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第248章 杨素直言祸端起 宣华遗梦命归西
上一章说到的老丞相不是别人,就是杨素。
这杨素可不是寻常人物。
当年营建仁寿宫,后来又替炀帝监造东京宫室,可谓是劳苦功高。
可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些功劳,反倒成了祸根呢?
这天,杨素奉召入显仁宫。
一路上,老人家心里直打鼓。
最近朝中风气越来越奢靡,他早就憋了一肚子话要说。
“老臣参见陛下。”
杨素躬身行礼。
炀帝正倚着软榻,懒洋洋地摆手:“爱卿平身。
今日召你来,就是要好好喝一杯。”
杨素入座后,才饮了几杯就放下酒樽。
炀帝见状,眉头微皱:“老爱卿怎么不喝了?”
“陛下恕罪。”
杨素拱手道,“老臣听说,酒荒色荒,沾上一样就会亡国。
臣年纪大了,不宜多饮。
就是陛下您,也该节制些才是。”
炀帝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他冷哼一声:“天下太平,喝几杯酒有什么打紧?
像爱卿这样的老臣不多了,今日难得聚在一起,还不痛快畅饮?”
杨素暗自叹气。
他知道皇帝不爱听这些,但身为老臣,有些话不得不说。
“陛下,祸患都起于细微处啊。”
杨素语重心长,“先帝在位时,事事谨慎,正是这个道理。”
炀帝别过脸去,装作没听见。
这话戳中了他的痛处。
自从登基以来,大兴土木,沉迷享乐,哪还顾得上什么谨慎?
这时,一个宫女战战兢兢地过来斟酒。
杨素正心烦意乱,下意识一挥袖。
宫女猝不及防,手中酒壶一歪。
琥珀色的酒液倾泻而下,将杨素的蟒袍浇了个透湿。
杨素正憋着一肚子火没处撒。
他脸色铁青,突然指着旁边瑟瑟发抖的宫人喝道:“没规矩的东西!
竟敢在圣上面前戏弄大臣!”
声音震得大殿嗡嗡响。
炀帝倚在龙椅上,眼皮都没抬一下。
“陛下!”
杨素转身抱拳,胡须气得直颤,“这等贱婢目无法纪,若不严惩,朝廷威严何在?”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声响。
炀帝把玩着玉扳指,依旧不发一言。
“拖出去!”
杨素突然暴喝。
侍卫们你看我我看你,终是架不住当朝宰相的威势,硬着头皮把哭喊的宫人拽出殿外。
杖责声闷闷传来,每一下都像敲在炀帝脸上。
他嘴角抽了抽,攥着扳指的手背暴起青筋。
“老臣僭越了。”
杨素整理衣冠,话里却带着刺,“只是有些人忘了,陛下仁厚,自有老臣来当这个恶人。”
炀帝忽然笑了。
这笑容像是画在脸上的,眼底却结着冰。“爱卿说得是。”
他抬手示意内侍斟酒,“多亏有你这样的忠臣替朕分忧。”
杨素仰头饮尽御酒,酒杯往案上重重一搁:“老臣告退。”
“丞相慢走。”
炀帝的声音飘在空荡荡的大殿里。
待脚步声远去,他猛地掀翻酒案。
金杯滚落台阶,发出清脆的悲鸣。
“陛下息怒!”
贴身太监扑通跪下。
炀帝一脚踢开他,转身就往寝宫走。
才过转角,脸上怒容倏地散了,仿佛刚才都是幻觉。
“爱妃——”
他拖长声调掀开珠帘,软玉温香立刻裹了上来。
“陛下怎么才来?”
贵妃纤指戳着他心口,“莫非又被那老匹夫气着了?”
炀帝捉住那只手放在唇边:“提他作甚?”
突然将人打横抱起,“朕现在只想看爱妃跳支新学的胡旋舞......”
杨素悻悻地回到家,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随手把官帽往桌上一扔。
“老爷今天下朝回来,怎么这副样子?”
