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 第187章 计划有变
热门推荐:
莲花岛
权力之巅
神临觉醒:我成为异世五条悟
被师妹强推后,我觉醒了黄帝系统
修仙:我有一枚桃花道果
为了英雄老婆,成为邪恶大反派
重生都市之复仇风云
这个仙尊明明超强却过分咸鱼
我不是西门庆
邵母尝过“蛋糕”,知道这糕点前所未有、与众不同,也不枉儿子亲自跑一趟去砍竹子。
她对儿子和拓跋于荣道:“我睡午觉时想了想,决定明天还是跟你们一块儿去。”
一开始邵母就想送儿子到邵州,被少华和拓跋于荣劝住。可她左思右想,决定还是要去。
“母亲!到邵州路途遥远,你去到那里还要再返回来,实在没必要。”少华觉得母亲五十多岁了,不该这么折腾。
拓跋于荣也道:“夫人,就我们几个去,路上可以加快速度。如果你也一块去,我们的行程会变慢的!”
邵母瞅了眼拓跋于荣:“你是嫌弃我?”
“不不不。”拓跋赶忙摇头。
从这里到邵州,快马单骑五六天能够到达,如果是坐马车,时间至少是两倍。
拓跋于荣道:“现在已经进入雨季,路上有些地方不好走,如果遇到塌方,马车就过不去了。”
少华他们几人打算骑马。骑马比坐车辛苦,但胜在什么路况都能过得去。
古代官道,在富庶地区路况好些,比如江州、信州,这些属于富庶地区。但是往邵州去,路越走越窄,坑坑洼洼,特别是雨季,有些地方马车陷进泥里,或是塌方、滚石,稍微有点东西挡着就过不去。平常路上跑的马车,几乎都是运货的,他们不会只有一辆车,一般都是一个车队。遇到过不去的地方,他们还肩负起“修路”的功能。
邵母道:“那我也跟你们一块骑马。”
“母亲!”少华扶额:“没必要!你就在家里好好待着。”
徐蓉听他俩劝告邵母不要去,一是路途遥远,二是雨季路上不好走。不过邵母也有她的想法:
少华流放的回龙山,按照朝廷规定,在矿山从事体力劳动的流放犯,每月有十五斤稻谷,或十二斤小麦。
按照稻谷出糙米率七八成计算,十五斤稻谷至多可以碾出十二斤糙米。
注意:是糙米,不是精米。如果要碾成精米,出米率大概六七成。
一个成年人,一个月十二斤糙米,平均每天四两。以古代条件来说,这点量足够了。
但是,回龙山只发给五斤稻谷(如果碾成糙米,顶多只有四斤)。
克扣粮食,这种情况在哪里都有,但是,克扣那么多!就有些过分了。(规定十五斤,克扣只发五斤)
邵母道:“我虽不是朝廷中人,但身为一品诰命,也有向朝廷举报揭发之责。”
邵州武县官吏虐待她儿子,邵母要为儿子“报仇”。
拓跋于荣想了想道:“这样吧,如果你非要亲自去,那我们就再等几天。我让人组织一批车队,一同出发。”人多路上好照应。
少华反对:“不行,我母亲年纪大了,她不能去。”
几人争执起来,徐蓉劝道:“母亲,如果你是想去调查那里的贪腐情况,恐怕得要带上位官员,否则……”
她话还没说完,邵母严厉地瞪她一眼:“你懂什么!”
徐蓉还是第一次被邵母这么严厉的瞪,赶忙住嘴。
她只是觉得:你一位老太太去调查,回去后说啥是啥,朝廷会相信采纳吗?
当然,她相信宰相大人肯定是信的,毕竟是她丈夫嘛。但是,你要服众,得有第三人证。
不得不说,徐蓉思想太现代、太法制了!她以现代的法制去想古代,觉得任何事都应该有人证物证。
其实,在古代真的不用,一品诰命的身份,就是邵母最有力的证明。
此时此刻,徐蓉还不懂“身份”的威力。将来她被人诬陷含冤入狱,就明白“身份的威力”了。
三个有身份的人在那争执,其他人噤若寒蝉。
徐蓉被呛声,心里有些不悦,悄悄退出,转身去了那边大厨房。
小红、家秀、袁婆都走了,现在只剩小五。她一个人在洗菜。
徐蓉疑惑:“拓跋没有安排伙计帮你吗?”
“安排了。他们不是过去那边小厨房了么!”
