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第255章 炀帝湖上梦陈主 醒后惊疑回西苑
话说炀帝身边宠臣不少。
除了裴矩,还有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光禄大夫郭衍、工部尚书宇文恺等人。
这些人,没一个不是靠溜须拍马爬上来的。
这天早朝,郭衍又给炀帝出主意:“陛下何不五日一朝?
这般勤政,天下人都要称赞。”
炀帝摸着下巴,有些犹豫:“这...怕是不合祖制吧?”
郭衍眼珠子一转,凑近低声道:“高祖创业艰难,自然要夙兴夜寐。
如今四海升平,府库充盈,陛下何必自讨苦吃?”
说着还挤了挤眼,“龙体要紧啊。”
“哈哈哈!”
炀帝拍案大笑,“爱卿真知朕心!”
他心想,这般体贴的臣子,才是真正的忠臣呐。
却不知,这“忠臣”正把他往昏君路上推。
自古佞臣都这般,专挑君主爱听的说。
这般“忠心”,不过是裹着糖衣的毒药。
这时,司隶大夫薛道衡呈上一篇《高祖颂》。
炀帝读完,脸色突然阴沉下来。
“这文章...”
他咬着牙,“分明是借古讽今!”
原来《高祖颂》里引用《诗经·小雅·鱼藻》的典故,这诗本是讽刺周幽王的。
炀帝觉得薛道衡的诗词里暗含讥讽,心里窝火,打算治他的罪。
可朝中正在商议新法令,拖了很久都没个结果。
这天薛道衡跟同僚闲聊时叹气道:“要是高珽还活着,这事儿早该办妥了。”
这话传到了裴蕴耳朵里。
裴蕴跟薛道衡向来不和,立即抓住机会向炀帝告状:“陛下,薛道衡仗着自己有才学,心怀怨望,这是对您大不敬啊!”
炀帝二话不说就把薛道衡抓了起来,直接判了绞刑。
薛家妻儿老小全被流放到且末。
这事儿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人人都为薛道衡喊冤。
再说张衡这边。
他本来当御史大夫当得好好的,却被贬到榆林当太守。
没过多久,又被调去监督江都宫殿的修建工程。
张衡自恃是开国功臣,待人接物总端着架子。
这天他听说了薛道衡的死讯,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老薛死得冤啊!”
正巧礼部尚书杨玄感来江都出差。
这位杨玄感不是别人,正是已故权臣杨素的儿子。
两人见面寒暄几句,张衡就忍不住抱怨:“杨尚书,您说说,薛道衡这样的忠臣说杀就杀,天理何在?”
杨玄感只是笑笑,没搭茬。
张衡越说越激动:“朝廷现在这般行事,叫人寒心啊!”
杨玄感回到京城就把这事原原本本禀报给了炀帝。
与此同时,江都丞王世充也递了折子,说张衡克扣修建宫殿的材料钱。
两封奏折一前一后送到炀帝案头。
两人联手弹劾,炀帝哪能不信?
立刻派缇骑把薛世衡锁了,要砍他的脑袋。
可转念一想,修大宝殿的功劳全是他的,便压下火气,饶他一命,只革了官职,打发回老家种地去了。
这时候,吏部尚书牛弘死了。
这人为官低调,学问又大,活着时升到了上大将军、右光禄大夫,死了还追封文安侯,谥号“宪”。
满朝文武,就数他命最好——富贵平安到老,没挨过整。
史书上夸他“对上尽礼,待下尽仁”,难怪能善终。
他弟弟牛弼却是个混账,嗜酒任性。
有一回喝高了,一箭射死了牛弘拉车的牛。
牛弘回家,妻子迎上来告状:“小叔子把牛射死了!”
牛弘眼皮都没抬:“正好腌成肉干。”
等坐定了,妻子又念叨:“小叔子无缘无故杀牛,太不像话了!”
牛弘只回一句:“知道了。”
再不多话。
且说那隋炀帝在东都洛阳住得安逸,整日里就琢磨着怎么取乐。
萧皇后和十六院夫人陪在身边,倒像是他的玩具匣子,今天挑这个,明天选那个。
“陛下,显仁宫新排了支胡旋舞,可要去瞧瞧?”
