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 第189章 初入徐家
热门推荐:
双王开局,多个神豪系统很合理吧
都市美男历险记
江花玉面
末世:从成为亡灵帝君开始
谁给我的神位?真是害苦了我啊!
狱医
绝世天命大反派
龙珠:我有系统,你们修炼真慢
加入逐火,我是爱门门主
徐家就快开饭了。
徐蓉指挥着伙计炒菜、装菜,小五和草花将碗筷篮子搬到食堂。
草花见食堂里有两张长桌,猜测这是吃饭坐的,于是从篮子里拿出碗筷,准备摆碗。
小五道:“不用摆,待会儿他们会各拿各的。”
草花疑惑,觉得应该把碗筷摆好,否则她怕主人责怪。不过,初来乍到,她也没说什么,听话的没有摆。
过了一会,陆续有伙计回来。他们每个人都先去洗手,然后来食堂打饭。
看着他们自己盛饭、自己舀菜,拿上双筷子,然后就不知去哪儿了。
草花问:“他们不在这吃?”
小五点头:“嗯,这里坐不下那么多人。他们一般是回房吃。”
草花看着陆续来打饭的人,默默数了数,至少有六七十人。难怪要搬一大筐碗,她还以为这些碗是装菜的。
假如四人一桌、有四个菜,那就是八个碗。不过徐家不分装菜,除了要送去别处的单独打,在食堂里打饭,一个大腕,又装饭又装菜。
前来打饭的伙计,有些人好奇问小五:草花几个是什么人?
小五回答:新来的。
有的伙计爱唠嗑,与草花几人搭讪。
桑儿、小满性格内向,比较被动。草花年纪大些,性格开朗,与他们聊了起来。
小五见草花跟工人聊天,皱了皱眉,感觉又来了个“像小红”的人。
当然,小五觉得的“像”,只是她俩都性格开朗,除此之外,两人并无相同。
另一边。
徐蓉和少华陪母亲用饭。
少华还在怄气,只顾埋头吃饭,一言不发。
徐蓉则对邵母比较殷情,感谢她为自己买了三名丫头。然后顺便问下:买这三名丫头花了多少银子?
宋嬷嬷回答:草花一百二十两,桑儿八十两,小满八十两,另外给了人牙行三十两银子的牙钱。
牙钱,即中介费。
徐蓉暗暗算了算,总共花了三百一十两。
邵母感叹:“这里的丫头倒是便宜!”
宋嬷嬷道:“草花大哥原本要一百五十两,我让人牙行去与他们讲价。牙行抽佣五分,我答应一人头上给十两银子,所以他最后给我讲成一百二十两。”
五分即5%,150两x5%=7.5两。宋嬷嬷给十两,也就意味比抽佣还高。成交价不影响抽佣,牙行自然努力为她讲价。
徐蓉问:“草花家是父母不在了,她大哥做主?”
“不,”宋嬷嬷摇头:“她父母健在,只是她父母做不了主,家里是她大哥做主。”
宋嬷嬷介绍了下三个丫头的身世:
草花是为了退亲;
桑儿家是不要女孩;
小满家是继母不待见。
听完三个丫头的情况,徐蓉叹了口气:感觉这个世道还是挺残酷的。虽然她们都有父母、有家庭,但并不是每个女孩都有原主徐玉蓉的待遇——招赘在家,还能分得家产。
邵母问:“她们三个是哪里人?”
宋嬷嬷答:“都是重阳县的。草花家在罗家村,桑儿家是山南村,小满家在合江村。”
这三个村子徐蓉不知道在哪儿。这主要是因为原主除了县城,几乎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对重阳县域了解有限。
邵母点了点头,说道:“你把卖身契交给玉蓉。”
宋嬷嬷掏出卖身契,表情有些为难道:“契书上写的买主是我。原本我想写徐娘子,但我们到衙门备案,衙门说买主必须到场,因为要按手印……没办法……只能写我。”
邵母皱眉。
宋嬷嬷也皱眉。
邵母拿过卖身契,见上面写着[买方:宋晓兰,户籍:京都东城]
见没有写“京都东城邵府”,邵母松了口气。她就担心宋嬷嬷不经意流露了她们的身份。因为京都东城姓邵的府邸,就只有邵宰相一家。
邵母将卖身契递给徐蓉:“你收着,等哪天你俩去把卖身契改一改。”
牙行牵线的买卖,一般都要到衙门备案,这是官府对牙行的要求。当然,也有私下交易、不经过官府的,但那种就看买卖双方的诚信了。而诚信这种东西,有时候不好说,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到官府备案的好。
徐蓉觉得宋嬷嬷买人,也只能用在她这里,难不成她们还带走不成?说道:
“以后再说吧,我现在也不方便去县城。”
从岩脚村到县城有四十多里,徐蓉怀孕五个多月,坐马车怕颠出问题,走路又走不了那么远,她现在几乎是出不了门。
邵母点头:“行,那就以后再说。”
几人吃完饭聊完天,邵母要午休,徐蓉和少华离开,回到自己的屋子。
少华道:“要不你也去睡一会?”
