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停死谏,崇祯成圣君了? 第310章 陕西百姓,应该世世代代给先生立祠庙!
宋应星带着土豆离开李家村,去到北京城东边的一处临时场地。
中间是一个个极大的棚房。
除此之外,在背阴的坡上,有着一个个土窖。
按照侯爷所说,土豆种的储存是极为重要的,温度、湿度、通风,都有极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土豆种发芽霉变,所以土窖,是必须要有的东西。
土豆运送到场地,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开始遴选,凡是有病虫的、受伤的、腐烂的、带着病斑的,全部剔除,这些土豆,是绝对不可以作为土豆种的。
遴选之后,就有人将这些土豆送到棚子下面,宋应星知道这是做什么。
阴凉通风的地方晒几日,可以让表皮变得干燥,减少水分残留,如此一来,土豆种就可以保存更多的时间。
然后就是储存了,温度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该比水能成冰时略高即可。
湿度也有要求,过干会失水,过湿会霉变。
好在这些数据,侯爷都给了他们,他们只需要照做即可。
有时候宋应星都不得不感慨,伯爷的农学知识,也有些过分夸张啊!
他原本正在江西赋闲,崇祯元年秋天,当时还是伯爷的叶先生,亲自给他写了一封信,极力邀请他们兄弟几人出山。
言辞恳切,甚至还给了他一本书籍,里面解释了一些他研究了许久,却依旧没有弄懂的问题。
他当时就毫不犹豫北上,不只是他,还有他们兄弟几人。
都有才华,但可惜的是,都没有中进士,本就是心中落寞,想要有一番造化,好扬眉吐气,伯爷的盛情邀请,他们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到京城的时候,伯爷特地见了他,兄弟几人各有任用,而他就负责其中五个村子的土豆种植工作。
这个职衔,是兼任。
更重要的,是他负责三十个村子的所有土豆种植的具体管理。
统筹土豆管理,分管其中五个村子。
职权小吗?其实一点都不小,三十个村子,有足足数千人为他们服务,而这数千人,几乎都是他宋应星在管。
能管几千人的官职,多吗?其实一点都不多。
而且他可以确定,这一次之后,只要这些土豆种安安全全的送到了陕西,他会受到更多的重用,伯爷用人,从来不看你是否是进士,是不是举人,只看你是不是有真才实学。
而在陕西的土豆种一旦获得成功,那将是他的第二次机会,他会得到更多的重用。
而那个时候,整个宋氏家族,都会因为他宋应星而骄傲。
整个场地几乎在通宵达旦的干活,那些稍早收获的土豆,已经开始在运送装车,车厢下面铺了一层厚厚的稻草,每铺上一层土豆之后,就会再铺上一层稻草,如此就可以避免挤压。
顶部还有黑布,是为了避免光照。
一车一车的装好,明日一早,就会有民夫和官兵,带着这些种粮出发前往陕西。
并非像是以前送到陕西的粮食一样,聚拢在一起送,队伍蔓延几十里。
而是分批次运送,弄好了一批,就送一批,全程有官兵护送,当然,护送主力,是镇虏伯带回来的六千关宁铁骑!
谁要是不长眼打这些种粮的主意,以镇虏伯的脾气,可能挖地三尺都要将那些人找出来杀干净,家里面的蚂蚁窝,都要被镇虏伯烧开水灌进去。
翌日,卢象升亲自来到了这处场地。
看着这些土豆种,卢象升神情肃穆,他知道这些土豆种有多重要。
一旦出了问题,这伯爷他就不用当了,也别回去见先生了,自绝以谢先生吧。
卢象升见到宋应星,拱了拱手道:“宋先生辛苦了,不会有什么纰漏吧?”
宋应星这个人,先生都曾提过,说此人是一个极为优秀的学者,此人如果用得好,对大明的发展能发挥出极为关键的作用。
卢象升很少从先生口中听到这样的评价,但他相信先生的判断,所以愿意对宋应星高看几分。
称呼一声宋先生,理所应当。
宋应星也生出一种荣幸之感,一位伯爷,称呼他为先生,这是多大的殊荣?