萧皇后抿着胭脂笑道。
她早习惯了丈夫的荒唐,倒不如顺着他的性子。
炀帝正搂着朱贵儿喂葡萄,闻言眼睛一亮:“传朕的步辇!
把袁宝儿她们都叫上。”
您瞧这显仁宫和芳华苑之间,硬是修了条复道。
道上栽着两排松柳,绿荫能把日头都遮严实了。
侍卫们日日在这夹道里站岗,倒把柳叶的形状都认熟了。
“韩姐姐,听说昨夜陛下又召了三个新人?”
雅娘扯着帕子问。
韩俊娥撇撇嘴:“可不是么,连那个扫地的丫头都...”
话没说完,忽听鸣鞭响,吓得她们忙跪在道旁。
要说这炀帝的排场,那真叫个热闹。
前头十六抬步辇刚到芳华苑,后头跟着的美人倒有三十来个。
那些得宠的朱贵儿、袁宝儿,连轿子都不坐,直接骑马跟着跑,生怕落了单。
一日雨后,炀帝突然来了兴致:“去把西山那几个尼姑唤来。
还有玉清观的道士、大兴善寺的和尚,都叫来!”
萧皇后正在梳头,金簪子差点掉地上:“陛下,这...不合规矩吧?”
“规矩?”
炀帝捏着妥娘的下巴笑道,“朕就是规矩!”
这下可好,苑里摆开几十桌筵席。
和尚挨着宫女坐,道士和夫人们猜拳。
有个小尼姑吓得直念佛,倒把炀帝逗乐了:“赏她杯葡萄酒!”
杳娘借着斟酒凑过来:“陛下,您看那新来的小道士...”
“急什么?”
炀帝大手一挥,“今日不分男女,全给朕挨着坐!”
傍晚的太阳斜斜地照在皇宫的围墙上,琉璃瓦被映得通红,像染了血一样。
高祖的妃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回廊下,像一群关在金笼子里的鸟,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
“听说今天皇上又召燕王进宫了。”
一个扎着双髻髻的宫女悄悄说道。
旁边年纪大些的女官冷笑一声:“何止燕王?
昨天我还看见萧大人衣衫不整地从陈妃的院子里出来呢。”
这宫里早就没了规矩。
高祖让燕王、萧大人这些外臣和妃子们同席共饮,简直就像把狼和羊关在一起。
禁军统领宇文晶更是会钻营,整天借着巡逻的名义在后宫晃悠。
最荒唐的是每月十五的夜宴——和尚的袈裟和女官的裙子混在一起,道士的法器和公主的扇子挨着摆。
杨家新送来的那个侄女胆子最大,居然敢当着所有人的面给皇帝倒酒。
“公主,这……”老嬷嬷欲言又止。
安乐公主把玩着金步摇,满不在乎:“怕什么?
父皇连尼姑和大臣私通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样的荒唐日子整整过了三年。
直到那年春分,炀帝突然说要乘船游湖。
“陛下要写新词吗?”
宠妃张氏靠在船头问。
炀帝摸着她的头发笑道:“爱妃猜得真准,朕今天要写《望江南》。”
旁边的小太监讨好地说:“听说湖上有八处美景呢!”
“正好写八首。”炀帝提笔蘸墨,湖水映在他眼里,仿佛化成了砚台里的墨汁。
最终,他写下《望江南》八首,每一首吟咏湖上一景。
隋炀帝让人写了八阕词,还吩咐宫女们天天排练演唱。
一到月光明亮的夜晚,他就坐着船在湖面上游玩。
这时候宫女们的歌声就会随着风飘散开。
那些宫女们的声音娇柔甜美,你唱我和的,就跟黄莺在树枝上欢快地叫一样,听得人心里痒痒的。
有几个有点文化的侍女特别聪明,她们把歌词一句句拆开,唱得有高有低、有起有伏,让歌声听起来更加柔情蜜意。
隋炀帝越听越高兴,游玩的兴致也越来越高。
这天晚上,隋炀帝带着十几个贴身太监,坐着船到北海里的海山上去。
突然,一片薄薄的云彩把月亮给挡住了,周围一下子变得模模糊糊的。
有个太监小声劝隋炀帝:“陛下,天暗下来了,要不咱们改天再来吧?”
