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 第196章 粮食
热门推荐:
神级修炼系统
山村小神医
全能战神到都市
穿越到大梁国从落水开始
穿进末日游戏求生
斩神:开局剑神,守夜人绷不住了
灾年先断亲,手持空间赚翻天!
末日狂潮:我的系统无敌了
丹田被毁:百炼成仙
与县令谈完,两人离开衙门。
县令婉拒了拓跋于荣的提议,说要考虑考虑。其实就是不同意。
不过县令建议拓跋于荣与灾民私下协商,他们之间订立契约。至于让官府出面为他统筹协商,那就免了。
门口,少华揶揄道:“你还想让县令为你做事,想得美!”
拓跋于荣没有半点气馁:“我是帮他做功绩,他不要就算了!”
少华道:“你已经派人去拉运粮食,如今县令不同意,怎么办?”
拓跋于荣像看白痴一样瞅他一眼:“手里有粮,要卖要送不都随我?再说除了阳河县,下去还有春陵县、龙口县。就算那边没有灾情,原本我也打算在龙口县设立个分号。”他的意思是,这批粮食可以作为分号第一批货物。
少华揶揄道:“你原本不是想去武县收粮的吗?”
“那边到底有没有粮,鬼知道啊!”
“不知道你派那么多马车来?”
“这算多吗?也就七八辆而已。”
这对拓跋于荣来说的确不算多,他们运粮车队平常四五十辆,多的时候上百辆。
正说着,天空淅淅沥沥落下雨点,两人赶忙跑回客栈。
“这天像是漏了!”
客栈老板站在门口,望天兴叹。
拓跋于荣和少华抹了抹脸上身上的雨水。
客栈老板对拓跋于荣道:“客官,那些灾民我们恐怕不能继续收留!”
昨天灾民来客栈讨吃的,晚上他们没有落脚处,拓跋于荣让客栈老板给他们安排个栖身的地方。当然,不可能让他们住进客栈房间,也就柴房、马厩这类不会淋到雨的地方。
拓跋于荣问:“为何不能?”
“他们人太多了!看起来一时半会不会走。虽然说你替他们出钱,但是,我这没有多余的粮食,他们人太多,吃不了多久。”
“粮食不够就去买嘛!”
“这种情况,谁家都不会卖粮。”
今年注定粮食大减产,从现在开始到明年,很明显会出现粮食短缺。
“粮行也不卖吗?”
“粮行会卖,但肯定会涨价。”
“不管他涨多少,你去买。他能卖多少,你就买多少。银子我来出。”
客栈老板疑惑地望着拓跋于荣,他一个行路人,没必要这么做。
拓跋于荣道:“实话告诉你,我就是做粮食生意的。他涨我也涨,反正里外里不亏。”
客栈老板还是不太理解。
拓跋于荣喊来手下,叫他带上银子,跟客栈老板一块去买粮,有多少买多少。
此时正在下雨,他们一时半会出不了门。
客栈老板问:“要是粮行能卖上百担呢?”
一担一百斤,上百担就是上万斤。目前粮行价格,一斤大米三十五文钱,即便不涨价,一万斤就是三百五十两银子,那可不是笔小数目。
拓跋于荣笑道:“他能卖上百担就好了!银子不是问题。”
过了一会雨停了,他让老板去买,能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老板和手下出门,少华对拓跋于荣道:“你是想让阳河县缺粮啊!”
“我哪有那么大本事。”拓跋于荣嘴角露出丝笑意。
“你把能买的粮食都买了,其他人不就缺粮了?”
“缺不了!官府还有官粮呢。再说各家各户自己也有粮食。”
短期内是缺不了,但从长期看,缺粮是必然的。因为人要吃、要消耗。
拓跋于荣道:“嘿,别说,这里的粮食还真便宜,磨好的精米只要三十五文钱一斤。重阳县是四十文。”
精米,精细研磨的米,区别于粗磨的糙米。不过以现代大米来说,它更接近于胚芽米,只是去掉了米糠,并没有磨到像现代精白米那样的程度。
一百斤稻谷,出糙米率大概为70%~80%,精米60%~70%。换言之,精米的出米率低,所以价格高。
少华对粮食价格不是很敏感,因为徐家的大米都是买的稻谷自己磨。他们在本村买稻谷,十六到十七文钱一斤。
两人正聊着,门口来了几个人,看衣着,又是遭灾的灾民。
“掌柜的,听说你们这里有施舍,能不能给口吃的?”