这位伯爷是最早跟着侯爷做事的,如今已经有了天大的造化了,即便是他此生再也不前进一步,那也是卢氏家族最出挑的存在,族谱可以单开一页的存在。
这位伯爷都对我如此敬重,那他有没有机会在有一天,成为……伯爷?
“当不起伯爷一声宋先生,请伯爷直呼名讳即可。”
卢象升摇了摇头道,“宋先生为了这些种粮殚精竭虑,当得起卢象升一声宋先生。”
宋应星觉得一切都值,种出这么些粮食,本就让他极有成就感,一位侯爷对他如此敬重,更是让他生出一种当不当官,好像并不重要的感觉。
好好跟着侯爷干,不想着当官,将这些当官的人做不好的事情做好,就很好了,说不定这反而是一条更好的道路,他可以充分发挥他最擅长的东西。
“伯爷,都已经弄好了,温度、湿度、运送过程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在什么时候要给这些土豆翻个面,都有详细的安排,如果不出意外,这些土豆运送到陕西,起码有九成是好的。”
卢象升点了点头,“那就好。”
已经超出预期了,按照先生的说法,只要这些土豆种的八成能到达陕西,就算及格了。
这位宋先生,要一同前往,他对农事也极为熟悉,有他在,可以很大程度的帮助先生。
卢象升现在有些佩服这些会杂学的人了,他们总是会得到先生额外的青睐。
不像我,只会打打杀杀,以至于有了一个卢阎王这样可以治小儿夜啼的绰号
两人敲定了具体细节,将运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然后一一进行预案准备。
确定无任何纰漏之后,这些一车一车的粮食,开始从场地驶出,然后到官道,两侧都有士卒负责警卫。
卢象升骑上马。
看着这些种粮朝着西方而去,忍不住感慨道:“陕西百姓,应该世世代代给先生立祠庙!”
中间是一个个极大的棚房。
除此之外,在背阴的坡上,有着一个个土窖。
按照侯爷所说,土豆种的储存是极为重要的,温度、湿度、通风,都有极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土豆种发芽霉变,所以土窖,是必须要有的东西。
土豆运送到场地,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开始遴选,凡是有病虫的、受伤的、腐烂的、带着病斑的,全部剔除,这些土豆,是绝对不可以作为土豆种的。
遴选之后,就有人将这些土豆送到棚子下面,宋应星知道这是做什么。
阴凉通风的地方晒几日,可以让表皮变得干燥,减少水分残留,如此一来,土豆种就可以保存更多的时间。
然后就是储存了,温度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该比水能成冰时略高即可。
湿度也有要求,过干会失水,过湿会霉变。
好在这些数据,侯爷都给了他们,他们只需要照做即可。
有时候宋应星都不得不感慨,伯爷的农学知识,也有些过分夸张啊!