隋炀帝摆了摆手,笑着说:“没事儿,咱们去观澜亭那儿坐会儿。”
这时候隋炀帝已经有了几分醉意。
他靠在亭子的栏杆上,望着远处的湖面。
月光照在湖面上,波光闪闪的,就像撒了一地的碎银子在晃动。
隋炀帝正看得入神呢,忽然看见有一艘小船慢悠悠地划了过来。
他觉得挺奇怪,眯起眼睛使劲儿看,说:“咦?
这是谁来了呀?”
小船上人影晃动,衣服被风吹得飘来飘去,还隐隐约约能听到一阵轻柔的笑声。
隋炀帝心里一动,醉眼蒙眬的,还以为是十六院里的那些美人听说他来了,专门划着船来迎接他呢。
他嘴角微微上扬,自言自语地说:“呵,她们还挺机灵的。”
然后朝身边的太监挥了挥手,说:“去,看看是谁来了。”
风轻轻吹过湖面,小船慢慢靠近了,但还是看不太清楚船上的人。
隋炀帝耐着性子等着,心里已经在想等会儿要怎么跟这些俏皮的美人开玩笑了。
他嘴里嘟囔着:“难道是萧妃来了?
还是柳婕妤?
总不会是那个小丫头绿珠吧?”
正瞎猜着呢,船驶到了亭前。
有个人先一步登岸,大声报告:“陈后主前来谒见皇上!”
炀帝这一时竟忘了陈后主早已不在人世,而且以前他和陈后主常常见面,两人谈得来,气味相投。
听了报告,炀帝马上让人把陈后主传进来。
没一会儿,就见陈后主慢悠悠地走来。
他身上穿的衣服,好像还是做长城公时的模样。
炀帝赶忙起身相迎。陈后主弯腰拜了两拜。
炀帝赶紧伸手搀住他,说道:“我和你本就是老朋友,何必行这么大的礼呢。”
说完,就让他在旁边坐下。
两人坐好后,陈后主先开了口:“回想以前和陛下交往,咱们的情谊就跟亲兄弟一样。
如今陛下贵为天子,拥有整个天下,还能记得我陈叔宝不?”
炀帝听了,很惊讶地问:“你离开这么久了,现在在哪儿呢?”
陈后主叹了口气说:“我是个亡国之君,能在哪儿安身啊?
不过是四处漂泊,成了个异乡的孤客罢了。”
炀帝又问:“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还特意来见我呢?”
陈后主正色道:“听说陛下登上皇位,天下太平。
我心里本来挺佩服的,一开始还以为陛下会勤政爱民,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谁知道陛下也沉迷享乐,只图眼前快活,没多少好政策。
现在又挖通了洪渠,来东边的维扬游玩。
我一时手痒,就写了几首诗,想来献给陛下。”
说完这话,陈后主便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恭恭敬敬地捧给炀帝。
隋炀帝听了陈后主说的话,心里已经不太高兴了,但还是勉强接过诗词来看。
正好这时月色渐渐明亮起来,他便集中精神仔细观看,只见纸上写着:
隋朝开挖大运河,初衷设想太浮夸。
千里工程苦劳役,百万百姓长嗟叹。
水殿一去不回返,龙舟之失算小瑕。
河水漫流傍陡岸,浊浪翻涌卷黄沙。
两人相迎客人到,三月时分柳飘花。
夕阳隐没云境外,榆树枝头暮鸦喳。
如今游人心性俗,他日或成帝王家。
且赏人间好景致,别去海上把筏划。
人声喧闹船靠岸,微风轻拂锦帆斜。
莫说此河无后益,千年以来壮京华。
隋炀帝把那首诗读完,心里有点迷糊,不太明白啥意思。
等他仔细琢磨了一番,感觉诗里好像在讽刺他。
这一下,隋炀帝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
他气呼呼地拽了拽衣服,挺直了腰板,大声嚷嚷道:“人的生死那都是老天爷定好的,国家的兴衰也有它的规律。
你凭啥说我开挖运河,就是给后人做了嫁衣?”
这时候,陈后主也站了起来,怪里怪气地说:“哟,你这会儿还挺神气的,能得意几天啊?
