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余世蓉华 > 第177章 初衷不一

余世蓉华 第177章 初衷不一

    两人正聊着,杨月灵来了,听到二人在谈粮食收购。

    重阳县主产稻谷,刚才拓跋于荣说给段安平的是小麦,同时,他想在重阳县收购稻谷。

    段安平虽然是小粮商,但他从事这行很多年,多少了解些全县情况。

    他道:“重阳县大小粮商加起来,稻谷的收购量,一年大概也就两三千担。”

    “这么少?”拓跋于荣有些意外。

    段安平道:“我说的是收购。各家粮商自己有地,主要还是靠自己种。比如宋家,他们家有两千多亩地呢。”

    拓跋于荣问:“那你呢?”

    段安平道:“我就二十多亩,是他们段家人帮我种着。”他这里说的段家,是他老婆娘家的段家。

    拓跋于荣道:“二十亩,也不够你卖的呀!”

    “是,所以我平常也主要是靠收购。”

    杨月灵听到段安平有二十亩田地,暗暗算了算,价值一千多两。

    土地加上县城房屋,段安平的身家还算可以。不过,杨月灵毕竟是从杨家出来的,见过“世面”。她前夫龚家,差不多也是这样的身家。只是,段安平比较舍得花钱,几乎挣多少花多少;而龚家,抠抠搜搜,银子全都攒着。

    拓拔于荣道:“照你这么说,在重阳县其实收不到多少粮食?”

    段安平点头:“对,还得要自己有地。”

    拓跋于荣若有所思,转头看了杨月灵一眼,道:“你们聊,我过去瞧瞧。”说完朝工地走去。

    望着拓跋于荣的背影,杨月灵问:“你们刚才在说收粮?”

    段安平道:“只是闲聊。刚才我跟他说了别家也在做柔纸的事,他说无所谓。然后又说给我一千担小麦,让我弥补点损失。”

    “给你?”杨月灵对这两字有疑问。

    “给我货。自然是要付钱的。”

    “他给你什么价?”

    “没讲。等货到了再说吧。”

    段安平觉得肯定是个市场价。生意人在商言商,该是什么价就什么价,能有货已经不错了。

    这个时代的粮食,说实在的,没有太多富余可以流通。能够流通的粮食,基本都来自大地主。拓跋于荣就是位大地主,只不过他的土地在北方。

    两人站在工地边又聊了一会,杨月灵说起徐蓉犹豫离是不离?

    段安平道:“说实话,我觉得你娘有些无情。”以前他不觉得刘氏是这样的人,但少华一事,让他发现刘氏自私无情的一面。

    杨月灵道:“我娘也是为了考虑家里其他人。”

    虽然段安平也认同刘氏的考虑,但他还是觉得刘氏自私,这事难道就只有合离一条路吗?

    段安平想了想,说道:“我去找玉蓉,跟她说说。”

    “你要跟她说什么?”杨月灵问。

    “劝她不要与少华合离。”

    “我已经劝过了。我也不想他俩离。”

    虽然他俩都不希望玉蓉与少华合离,但出发点不一样。

    杨月灵的心思,主要在那二千两银子上;段安平则是觉得,有情人不要分开,即便是假分也不要。因为这一分,可能就成真了。

    不得不说,段安平与徐蓉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都看到了“假分”的后果。

    另一边,厨房里做好豆腐,刘氏叫徐蓉去老房子,与她又再商量卖地之事。

    根据昨天想好的,刘氏提出老房子不卖,给她留着,只是卖田地和山林,提出要一千九百六十两。给她便宜了四十两。

    徐蓉心中嗤笑,表面上一副可怜模样道:“娘,我没有那么多银子。我决定还是听你的,与少华合离。”

    刘氏意外了一下,问道:“你真这么想的?你想好了?”

    其实刘氏也不是非要二千两银子不可,她是真的怕事。

    徐蓉点头,然后又犹豫的摇摇头:“我不知道。如果我有银子,我也不想离。可是我没有那么多银子。”

    徐蓉不能把话说真了,因为她的目的是讲价,而不是离或不离。

    刘氏深沉地凝望着她,吐了口气道:“我是为了你、为了徐家好!咱们无权无势,沾惹不起那样的麻烦。”

    徐蓉点头:“我知道。”

    刘氏道:“一会少华回来你跟他讲,借着明天请客,你俩宣布合离。”

    徐蓉咬了咬嘴唇,挤出两滴眼泪道:“可是我与少华感情很好,我真的不想离。”

    刘氏叹气:“我知道。但是,要是有一天我们陪着他去坐牢,怎么办啊!”

    徐蓉抽咽着抹眼睛,一副她也不知道要怎么办的模样。

    “娘,我不想连累你们,但是,我真的好难啊!”

    徐蓉边说边哭,开始了打感情牌讨价还价。

    ……

    岩脚村口,两辆马车、一个单骑,缓缓驶向徐家。

    邵母一个月前来过,对这里不新鲜,但同乘的宋嬷嬷和海棠对这里充满好奇,东张西望,她们一直在想象:四公子到底是落户在一个什么样的人家。

    工地上的拓跋于荣一眼看见骑在马背上的少华,走到大路上相迎。

    赶车的护卫认识荣公子,待马车靠近,缓缓拉停,然后下车行礼。

    在护卫眼中,荣公子是夏国皇子,从身份地位上讲,他们理应行礼。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位异国皇子没什么架子,但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毕竟他们是宰相府护卫。

    拓跋于荣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然后走向邵母的马车。

    “姜夫人!”拓跋于荣有些俏皮地冲车厢里笑了笑。

    他喊出“姜夫人”,意思就是明白她们的伪装身份。

    邵母姜氏也回以微笑,问道:“荣公子一直留在这里,没有离开?”

    一个多月前,拓跋于荣带邵母来到岩脚村。之后邵母回京、少华护送,途径江州,闹出姚湘云的事。

    拓跋于荣笑道:“是啊,我一直在等着他们做纸。”

    邵母起身下车,对宋嬷嬷和海棠道:“坐了半天,下来走走吧,也没有几步了。”

    于是两人跟着她下车,对拓跋于荣行了一礼。

    邵母望了望眼前工地,离开一个月,工地上变化很大。

    她道:“建得很快啊!”

    拓跋于荣道:“是啊,他们都在拼命干活,想抢在雨季前完工。”

    现在已经进入雨季,但还不是雨水最多的时候,等到下个月,那雨下起来,什么都做不了,就只能在家里聊天。

    邵母望向不远处,有大片的棚子,有的工人在棚子底下做木活,有的人在铺石块。

    徐蓉是从现代来的,她概念中的“工厂”,肯定得要有厂房大棚,否则天阴下雨怎么办,而且地上还要铺上石砖,否则溅上水就一脚泥。

    当然,古代也有做活的木亭草棚,但像徐家这样,盖得那么大、那么讲究的,几乎没有。

    海棠有些新奇,问道:“这一片是徐家的?”

    “对,这是我们建的纸坊。”

    拓跋于荣挥手一指,海棠顺指望去,目测这片纸坊占地二十来亩。

    宋嬷嬷看到徐家纸坊,心中暗暗点头:难怪四公子愿意入赘,原来徐家也不算太穷!

    ……

    话说,他们看到的是现在的徐家。一年前的徐家,穷得叮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