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 第199章 民不报官不究
热门推荐:
综影视:开局我在与凤行做上古神
莲花岛
权力之巅
神临觉醒:我成为异世五条悟
被师妹强推后,我觉醒了黄帝系统
修仙:我有一枚桃花道果
为了英雄老婆,成为邪恶大反派
重生都市之复仇风云
这个仙尊明明超强却过分咸鱼
客栈老板的儿子去找差役,向他们求助。
差役过来颐指气使:“诶,你,这里是人家做生意的地方,你们住马厩。”
站在房间门口的男子丝毫不惧道:“县令大人不是说了让我们住客栈吗?”
“没说让你们住客栈,你们住马厩。”
“公告上写了住客栈,没写马厩两个字。”
同福客栈门口也贴了张公告。
差役张着口。说实话,他不识字,公告内容是县衙书吏告诉他的,他不知道有没有“马厩”两个字。
差役道:“反正总之,你们是住马厩,不要影响人家做生意。”
“我影响他啥了!这房间本来也没人住。”
“住房间是要花钱的。”
“我给他钱不就完了?”
差役不想与百姓发生冲突。他只是奉命来这里送粮,刚才陪书吏询问百姓耽搁了一下,他又不是来这里主持公道的,于是对客栈老板娘道:“他说他花钱住,那我就没法管了。”
房间门口的壮汉,一看就是灾民,他有钱住客栈吗?
老板娘柔声细语道:“房间床铺一天四十文。”
壮汉道:“行,给我记在账上,走的时候结。”
这一听就是想赖着住,老板娘道:“要先付钱。”
“我现在哪有钱给你!等走的时候结。”
听听这话,有些无赖了。
老板娘无助的看向差役,差役好像是没听见一般,转身走了。
古代有“民不报官不究”的原则,像这种还未发生的民事纠纷,差役没义务帮他们解决。就算壮汉真的住进房间、赖了房钱,如果客栈老板不去衙门状告,县衙也是不管的。
老板娘无奈望着差役离开,见壮汉关上房门。对这一切,她软弱无能。
少华和拓跋于荣目睹了全过程,对他们来讲,他们也没有义务管。客栈又不是他的,他们只是住客而已。
一段小小插曲。其他灾民还是很本分的,没有像壮汉那般,非得要去“争取”个房间。
过了一会,客栈老板借土砻回来,媳妇跟他说了壮汉的事。老板去敲门,想让壮汉离开房间,可壮汉跟个煞神似的,老板也不敢惹,只能认倒霉。住就住吧,他别把店砸了就好。
土砻借来,开始磨米。衙门的人是不可能动手的,叫了几个灾民帮老板一起磨。
磨好米,开始煮粥,衙门的人也不动手,依然还是叫灾民帮忙。
衙役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记录灾民情况,维持秩序,顺便再蹭点拓跋于荣的饼吃。
拓跋于荣他们是自己做饭,得益于之前跟徐蓉学的发豆芽,到今天为止,豆芽正好可以吃了,于是炒了盘豆芽菜。
衙役第一次吃豆芽,被豆芽的脆嫩鲜美惊艳到。
“哇,以前不知道芽可以这么吃!”
任何种子都会发芽,但以前没有人吃芽,因为那是要留着让它长大的。对他们来说,把刚发芽的种子吃了,无异于是杀鸡取卵,所以无人尝试。
几人正吃着,那名壮汉有意无意的凑过来瞧了瞧,然后对客栈老板娘道:“给我也做一道他们那样的菜。”
老板娘道:“那是他们自己做的,我们没有。”
拓跋于荣他们有十几个人,坐了三桌。壮汉看了看他们的人数,不敢造次。但是,他就只喝了一碗粥,肚里没饱。
这里补充一下:县衙赈灾,规定一人只能喝一碗粥,不能多给。有衙役在那里看着,谁也别想多要。这可是官家的粮食!
壮汉在桌边附近徘徊,想了想,他凑近一桌问道:“你们招不招伙计?”