徐蓉摇头:“不睡,我给草花她们找几件衣服。”
她走到衣柜前,打开翻找。
这里补充一下:徐蓉让木匠给她打造了一个现代样式的四门衣柜。就是里面可以挂衣架、有隔层、有抽屉,长衫短衣、袜子内衣分区摆放的那种。
古代“衣柜”一般就是只箱子,什么都往里放,徐蓉觉得不便于分类收纳,正好家里有木匠,于是她画图纸,让木匠打造了一个四门衣柜。顺便还“发明”了衣架。
古代也有“衣架”,不过是体型很大的木架子,差不多跟人一样高。而徐蓉“发明”的衣架,小巧玲珑,其实就是现代的晾衣架。
说“发明”,是因为古代没有“晾衣架”这种东西。
徐蓉做出衣架,同时推广给家中伙计。平常他们洗衣晾衣,一根竹竿也就能晒个四五件,但是用衣架挂上衣物,然后再挂在竹竿上,一下子能晒十几件。
对于像徐家这种人多的,七八十名伙计,天天都有人洗衣晾衣,还有他们的洗脸巾等等这些需要晾挂的东西,“晾衣架”的出现,解决了没地方挂的问题。
少华见徐蓉翻出几件料子不错的衣服,看样子是要给草花她们。
他道:“这些衣服料子不错,你留着自己穿吧!”
徐蓉道:“这些都是甜香给的,我不喜欢穿这些衣服。”
曾经甜香给过徐蓉不少衣服,都是从百花楼里收罗的二手衣物,徐蓉不喜欢穿别人穿过的衣服。
少华道:“她们几个干活的,不适合穿这种好料子。”
徐蓉瞥他一眼:“难不成我还给她们做几身新衣裳?”
对徐蓉来讲,她不在乎料子好不好。她不穿,那就是无用的东西;无用的东西就是多余的。
徐蓉指挥着伙计炒菜、装菜,小五和草花将碗筷篮子搬到食堂。
草花见食堂里有两张长桌,猜测这是吃饭坐的,于是从篮子里拿出碗筷,准备摆碗。
小五道:“不用摆,待会儿他们会各拿各的。”
草花疑惑,觉得应该把碗筷摆好,否则她怕主人责怪。不过,初来乍到,她也没说什么,听话的没有摆。
过了一会,陆续有伙计回来。他们每个人都先去洗手,然后来食堂打饭。
看着他们自己盛饭、自己舀菜,拿上双筷子,然后就不知去哪儿了。
草花问:“他们不在这吃?”
小五点头:“嗯,这里坐不下那么多人。他们一般是回房吃。”
草花看着陆续来打饭的人,默默数了数,至少有六七十人。难怪要搬一大筐碗,她还以为这些碗是装菜的。
假如四人一桌、有四个菜,那就是八个碗。不过徐家不分装菜,除了要送去别处的单独打,在食堂里打饭,一个大腕,又装饭又装菜。
前来打饭的伙计,有些人好奇问小五:草花几个是什么人?
小五回答:新来的。
有的伙计爱唠嗑,与草花几人搭讪。
桑儿、小满性格内向,比较被动。草花年纪大些,性格开朗,与他们聊了起来。
小五见草花跟工人聊天,皱了皱眉,感觉又来了个“像小红”的人。
当然,小五觉得的“像”,只是她俩都性格开朗,除此之外,两人并无相同。
另一边。
徐蓉和少华陪母亲用饭。
少华还在怄气,只顾埋头吃饭,一言不发。
徐蓉则对邵母比较殷情,感谢她为自己买了三名丫头。然后顺便问下:买这三名丫头花了多少银子?
宋嬷嬷回答:草花一百二十两,桑儿八十两,小满八十两,另外给了人牙行三十两银子的牙钱。
牙钱,即中介费。
徐蓉暗暗算了算,总共花了三百一十两。
邵母感叹:“这里的丫头倒是便宜!”
