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 第186章 歪打正着
热门推荐:
莲花岛
权力之巅
神临觉醒:我成为异世五条悟
被师妹强推后,我觉醒了黄帝系统
修仙:我有一枚桃花道果
为了英雄老婆,成为邪恶大反派
重生都市之复仇风云
这个仙尊明明超强却过分咸鱼
我不是西门庆
这里没有烤箱,徐蓉只能用锅烙。她知道要控制火候,可头两个试火的还是烙糊了。
“火再小点。”
“再小就熄灭了。”
做饭的锅灶用来烙小饼干,真的有些难。
拓跋于荣道:“你不要只放那么一小点面糊,给它做大点。太小了容易糊。”
徐蓉道:“饼干就是小块的,做大成什么了!”
“你先不要管大小了,做成功了再说。”
几人争执不休,随着一块又一块失败,徐蓉索性把剩余的面糊倒进锅里。此时灶膛中只剩下点余火,要熄不熄。
徐蓉道:“就这样吧,用余火烤,管它爱成什么样成什么样!”她有些失去耐性,说完盖上锅盖。
灶台上是之前烙糊的“饼干”,或许也不能叫饼干,反正就是一坨烤熟的面糊,少华拿了块尝尝:“我觉得这个也可以。除了有点糊。”
不加一滴水,就鸡蛋、面粉和沙糖,其实真心不难吃。对于没有吃过“饼干”的古代人来说,甚至还有点好吃。
不过徐蓉想象中的饼干不是这样的,她对这个“成品”很失望。
“如果有个铁箱就好了,用那个烤出来可能会好些。”
“铁箱?”
徐蓉大致描述了下“烤箱”原理,它需要上下受热,或者说是整个箱体里受热。
拓跋于荣道:“这不就跟我们那边北方的馕炕差不多嘛!”
“馕炕?”
“一种专门用来烤饼的火炕。”
拓跋于荣跟她描述了一下形状: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瓦罐,不过它体积要大些,坑底架火,人从炉口操作,将做好的饼坯贴在火炕内壁上,炆火慢烤。
少华没见过,无法想象。不过徐蓉理解了,因为现代也有类似的烤饼炉子。
徐蓉道:“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不过,我要烤饼干,不是烤馕饼,那种炉子不适合。”
拓跋于荣道:“你归根到底,不就是想要个烤炉吗?我手下人会砌馕炕,让他给你砌一个?”
徐蓉想想,馕炕虽然不适合烤饼干,但它作为烤炉的原理是一样的——箱体发热,只要稍加改造,做成平面台板的就行。
少华道:“我们明天就走了,即便此时此刻砌炉子,来得及吗?!”从时间上讲,肯定来不及。
拓跋于荣道:“我跟你去完邵州之后,还要去京城。这次来不及,下次可以呀!说真的,玉蓉做的这个饼真的好吃!只是可惜烙糊了。如果换成馕炕,烤出来一定是人间美味。”
这个时代就没有这样的“烤饼”配方,对于经常长途跋涉的拓跋于荣来讲,“干粮”的口感太重要了!因为这不仅是满足他一个人的需求,同时,也是为手下人着想。
荣顺号镖局,几乎每天都有几百号人在长途奔波,有时候赶不到集镇,荒山野岭只能吃干粮。当然,这是对正常跑镖来说。如果是去做点别的……几天几夜、甚至十几天都在荒山野岭。
当然,徐蓉这配方成本,其实也有点高——全用鸡蛋,不加一滴水。但是,会被拓跋于荣派去“拓荒”的人,都是心腹,他们值得“高成本”。
总之,拓跋于荣想让徐蓉把“饼干”做出来,考虑深远。
说到砌烤炉,徐蓉真的想要一个。它不仅能烤饼干,还能烤别的。
徐蓉道:“好呀!你让你手下砌一个。”
少华皱了皱眉,这次他是赶不上了。
几人聊了半天,徐蓉打开锅盖,锅里的“东西”令她震惊!
“为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两个男人闻言,伸过头来看。
拓跋于荣道:“挺好的呀!这次没有糊。我就说应该多放点面糊。”
徐蓉将锅里的“东西”铲起,用刀切开。
松松软软,这是蛋糕!
徐蓉纳闷了,她又没有放什么发酵的东西,它为何会变成蛋糕???
徐蓉满脑袋问号,一脸困惑:变成蛋糕令她惊喜,但是,这是如何变成的?