我看你以后的下场,说不定还不如我呢。”
说完,他就大踏步往前走。
隋炀帝哪能受得了这气,立刻跟在后面追。
陈后主一边走,还一边嘲笑隋炀帝:“快走快走!
要不了多久,咱们在吴公台下肯定能再见面。”
隋炀帝没听懂这话啥意思,就一门心思地使劲追。
追到河边,就看见陈后主上了一艘小船。
船上有个大美人,长得那叫一个漂亮,简直能让全天下的人都着迷。
可惜啊,月光一会儿亮一会儿暗的,隋炀帝一时也看不太清楚。
隋炀帝正想着回头叫手下人把船拦住。
突然,海面上刮起了一阵阴森森的风。
这风邪门得很,吹得隋炀帝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等风停了,浪也平静了。
再一看,小船没了,那个美人自然也不见了。
唉,这事儿看着挺离奇,其实里面也有道理。
人活在世上,好多事儿就跟这突然消失的小船和美人一样,变化得快,让人摸不着头脑。
炀帝到了这会儿,才猛地惊醒过来。
他心里寻思,叔宝早都死了。
那舟中的美人,多半就是张丽华。
这两人可都是鬼魂啊,怎么会跟自己相见呢?
这么一想,他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他赶忙把双眼睁开,仔细瞧了瞧,发现自己还坐在亭中。
他就问身边的人:“你们刚才看见啥了没?”
左右回答:“啥也没看见,就见万岁爷一声不吭,好像在打盹,所以没敢惊动您。”
炀帝心里越发惊疑不定,急忙起身,登上原来的船,返回西苑,直接去了迎晖院。
院妃王夫人出来迎接,炀帝就跟她讲了和陈后主相见的事儿。
王夫人也觉得挺奇怪。
这时候,朱贵儿走进来,说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不定陛下是想起张丽华了,所以才做了这么个怪梦。
说不定是花月精魂,知道万岁在海上孤单,跑来跟陛下开开玩笑呢。
这种梦,犯不着往心里去!”
其实啊,这分明是被鬼捉弄了。
炀帝听了朱贵儿的话,这才放下心来。
当天晚上,他就在迎晖院住下了,这事儿也就不多说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除了裴矩,还有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光禄大夫郭衍、工部尚书宇文恺等人。
这些人,没一个不是靠溜须拍马爬上来的。
这天早朝,郭衍又给炀帝出主意:“陛下何不五日一朝?
这般勤政,天下人都要称赞。”
炀帝摸着下巴,有些犹豫:“这...怕是不合祖制吧?”
郭衍眼珠子一转,凑近低声道:“高祖创业艰难,自然要夙兴夜寐。
如今四海升平,府库充盈,陛下何必自讨苦吃?”
说着还挤了挤眼,“龙体要紧啊。”
“哈哈哈!”
炀帝拍案大笑,“爱卿真知朕心!”
他心想,这般体贴的臣子,才是真正的忠臣呐。
却不知,这“忠臣”正把他往昏君路上推。
自古佞臣都这般,专挑君主爱听的说。
这般“忠心”,不过是裹着糖衣的毒药。
这时,司隶大夫薛道衡呈上一篇《高祖颂》。
炀帝读完,脸色突然阴沉下来。
“这文章...”
他咬着牙,“分明是借古讽今!”
原来《高祖颂》里引用《诗经·小雅·鱼藻》的典故,这诗本是讽刺周幽王的。
炀帝觉得薛道衡的诗词里暗含讥讽,心里窝火,打算治他的罪。
可朝中正在商议新法令,拖了很久都没个结果。
这天薛道衡跟同僚闲聊时叹气道:“要是高珽还活着,这事儿早该办妥了。”
这话传到了裴蕴耳朵里。
裴蕴跟薛道衡向来不和,立即抓住机会向炀帝告状:“陛下,薛道衡仗着自己有才学,心怀怨望,这是对您大不敬啊!”
炀帝二话不说就把薛道衡抓了起来,直接判了绞刑。
薛家妻儿老小全被流放到且末。
这事儿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人人都为薛道衡喊冤。
再说张衡这边。
他本来当御史大夫当得好好的,却被贬到榆林当太守。
没过多久,又被调去监督江都宫殿的修建工程。
张衡自恃是开国功臣,待人接物总端着架子。
这天他听说了薛道衡的死讯,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老薛死得冤啊!”