手下人不想理他,头也不抬道:“不招。”
壮汉看他们吃着烙饼、喝着粥,还有一碗菜,越看越饿,咂了咂嘴道:“我身强力壮,什么都可以干,一个顶俩。”
“饭量也是顶俩吧!”手下人阴阳怪气,因为之前壮汉占房间他们看到了。
“荣顺号”跑邵州这种边远地区的伙计,不是一般人,如果遇到打劫的,他们是敢提刀杀人的。
前面说过,古代社会“民不告、官不究”,即便是杀了人,如果无人去报官,官府不会主动去查,这个社会便是如此。
当然,有时候可能会看到,一家人被杀,官府来查,这是因为邻居去报官。如果无人报官,死了便是死了。
壮汉听出这些人不友善,撇了撇嘴,回房睡觉。
衙役班头与拓跋于荣他们在一桌上吃,拓跋于荣问:“阳河县的灾民就只有这些吗?”
班头道:“不止!这些是房屋被冲没了,又没有地方投靠,才来县城。前会我们去一一问过,他们村里有好多人遭灾,只是没有出来而已。”
洪水也好、塌方也罢,不是将整个村里的人都吞没。有的人家可能没什么大问题,有的人家却屋毁人亡,这真就是看各人幸运了。
拓跋于荣是因为看到县衙书吏询问灾民,才有此一问。
不得不说,县衙书吏很会省事。他们要向朝廷汇报受灾情况,按理说应该亲临受灾村落,实地查看,统计情况。不过他们找了个比较省事的方法:询问灾民。从他们口中打听各村受灾情况,然后估摸算出个受灾数字。
话说,阳河县令统计受灾情况、上报朝廷。以现代人的思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
然而,在这里不是这样。
阳河县令之所以还未上报就如此积极统计,其初衷不是为民请命。而是为了让朝廷知道这里受灾,请求减免税赋。顺带再要点朝廷赈灾银。
你说,减免税赋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是,也不是。
朝廷征收税银,是各县令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来说,征收上来十分,县衙留下一分,其余上交。如果征收不到十分,那么县衙这一分恐怕也得交上去。
假如说,朝廷免去当地赋税,那么征收税银的任务,就不必向朝廷交待了。
——古代也有工作任务指标考核,需要按照指标完成征收。如果“征收指标”不存在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这项任务不必做。
然而,县衙依然还是会征收。只不过是向谁收、收多少而已。
越是这种遭灾的时候,如果能争取到朝廷减免,对县令来说,简直不要太美!这是个发财的好时候。
差役过来颐指气使:“诶,你,这里是人家做生意的地方,你们住马厩。”
站在房间门口的男子丝毫不惧道:“县令大人不是说了让我们住客栈吗?”
“没说让你们住客栈,你们住马厩。”
“公告上写了住客栈,没写马厩两个字。”
同福客栈门口也贴了张公告。
差役张着口。说实话,他不识字,公告内容是县衙书吏告诉他的,他不知道有没有“马厩”两个字。
差役道:“反正总之,你们是住马厩,不要影响人家做生意。”
“我影响他啥了!这房间本来也没人住。”
“住房间是要花钱的。”
“我给他钱不就完了?”
差役不想与百姓发生冲突。他只是奉命来这里送粮,刚才陪书吏询问百姓耽搁了一下,他又不是来这里主持公道的,于是对客栈老板娘道:“他说他花钱住,那我就没法管了。”
房间门口的壮汉,一看就是灾民,他有钱住客栈吗?
老板娘柔声细语道:“房间床铺一天四十文。”
壮汉道:“行,给我记在账上,走的时候结。”
这一听就是想赖着住,老板娘道:“要先付钱。”
“我现在哪有钱给你!等走的时候结。”
听听这话,有些无赖了。
老板娘无助的看向差役,差役好像是没听见一般,转身走了。
古代有“民不报官不究”的原则,像这种还未发生的民事纠纷,差役没义务帮他们解决。就算壮汉真的住进房间、赖了房钱,如果客栈老板不去衙门状告,县衙也是不管的。
老板娘无奈望着差役离开,见壮汉关上房门。对这一切,她软弱无能。
少华和拓跋于荣目睹了全过程,对他们来讲,他们也没有义务管。客栈又不是他的,他们只是住客而已。
一段小小插曲。其他灾民还是很本分的,没有像壮汉那般,非得要去“争取”个房间。
过了一会,客栈老板借土砻回来,媳妇跟他说了壮汉的事。老板去敲门,想让壮汉离开房间,可壮汉跟个煞神似的,老板也不敢惹,只能认倒霉。住就住吧,他别把店砸了就好。
土砻借来,开始磨米。衙门的人是不可能动手的,叫了几个灾民帮老板一起磨。
磨好米,开始煮粥,衙门的人也不动手,依然还是叫灾民帮忙。
衙役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记录灾民情况,维持秩序,顺便再蹭点拓跋于荣的饼吃。
拓跋于荣他们是自己做饭,得益于之前跟徐蓉学的发豆芽,到今天为止,豆芽正好可以吃了,于是炒了盘豆芽菜。
衙役第一次吃豆芽,被豆芽的脆嫩鲜美惊艳到。
“哇,以前不知道芽可以这么吃!”
