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 > 第587章 他自己都是叛逆,如何敢有脸说这般狂言!

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 第587章 他自己都是叛逆,如何敢有脸说这般狂言!

    “南辽?”高永昌微微一怔,重复了一遍这个陌生又有些微妙的称呼。

    “魏王耶律淳所建的辽国?”他皱起眉头,突然想到了什么,急忙开口问道。

    “正是!”使者一脸傲然,“某,萧敌里,乃是我家陛下妻兄!”

    “哈哈哈哈,”高永昌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笑声中满是嘲讽,“他自己都是叛逆,如何敢有脸说这般狂言!”

    高永昌眼中闪过一丝轻蔑的光,在他看来,耶律淳不过也是趁着大辽混乱,割据一方自立的势力罢了,与自己并无本质区别,却还以正统自居来劝降,实在可笑至极。

    “想我高永昌,为渤海人谋求出路,反抗契丹压迫,名正言顺。”高永昌收住笑声,神色一凛,“而他耶律淳,身为大辽皇室宗亲,不思匡扶社稷,却自立为帝,那才是真正的叛逆!又有何资格对我指手画脚?”

    萧敌里面色涨红,被高永昌这一番话说得无言以对。

    但他仍强撑着说道:“话虽如此,可南辽如今势力雄厚,兵多将广,你若不识时务,执意抵抗,定将后悔莫及!”

    “势力雄厚?兵多将广?”高永昌冷笑一声,“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我大元虽新立,但渤海儿郎们皆心怀壮志,为了家国天下,不惜一战。回去告诉耶律淳,莫要做那不自量力之事,否则,我高永昌的大军,定让他有来无回!”

    萧敌里见劝降无望,心中暗暗着急,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抱拳道:“既然如此,高永昌,你好自为之。待南辽大军杀到,你莫要跪地求饶!”

    说罢,萧敌里转身便要离开。

    “慢着!”高永昌喝住使者。

    萧敌里不由得双腿打了一个寒颤,上下牙打架的回头道:“高永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只见高永昌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你回去告诉耶律淳,若他再敢派使者来劝降,下次就不是这般轻易放你走了。我大元虽讲规矩,但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萧敌里夹紧双腿,不敢再多言,匆匆走出大殿,不等侍卫前来引路,便自顾自的疾驰而去,万幸,他对东京城内的皇城也熟悉,毕竟曾经在这里任职过,知晓如何离开,不至于在这复杂的皇城宫道中迷路。

    出了皇城,萧敌里忍不住回头看去,那巍峨的宫殿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可在他眼中,却仿佛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

    心中愤恨如潮水般翻涌,当年,这高永昌不过是一个裨将,官职低微,自己身为堂堂契丹贵族,平日里连正眼都不会瞧他一下,在自己眼中,高永昌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然而,这才短短时日,世事变幻竟如此之快,那个曾经自己瞧不上的人,如今居然高坐九重宫阙,接受众人朝拜,一副帝王做派。

    “他,凭什么!”萧敌里咬着牙,低声怒吼,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微微抽搐。

    在他看来,高永昌不过是个趁乱而起的逆臣贼子,何德何能坐拥这大好江山。

    但他也明白,此刻空有愤怒无济于事,自己必须尽快赶回南辽,将这里的情况如实禀报给耶律淳。

    说不定,这会成为南辽出兵干涉,从中谋取利益的一个绝佳契机。

    想到这里,萧敌里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再次夹紧马腹,带着护卫直接出城而去!

    几天时间一晃而过,在这局势紧张的氛围下,每日里探马都如穿梭般往来通报,丝毫不敢有丝毫懈怠。

    高永昌深知辽军动向关乎着自己大元的安危,故而对探马的要求极为严苛,务必做到消息准确、及时。

    结果,那辽河西岸大营里,情况似乎一成不变。

    两万辽军依旧还是两万,既没有如高永昌所担忧的那样,有源源不断的援军赶来,增强其兵力;也没有大规模的粮草辎重等供给抵达,以充实其后勤储备;甚至连军队的日常行动都毫无异动,整日里除了训练就是训练。

    高永昌坐在宫殿的书房内,眉头紧锁,面前的桌案上摆满了探马送来的情报。

    他实在想不明白辽军此举究竟是何用意。

    “这张琳到底在搞什么鬼?”高永昌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案上敲击着。

    按照常理,辽军以两万兵力来对抗自己占据的广袤土地和众多兵马,实在是以卵击石,可他们却又如此淡定,毫无进攻的迹象。

    “陛下,依微臣之见,”一旁的谋士小心翼翼地开口,“辽军或许是在等待时机,故意按兵不动,以迷惑我军。”

    高永昌微微点头,谋士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他们不动,咱们动!”高永昌沉声吩咐道,“不是说打草惊蛇嘛,咱们就出去溜达一圈,看看这蛇,是草蛇,还是毒蛇!”

    “是,陛下。”谋士领命退下。

    辽河,这条由北向南奔腾不息、直流入海的大河,向来是这片土地的命脉。

    然而今日,东西两岸之上,却陡然多了些肃杀之气。

    河水依旧滚滚流淌,可往日里河畔常见的渔民与行人已不见踪迹。

    东岸,高永昌的渤海军队严阵以待,士卒们身披铠甲,手持长枪利刃,目光警惕地望向对岸。

    “大元”的旗号醒目地飘扬着,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西岸,则是张琳率领的两万辽军营地。

    营帐整齐排列,训练的喊杀声此起彼伏。

    辽军士兵们在将领的指挥下,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操练,刀光剑影闪烁,尽显军旅的威严与肃穆。

    营外,鹿角、拒马等防御工事林立,彰显着辽军坚守此地的意志。

    两岸的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一触即发。

    河面上偶尔有飞鸟掠过,发出的鸣叫声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

    无论是渤海军还是辽军,都深知彼此之间的对峙已到了关键时刻,一场激烈的交锋或许就在转瞬之间。

    张琳站在望塔之上,看着渤海兵卒,“不对劲,为何城中久久不乱?”

    “大人,咱们继续等?”

    “等不了啊!”张琳叹了口气,“粮草不允许啊!时不我待,今夜,偷袭高逆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