杨夫人递上热茶,小心翼翼地问。
杨素冷哼一声:“那么大个皇帝,全靠我一手扶持起来。
现在倒好,整天沉迷酒色,连早朝都懒得上了!”
说完重重拍了下桌子,震得茶杯叮当响。
站在一旁的管家忍不住插嘴:“老爷说的是......”
“除了宫里那位还能是谁?”
杨素瞪着眼,“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我都敢叫他一声‘郎君’,你猜怎么着?
他连个屁都不敢放!”
突然压低声音,“要不是当年那件事......”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三天后,杨素进宫奏事。
正是初夏时节,御花园里柳絮纷飞。
太监领着他绕过九曲回廊,远远看见隋炀帝坐在太液池边。
“爱卿来得正好,”炀帝头也不回地招手,“看看朕今天手气怎么样。”
杨素走近一看,池边摆着两套钓鱼工具。
他刚要行礼,炀帝拍拍身旁的金交椅:“免礼免礼,陪朕钓会儿鱼。”
太阳渐渐毒辣起来,宫女们撑起一顶曲柄黄罗伞。
伞很大,正好遮住君臣二人。
杨素也不客气,大咧咧坐下,鱼竿一甩就抛进了水里。
“听说前些天吐蕃进贡了十斛明珠,”炀帝突然开口,“爱卿觉得该怎么处理?”
杨素眼睛盯着浮漂:“老臣觉得,不如拿来镶在龙船上。”
炀帝哈哈大笑,突然一提竿,钓上来一条两寸长的鲫鱼。
侍从连忙用玉盆接住。
“看,又一条。”
炀帝得意地挑眉,“爱卿怎么还没开张?”
杨素的浮漂一动不动。
他捋了捋花白胡子:“老臣在等大鱼。”
“哦?”
炀帝故意晃了晃玉盆,“小鱼也是肉啊。”
池面突然泛起水纹。
杨素猛地站起来,鱼竿弯成了满月。
可提起来一看,鱼钩上空空如也。
侍从们憋着笑。
炀帝打趣道:“爱卿常说文武双全,原来也有不擅长的?”
杨素不慌不忙地换上新的鱼饵:“陛下别急。
钓小鱼看运气,钓大鱼嘛......”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炀帝一眼,“不是有句话说,大器晚成吗?”
炀帝闻言,不由得怒火中烧。
他抬眼望去,只见杨素立在赭红伞盖下,长须飘飘如银,面容清俊,气度不凡,竟隐隐透出几分帝王之相。
这一瞧不要紧,炀帝心头那把无名火,顿时又添了三分。
“陛下怎么脸色这般难看?”
萧后见他怒气冲冲地闯进来,连忙迎上前。
炀帝一把将钓竿掷在地上:“杨素这老贼,愈发目中无人了!
朕方才见他伞盖之下,竟有几分天子气象!”
萧后闻言,脸色骤变:“陛下息怒!”
“朕已决意,这就命内侍将他——”
炀帝说着,就要唤人。
“万万使不得!”
萧后一把拉住他的衣袖,“杨素乃先帝旧臣,又对陛下有功。
若在宫中暗害他,天下人岂能心服?”
炀帝冷哼一声:“不过是个老匹夫,有何可惧?”
“陛下三思!”
萧后急得直跺脚,“杨素统领大军多年,宫中这几个内侍如何制得住他?
若让他逃脱,起兵造反,陛下又当如何?”