任何种子都会发芽,但以前没有人吃芽,因为那是要留着让它长大的。对他们来说,把刚发芽的种子吃了,无异于是杀鸡取卵,所以无人尝试。
几人正吃着,那名壮汉有意无意的凑过来瞧了瞧,然后对客栈老板娘道:“给我也做一道他们那样的菜。”
老板娘道:“那是他们自己做的,我们没有。”
拓跋于荣他们有十几个人,坐了三桌。壮汉看了看他们的人数,不敢造次。但是,他就只喝了一碗粥,肚里没饱。
这里补充一下:县衙赈灾,规定一人只能喝一碗粥,不能多给。有衙役在那里看着,谁也别想多要。这可是官家的粮食!
壮汉在桌边附近徘徊,想了想,他凑近一桌问道:“你们招不招伙计?”
手下人不想理他,头也不抬道:“不招。”
壮汉看他们吃着烙饼、喝着粥,还有一碗菜,越看越饿,咂了咂嘴道:“我身强力壮,什么都可以干,一个顶俩。”
“饭量也是顶俩吧!”手下人阴阳怪气,因为之前壮汉占房间他们看到了。
“荣顺号”跑邵州这种边远地区的伙计,不是一般人,如果遇到打劫的,他们是敢提刀杀人的。
前面说过,古代社会“民不告、官不究”,即便是杀了人,如果无人去报官,官府不会主动去查,这个社会便是如此。
当然,有时候可能会看到,一家人被杀,官府来查,这是因为邻居去报官。如果无人报官,死了便是死了。
壮汉听出这些人不友善,撇了撇嘴,回房睡觉。
衙役班头与拓跋于荣他们在一桌上吃,拓跋于荣问:“阳河县的灾民就只有这些吗?”
班头道:“不止!这些是房屋被冲没了,又没有地方投靠,才来县城。前会我们去一一问过,他们村里有好多人遭灾,只是没有出来而已。”
洪水也好、塌方也罢,不是将整个村里的人都吞没。有的人家可能没什么大问题,有的人家却屋毁人亡,这真就是看各人幸运了。
拓跋于荣是因为看到县衙书吏询问灾民,才有此一问。
不得不说,县衙书吏很会省事。他们要向朝廷汇报受灾情况,按理说应该亲临受灾村落,实地查看,统计情况。不过他们找了个比较省事的方法:询问灾民。从他们口中打听各村受灾情况,然后估摸算出个受灾数字。
话说,阳河县令统计受灾情况、上报朝廷。以现代人的思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
然而,在这里不是这样。
阳河县令之所以还未上报就如此积极统计,其初衷不是为民请命。而是为了让朝廷知道这里受灾,请求减免税赋。顺带再要点朝廷赈灾银。
你说,减免税赋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是,也不是。
朝廷征收税银,是各县令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来说,征收上来十分,县衙留下一分,其余上交。如果征收不到十分,那么县衙这一分恐怕也得交上去。
假如说,朝廷免去当地赋税,那么征收税银的任务,就不必向朝廷交待了。
——古代也有工作任务指标考核,需要按照指标完成征收。如果“征收指标”不存在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这项任务不必做。
然而,县衙依然还是会征收。只不过是向谁收、收多少而已。
越是这种遭灾的时候,如果能争取到朝廷减免,对县令来说,简直不要太美!这是个发财的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