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 第209章 日历
热门推荐:
神级修炼系统
山村小神医
全能战神到都市
穿越到大梁国从落水开始
穿进末日游戏求生
斩神:开局剑神,守夜人绷不住了
灾年先断亲,手持空间赚翻天!
末日狂潮:我的系统无敌了
丹田被毁:百炼成仙
少华回到家,跟徐蓉讲了刘氏的近况。
徐蓉感慨金钱迷人心,说穷人乍富就是这样。
少华道:“你就不会。”
徐蓉道:“我上辈子富过,这辈子只是开局穷。”
少华听她讲过不少“上辈子”的事,到底是真是假,反正他也不追究。
少华道:“你之前不是说要做个跟我一模一样的抱枕吗,怎么没做?”
“没有填充物。”
“用棉花啊!”
“棉花都被我纺了。”
之前拓跋于荣带来不少棉花,不过都被徐蓉纺成了棉布。
少华有点无奈。
徐蓉道:“不过没事,用枕头垫也是一样的。”
徐蓉做抱枕,主要是因为她孕妇睡觉腰部不舒服,拿个别的东西垫也一样。
少华道:“不行就去买点棉花。”
徐蓉摇头:“太贵了,不值得。”
少华看她一副吝啬抠门的样子,玩笑道:“你真的富过吗?我感觉你上辈子过的也不太富裕。”
徐蓉白他一眼。
不过想想:的确,富裕的是父母,作为学生,爸妈一直对她很“抠”,她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想买啥就买啥,还得要自己去挣钱。
“好吧,我没富过,我一直是个苦命的孩子。”
少华看她好像有点生气,将她揽进怀里:“跟你开玩笑呢!”
“我没跟你开玩笑,我真的是个苦命的孩子。我从四岁起,就每天早晨七点钟起床,上幼儿园,后来是上小学;到初中就更惨了,我每天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睡。太惨了,老惨了,惨不忍睹。”
少华听她说话的语气,知道她也是在开玩笑。关于小学、初中这些东西,曾经徐蓉说过,不过当时她是为了证明自己上过学、有文化。
少华佯装哄她道:“咱们的孩子,以后不让他那么惨,哈!”
徐蓉推开他:“不行,我受过的苦,他也要受。如果他不听话,你就揍他。就像小时候你父亲揍你一样。”
少华知道她是在开玩笑,有哪个母亲是不爱护自己孩子的。
两人玩笑几句,徐蓉道:“我打算今年,在过年前开始卖日历。”
“日历?”少华疑惑。
徐家有“日历”,是徐蓉手绘的。她实在无法忍受没有日历的日子,都不知道哪天过到哪天,于是就自己手工制作了一个。
徐蓉“日历”用的是阿拉伯数字,与现代“挂历”几乎一模一样。
古代人不认识阿拉伯数字,不过徐蓉在家里记什么都喜欢用阿拉伯数字,久而久之,其他人也会了,知道那些“字符”代表什么意思。
徐蓉道:“前段时间跟村里人聊天,听说今年的纸价又降了两文。他们想从下一季起,开始跟我们做柔纸。”
少华还未问,徐蓉接着道:“我答应了,而且还承诺收下他们的纸。”
每年七八月是皮纸大量上市的季节。因为从采料、制料,到最后做成纸,基本经历:三月采料、七月出纸。
今年因为下雨天多,不好晒纸,所以现在都七月底了,大批量的皮纸还未上市。不过市场价却是已经降了两分。
少华道:“你收皮纸,就是为了做日历?”
徐蓉摇头:“是也不是。日历能用得了多少纸?我是为了囤货。”
徐蓉讲了她的逻辑:今年这一批纸做完,估计很多人家会改行做柔纸。那么到了明年收皮纸的时节,市场上就没有那么多人卖皮纸了,到时候,皮纸价格可能会上涨。
少华道:“你也囤不了多少纸,对市场价格没什么影响。”
想要囤积居奇,得有海量资金。徐家的家底太薄,根本做不到。
徐蓉道:“我也不是要影响市场价格。我有几斤几两,有自知之明。只是我看村里人卖纸,纸商给的价格太低,我替他们感到不值。”
去年的这个时候,她和少华辛苦大半年做纸,最后就只卖了十几两银子。
少华道:“你想做什么就做吧!只是有一点,你要小心身子。”
“我知道。”
其实徐蓉也是闲的有些无聊,之前她研究织毛巾,现在棉花用完了,新的棉花要等到十月以后,她没事干。至于纸坊上,有邹长青和邹子义,他俩能打理所有事情,包括与村里人沟通协商,俨然就像是本村人。
少华道:“关于你想做日历,我是觉得,大部分百姓不识字,日历他们看得懂吗?”