炀帝闻言,面色阴晴不定。
他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罢了,投鼠忌器。”
待他回到湖边,正瞧见杨素提着一尾金鲤,笑吟吟道:“老臣不负所望,总算钓得一尾。”
炀帝嘴角抽动,勉强挤出一丝笑意:“卿家好手艺。”
杨素目光在炀帝脸上转了一圈,忽而躬身道:“老臣告退。”
转身时,那银须在风中微微颤动,竟让炀帝看得出了神。
这一番计较,杨素已心知肚明。
他缓步离去时,背影挺得笔直,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什么。
炀帝盯着他的背影,手中的钓竿不知不觉已捏出了汗。
炀帝默默退入内室,在殿中来回踱步。
他心中惦念着宣华夫人,终是放心不下,便往她寝宫走去。
刚到门口,值守的宫人连忙跪地行礼:“陛下,夫人染恙在身,实在不能起身相迎。”
炀帝心头一紧,三步并作两步闯入内室。
他一把掀开床帐,只见宣华夫人面色惨白,双眉紧蹙,一头青丝散乱地铺在枕上。
她双眼微闭,似睡非睡,呼吸都显得格外微弱。
“夫人今日为何这般不适?”
炀帝放轻声音问道,生怕惊扰了她。
宣华闻声睁开眼,见是炀帝亲临,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
可她刚抬起半个身子,就觉天旋地转,不得不重新躺下,口中发出一声痛苦的轻吟。
“快别动!”
炀帝急忙按住她肩膀,“你我之间,何必讲究这些虚礼?”
他伸手探向宣华额头,顿时大惊:“这般滚烫!
怎么不传御医来看?”
宣华轻轻摇头,气若游丝:“妾身这病......怕是无药可医了。”
说着,两行清泪顺着苍白的面颊滑落,“臣妾......恐怕要与陛下永别了......”
炀帝听了,心中不忍,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他轻轻叹了口气,慢慢说道:\"不过是小病罢了,让太医诊治就好,怎么说出这样吓人的话?\"
宣华夫人却哭得更厉害了。
她抽抽搭搭地说:\"妾身......妾身犯了大罪,逃不过惩罚。
别人的病能治,我的病......”
说到这儿,她又停住了,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炀帝听出话里有话,追问道:“夫人有什么罪过?
快说给朕听,朕可以替你想办法。”
宣华夫人欲言又止,就这样来回三四次。
炀帝催促了好几遍,她才紧张地往帐外张望。
炀帝立刻会意,挥手让宫女们都退下。
等殿内只剩下他们二人,宣华夫人才哭着说:“这几天我总头疼,时好时坏,本来还能忍着。
可昨天开始连饭都吃不下,夜里睡不安稳,做噩梦......”
炀帝打断她:“什么噩梦把你吓成这样?”
“我梦见......”
宣华夫人声音发抖,“梦见先帝骂我不贞,用沉香木的如意打我的头,说死罪难逃。
我辩白不了,只能等死。
陛下,您要保重,别再惦记我了......”
说到这里,她已泣不成声。
炀帝大惊:“谁敢在梦里伤害夫人?”
宣华夫人抬起泪眼:“陛下非要问,我只能说实话。
梦里确实是先帝,他、他说我......”
话没说完,又哽咽起来。
炀帝脸色变了。
他想起自己登基前的事,心头一紧。
但看着眼前哭成泪人的宣华,还是温声安慰:“梦都是假的,别多想。”
“可头痛是真的啊!”
宣华夫人突然激动起来,“醒来后头还是疼得要裂开似的。
这是报应,我知道的......”
她越说越伤心,最后捂住脸,肩膀不停地抖动。
炀帝想伸手安慰,却在半空停住了。
殿内安静得可怕,只听见压抑的抽泣声。
过了好久,宣华夫人才勉强止住哭声,断断续续地说:“陛下......您要好好的......”
话没说完,又哽咽起来。
炀帝听完宣华夫人的话,心头猛地一颤。
他强撑着挤出笑容,手指却不自觉地绞紧了衣袖:“梦都是虚的,爱妃别多想。
好好养病,自然会好起来。”
宣华夫人别过脸去,眼泪顺着苍白的脸颊滚落锦枕。
殿内的熏香混着药味,熏得人透不过气。
“我这就叫御医来。”
炀帝起身时碰翻了案上的药碗,褐色的药汁泼在龙袍下摆上,”你且放宽心。”
他说着就要往外走。
“是。”
宣华的声音轻得像片羽毛,飘在空荡荡的寝殿里。
太医院的院判提着药箱小跑进来时,炀帝正在殿外来回踱步。
青石砖上磨出几道凌乱的脚印,显见是刚踩出来的。
“如何?”