正巧礼部尚书杨玄感来江都出差。
这位杨玄感不是别人,正是已故权臣杨素的儿子。
两人见面寒暄几句,张衡就忍不住抱怨:“杨尚书,您说说,薛道衡这样的忠臣说杀就杀,天理何在?”
杨玄感只是笑笑,没搭茬。
张衡越说越激动:“朝廷现在这般行事,叫人寒心啊!”
杨玄感回到京城就把这事原原本本禀报给了炀帝。
与此同时,江都丞王世充也递了折子,说张衡克扣修建宫殿的材料钱。
两封奏折一前一后送到炀帝案头。
两人联手弹劾,炀帝哪能不信?
立刻派缇骑把薛世衡锁了,要砍他的脑袋。
可转念一想,修大宝殿的功劳全是他的,便压下火气,饶他一命,只革了官职,打发回老家种地去了。
这时候,吏部尚书牛弘死了。
这人为官低调,学问又大,活着时升到了上大将军、右光禄大夫,死了还追封文安侯,谥号“宪”。
满朝文武,就数他命最好——富贵平安到老,没挨过整。
史书上夸他“对上尽礼,待下尽仁”,难怪能善终。
他弟弟牛弼却是个混账,嗜酒任性。
有一回喝高了,一箭射死了牛弘拉车的牛。
牛弘回家,妻子迎上来告状:“小叔子把牛射死了!”
牛弘眼皮都没抬:“正好腌成肉干。”
等坐定了,妻子又念叨:“小叔子无缘无故杀牛,太不像话了!”
牛弘只回一句:“知道了。”
再不多话。
且说那隋炀帝在东都洛阳住得安逸,整日里就琢磨着怎么取乐。
萧皇后和十六院夫人陪在身边,倒像是他的玩具匣子,今天挑这个,明天选那个。
“陛下,显仁宫新排了支胡旋舞,可要去瞧瞧?”
萧皇后抿着胭脂笑道。
她早习惯了丈夫的荒唐,倒不如顺着他的性子。
炀帝正搂着朱贵儿喂葡萄,闻言眼睛一亮:“传朕的步辇!
把袁宝儿她们都叫上。”
您瞧这显仁宫和芳华苑之间,硬是修了条复道。
道上栽着两排松柳,绿荫能把日头都遮严实了。
侍卫们日日在这夹道里站岗,倒把柳叶的形状都认熟了。
“韩姐姐,听说昨夜陛下又召了三个新人?”
雅娘扯着帕子问。
韩俊娥撇撇嘴:“可不是么,连那个扫地的丫头都...”
话没说完,忽听鸣鞭响,吓得她们忙跪在道旁。
要说这炀帝的排场,那真叫个热闹。
前头十六抬步辇刚到芳华苑,后头跟着的美人倒有三十来个。
那些得宠的朱贵儿、袁宝儿,连轿子都不坐,直接骑马跟着跑,生怕落了单。
一日雨后,炀帝突然来了兴致:“去把西山那几个尼姑唤来。
还有玉清观的道士、大兴善寺的和尚,都叫来!”
萧皇后正在梳头,金簪子差点掉地上:“陛下,这...不合规矩吧?”
“规矩?”
炀帝捏着妥娘的下巴笑道,“朕就是规矩!”
这下可好,苑里摆开几十桌筵席。
和尚挨着宫女坐,道士和夫人们猜拳。
有个小尼姑吓得直念佛,倒把炀帝逗乐了:“赏她杯葡萄酒!”
杳娘借着斟酒凑过来:“陛下,您看那新来的小道士...”
“急什么?”
炀帝大手一挥,“今日不分男女,全给朕挨着坐!”
傍晚的太阳斜斜地照在皇宫的围墙上,琉璃瓦被映得通红,像染了血一样。
高祖的妃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回廊下,像一群关在金笼子里的鸟,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
“听说今天皇上又召燕王进宫了。”
一个扎着双髻髻的宫女悄悄说道。
旁边年纪大些的女官冷笑一声:“何止燕王?
