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余世蓉华 > 第192章 “泥腿子”

余世蓉华 第192章 “泥腿子”

    宋嬷嬷见徐蓉用凉水冲脚,眉头直拧。

    “你这样洗脚容易寒气入侵、导致经络阻滞,莫说你现在怀着身孕,就算没有身孕也不能这么洗。”

    徐蓉低头撇了撇嘴,心道:也不看看脚上有多少泥,这样直接用热水洗吗?冲一下,一会再用热水洗不就行了。

    徐蓉没有反驳,只是自己心里嘀咕。没过一会,草花和袁高抬着热水过来。

    袁高还是很贴心的,想着徐蓉挺着大肚子洗脚不方便,叫草花过来帮她洗脚。

    当徐蓉的脚伸进盆里,草花要帮她搓脚,徐蓉忙道:

    “别,我不习惯,你去忙你的吧。”

    草花道:“你身子不便,我帮你。”

    “不用,”徐蓉拂开她:“我脚比较敏感,不喜欢被别人碰。”

    徐蓉的脚是真的敏感,以前少华在时也只是帮她擦脚,一擦她就痒得咯咯笑。少华看她样子挺逗,经常故意挠她痒痒。

    这时宋嬷嬷也跟着进屋,她对徐蓉道:“你要习惯被人伺候。”

    在这里住了大半个月,宋嬷嬷发现徐蓉没有一点主子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这家里的下人。

    话说,宋嬷嬷理解的“主子”,特别是女主子,那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双脚不踏半点泥”,可是你看看这徐娘子,完全就是个泥腿子。

    老夫人在临走之前,让宋嬷嬷调教下徐蓉。因为她将来可能会去京城。他们是有头有脸的名门世家,就算不得已娶个泥腿子,也不能让“泥腿子”太掉份儿,这样会变相羞辱了邵华,也羞辱了邵家。

    不得不说,老夫人对徐蓉的态度是:接受她,但又对她不满意,想要将她调教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宋嬷嬷让草花帮徐蓉洗脚,徐蓉不要。

    “我真不要人伺候,我自己能行。”徐蓉对洗脚很抗拒。

    宋嬷嬷道:“你要习惯!”

    “习惯不了一点。”

    徐蓉让草花回去做事,这里不用她。

    宋嬷嬷叹了口气:“该让人伺候的、就让人伺候!你不要什么都自己做,否则与下人何异?”

    徐蓉这就不理解了,她觉得个人私事应该自己做。反问道:“难道上厕所也让别人伺候?”

    宋嬷嬷面无表情道:“如果是那个份儿的主子,的确是让人伺候。”

    世族大家里的老爷公子,别说,上厕所还真是让人伺候。

    徐蓉很无语。

    她也不是个不习惯被人伺候的人,但要看是什么事。

    在现代,她经常早晨睡醒,躺在床上大喊一声“妈妈,我饿了,我要吃早点”,过了一会,妈妈就做好早点等她去吃。又或者是,她将衣服扔给家里的阿姨,告诉阿姨这衣服不能机洗。

    其实,徐蓉还是很喜欢被人伺候的,只是穿越到这里,能被伺候的事情不多。比如她想吃韭菜鸡蛋面,没人会做,她只能自己来;想吃辣椒,只能自己种;想用卫生纸,只能自己造。

    徐蓉喜欢教别人做菜,教别人用晾衣架,教别人做这、做那,为的就是将来有一天他们会了,她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了。

    在这些事情还没有实现之前,她还是得自己来。

    宋嬷嬷站在一旁,看徐蓉默默洗脚。她两个脚丫子在盆里左右相互撮,撮了大概有十几分钟。

    宋嬷嬷道:“脚在水里泡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损伤阳气,耗气伤精。”

    徐蓉不解:“中医不是还有专门泡脚一说?”

    宋嬷嬷道:“是有足浴说,但不能泡太久,否则适得其反。”

    徐蓉听话的抬起脚,左右单在膝盖上将水擦干。

    擦完她对宋嬷嬷道:“你能不能帮我把水倒了?顺便涮一下盆。”

    虽然这是专门的洗脚盆,不过水有点脏,徐蓉觉得倒完后要再洗一下盆。

    宋嬷嬷下意识皱眉。她在邵府顶多给老夫人倒洗脚水,那些姨娘、小姐们,谁也不会让她倒洗脚水。

    这时旁边一直默默站着的袁高,赶忙端起水盆出去倒。

    他为何一直在这?因为徐蓉还没有跟他结算完,还没给银子呢。

    徐蓉见宋嬷嬷皱眉,解释道:“嬷嬷别误会,我不是有意贬低你,我只是想让你知道,其实我也挺习惯被人伺候。只是,要看是什么事。”

    徐蓉真的很难理解古代人的伺候方式,简直就是“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她不喜欢。

    话说,其实少华很习惯被人伺候,只是流放出来这五年,他学会了自力更生。

    ……

    另一边,邵州阳河县。

    阳河是与信州接壤的邵州地界。

    拓跋于荣一行车马,路上遇到大雨、泥石流,目前被困在这里已经四天了。

    之前他们走过阳河县,但是前方道路被淹,没办法,又退回到这里。原本想着等水退了就可以继续走,可是据客栈过往人员传来的消息,前方五十多里处有泥石流,道路断了,无法通行。

    路断了,自然是要去修。可是,这里是古代,没有工程机械,塌方泥石流,全靠人一铲子一铲子的清理,效率极低、速度很慢。

    他们问客栈,这里的官府大概会什么时候去修?

    客栈说,恐怕要等到雨季天过去。一来,这是当地修路的惯例;二来,这段时间雨水多,万一修着修着又坍塌,岂不是白修。所以要等雨季天过去,不再下雨了他们才会去修。

    在现代很难理解,“国道”断了居然要等雨季天过了才去修,但是在古代,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听到这个情况,拓跋于荣其实早有预料。他一年四季在外跑,知道其实夏季不宜行车,特别是在南方这种雨水多的地方,很容易遇到塌方泥石流,只不过是塌方规模大小而已。

    而今年的雨,比往年下得更大、更密集,他隐隐感觉:有的地方可能已经发生洪灾。

    不得不说,“行万里路”的人就是见识高,此时华国南方好多州县已淹没在洪水中,下个月即将可以收割的稻谷,现在看来,注定颗粒无收。

    客栈中,拓跋于荣写好书信,派人送去重阳。

    他估计今年粮食价格可能要涨。他们手上的粮食,能收的收、该囤的囤,不要随意出手,静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