见御医出来,炀帝一把攥住他的手腕。
老御医的胡子抖得厉害:“回禀陛下,夫人她...五脏俱损,怕是...”
话没说完就扑通跪下了。
炀帝眼前发黑,耳边嗡嗡作响。
这时里头突然传来宫女尖利的哭喊:“夫人不好了!”
龙靴踩过打翻的药汁,炀帝踉跄着冲进内室。
宣华夫人正在榻上剧烈抽搐,听见脚步声突然睁大眼睛。
“陛下...”
她青白的嘴唇翕动着,竟露出解脱般的笑容,“妾身认罪...是太子逼我的...”
枯瘦的手指抓住帐幔,“让妾随您去吧...”
话音未落,那只手倏地垂落。
绣着并蒂莲的锦帐被扯开道裂口,像道永远合不拢的伤口。
“爱妃!”
炀帝的哀嚎震得烛火直晃。
他忽然想起去年先帝驾崩时,自己藏在袖中的手分明在笑。
此刻却真真切切感到有把刀在剜心窝子。
“陛下节哀。”
萧皇后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她拿绢帕按着眼角,可炀帝分明看见那帕子干干的,“妹妹福薄,您要保重龙体啊。”
炀帝甩开皇后的手,转头对跪满地的宫人吼道:“都给朕滚出去!”
等人退尽了,他才发现自己的指甲已经陷进掌心,血珠正顺着指缝往下滴。
窗外突然刮起大风,将半开的雕花窗猛地拍在墙上。
哐当一声,惊醒了呆立的炀帝。
“传旨。”
他哑着嗓子唤来总管太监,“以贵妃之礼厚葬。”
说完最后看了眼床榻,那人再不会笑着叫他“陛下”了。
萧皇后跟在后面轻声补了句:“再让钦天监选个黄道吉日。”
她瞥见炀帝肩头在抖,嘴角几不可察地翘了翘。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这杨素可不是寻常人物。
当年营建仁寿宫,后来又替炀帝监造东京宫室,可谓是劳苦功高。
可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些功劳,反倒成了祸根呢?
这天,杨素奉召入显仁宫。
一路上,老人家心里直打鼓。
最近朝中风气越来越奢靡,他早就憋了一肚子话要说。
“老臣参见陛下。”
杨素躬身行礼。
炀帝正倚着软榻,懒洋洋地摆手:“爱卿平身。
今日召你来,就是要好好喝一杯。”
杨素入座后,才饮了几杯就放下酒樽。
炀帝见状,眉头微皱:“老爱卿怎么不喝了?”
“陛下恕罪。”
杨素拱手道,“老臣听说,酒荒色荒,沾上一样就会亡国。
臣年纪大了,不宜多饮。
就是陛下您,也该节制些才是。”
炀帝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他冷哼一声:“天下太平,喝几杯酒有什么打紧?
像爱卿这样的老臣不多了,今日难得聚在一起,还不痛快畅饮?”
杨素暗自叹气。
他知道皇帝不爱听这些,但身为老臣,有些话不得不说。
“陛下,祸患都起于细微处啊。”
杨素语重心长,“先帝在位时,事事谨慎,正是这个道理。”
炀帝别过脸去,装作没听见。
这话戳中了他的痛处。
自从登基以来,大兴土木,沉迷享乐,哪还顾得上什么谨慎?
这时,一个宫女战战兢兢地过来斟酒。
杨素正心烦意乱,下意识一挥袖。
宫女猝不及防,手中酒壶一歪。
琥珀色的酒液倾泻而下,将杨素的蟒袍浇了个透湿。
杨素正憋着一肚子火没处撒。
他脸色铁青,突然指着旁边瑟瑟发抖的宫人喝道:“没规矩的东西!
竟敢在圣上面前戏弄大臣!”