不得不说,这有点搞笑了:徐蓉想做饼干,却无意中做成了蛋糕。
它为何会蓬松?——徐蓉百思不得其解。
这其实也很简单,是因为打发的蛋清。
蛋清在打发中卷入大量空气,形成被蛋白质包裹的气泡(这种气泡非常微小,肉眼不可见),在烘烤的过程中气泡膨胀,使糕体增大、变得松软。另外,这也与面糊数量、锅里的温度有关。如果火温再高些、面糊少些,蒸烤时间延长些,它最终还是会变成“饼”,而不是“糕”。
少华和拓跋于荣拿起一块尝尝。
少华两眼放光:“成功了!”
徐蓉挠头:“不是。我要做的是饼干,这是蛋糕。它为什么呀!”
拓跋于荣咀嚼:“嗯,挺好吃的,管它是什么,反正好吃就行。”
徐蓉无语:这是为什么呀?!
两个男人三下两下,蛋糕吃了一大半。
少华道:“你也尝尝,味道不错。”
徐蓉尝尝了。作为蛋糕,它其实还缺了点油,口感不是真正蛋糕的口感。
唉!徐蓉摇头。
拓跋于荣道:“我觉得就照这样做,挺好的。”他没忘明天出发路上带什么干粮,毕竟他也要和少华一块儿走。
他道:“我去叫人来,让他们打鸡蛋,你再多做一些。”
拓跋于荣觉得这“饼”与众不同的地方,大概就在于他和少华打到手酸的鸡蛋清。否则就制作原料说来,其实也平平无奇。
徐家最不缺的就是男人,他们个个孔武有力,耐力极好。即便打发蛋清是件非常手酸的事情,但几人轮换着来,一小时后,又打出一大盆。
这边屋里,邵母早已午休起床。听到对面厨房一群人有说有笑,似乎在做什么快乐的事情,整理了一下发髻衣服,过来瞧瞧。
重新做第二锅蛋糕,徐蓉在锅里抹了些油。她仿照第一锅,炆火慢烤。奇妙的,它又成功了!
这次徐蓉留了点“蛋白霜”,涂抹在做好的蛋糕上。
少华、拓跋尝过之后,惊讶这奇妙的口感,连连竖大拇指。
“你们在做什么?”
邵母突然出现在身后,围在厨房的伙计赶忙让开。
“母亲,来尝尝。”
少华兴奋地递上块蛋糕。
邵母谨慎的尝了一下,松软蛋香,是一种她从未吃过的糕点味道。
“这是什么东西?”邵母问。
“蛋糕。”少华回答:“原本蓉儿想做饼干,结果做成了蛋糕。”说着他忍俊不禁笑了。
之前在等蛋糕烤好时,徐蓉讲了“饼干”与“蛋糕”的区别,几人听完后全都无语。
原来饼干与蛋糕的差别那么大,她是怎么碰巧做出来的?
……
“火再小点。”
“再小就熄灭了。”
做饭的锅灶用来烙小饼干,真的有些难。
拓跋于荣道:“你不要只放那么一小点面糊,给它做大点。太小了容易糊。”
徐蓉道:“饼干就是小块的,做大成什么了!”
“你先不要管大小了,做成功了再说。”
几人争执不休,随着一块又一块失败,徐蓉索性把剩余的面糊倒进锅里。此时灶膛中只剩下点余火,要熄不熄。
徐蓉道:“就这样吧,用余火烤,管它爱成什么样成什么样!”她有些失去耐性,说完盖上锅盖。
灶台上是之前烙糊的“饼干”,或许也不能叫饼干,反正就是一坨烤熟的面糊,少华拿了块尝尝:“我觉得这个也可以。除了有点糊。”
不加一滴水,就鸡蛋、面粉和沙糖,其实真心不难吃。对于没有吃过“饼干”的古代人来说,甚至还有点好吃。
不过徐蓉想象中的饼干不是这样的,她对这个“成品”很失望。
“如果有个铁箱就好了,用那个烤出来可能会好些。”
“铁箱?”
徐蓉大致描述了下“烤箱”原理,它需要上下受热,或者说是整个箱体里受热。
拓跋于荣道:“这不就跟我们那边北方的馕炕差不多嘛!”
“馕炕?”
“一种专门用来烤饼的火炕。”
拓跋于荣跟她描述了一下形状: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瓦罐,不过它体积要大些,坑底架火,人从炉口操作,将做好的饼坯贴在火炕内壁上,炆火慢烤。
少华没见过,无法想象。不过徐蓉理解了,因为现代也有类似的烤饼炉子。
徐蓉道:“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不过,我要烤饼干,不是烤馕饼,那种炉子不适合。”
拓跋于荣道:“你归根到底,不就是想要个烤炉吗?我手下人会砌馕炕,让他给你砌一个?”