昨天我还看见萧大人衣衫不整地从陈妃的院子里出来呢。”
这宫里早就没了规矩。
高祖让燕王、萧大人这些外臣和妃子们同席共饮,简直就像把狼和羊关在一起。
禁军统领宇文晶更是会钻营,整天借着巡逻的名义在后宫晃悠。
最荒唐的是每月十五的夜宴——和尚的袈裟和女官的裙子混在一起,道士的法器和公主的扇子挨着摆。
杨家新送来的那个侄女胆子最大,居然敢当着所有人的面给皇帝倒酒。
“公主,这……”老嬷嬷欲言又止。
安乐公主把玩着金步摇,满不在乎:“怕什么?
父皇连尼姑和大臣私通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样的荒唐日子整整过了三年。
直到那年春分,炀帝突然说要乘船游湖。
“陛下要写新词吗?”
宠妃张氏靠在船头问。
炀帝摸着她的头发笑道:“爱妃猜得真准,朕今天要写《望江南》。”
旁边的小太监讨好地说:“听说湖上有八处美景呢!”
“正好写八首。”炀帝提笔蘸墨,湖水映在他眼里,仿佛化成了砚台里的墨汁。
最终,他写下《望江南》八首,每一首吟咏湖上一景。
隋炀帝让人写了八阕词,还吩咐宫女们天天排练演唱。
一到月光明亮的夜晚,他就坐着船在湖面上游玩。
这时候宫女们的歌声就会随着风飘散开。
那些宫女们的声音娇柔甜美,你唱我和的,就跟黄莺在树枝上欢快地叫一样,听得人心里痒痒的。
有几个有点文化的侍女特别聪明,她们把歌词一句句拆开,唱得有高有低、有起有伏,让歌声听起来更加柔情蜜意。
隋炀帝越听越高兴,游玩的兴致也越来越高。
这天晚上,隋炀帝带着十几个贴身太监,坐着船到北海里的海山上去。
突然,一片薄薄的云彩把月亮给挡住了,周围一下子变得模模糊糊的。
有个太监小声劝隋炀帝:“陛下,天暗下来了,要不咱们改天再来吧?”
隋炀帝摆了摆手,笑着说:“没事儿,咱们去观澜亭那儿坐会儿。”
这时候隋炀帝已经有了几分醉意。
他靠在亭子的栏杆上,望着远处的湖面。
月光照在湖面上,波光闪闪的,就像撒了一地的碎银子在晃动。
隋炀帝正看得入神呢,忽然看见有一艘小船慢悠悠地划了过来。
他觉得挺奇怪,眯起眼睛使劲儿看,说:“咦?
这是谁来了呀?”
小船上人影晃动,衣服被风吹得飘来飘去,还隐隐约约能听到一阵轻柔的笑声。
隋炀帝心里一动,醉眼蒙眬的,还以为是十六院里的那些美人听说他来了,专门划着船来迎接他呢。
他嘴角微微上扬,自言自语地说:“呵,她们还挺机灵的。”
然后朝身边的太监挥了挥手,说:“去,看看是谁来了。”
风轻轻吹过湖面,小船慢慢靠近了,但还是看不太清楚船上的人。
隋炀帝耐着性子等着,心里已经在想等会儿要怎么跟这些俏皮的美人开玩笑了。
他嘴里嘟囔着:“难道是萧妃来了?
还是柳婕妤?
总不会是那个小丫头绿珠吧?”
正瞎猜着呢,船驶到了亭前。
有个人先一步登岸,大声报告:“陈后主前来谒见皇上!”
炀帝这一时竟忘了陈后主早已不在人世,而且以前他和陈后主常常见面,两人谈得来,气味相投。
听了报告,炀帝马上让人把陈后主传进来。
没一会儿,就见陈后主慢悠悠地走来。
他身上穿的衣服,好像还是做长城公时的模样。
炀帝赶忙起身相迎。陈后主弯腰拜了两拜。
炀帝赶紧伸手搀住他,说道:“我和你本就是老朋友,何必行这么大的礼呢。”
说完,就让他在旁边坐下。
两人坐好后,陈后主先开了口:“回想以前和陛下交往,咱们的情谊就跟亲兄弟一样。
如今陛下贵为天子,拥有整个天下,还能记得我陈叔宝不?”
