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余世蓉华 > 第210章 颠覆认知

余世蓉华 第210章 颠覆认知

    徐蓉重新设计日历。

    这次她没有将纸裁成两半,而是用一整张纸,上半部分为图案诗句,下半部分是日历。

    说实话,她做日历是为了让皮纸增加附加值,销售出去。有点像为了碟醋,包盘饺子。不过徐蓉不在意,闲着也是闲着。

    为十二个月配诗,徐蓉绞尽脑汁。

    一月是新年伊始,徐蓉满脑子想到的就是“春联”,但是,要么全套日历都写对联,要么写诗。徐蓉是处女座,有强迫症,她不允许日历中又有对联又有诗。

    思来想去,一月有元宵节,那就写元宵节的诗。

    元宵节最着名、或者说是徐蓉记得最清楚的,是《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以及《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可是,这两首是词。不是诗。徐蓉的“强迫症”让她有点犯难。

    少华道:“你能想起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拘泥于形式。你随便吟诵几句,都盖过当世所有书生。”

    曾经徐蓉给甜香卖诗,少华知道那些书生很稀罕她的诗词。少华自己虽然没有多大文采,不过他好歹也是上过学的,知道什么是好诗词。

    徐蓉想想,自己文化储备有限,算了,别纠结了,能想到什么写什么。

    她问少华:“你们这里也有唐诗三百首吧?”

    “什么?”少华没听懂。

    “就是唐代诗人合辑,收录了唐代诗人的三百首诗。”

    少华疑问:“唐代?”

    徐蓉背起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少华拧了拧眉:“这是什么诗词?”

    “不是诗词,这是朝代歌,历史上有过的朝代。”

    少华一脸疑惑,说道:“本朝之前是周天子,之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割据乱战,最后形成东辽、北燕、北夏、华国四个国家。当然,在域外还有勿吉、柔然、吐谷浑这些国家,你说的那个什么朝代……”少华表示不理解。

    徐蓉脸皮抽了抽,这跟她学过的不一样啊!完全打乱了她之前的认知。她以为这里是唐代之后、宋代之前,结果,不是?!

    好吧,徐蓉不是历史学家,除了那些大一统的朝代,什么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她傻傻搞不清。

    不管了,只要知道这里没有李白、杜甫那些大诗人,那她就要“大放异彩”了!

    徐蓉一下子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文化强得可怕,提笔写下她四岁就会背的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然后是另一首,她幼儿园就会背的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然后是《咏鹅》《悯农》《咏柳》《春夜喜雨》《题西林壁》等等等等,简直不要太多!

    少华看她一下子写那么多,炭笔都写秃了,说道:“停一下,我帮你重新缠一下笔。”

    徐蓉不喜欢用毛笔,她用樟树枝烧制成的炭笔。这个时代有炭笔,一般是木匠师傅们用来画线用的。

    炭笔烧制出来,就是一根黑炭条。写字容易把手弄脏,于是徐蓉用布条缠裹,这样就不会把手弄脏。

    少华重新缠裹炭条。

    徐蓉看着自己的“大作”,甚是满意:“怎么样,你觉得这样的诗印上去,是不是价值倍增?”

    少华点头:“确实。”然后道:“模版印刻,要找个字好的人来写。”

    “你写不就行了。”

    少华摇头:“我不行。我建议让龚天禄来写。”

    之前甜香卖诗,找龚天禄来写字。据甜香所说,在本地,字写得最好的两个人:一个是重阳县令,一个是龚天禄。

    徐蓉道:“我们跟龚天禄不熟,再说,让他写,不是会提前泄密嘛!”

    “泄什么密?”

    “就是我们日历中的那些诗啊!”

    徐蓉说起她的计划:她打算写出几十首诗,随机配印日历,将它们打乱。这样一来,一本日历与另一本日历,上面的诗可能会不一样;那些对诗感兴趣的,会促进他们多买几本日历,集齐她的几十首诗。

    这就有点像现代的“集卡牌”,想要集齐一套,可能要买很多。

    少华不理解为何要“集诗”?当然,他也不是诗词爱好者,没有这方面的爱好。既然蓉儿想要这么做,那就让她做吧。反正她做这些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两人商量了一下,字还是由少华来写。至于诗的配图,徐蓉思考了好几种方案,最后决定还是留白,让购买者自己去画。

    不过,考虑到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故意留白,所以,徐蓉打算到时候将“日历”放在县城荣顺号售卖。她先画两幅做样品,告诉店铺伙计这日历的“正确用法”,跟顾客介绍的多了,他们自然也就知道了。

    接下来的日子。

    徐蓉写诗,少华练字。待字练得差不多,少华开始往木板上刻。

    ……

    转眼来到八月二十日,拓跋于荣回来了。

    他看到两人刻木板,询问是要做什么?徐蓉介绍了她的“日历”计划。

    拓跋于荣看过排版,以及徐蓉写的二十首诗,说道:“你再给我画一套模板,我带到京城去印。”

    徐蓉道:“我做这个是为了帮村里人卖纸,你带到京城去印,他们的纸怎么办?”

    “简单,把他们的纸也一块儿收了带走。”

    拓跋于荣这趟回来,紧接着就要去京城。他觉得徐蓉的“日历”不错,特别是她那“集诗”创意,挺有意思。

    京城的读书人多,附庸风雅的人也很多,他觉得在京城,这日历可能会卖得不错。

    两人合计了一下,拓跋于荣出银子,收购村里所有皮纸。另外,县城荣顺号也面向全县收纸。

    虽然拓跋于荣不做皮纸生意,但今年的纸价真的很低。反正他也要去京城,就顺便收点纸带过去。

    皮纸在重阳县不值钱,但带到外地,价格还是可以的。

    之前拓跋于荣不做皮纸生意,是因为纸对他的“事业”没什么帮助。他要做的,是能影响“民生”的商品。

    纸这种东西,有没有,对老百姓来说不重要。没有纸,老百姓也照样活。但是,如果没有粮食,老百姓是活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