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余世蓉华 > 第202章 暗中有盘算

余世蓉华 第202章 暗中有盘算

    两人商量好合作方式。

    客栈老板问:“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是正式合作?”

    拓跋于荣道:“等我的粮食运来。”

    客栈老板皱眉:“能从明天开始算起吗?”

    “明天?”拓跋于荣觉得他有些心急。

    客栈老板讲了他的烦心事:如今客栈被官府定为灾民安置点,灾民数量有增无减,那些人把后院霍霍得不成样子。他很想将这些人赶走,但是有官府公告,他又无法驱赶。

    客栈老板压低声音,悄声道:“你能不能对外说,我将客栈卖给你。这样我就有理由赶人了。”

    如今客栈的乱象,拓跋于荣看在眼里。他们的马都险些被偷。原先放在后院的车架,有两个是带车厢的,灾民将车厢门撬开钻进去睡觉,第二天被手下人发现,后来将车架也搬到了前院。

    客栈老板道:“县衙拉来的粮食,吃完今天就没有了,新的粮食又总是不送来。到时候,我担心……”

    他的担心不是多余,后院一百多号灾民,一顿没吃可能没啥,两顿、三顿没吃,不知道会怎样。特别是当灾民们没吃的,而客栈老板他们有吃的。

    拓跋于荣道:“这倒好办,如今水已经退了,灾民们也该回去了。我觉得县衙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从县衙的种种行为来看,拓跋于荣已经看出阳河县令不是真的要救助灾民,他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拓跋于荣教杜明亮(也就是客栈老板)如何与县衙交涉。如此如此说了一番,杜明亮豁然开朗,去县衙找大人。

    望着杜明亮出门,少华道:“你觉得县令会听他一个平民百姓的建议?”

    拓跋于荣胸有成竹:“如果说到心坎上,为何不听?”

    少华道:“这些灾民都是没了房屋、没有田地的人,让他们回去重建家园,拿什么建?”

    拓跋于荣轻笑一声:“邵公子,说你不懂民间吧,你也在外漂泊了那么多年。说你懂吧,你又不知道民间百姓是如何流转的。”

    “什么意思?”少华还真不懂。

    拓跋于荣给他解释:那些百姓虽然失去房屋家园,但他们的房屋地契在衙门处还有备案,换言之,他们还是有财产的,只不过现在是一张纸。不过,不要紧,那张纸值钱。

    只要有值钱的东西,他们可以抵押、典当,这不就换来银子重建家园了么!

    少华道:“那要是没有备案呢?”

    拓跋于荣摊了摊手:“没办法。按理他们应该去备案的,谁让他们不去呢。”

    其实乡下农村,特别是山区,除了良田,好些人私垦的山地没有去官府备过案。因为一旦备案登记,就要按照备案数量上交税赋。有的人想逃税,不去备案,或是私底下与村长、税差商量,交暗税。这样一来,交的钱比明税少,而且落入私人腰包,简直“两全其美”。

    少华道:“你这主意的确是个办法,可是,谁来放贷?典当给谁?你不会是为自己的下一步铺路吧!”荣顺号就有放贷生意。

    拓跋于荣笑笑:“你真是小看县令大人了,他有他的关系户。”

    这话没错,身为一方父母官,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几乎与县令都有交集。

    少华想想也是,没再多言。

    ……

    第二日,官府贴出公告。说洪水已退,劝灾民回乡重建家园;房屋、田地冲毁的,可到衙门登记,重新开具地契,官府放银,助他们重建家园。

    听到“官府放银”,好多人激动不已,立即去衙门登记。然而到了那里一打听,是要曾经在官府备案登记过的契书,才能重新开具一张新的,然后拿着这张新地契与县城商号签订契约,出售土地或是抵押借贷。总之,他们以为是官府无偿发放银子,其实不然。

    当然,古代县衙能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是为民考虑,解决了他们无钱重建家园的难题。只是,这借贷的利息……

    一个月三分利,听着不高,可它是复利算法,即利滚利。假如借十两银子,一年利息加本金,需要还十四两多银子。假如拖欠两年,则会滚到二十两多。

    当然,重建家园十两银子是不够的,至少得借二三十两。等家里能够挣到新的钱,要等到下一季粮食收获。

    现在是七月份,接下来的几个月不适宜种粮,要等到入秋后,可以种一些油菜、胡豆。

    胡豆,即蚕豆。在这个时代,胡豆是很小众的东西,除了邵州,华国其他地方几乎没有种胡豆的。一是因为环境气候不适宜;二是因为这里的人种胡豆,最早是将它作为养马的饲料(邵州曾经大规模养过马),后来发现胡豆也可以作为人的粮食,于是便普遍种起来。

    接着上面讲。

    假如一家人借了二十两银子,仅靠油菜、胡豆的收入是不够还的,他们需要等到明年八月水稻收获。换言之,这银子至少得要借一年。

    一年后,二十两变成二十八两。不知道这家人有多少亩地,如果像徐蓉家那样有二十亩地,卖了粮食或许够还。但是,一年来,人要吃要喝,这其中的消耗是不能忽略的。

    再者,这些灾民们,很大一部分家庭没几亩地,或者说是在官府登记备案的没有几亩,有的甚至只是登记了自家的房屋地契。那么从文书上来讲,相当于是没有地。

    连地都没有,拿什么去抵押借银子。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王铁头。

    他去县衙转了一圈,有些失望的回到客栈。

    从今天发布公告起,官府不再为灾民提供食物,同时也撤销了客栈作为灾民安置点的功能,只不过灾民们一时半会还没有离开,依然寄宿在这里。

    那些住马厩的就不说了,客栈老板见王铁头回来,要进房间,喊道:

    “等一下!这里已经不是官府安置点。你不能再住在这。”

    王铁头停住脚步回头,想了想道:“你这里招伙计吗?我没银子付你房钱,我给你干活抵吧!”

    一开始他住房间,说会给钱,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没钱给。现在安置点取消,他似乎也没理由继续赖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