他原本正在江西赋闲,崇祯元年秋天,当时还是伯爷的叶先生,亲自给他写了一封信,极力邀请他们兄弟几人出山。
言辞恳切,甚至还给了他一本书籍,里面解释了一些他研究了许久,却依旧没有弄懂的问题。
他当时就毫不犹豫北上,不只是他,还有他们兄弟几人。
都有才华,但可惜的是,都没有中进士,本就是心中落寞,想要有一番造化,好扬眉吐气,伯爷的盛情邀请,他们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到京城的时候,伯爷特地见了他,兄弟几人各有任用,而他就负责其中五个村子的土豆种植工作。
这个职衔,是兼任。
更重要的,是他负责三十个村子的所有土豆种植的具体管理。
统筹土豆管理,分管其中五个村子。
职权小吗?其实一点都不小,三十个村子,有足足数千人为他们服务,而这数千人,几乎都是他宋应星在管。
能管几千人的官职,多吗?其实一点都不多。
而且他可以确定,这一次之后,只要这些土豆种安安全全的送到了陕西,他会受到更多的重用,伯爷用人,从来不看你是否是进士,是不是举人,只看你是不是有真才实学。
而在陕西的土豆种一旦获得成功,那将是他的第二次机会,他会得到更多的重用。
而那个时候,整个宋氏家族,都会因为他宋应星而骄傲。
整个场地几乎在通宵达旦的干活,那些稍早收获的土豆,已经开始在运送装车,车厢下面铺了一层厚厚的稻草,每铺上一层土豆之后,就会再铺上一层稻草,如此就可以避免挤压。
顶部还有黑布,是为了避免光照。
一车一车的装好,明日一早,就会有民夫和官兵,带着这些种粮出发前往陕西。
并非像是以前送到陕西的粮食一样,聚拢在一起送,队伍蔓延几十里。
而是分批次运送,弄好了一批,就送一批,全程有官兵护送,当然,护送主力,是镇虏伯带回来的六千关宁铁骑!
谁要是不长眼打这些种粮的主意,以镇虏伯的脾气,可能挖地三尺都要将那些人找出来杀干净,家里面的蚂蚁窝,都要被镇虏伯烧开水灌进去。
翌日,卢象升亲自来到了这处场地。
看着这些土豆种,卢象升神情肃穆,他知道这些土豆种有多重要。
一旦出了问题,这伯爷他就不用当了,也别回去见先生了,自绝以谢先生吧。
卢象升见到宋应星,拱了拱手道:“宋先生辛苦了,不会有什么纰漏吧?”
宋应星这个人,先生都曾提过,说此人是一个极为优秀的学者,此人如果用得好,对大明的发展能发挥出极为关键的作用。
卢象升很少从先生口中听到这样的评价,但他相信先生的判断,所以愿意对宋应星高看几分。
称呼一声宋先生,理所应当。
宋应星也生出一种荣幸之感,一位伯爷,称呼他为先生,这是多大的殊荣?
这位伯爷是最早跟着侯爷做事的,如今已经有了天大的造化了,即便是他此生再也不前进一步,那也是卢氏家族最出挑的存在,族谱可以单开一页的存在。
这位伯爷都对我如此敬重,那他有没有机会在有一天,成为……伯爷?
“当不起伯爷一声宋先生,请伯爷直呼名讳即可。”
卢象升摇了摇头道,“宋先生为了这些种粮殚精竭虑,当得起卢象升一声宋先生。”
宋应星觉得一切都值,种出这么些粮食,本就让他极有成就感,一位侯爷对他如此敬重,更是让他生出一种当不当官,好像并不重要的感觉。
好好跟着侯爷干,不想着当官,将这些当官的人做不好的事情做好,就很好了,说不定这反而是一条更好的道路,他可以充分发挥他最擅长的东西。
“伯爷,都已经弄好了,温度、湿度、运送过程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在什么时候要给这些土豆翻个面,都有详细的安排,如果不出意外,这些土豆运送到陕西,起码有九成是好的。”
卢象升点了点头,“那就好。”
已经超出预期了,按照先生的说法,只要这些土豆种的八成能到达陕西,就算及格了。
这位宋先生,要一同前往,他对农事也极为熟悉,有他在,可以很大程度的帮助先生。
卢象升现在有些佩服这些会杂学的人了,他们总是会得到先生额外的青睐。
不像我,只会打打杀杀,以至于有了一个卢阎王这样可以治小儿夜啼的绰号
两人敲定了具体细节,将运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然后一一进行预案准备。
确定无任何纰漏之后,这些一车一车的粮食,开始从场地驶出,然后到官道,两侧都有士卒负责警卫。
卢象升骑上马。
看着这些种粮朝着西方而去,忍不住感慨道:“陕西百姓,应该世世代代给先生立祠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