徐蓉这才恍然明白,刚才帮她打鸡蛋的那几个,就是安排在厨房做饭的人。
“我现在就过去把他们叫过来。”
“不用。”小五道:“现在离做饭还早,我慢慢洗。不着急。”
徐蓉就喜欢她这“能够一力承担”的劲儿,至于实际能不能,另说。她至少不会像袁婆那样,动不动就叫苦连天。
徐蓉道:“我婆婆已经派人去买下人,等人来了,你带着她们,教她们做事,以后你就指挥她们。”
小五低着头:“我恐怕不行。”
“有什么不行?”
两人聊天,这时少华从远处走来。
“我说你去哪了?原来在这。”
少华走近。
刚才他们争执,没注意到徐蓉何时离开,等回头一看,人不在了。
徐蓉问:“说出个结果了吗?”
少华有些无奈:“拓跋也赞同我母亲一块去。唉!真是越搞越麻烦。”
拓跋于荣有私心,邵母去能给他帮助,少华则只是担心母亲身体。
徐蓉问:“那你们明天,是不是走不了?”
“对,”少华有些抱怨:“母亲一边说叫我赶快去,一边她又要拖累我们的行程。”
徐蓉安慰:“要快要慢都在于她,她怎么说,你就怎么听。”
少华抱怨几句,这时拓跋于荣也走了过来。
之前他俩发生过争执,见到拓跋,少华很不高兴。
“夫人要去,你就随了她的意。”拓跋于荣跟没事人一样。
“我母亲那么大年纪,你还怂恿她奔波!”少华一下子冒火。
“我没怂恿啊!一开始我也劝她不要去,可她坚持要去。”
少华不想跟他说话。他觉得拓跋于荣完全不在乎母亲身体受不受得住长途颠簸。
拓跋道:“你太小看你母亲了!当年她驰骋草原的时候,百里单骑,她可不是一般人。”
少华白他一眼,说得好像他亲眼见过似的。那是母亲年轻时候!现在母亲都多大年纪了。
拓跋对徐蓉道:“我现在就去城里,这边有什么事,你叫邹子义处理。”
“现在去城里?”徐蓉看看天色,时辰有些晚了。
拓跋于荣道:“我今晚到重阳,明早派人去江州。车队要从那边调来。”
重阳县的“荣顺号”处于在建状态,好多东西还没到位。
徐蓉皱眉:“去江州?这一折腾,又得多长时间?”
“很快,四五天吧。”
拓跋于荣没有东西往邵州运,不过他打算从邵州运一些粮食过来。
武县不是克扣下发的粮食吗?克扣下的粮食,总不能是官吏自己做饭吃了吧?他们肯定是把粮食囤积起来,或是卖出去。
正好,过去看看,能不能收到粮。
……
她对儿子和拓跋于荣道:“我睡午觉时想了想,决定明天还是跟你们一块儿去。”
一开始邵母就想送儿子到邵州,被少华和拓跋于荣劝住。可她左思右想,决定还是要去。
“母亲!到邵州路途遥远,你去到那里还要再返回来,实在没必要。”少华觉得母亲五十多岁了,不该这么折腾。
拓跋于荣也道:“夫人,就我们几个去,路上可以加快速度。如果你也一块去,我们的行程会变慢的!”
邵母瞅了眼拓跋于荣:“你是嫌弃我?”
“不不不。”拓跋赶忙摇头。
从这里到邵州,快马单骑五六天能够到达,如果是坐马车,时间至少是两倍。
拓跋于荣道:“现在已经进入雨季,路上有些地方不好走,如果遇到塌方,马车就过不去了。”
少华他们几人打算骑马。骑马比坐车辛苦,但胜在什么路况都能过得去。
古代官道,在富庶地区路况好些,比如江州、信州,这些属于富庶地区。但是往邵州去,路越走越窄,坑坑洼洼,特别是雨季,有些地方马车陷进泥里,或是塌方、滚石,稍微有点东西挡着就过不去。平常路上跑的马车,几乎都是运货的,他们不会只有一辆车,一般都是一个车队。遇到过不去的地方,他们还肩负起“修路”的功能。
邵母道:“那我也跟你们一块骑马。”
“母亲!”少华扶额:“没必要!你就在家里好好待着。”
徐蓉听他俩劝告邵母不要去,一是路途遥远,二是雨季路上不好走。不过邵母也有她的想法:
少华流放的回龙山,按照朝廷规定,在矿山从事体力劳动的流放犯,每月有十五斤稻谷,或十二斤小麦。
按照稻谷出糙米率七八成计算,十五斤稻谷至多可以碾出十二斤糙米。
注意:是糙米,不是精米。如果要碾成精米,出米率大概六七成。
一个成年人,一个月十二斤糙米,平均每天四两。以古代条件来说,这点量足够了。
但是,回龙山只发给五斤稻谷(如果碾成糙米,顶多只有四斤)。
克扣粮食,这种情况在哪里都有,但是,克扣那么多!就有些过分了。(规定十五斤,克扣只发五斤)
邵母道:“我虽不是朝廷中人,但身为一品诰命,也有向朝廷举报揭发之责。”
邵州武县官吏虐待她儿子,邵母要为儿子“报仇”。
拓跋于荣想了想道:“这样吧,如果你非要亲自去,那我们就再等几天。我让人组织一批车队,一同出发。”人多路上好照应。
少华反对:“不行,我母亲年纪大了,她不能去。”
几人争执起来,徐蓉劝道:“母亲,如果你是想去调查那里的贪腐情况,恐怕得要带上位官员,否则……”
她话还没说完,邵母严厉地瞪她一眼:“你懂什么!”