宋嬷嬷道:“草花大哥原本要一百五十两,我让人牙行去与他们讲价。牙行抽佣五分,我答应一人头上给十两银子,所以他最后给我讲成一百二十两。”
五分即5%,150两x5%=7.5两。宋嬷嬷给十两,也就意味比抽佣还高。成交价不影响抽佣,牙行自然努力为她讲价。
徐蓉问:“草花家是父母不在了,她大哥做主?”
“不,”宋嬷嬷摇头:“她父母健在,只是她父母做不了主,家里是她大哥做主。”
宋嬷嬷介绍了下三个丫头的身世:
草花是为了退亲;
桑儿家是不要女孩;
小满家是继母不待见。
听完三个丫头的情况,徐蓉叹了口气:感觉这个世道还是挺残酷的。虽然她们都有父母、有家庭,但并不是每个女孩都有原主徐玉蓉的待遇——招赘在家,还能分得家产。
邵母问:“她们三个是哪里人?”
宋嬷嬷答:“都是重阳县的。草花家在罗家村,桑儿家是山南村,小满家在合江村。”
这三个村子徐蓉不知道在哪儿。这主要是因为原主除了县城,几乎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对重阳县域了解有限。
邵母点了点头,说道:“你把卖身契交给玉蓉。”
宋嬷嬷掏出卖身契,表情有些为难道:“契书上写的买主是我。原本我想写徐娘子,但我们到衙门备案,衙门说买主必须到场,因为要按手印……没办法……只能写我。”
邵母皱眉。
宋嬷嬷也皱眉。
邵母拿过卖身契,见上面写着[买方:宋晓兰,户籍:京都东城]
见没有写“京都东城邵府”,邵母松了口气。她就担心宋嬷嬷不经意流露了她们的身份。因为京都东城姓邵的府邸,就只有邵宰相一家。
邵母将卖身契递给徐蓉:“你收着,等哪天你俩去把卖身契改一改。”
牙行牵线的买卖,一般都要到衙门备案,这是官府对牙行的要求。当然,也有私下交易、不经过官府的,但那种就看买卖双方的诚信了。而诚信这种东西,有时候不好说,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到官府备案的好。
徐蓉觉得宋嬷嬷买人,也只能用在她这里,难不成她们还带走不成?说道:
“以后再说吧,我现在也不方便去县城。”
从岩脚村到县城有四十多里,徐蓉怀孕五个多月,坐马车怕颠出问题,走路又走不了那么远,她现在几乎是出不了门。
邵母点头:“行,那就以后再说。”
几人吃完饭聊完天,邵母要午休,徐蓉和少华离开,回到自己的屋子。
少华道:“要不你也去睡一会?”
徐蓉摇头:“不睡,我给草花她们找几件衣服。”
她走到衣柜前,打开翻找。
这里补充一下:徐蓉让木匠给她打造了一个现代样式的四门衣柜。就是里面可以挂衣架、有隔层、有抽屉,长衫短衣、袜子内衣分区摆放的那种。
古代“衣柜”一般就是只箱子,什么都往里放,徐蓉觉得不便于分类收纳,正好家里有木匠,于是她画图纸,让木匠打造了一个四门衣柜。顺便还“发明”了衣架。
古代也有“衣架”,不过是体型很大的木架子,差不多跟人一样高。而徐蓉“发明”的衣架,小巧玲珑,其实就是现代的晾衣架。
说“发明”,是因为古代没有“晾衣架”这种东西。
徐蓉做出衣架,同时推广给家中伙计。平常他们洗衣晾衣,一根竹竿也就能晒个四五件,但是用衣架挂上衣物,然后再挂在竹竿上,一下子能晒十几件。
对于像徐家这种人多的,七八十名伙计,天天都有人洗衣晾衣,还有他们的洗脸巾等等这些需要晾挂的东西,“晾衣架”的出现,解决了没地方挂的问题。
少华见徐蓉翻出几件料子不错的衣服,看样子是要给草花她们。
他道:“这些衣服料子不错,你留着自己穿吧!”
徐蓉道:“这些都是甜香给的,我不喜欢穿这些衣服。”
曾经甜香给过徐蓉不少衣服,都是从百花楼里收罗的二手衣物,徐蓉不喜欢穿别人穿过的衣服。
少华道:“她们几个干活的,不适合穿这种好料子。”
徐蓉瞥他一眼:“难不成我还给她们做几身新衣裳?”
对徐蓉来讲,她不在乎料子好不好。她不穿,那就是无用的东西;无用的东西就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