徐蓉道:“那就卖给识字的人。一二三四五,很简单!多看几眼,不识字的也学会了。”
古代是有“日历”的,只不过它写得跟书一样,排列方式有问题,很不直观,不能让人一眼看懂。
而且,“历书”上除了日子,还有七七八八的其他内容,比如月亮盈亏、五行轮转、天时星宿等等。总之,没点文化,你真看不懂!
徐蓉觉得,对百姓来说不需要那么复杂的东西,只要有日期、有二十四节气就够了。
她与少华商量了一下,这种对外出售的日历应该如何排版?
少华建议,每五日为一行。因为古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徐蓉听取了少华建议,第二日,她从村民家中买来皮纸,开始画草稿排版。
岩脚村人做的大多是“二钱纸”。(二钱:纸的规格,就像现代说的A3、A4纸一样的意思)
二钱纸长一尺三、宽九寸,大小与现代A3纸差不多。
徐蓉先用整张纸画了个“年历”格子,发现有些密密麻麻,写阿拉伯数字还好,写汉字,简直眼晕。
当然,其实她并不想一张纸做一年的日历,这样太“省纸”了!她只是试一试排版效果。
然后她将一张纸裁成两半,还是一月一张的好。
徐蓉排出一年十二月的日历,看了看,觉得有点单调。
她问少华:“你会多少农谚?”
“什么浓艳?”少华没听懂。
“就是农业生产的一些谚语,比如蜜蜂出巢早,天气晴得早;粪坑冒泡,大雨要到。”
少华拧眉:“什么东西啊?”
徐蓉道:“就是一些老百姓总结的农时谚语。”
少华道:“老百姓又不识字,他如何总结?”
“总结不需要识字呀!这只是生活常识。”
少华摇摇头,还是不太理解。然后又道:“你要这些,是要干嘛?”
徐蓉道:“我觉得日历有点单调,想加点文字、农谚常识在上面。”
少华道:“难道你要把‘粪坑冒泡’写上去?”说着他脸皮抽了抽。
徐蓉想想,也觉得的确是不雅,何况她也不知道多少农谚。
少华道:“你不是会很多诗吗?写诗啊!识字的大多是书生,你若写上诗句,他们冲着诗句,或许就会买你的日历。”
徐蓉想想,有道理!
虽然她觉得农民更需要日历,但是他们不识字;而识字看得懂的,那些人基本也不务农事。
徐蓉感慨金钱迷人心,说穷人乍富就是这样。
少华道:“你就不会。”
徐蓉道:“我上辈子富过,这辈子只是开局穷。”
少华听她讲过不少“上辈子”的事,到底是真是假,反正他也不追究。
少华道:“你之前不是说要做个跟我一模一样的抱枕吗,怎么没做?”
“没有填充物。”
“用棉花啊!”
“棉花都被我纺了。”
之前拓跋于荣带来不少棉花,不过都被徐蓉纺成了棉布。
少华有点无奈。
徐蓉道:“不过没事,用枕头垫也是一样的。”
徐蓉做抱枕,主要是因为她孕妇睡觉腰部不舒服,拿个别的东西垫也一样。
少华道:“不行就去买点棉花。”
徐蓉摇头:“太贵了,不值得。”
少华看她一副吝啬抠门的样子,玩笑道:“你真的富过吗?我感觉你上辈子过的也不太富裕。”
徐蓉白他一眼。
不过想想:的确,富裕的是父母,作为学生,爸妈一直对她很“抠”,她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想买啥就买啥,还得要自己去挣钱。
“好吧,我没富过,我一直是个苦命的孩子。”
少华看她好像有点生气,将她揽进怀里:“跟你开玩笑呢!”
“我没跟你开玩笑,我真的是个苦命的孩子。我从四岁起,就每天早晨七点钟起床,上幼儿园,后来是上小学;到初中就更惨了,我每天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睡。太惨了,老惨了,惨不忍睹。”
少华听她说话的语气,知道她也是在开玩笑。关于小学、初中这些东西,曾经徐蓉说过,不过当时她是为了证明自己上过学、有文化。
少华佯装哄她道:“咱们的孩子,以后不让他那么惨,哈!”
