雄厚,兵强马壮,你这区区叛乱之军,如何能与之抗衡?你这是在自寻死路!”

    “哼!”高永昌一拍桌子,站起身来,“你无需多言,回去告诉你们天祚帝,要战便战,我高永昌在此奉陪到底!送客!”

    侍卫们立刻上前,就要将使者架出营帐。

    “等等,天祚帝?”使者一愣,随即高声喊道,“误会!误会!外臣是南辽使者!不是那北辽伪朝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