炀帝听了,很惊讶地问:“你离开这么久了,现在在哪儿呢?”
陈后主叹了口气说:“我是个亡国之君,能在哪儿安身啊?
不过是四处漂泊,成了个异乡的孤客罢了。”
炀帝又问:“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还特意来见我呢?”
陈后主正色道:“听说陛下登上皇位,天下太平。
我心里本来挺佩服的,一开始还以为陛下会勤政爱民,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谁知道陛下也沉迷享乐,只图眼前快活,没多少好政策。
现在又挖通了洪渠,来东边的维扬游玩。
我一时手痒,就写了几首诗,想来献给陛下。”
说完这话,陈后主便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恭恭敬敬地捧给炀帝。
隋炀帝听了陈后主说的话,心里已经不太高兴了,但还是勉强接过诗词来看。
正好这时月色渐渐明亮起来,他便集中精神仔细观看,只见纸上写着:
隋朝开挖大运河,初衷设想太浮夸。
千里工程苦劳役,百万百姓长嗟叹。
水殿一去不回返,龙舟之失算小瑕。
河水漫流傍陡岸,浊浪翻涌卷黄沙。
两人相迎客人到,三月时分柳飘花。
夕阳隐没云境外,榆树枝头暮鸦喳。
如今游人心性俗,他日或成帝王家。
且赏人间好景致,别去海上把筏划。
人声喧闹船靠岸,微风轻拂锦帆斜。
莫说此河无后益,千年以来壮京华。
隋炀帝把那首诗读完,心里有点迷糊,不太明白啥意思。
等他仔细琢磨了一番,感觉诗里好像在讽刺他。
这一下,隋炀帝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
他气呼呼地拽了拽衣服,挺直了腰板,大声嚷嚷道:“人的生死那都是老天爷定好的,国家的兴衰也有它的规律。
你凭啥说我开挖运河,就是给后人做了嫁衣?”
这时候,陈后主也站了起来,怪里怪气地说:“哟,你这会儿还挺神气的,能得意几天啊?
我看你以后的下场,说不定还不如我呢。”
说完,他就大踏步往前走。
隋炀帝哪能受得了这气,立刻跟在后面追。
陈后主一边走,还一边嘲笑隋炀帝:“快走快走!
要不了多久,咱们在吴公台下肯定能再见面。”
隋炀帝没听懂这话啥意思,就一门心思地使劲追。
追到河边,就看见陈后主上了一艘小船。
船上有个大美人,长得那叫一个漂亮,简直能让全天下的人都着迷。
可惜啊,月光一会儿亮一会儿暗的,隋炀帝一时也看不太清楚。
隋炀帝正想着回头叫手下人把船拦住。
突然,海面上刮起了一阵阴森森的风。
这风邪门得很,吹得隋炀帝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等风停了,浪也平静了。
再一看,小船没了,那个美人自然也不见了。
唉,这事儿看着挺离奇,其实里面也有道理。
人活在世上,好多事儿就跟这突然消失的小船和美人一样,变化得快,让人摸不着头脑。
炀帝到了这会儿,才猛地惊醒过来。
他心里寻思,叔宝早都死了。
那舟中的美人,多半就是张丽华。
这两人可都是鬼魂啊,怎么会跟自己相见呢?
这么一想,他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他赶忙把双眼睁开,仔细瞧了瞧,发现自己还坐在亭中。
他就问身边的人:“你们刚才看见啥了没?”
左右回答:“啥也没看见,就见万岁爷一声不吭,好像在打盹,所以没敢惊动您。”
炀帝心里越发惊疑不定,急忙起身,登上原来的船,返回西苑,直接去了迎晖院。
院妃王夫人出来迎接,炀帝就跟她讲了和陈后主相见的事儿。
王夫人也觉得挺奇怪。
这时候,朱贵儿走进来,说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不定陛下是想起张丽华了,所以才做了这么个怪梦。
说不定是花月精魂,知道万岁在海上孤单,跑来跟陛下开开玩笑呢。
这种梦,犯不着往心里去!”
其实啊,这分明是被鬼捉弄了。
炀帝听了朱贵儿的话,这才放下心来。
当天晚上,他就在迎晖院住下了,这事儿也就不多说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