声音震得大殿嗡嗡响。
炀帝倚在龙椅上,眼皮都没抬一下。
“陛下!”
杨素转身抱拳,胡须气得直颤,“这等贱婢目无法纪,若不严惩,朝廷威严何在?”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声响。
炀帝把玩着玉扳指,依旧不发一言。
“拖出去!”
杨素突然暴喝。
侍卫们你看我我看你,终是架不住当朝宰相的威势,硬着头皮把哭喊的宫人拽出殿外。
杖责声闷闷传来,每一下都像敲在炀帝脸上。
他嘴角抽了抽,攥着扳指的手背暴起青筋。
“老臣僭越了。”
杨素整理衣冠,话里却带着刺,“只是有些人忘了,陛下仁厚,自有老臣来当这个恶人。”
炀帝忽然笑了。
这笑容像是画在脸上的,眼底却结着冰。“爱卿说得是。”
他抬手示意内侍斟酒,“多亏有你这样的忠臣替朕分忧。”
杨素仰头饮尽御酒,酒杯往案上重重一搁:“老臣告退。”
“丞相慢走。”
炀帝的声音飘在空荡荡的大殿里。
待脚步声远去,他猛地掀翻酒案。
金杯滚落台阶,发出清脆的悲鸣。
“陛下息怒!”
贴身太监扑通跪下。
炀帝一脚踢开他,转身就往寝宫走。
才过转角,脸上怒容倏地散了,仿佛刚才都是幻觉。
“爱妃——”
他拖长声调掀开珠帘,软玉温香立刻裹了上来。
“陛下怎么才来?”
贵妃纤指戳着他心口,“莫非又被那老匹夫气着了?”
炀帝捉住那只手放在唇边:“提他作甚?”
突然将人打横抱起,“朕现在只想看爱妃跳支新学的胡旋舞......”
杨素悻悻地回到家,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随手把官帽往桌上一扔。
“老爷今天下朝回来,怎么这副样子?”
杨夫人递上热茶,小心翼翼地问。
杨素冷哼一声:“那么大个皇帝,全靠我一手扶持起来。
现在倒好,整天沉迷酒色,连早朝都懒得上了!”
说完重重拍了下桌子,震得茶杯叮当响。
站在一旁的管家忍不住插嘴:“老爷说的是......”
“除了宫里那位还能是谁?”
杨素瞪着眼,“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我都敢叫他一声‘郎君’,你猜怎么着?
他连个屁都不敢放!”
突然压低声音,“要不是当年那件事......”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三天后,杨素进宫奏事。
正是初夏时节,御花园里柳絮纷飞。
太监领着他绕过九曲回廊,远远看见隋炀帝坐在太液池边。
“爱卿来得正好,”炀帝头也不回地招手,“看看朕今天手气怎么样。”
杨素走近一看,池边摆着两套钓鱼工具。
他刚要行礼,炀帝拍拍身旁的金交椅:“免礼免礼,陪朕钓会儿鱼。”
太阳渐渐毒辣起来,宫女们撑起一顶曲柄黄罗伞。
伞很大,正好遮住君臣二人。
杨素也不客气,大咧咧坐下,鱼竿一甩就抛进了水里。
“听说前些天吐蕃进贡了十斛明珠,”炀帝突然开口,“爱卿觉得该怎么处理?”
杨素眼睛盯着浮漂:“老臣觉得,不如拿来镶在龙船上。”
炀帝哈哈大笑,突然一提竿,钓上来一条两寸长的鲫鱼。
侍从连忙用玉盆接住。
“看,又一条。”
炀帝得意地挑眉,“爱卿怎么还没开张?”
杨素的浮漂一动不动。
他捋了捋花白胡子:“老臣在等大鱼。”
“哦?”
炀帝故意晃了晃玉盆,“小鱼也是肉啊。”
池面突然泛起水纹。
杨素猛地站起来,鱼竿弯成了满月。
可提起来一看,鱼钩上空空如也。
侍从们憋着笑。
炀帝打趣道:“爱卿常说文武双全,原来也有不擅长的?”