几人中的老太婆豁出脸皮讨要吃食,她身后的年轻人则是不好意思的转过身去。
遭灾的百姓,有些人家里本来也殷实,但粮食被泡、或是被冲走,沦落到靠乞讨。
“有吃的,不过现在还不到吃饭时候,你们到后院去等一等。”拓跋于荣示意他们进去。
此时客栈后院已经收容了五六十人,他们一个个坐在屋檐下、棚子底下,无所事事的聊天。
少华瞟了眼后院,有些担心道:“这些灾民鱼龙混杂,会不会有人手脚不干净,偷客栈的东西?”
“不好说,不过我已经让我的人看着。”
拓跋于荣此行带了近二十名手下,派回去三个,还有十几个。
半个时辰过后,客栈老板回来。
粮行以四十文钱一斤的价格,卖给他二百斤大米。
拓跋于荣一看才这么点,问道:“粮行是没有粮食?还是不肯卖?”
客栈老板愁眉苦脸:“算是没有粮食,也算是不肯卖。”
“什么意思?”
“就是不卖呗,说没有那么多。”
拓跋于荣想了想,对手下道:“你再去一趟,给他五十文钱一斤。实在不行,六十文也可以。问他还能再卖多少。”
两百斤实在太少了,也就够客栈里所有人吃四五天。
手下得令,又去一趟。
客栈老板听到五十文钱一斤,惊得瞪大眼珠:“天老爷啊,五十文!天价啊!”
“这算什么天价。”拓跋于荣好心提醒:“有空你去告诉一下你的亲戚朋友,让他们把家里的粮食守好,不要轻易出售。后面粮食价格肯定会涨,到时候别搞得自己没有粮食吃。”
古代农业社会,大多数人自给自足,既不买粮、也不卖粮。不过有些人家地多粮食多,会将富余的粮食卖出去
客栈老板道:“放心吧,这光景,谁会卖啊!”
谁人也不是傻子,缺粮就在眼前。从外地调来的粮食可能会卖,他们本地粮食,大家都会惜售。
……
县令婉拒了拓跋于荣的提议,说要考虑考虑。其实就是不同意。
不过县令建议拓跋于荣与灾民私下协商,他们之间订立契约。至于让官府出面为他统筹协商,那就免了。
门口,少华揶揄道:“你还想让县令为你做事,想得美!”
拓跋于荣没有半点气馁:“我是帮他做功绩,他不要就算了!”
少华道:“你已经派人去拉运粮食,如今县令不同意,怎么办?”
拓跋于荣像看白痴一样瞅他一眼:“手里有粮,要卖要送不都随我?再说除了阳河县,下去还有春陵县、龙口县。就算那边没有灾情,原本我也打算在龙口县设立个分号。”他的意思是,这批粮食可以作为分号第一批货物。
少华揶揄道:“你原本不是想去武县收粮的吗?”
“那边到底有没有粮,鬼知道啊!”
“不知道你派那么多马车来?”
“这算多吗?也就七八辆而已。”
这对拓跋于荣来说的确不算多,他们运粮车队平常四五十辆,多的时候上百辆。
正说着,天空淅淅沥沥落下雨点,两人赶忙跑回客栈。
“这天像是漏了!”
客栈老板站在门口,望天兴叹。
拓跋于荣和少华抹了抹脸上身上的雨水。
客栈老板对拓跋于荣道:“客官,那些灾民我们恐怕不能继续收留!”
昨天灾民来客栈讨吃的,晚上他们没有落脚处,拓跋于荣让客栈老板给他们安排个栖身的地方。当然,不可能让他们住进客栈房间,也就柴房、马厩这类不会淋到雨的地方。
拓跋于荣问:“为何不能?”
“他们人太多了!看起来一时半会不会走。虽然说你替他们出钱,但是,我这没有多余的粮食,他们人太多,吃不了多久。”
“粮食不够就去买嘛!”
