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不停死谏,崇祯成圣君了? > 第311章 崇祯二年的关中平原,万物生发!

我不停死谏,崇祯成圣君了? 第311章 崇祯二年的关中平原,万物生发!

    崇祯二年三月,陕西蓝田。

    蓝田城外有一队,几乎人人身穿官袍,显然是陕西的官员了。

    这些官员的最前方,是一顶轿子,说一定好像不太对,这轿子更像是一座浓缩版的行宫。

    此刻,叶铭在六十四抬大轿里面的其中一格厢房里面躺着,闭着眼,眉头微蹙,偶尔发出类似脚趾缝撞到桌腿之后的轻嘶声。

    因为在他的上方,是两个不久之前朱由检那小子送来的苏杭花魁。

    要不是知道朱由检那小子知道自己强悍无匹,他都要怀疑这小子是不是想用美人计将他给搞死。

    两名女子有些忘情,原本来到陕西这种苦寒之地,她们是万万不情愿的,但是见到叶铭之后,她们觉得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但只要能伺候侯爷,那都值得的。

    “侯爷,已经能看到镇虏伯的车队了。”

    叶铭睁开眼,淡然道:“知道了。”

    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之后,仪容非凡的镇北侯,缓缓打开了轿门。

    东边有一排排的马车,两侧有披坚执锐的士卒。

    卢象升在最前方,骑着一匹神俊异常的黑色大骏马,同样是披坚执锐,身穿朱由检赐予的蟒袍,更是帅到没变了。

    不过,和本侯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见到叶铭的轿子,卢象升急忙下马,快步上前,在叶铭的轿子面前停下,恭声道:“先生,幸不辱命!”

    叶铭走下马车,看着卢象升,表情有些疲惫。

    显然这一路,昼夜兼程,极为辛苦,身上的担子又实在是太重,时时刻刻都得保持警惕,这就让卢象升不得不精神高度紧绷。

    “辛苦了,建斗。”

    卢象升笑了笑,说道:“不敢言辛苦。”

    “这一路以来,有宋先生一路帮助,土豆保存的极好,腐烂的很少,发芽的也少有,拢共的九万石土豆种,如今完好无损的,约莫有八万五千石。”

    “朝中的各种势力,不敢有明面上的动作,暗地里的手脚也都被斩断,至于那些山贼草寇,听闻先生之名,不敢有丝毫越界动作,所以一路而来,有些微小波澜,但是并未造成太多实质性的影响。”

    叶铭满意的拍了拍卢象升的肩膀,“很不错了,已经超出了预期。”

    卢象升说道:“先生,能保全如此之多的土豆种,还得感谢长庚先生一路认真操持。”

    叶铭笑道:“我说过,宋应星是个极为厉害的人物,有时候所谓的奇技淫巧,所谓的杂学,反而能发挥极为恐怖的作用。”

    “甚至再过一些年份,这些杂学,会变成和儒家学说一样的显学。”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卢象升几乎将叶铭的话奉为圭臬了,每一句话,都要用心的揣度一番。

    先生竟然说杂学有可能会成为和儒家学说一样的显学?

    如今这世道,想要成为读书人,成为进士的,家里面都是有些家底的。

    就像他卢象升,也都算是读书世家,祖父是举人,父亲也是读书人,母亲是县令的女儿。

    家中读书人很多,但读书能读进去的,却也不算多,既然读不进去,那可以想想读一些杂书啊!

    他见过很多读书的时候不喜欢读圣贤书,偏偏喜欢读杂书的。

    可以尽快修书一封,传回家中,让卢家对杂学的重视提升一些,提升到和四书五经一样重要的程度。

    家中不愿意读圣贤书的,那就让他们学杂学!

    如今他卢象升的话,在卢家可以说是和圣旨一样了,没有人不会听,也没有人不敢听。

    一步快步步快!

    “确实厉害,长庚先生是我见过的第二个如此精通农事的,一路以来,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的纰漏,但同样的,长庚先生也真的极为辛苦,就从北京城到陕西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长庚先生就像是老了两岁一般。”

    叶铭听的连连点头,身边有这样的人才,的确是要轻松不少。

    种植土豆的事情,也交给宋应星全权负责,他只需要监督好大方向就好了。

    “没和你一起来?”叶铭问道。

    卢象升说道:“长庚先生在后面一些到。”

    叶铭颔首,这也正常,队伍如此之长。

    他看向这些马车,说道:“之所以在蓝田等你,是因为从蓝田开始一路向西,都有规划好的土豆田地,为了节约时间,就不用拉到西安府再行分发了。”

    陕西在这两三个月的时间,变化极大,准确来说,是关中平原在这两三个月的时间里面,变化极大。

    八百里的关中平原,如今是水网密布,处处都有用石头弄出来的沟渠。

    沟渠如阡陌纵横往来,这些沟渠,将会在灌溉农田中发挥出极为关键的作用。

    至于防洪,叶铭也做出了很多的准备,无论是广惠渠,亦或者是龙首渠、郑国渠,叶铭都进行了改变,建成之后,可以有效的进行防洪工作。

    叶铭不是没有想过在渭河和泾河交汇处,制造类似分水鱼嘴的水利设施,但最后还是没有施行。

    关中平原和都江堰有所不同,关中平原的泥沙、地形,和都江堰相差太多,不可能像都江堰一样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建造之后,泥沙太多。

    就清理泥沙,就是一个极大的工程。

    不是没有意义,只是意义不大。

    但如今整个关中平原,类似都江堰那般精妙的水利工程,实在是太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先进的思维,叶铭也运用在其中,比如在河流两岸种植树木,固土防沙,充分利用田渠塘溪体系等等。

    关中平原,焕然一新。

    几个大工程还没有搞完,防洪稍弱,在面对旱灾,已经能发挥出极大的效能。

    得到这样的成果,叶铭可以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光是供给这两百万人的粮食,每天消耗的粮食,都是一万多石。

    关中粮价本就贵,一万多石的粮食,差不多就是一万多两的银子。

    养这些人一年,就三四百万两银子抛洒出去了。

    要不是这些日子收获颇丰,叶铭即便是想支撑这样的盘子,也支撑不起来。

    万事俱备,只欠土豆。

    如今,土豆来了。

    卢象升看着两侧的田地,都已经开垦的差不多了,只等着土豆种下去就行了。

    纵横的水网里面水不算多,但也可以开闸灌溉农田,不少农户还在操持着田地里面的事情,当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去年刚到这里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过,崇祯二年的春天,关中平原是这样的一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