杨素不慌不忙地换上新的鱼饵:“陛下别急。
钓小鱼看运气,钓大鱼嘛......”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炀帝一眼,“不是有句话说,大器晚成吗?”
炀帝闻言,不由得怒火中烧。
他抬眼望去,只见杨素立在赭红伞盖下,长须飘飘如银,面容清俊,气度不凡,竟隐隐透出几分帝王之相。
这一瞧不要紧,炀帝心头那把无名火,顿时又添了三分。
“陛下怎么脸色这般难看?”
萧后见他怒气冲冲地闯进来,连忙迎上前。
炀帝一把将钓竿掷在地上:“杨素这老贼,愈发目中无人了!
朕方才见他伞盖之下,竟有几分天子气象!”
萧后闻言,脸色骤变:“陛下息怒!”
“朕已决意,这就命内侍将他——”
炀帝说着,就要唤人。
“万万使不得!”
萧后一把拉住他的衣袖,“杨素乃先帝旧臣,又对陛下有功。
若在宫中暗害他,天下人岂能心服?”
炀帝冷哼一声:“不过是个老匹夫,有何可惧?”
“陛下三思!”
萧后急得直跺脚,“杨素统领大军多年,宫中这几个内侍如何制得住他?
若让他逃脱,起兵造反,陛下又当如何?”
炀帝闻言,面色阴晴不定。
他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罢了,投鼠忌器。”
待他回到湖边,正瞧见杨素提着一尾金鲤,笑吟吟道:“老臣不负所望,总算钓得一尾。”
炀帝嘴角抽动,勉强挤出一丝笑意:“卿家好手艺。”
杨素目光在炀帝脸上转了一圈,忽而躬身道:“老臣告退。”
转身时,那银须在风中微微颤动,竟让炀帝看得出了神。
这一番计较,杨素已心知肚明。
他缓步离去时,背影挺得笔直,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什么。
炀帝盯着他的背影,手中的钓竿不知不觉已捏出了汗。
炀帝默默退入内室,在殿中来回踱步。
他心中惦念着宣华夫人,终是放心不下,便往她寝宫走去。
刚到门口,值守的宫人连忙跪地行礼:“陛下,夫人染恙在身,实在不能起身相迎。”
炀帝心头一紧,三步并作两步闯入内室。
他一把掀开床帐,只见宣华夫人面色惨白,双眉紧蹙,一头青丝散乱地铺在枕上。
她双眼微闭,似睡非睡,呼吸都显得格外微弱。
“夫人今日为何这般不适?”
炀帝放轻声音问道,生怕惊扰了她。
宣华闻声睁开眼,见是炀帝亲临,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
可她刚抬起半个身子,就觉天旋地转,不得不重新躺下,口中发出一声痛苦的轻吟。
“快别动!”
炀帝急忙按住她肩膀,“你我之间,何必讲究这些虚礼?”
他伸手探向宣华额头,顿时大惊:“这般滚烫!
怎么不传御医来看?”
宣华轻轻摇头,气若游丝:“妾身这病......怕是无药可医了。”
说着,两行清泪顺着苍白的面颊滑落,“臣妾......恐怕要与陛下永别了......”
炀帝听了,心中不忍,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他轻轻叹了口气,慢慢说道:\"不过是小病罢了,让太医诊治就好,怎么说出这样吓人的话?\"
宣华夫人却哭得更厉害了。
她抽抽搭搭地说:\"妾身......妾身犯了大罪,逃不过惩罚。
别人的病能治,我的病......”
说到这儿,她又停住了,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炀帝听出话里有话,追问道:“夫人有什么罪过?
快说给朕听,朕可以替你想办法。”
宣华夫人欲言又止,就这样来回三四次。
炀帝催促了好几遍,她才紧张地往帐外张望。
炀帝立刻会意,挥手让宫女们都退下。
等殿内只剩下他们二人,宣华夫人才哭着说:“这几天我总头疼,时好时坏,本来还能忍着。
可昨天开始连饭都吃不下,夜里睡不安稳,做噩梦......”