徐蓉想想,馕炕虽然不适合烤饼干,但它作为烤炉的原理是一样的——箱体发热,只要稍加改造,做成平面台板的就行。
少华道:“我们明天就走了,即便此时此刻砌炉子,来得及吗?!”从时间上讲,肯定来不及。
拓跋于荣道:“我跟你去完邵州之后,还要去京城。这次来不及,下次可以呀!说真的,玉蓉做的这个饼真的好吃!只是可惜烙糊了。如果换成馕炕,烤出来一定是人间美味。”
这个时代就没有这样的“烤饼”配方,对于经常长途跋涉的拓跋于荣来讲,“干粮”的口感太重要了!因为这不仅是满足他一个人的需求,同时,也是为手下人着想。
荣顺号镖局,几乎每天都有几百号人在长途奔波,有时候赶不到集镇,荒山野岭只能吃干粮。当然,这是对正常跑镖来说。如果是去做点别的……几天几夜、甚至十几天都在荒山野岭。
当然,徐蓉这配方成本,其实也有点高——全用鸡蛋,不加一滴水。但是,会被拓跋于荣派去“拓荒”的人,都是心腹,他们值得“高成本”。
总之,拓跋于荣想让徐蓉把“饼干”做出来,考虑深远。
说到砌烤炉,徐蓉真的想要一个。它不仅能烤饼干,还能烤别的。
徐蓉道:“好呀!你让你手下砌一个。”
少华皱了皱眉,这次他是赶不上了。
几人聊了半天,徐蓉打开锅盖,锅里的“东西”令她震惊!
“为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两个男人闻言,伸过头来看。
拓跋于荣道:“挺好的呀!这次没有糊。我就说应该多放点面糊。”
徐蓉将锅里的“东西”铲起,用刀切开。
松松软软,这是蛋糕!
徐蓉纳闷了,她又没有放什么发酵的东西,它为何会变成蛋糕???
徐蓉满脑袋问号,一脸困惑:变成蛋糕令她惊喜,但是,这是如何变成的?
不得不说,这有点搞笑了:徐蓉想做饼干,却无意中做成了蛋糕。
它为何会蓬松?——徐蓉百思不得其解。
这其实也很简单,是因为打发的蛋清。
蛋清在打发中卷入大量空气,形成被蛋白质包裹的气泡(这种气泡非常微小,肉眼不可见),在烘烤的过程中气泡膨胀,使糕体增大、变得松软。另外,这也与面糊数量、锅里的温度有关。如果火温再高些、面糊少些,蒸烤时间延长些,它最终还是会变成“饼”,而不是“糕”。
少华和拓跋于荣拿起一块尝尝。
少华两眼放光:“成功了!”
徐蓉挠头:“不是。我要做的是饼干,这是蛋糕。它为什么呀!”
拓跋于荣咀嚼:“嗯,挺好吃的,管它是什么,反正好吃就行。”
徐蓉无语:这是为什么呀?!
两个男人三下两下,蛋糕吃了一大半。
少华道:“你也尝尝,味道不错。”
徐蓉尝尝了。作为蛋糕,它其实还缺了点油,口感不是真正蛋糕的口感。
唉!徐蓉摇头。
拓跋于荣道:“我觉得就照这样做,挺好的。”他没忘明天出发路上带什么干粮,毕竟他也要和少华一块儿走。
他道:“我去叫人来,让他们打鸡蛋,你再多做一些。”
拓跋于荣觉得这“饼”与众不同的地方,大概就在于他和少华打到手酸的鸡蛋清。否则就制作原料说来,其实也平平无奇。
徐家最不缺的就是男人,他们个个孔武有力,耐力极好。即便打发蛋清是件非常手酸的事情,但几人轮换着来,一小时后,又打出一大盆。
这边屋里,邵母早已午休起床。听到对面厨房一群人有说有笑,似乎在做什么快乐的事情,整理了一下发髻衣服,过来瞧瞧。
重新做第二锅蛋糕,徐蓉在锅里抹了些油。她仿照第一锅,炆火慢烤。奇妙的,它又成功了!
这次徐蓉留了点“蛋白霜”,涂抹在做好的蛋糕上。
少华、拓跋尝过之后,惊讶这奇妙的口感,连连竖大拇指。
“你们在做什么?”
邵母突然出现在身后,围在厨房的伙计赶忙让开。
“母亲,来尝尝。”
少华兴奋地递上块蛋糕。
邵母谨慎的尝了一下,松软蛋香,是一种她从未吃过的糕点味道。
“这是什么东西?”邵母问。
“蛋糕。”少华回答:“原本蓉儿想做饼干,结果做成了蛋糕。”说着他忍俊不禁笑了。
之前在等蛋糕烤好时,徐蓉讲了“饼干”与“蛋糕”的区别,几人听完后全都无语。
原来饼干与蛋糕的差别那么大,她是怎么碰巧做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