徐蓉推开他:“不行,我受过的苦,他也要受。如果他不听话,你就揍他。就像小时候你父亲揍你一样。”
少华知道她是在开玩笑,有哪个母亲是不爱护自己孩子的。
两人玩笑几句,徐蓉道:“我打算今年,在过年前开始卖日历。”
“日历?”少华疑惑。
徐家有“日历”,是徐蓉手绘的。她实在无法忍受没有日历的日子,都不知道哪天过到哪天,于是就自己手工制作了一个。
徐蓉“日历”用的是阿拉伯数字,与现代“挂历”几乎一模一样。
古代人不认识阿拉伯数字,不过徐蓉在家里记什么都喜欢用阿拉伯数字,久而久之,其他人也会了,知道那些“字符”代表什么意思。
徐蓉道:“前段时间跟村里人聊天,听说今年的纸价又降了两文。他们想从下一季起,开始跟我们做柔纸。”
少华还未问,徐蓉接着道:“我答应了,而且还承诺收下他们的纸。”
每年七八月是皮纸大量上市的季节。因为从采料、制料,到最后做成纸,基本经历:三月采料、七月出纸。
今年因为下雨天多,不好晒纸,所以现在都七月底了,大批量的皮纸还未上市。不过市场价却是已经降了两分。
少华道:“你收皮纸,就是为了做日历?”
徐蓉摇头:“是也不是。日历能用得了多少纸?我是为了囤货。”
徐蓉讲了她的逻辑:今年这一批纸做完,估计很多人家会改行做柔纸。那么到了明年收皮纸的时节,市场上就没有那么多人卖皮纸了,到时候,皮纸价格可能会上涨。
少华道:“你也囤不了多少纸,对市场价格没什么影响。”
想要囤积居奇,得有海量资金。徐家的家底太薄,根本做不到。
徐蓉道:“我也不是要影响市场价格。我有几斤几两,有自知之明。只是我看村里人卖纸,纸商给的价格太低,我替他们感到不值。”
去年的这个时候,她和少华辛苦大半年做纸,最后就只卖了十几两银子。
少华道:“你想做什么就做吧!只是有一点,你要小心身子。”
“我知道。”
其实徐蓉也是闲的有些无聊,之前她研究织毛巾,现在棉花用完了,新的棉花要等到十月以后,她没事干。至于纸坊上,有邹长青和邹子义,他俩能打理所有事情,包括与村里人沟通协商,俨然就像是本村人。
少华道:“关于你想做日历,我是觉得,大部分百姓不识字,日历他们看得懂吗?”
徐蓉道:“那就卖给识字的人。一二三四五,很简单!多看几眼,不识字的也学会了。”
古代是有“日历”的,只不过它写得跟书一样,排列方式有问题,很不直观,不能让人一眼看懂。
而且,“历书”上除了日子,还有七七八八的其他内容,比如月亮盈亏、五行轮转、天时星宿等等。总之,没点文化,你真看不懂!
徐蓉觉得,对百姓来说不需要那么复杂的东西,只要有日期、有二十四节气就够了。
她与少华商量了一下,这种对外出售的日历应该如何排版?
少华建议,每五日为一行。因为古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徐蓉听取了少华建议,第二日,她从村民家中买来皮纸,开始画草稿排版。
岩脚村人做的大多是“二钱纸”。(二钱:纸的规格,就像现代说的A3、A4纸一样的意思)
二钱纸长一尺三、宽九寸,大小与现代A3纸差不多。
徐蓉先用整张纸画了个“年历”格子,发现有些密密麻麻,写阿拉伯数字还好,写汉字,简直眼晕。
当然,其实她并不想一张纸做一年的日历,这样太“省纸”了!她只是试一试排版效果。
然后她将一张纸裁成两半,还是一月一张的好。
徐蓉排出一年十二月的日历,看了看,觉得有点单调。
她问少华:“你会多少农谚?”
“什么浓艳?”少华没听懂。
“就是农业生产的一些谚语,比如蜜蜂出巢早,天气晴得早;粪坑冒泡,大雨要到。”
少华拧眉:“什么东西啊?”
徐蓉道:“就是一些老百姓总结的农时谚语。”
少华道:“老百姓又不识字,他如何总结?”
“总结不需要识字呀!这只是生活常识。”
少华摇摇头,还是不太理解。然后又道:“你要这些,是要干嘛?”
徐蓉道:“我觉得日历有点单调,想加点文字、农谚常识在上面。”
少华道:“难道你要把‘粪坑冒泡’写上去?”说着他脸皮抽了抽。
徐蓉想想,也觉得的确是不雅,何况她也不知道多少农谚。
少华道:“你不是会很多诗吗?写诗啊!识字的大多是书生,你若写上诗句,他们冲着诗句,或许就会买你的日历。”
徐蓉想想,有道理!
虽然她觉得农民更需要日历,但是他们不识字;而识字看得懂的,那些人基本也不务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