炀帝打断她:“什么噩梦把你吓成这样?”
“我梦见......”
宣华夫人声音发抖,“梦见先帝骂我不贞,用沉香木的如意打我的头,说死罪难逃。
我辩白不了,只能等死。
陛下,您要保重,别再惦记我了......”
说到这里,她已泣不成声。
炀帝大惊:“谁敢在梦里伤害夫人?”
宣华夫人抬起泪眼:“陛下非要问,我只能说实话。
梦里确实是先帝,他、他说我......”
话没说完,又哽咽起来。
炀帝脸色变了。
他想起自己登基前的事,心头一紧。
但看着眼前哭成泪人的宣华,还是温声安慰:“梦都是假的,别多想。”
“可头痛是真的啊!”
宣华夫人突然激动起来,“醒来后头还是疼得要裂开似的。
这是报应,我知道的......”
她越说越伤心,最后捂住脸,肩膀不停地抖动。
炀帝想伸手安慰,却在半空停住了。
殿内安静得可怕,只听见压抑的抽泣声。
过了好久,宣华夫人才勉强止住哭声,断断续续地说:“陛下......您要好好的......”
话没说完,又哽咽起来。
炀帝听完宣华夫人的话,心头猛地一颤。
他强撑着挤出笑容,手指却不自觉地绞紧了衣袖:“梦都是虚的,爱妃别多想。
好好养病,自然会好起来。”
宣华夫人别过脸去,眼泪顺着苍白的脸颊滚落锦枕。
殿内的熏香混着药味,熏得人透不过气。
“我这就叫御医来。”
炀帝起身时碰翻了案上的药碗,褐色的药汁泼在龙袍下摆上,”你且放宽心。”
他说着就要往外走。
“是。”
宣华的声音轻得像片羽毛,飘在空荡荡的寝殿里。
太医院的院判提着药箱小跑进来时,炀帝正在殿外来回踱步。
青石砖上磨出几道凌乱的脚印,显见是刚踩出来的。
“如何?”
见御医出来,炀帝一把攥住他的手腕。
老御医的胡子抖得厉害:“回禀陛下,夫人她...五脏俱损,怕是...”
话没说完就扑通跪下了。
炀帝眼前发黑,耳边嗡嗡作响。
这时里头突然传来宫女尖利的哭喊:“夫人不好了!”
龙靴踩过打翻的药汁,炀帝踉跄着冲进内室。
宣华夫人正在榻上剧烈抽搐,听见脚步声突然睁大眼睛。
“陛下...”
她青白的嘴唇翕动着,竟露出解脱般的笑容,“妾身认罪...是太子逼我的...”
枯瘦的手指抓住帐幔,“让妾随您去吧...”
话音未落,那只手倏地垂落。
绣着并蒂莲的锦帐被扯开道裂口,像道永远合不拢的伤口。
“爱妃!”
炀帝的哀嚎震得烛火直晃。
他忽然想起去年先帝驾崩时,自己藏在袖中的手分明在笑。
此刻却真真切切感到有把刀在剜心窝子。
“陛下节哀。”
萧皇后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她拿绢帕按着眼角,可炀帝分明看见那帕子干干的,“妹妹福薄,您要保重龙体啊。”
炀帝甩开皇后的手,转头对跪满地的宫人吼道:“都给朕滚出去!”
等人退尽了,他才发现自己的指甲已经陷进掌心,血珠正顺着指缝往下滴。
窗外突然刮起大风,将半开的雕花窗猛地拍在墙上。
哐当一声,惊醒了呆立的炀帝。
“传旨。”
他哑着嗓子唤来总管太监,“以贵妃之礼厚葬。”
说完最后看了眼床榻,那人再不会笑着叫他“陛下”了。
萧皇后跟在后面轻声补了句:“再让钦天监选个黄道吉日。”
她瞥见炀帝肩头在抖,嘴角几不可察地翘了翘。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