“这种情况,谁家都不会卖粮。”
今年注定粮食大减产,从现在开始到明年,很明显会出现粮食短缺。
“粮行也不卖吗?”
“粮行会卖,但肯定会涨价。”
“不管他涨多少,你去买。他能卖多少,你就买多少。银子我来出。”
客栈老板疑惑地望着拓跋于荣,他一个行路人,没必要这么做。
拓跋于荣道:“实话告诉你,我就是做粮食生意的。他涨我也涨,反正里外里不亏。”
客栈老板还是不太理解。
拓跋于荣喊来手下,叫他带上银子,跟客栈老板一块去买粮,有多少买多少。
此时正在下雨,他们一时半会出不了门。
客栈老板问:“要是粮行能卖上百担呢?”
一担一百斤,上百担就是上万斤。目前粮行价格,一斤大米三十五文钱,即便不涨价,一万斤就是三百五十两银子,那可不是笔小数目。
拓跋于荣笑道:“他能卖上百担就好了!银子不是问题。”
过了一会雨停了,他让老板去买,能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老板和手下出门,少华对拓跋于荣道:“你是想让阳河县缺粮啊!”
“我哪有那么大本事。”拓跋于荣嘴角露出丝笑意。
“你把能买的粮食都买了,其他人不就缺粮了?”
“缺不了!官府还有官粮呢。再说各家各户自己也有粮食。”
短期内是缺不了,但从长期看,缺粮是必然的。因为人要吃、要消耗。
拓跋于荣道:“嘿,别说,这里的粮食还真便宜,磨好的精米只要三十五文钱一斤。重阳县是四十文。”
精米,精细研磨的米,区别于粗磨的糙米。不过以现代大米来说,它更接近于胚芽米,只是去掉了米糠,并没有磨到像现代精白米那样的程度。
一百斤稻谷,出糙米率大概为70%~80%,精米60%~70%。换言之,精米的出米率低,所以价格高。
少华对粮食价格不是很敏感,因为徐家的大米都是买的稻谷自己磨。他们在本村买稻谷,十六到十七文钱一斤。
两人正聊着,门口来了几个人,看衣着,又是遭灾的灾民。
“掌柜的,听说你们这里有施舍,能不能给口吃的?”
几人中的老太婆豁出脸皮讨要吃食,她身后的年轻人则是不好意思的转过身去。
遭灾的百姓,有些人家里本来也殷实,但粮食被泡、或是被冲走,沦落到靠乞讨。
“有吃的,不过现在还不到吃饭时候,你们到后院去等一等。”拓跋于荣示意他们进去。
此时客栈后院已经收容了五六十人,他们一个个坐在屋檐下、棚子底下,无所事事的聊天。
少华瞟了眼后院,有些担心道:“这些灾民鱼龙混杂,会不会有人手脚不干净,偷客栈的东西?”
“不好说,不过我已经让我的人看着。”
拓跋于荣此行带了近二十名手下,派回去三个,还有十几个。
半个时辰过后,客栈老板回来。
粮行以四十文钱一斤的价格,卖给他二百斤大米。
拓跋于荣一看才这么点,问道:“粮行是没有粮食?还是不肯卖?”
客栈老板愁眉苦脸:“算是没有粮食,也算是不肯卖。”
“什么意思?”
“就是不卖呗,说没有那么多。”
拓跋于荣想了想,对手下道:“你再去一趟,给他五十文钱一斤。实在不行,六十文也可以。问他还能再卖多少。”
两百斤实在太少了,也就够客栈里所有人吃四五天。
手下得令,又去一趟。
客栈老板听到五十文钱一斤,惊得瞪大眼珠:“天老爷啊,五十文!天价啊!”
“这算什么天价。”拓跋于荣好心提醒:“有空你去告诉一下你的亲戚朋友,让他们把家里的粮食守好,不要轻易出售。后面粮食价格肯定会涨,到时候别搞得自己没有粮食吃。”
古代农业社会,大多数人自给自足,既不买粮、也不卖粮。不过有些人家地多粮食多,会将富余的粮食卖出去
客栈老板道:“放心吧,这光景,谁会卖啊!”
谁人也不是傻子,缺粮就在眼前。从外地调来的粮食可能会卖,他们本地粮食,大家都会惜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