徐蓉还是第一次被邵母这么严厉的瞪,赶忙住嘴。
她只是觉得:你一位老太太去调查,回去后说啥是啥,朝廷会相信采纳吗?
当然,她相信宰相大人肯定是信的,毕竟是她丈夫嘛。但是,你要服众,得有第三人证。
不得不说,徐蓉思想太现代、太法制了!她以现代的法制去想古代,觉得任何事都应该有人证物证。
其实,在古代真的不用,一品诰命的身份,就是邵母最有力的证明。
此时此刻,徐蓉还不懂“身份”的威力。将来她被人诬陷含冤入狱,就明白“身份的威力”了。
三个有身份的人在那争执,其他人噤若寒蝉。
徐蓉被呛声,心里有些不悦,悄悄退出,转身去了那边大厨房。
小红、家秀、袁婆都走了,现在只剩小五。她一个人在洗菜。
徐蓉疑惑:“拓跋没有安排伙计帮你吗?”
“安排了。他们不是过去那边小厨房了么!”
徐蓉这才恍然明白,刚才帮她打鸡蛋的那几个,就是安排在厨房做饭的人。
“我现在就过去把他们叫过来。”
“不用。”小五道:“现在离做饭还早,我慢慢洗。不着急。”
徐蓉就喜欢她这“能够一力承担”的劲儿,至于实际能不能,另说。她至少不会像袁婆那样,动不动就叫苦连天。
徐蓉道:“我婆婆已经派人去买下人,等人来了,你带着她们,教她们做事,以后你就指挥她们。”
小五低着头:“我恐怕不行。”
“有什么不行?”
两人聊天,这时少华从远处走来。
“我说你去哪了?原来在这。”
少华走近。
刚才他们争执,没注意到徐蓉何时离开,等回头一看,人不在了。
徐蓉问:“说出个结果了吗?”
少华有些无奈:“拓跋也赞同我母亲一块去。唉!真是越搞越麻烦。”
拓跋于荣有私心,邵母去能给他帮助,少华则只是担心母亲身体。
徐蓉问:“那你们明天,是不是走不了?”
“对,”少华有些抱怨:“母亲一边说叫我赶快去,一边她又要拖累我们的行程。”
徐蓉安慰:“要快要慢都在于她,她怎么说,你就怎么听。”
少华抱怨几句,这时拓跋于荣也走了过来。
之前他俩发生过争执,见到拓跋,少华很不高兴。
“夫人要去,你就随了她的意。”拓跋于荣跟没事人一样。
“我母亲那么大年纪,你还怂恿她奔波!”少华一下子冒火。
“我没怂恿啊!一开始我也劝她不要去,可她坚持要去。”
少华不想跟他说话。他觉得拓跋于荣完全不在乎母亲身体受不受得住长途颠簸。
拓跋道:“你太小看你母亲了!当年她驰骋草原的时候,百里单骑,她可不是一般人。”
少华白他一眼,说得好像他亲眼见过似的。那是母亲年轻时候!现在母亲都多大年纪了。
拓跋对徐蓉道:“我现在就去城里,这边有什么事,你叫邹子义处理。”
“现在去城里?”徐蓉看看天色,时辰有些晚了。
拓跋于荣道:“我今晚到重阳,明早派人去江州。车队要从那边调来。”
重阳县的“荣顺号”处于在建状态,好多东西还没到位。
徐蓉皱眉:“去江州?这一折腾,又得多长时间?”
“很快,四五天吧。”
拓跋于荣没有东西往邵州运,不过他打算从邵州运一些粮食过来。
武县不是克扣下发的粮食吗?克扣下的粮食,总不能是官吏自己做饭吃了吧?他们肯定是把粮食囤积起来,或是卖出去。
正好,过去看看,能不能收到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