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第254章 炀帝排场惊外客 王义自残获恩荣
热门推荐:
穿越1960,老爸是易中海徒弟
绝世天命大反派
海贼王之海域骄雄
赌神会医术,谁也挡不住
被偷听心声后,大佬们追着我宠
近战狂兵
大明现代来回穿
影综你不早说小姐姐还等着我呢
重生官场,绝不当接盘侠
高昌国王曲伯雅带着伊吾的吐屯没等一行人,风尘仆仆地赶到隋炀帝的行宫觐见。
隋炀帝为了炫耀大国的威风,专门命人搭建了一座极其豪华的“观风行殿”来招待他们。
这座行殿外头可热闹了,台阶上密密麻麻站满了各少数民族部落的使节,少说也有两千来人,跟赶庙会似的。
“陛下这次可真是花了大价钱。”
一个小太监偷偷跟旁边的同伴说。
那同伴不屑地撇撇嘴:“你懂什么,这叫‘重金买名声’!”
殿内歌舞升平,各种宫廷音乐轮番上演,中间还穿插着杂技表演。
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外族使者看得目瞪口呆,不停地发出惊叹声。
曲伯雅端着酒杯,脸上挂着笑容,心里却在打鼓:“这么铺张浪费,得花老百姓多少钱啊?”
宴会快结束时,隋炀帝一挥手,几十个太监抬着一捆捆丝绸鱼贯而入。
那些外族使者眼睛都直了,争着抢着跪地高喊“万岁”。
喊声倒是震天响,可一转头就赶紧把赏赐塞进怀里,生怕皇帝反悔似的。
等隋炀帝启程回东方时,队伍走到大斗拔谷就遭了报应。
那山路窄得跟鸡肠子似的,只能勉强容一人一马通过。
偏偏又遇到暴风雪,天阴沉得跟锅底一样黑。
“报告!
前面队伍又冻死了三十匹战马!”
传令兵的声音在风雪中发抖。
隋炀帝裹着貂皮大衣,不高兴地说:“怎么这么娇气?”
后面传来宫女们断断续续的哭声。
一个小宫女抽泣着说:“姐姐,我的绣花鞋都冻在冰里了......”
话没说完就被老嬷嬷喝止:“死丫头,惊扰了皇上你有几个脑袋!”
更荒唐的是,有些妃子和士兵在风雪中走散,居然混在一起取暖。
第二天雪停了,山坳里横七竖八躺着一堆人,根本分不清谁是娘娘谁是当兵的。
一个老兵痞咂着嘴说:“嘿,这倒省事了。”
旁边的新兵红着脸说:“这...这像什么话?”
老兵哈哈大笑:“跟牲口一起赶路,还分什么公母?”
炀帝在西京住了两三个月,整日无所事事。
长安城里那些雕梁画栋,看久了也就那么回事。
“陛下可是觉得烦闷?”
近侍小心翼翼问道。
炀帝把玩着手中的玉杯,漫不经心地说:“这长安城,连个新鲜玩意儿都找不着。”
这话传到了大臣耳朵里。
没几日,朝堂上就有人提议:“陛下何不摆驾东都?
听说那边新建的西苑,可有不少奇景。”
炀帝眼睛一亮:“此话当真?”
第二日,御驾便启程了。
从此,东都就成了炀帝的安乐窝。
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西苑里堆得满满当当。
这天,道州送来个矮人,名叫王义。
官员领着人进来时,炀帝正躺在榻上打盹。
“陛下,道州进献了个稀罕物。”
炀帝懒洋洋地抬眼:“又是什么宝贝?”
于是炀帝召见王义,见他身材矮小,却举止灵活,像只伶俐的猴子,心下觉得稀奇。
他故意板着脸问:“你这小个子,有什么本事敢来献丑?”
王义不慌不忙,躬身答道:“陛下胸怀四海,连我这样的草民都愿收留。
小人虽没什么大本事,但有一颗忠心,求陛下给个机会。”
炀帝嗤笑一声:“朕手下文武百官,哪个不是忠心耿耿?
要你何用?”
王义眼珠一转,声音更低了:“陛下仁德,连无家可归的穷人都能收容。
小人身如浮萍,只想求个安身之处。”
这话正戳中炀帝的痒处。
他最爱听奉承话,王义几句马屁,拍得他浑身舒坦。
他眯起眼,挥了挥手:“行吧,留在朕身边听用。”
王义连忙叩头谢恩。
他这人机灵,知道皇帝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每次办事,总能揣摩圣意,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
日子一久,炀帝越发离不开他。
有天批阅奏折累了,炀帝揉着太阳穴问:“王义,你说这天下大事,最要紧的是什么?”
王义递上一杯温茶,赔笑道:“陛下日理万机,最要紧的当然是保重龙体。
天下事再大,也大不过您的安康。”
炀帝哈哈大笑,指着他道:“你这张嘴啊,比蜜还甜!”
王义低头道:“小人只是说了实话。”
就这样,王义成了炀帝身边的红人。
皇帝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活像条寸步不离的影子。
炀帝对他越来越依赖,几乎一刻都离不得。
翌日,早朝结束,皇上转身往宫中走去。
不经意回头,瞧见王义紧紧跟在身后。
皇上不禁皱了皱眉,开口说道:“王义啊,你侍奉朕这么久,事事都合朕心意。
只可惜你不是宫中之人,没法随朕进宫啊。”
说完,皇上连着叹了好几声,便自顾自进了宫。
王义自然不好跟着进去,只能在宫门外呆呆地站着。
这时候,恰好有个老太监张成从宫里出来。
张成瞧见王义这副模样,就上前问道:“你这是为何事犯难呢?”
王义便把皇上的话原原本本跟张成说了一遍,最后还央求张成想个办法,让他能进宫侍奉皇上。
张成听了,嘴角微微一翘,露出一丝嘲讽的笑意,说道:“你要是想进宫,除非净身才行。”
王义压根儿不明白“净身”是什么意思。
张成又给他仔细解释了一番。
王义听后,也不管这事儿有多危险,直接请张成帮他买药,然后一咬牙,自己动手净了身。
这之后,王义一连病了好几天。
皇上偶尔也会问起王义的情况,张成就把事情经过如实相告。
皇上听了,很是感动,直叹王义忠义。
等王义身上的伤口慢慢愈合了,皇上便允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寝宫。
有时候,皇上还让他睡在御榻下面,就把他当成宫女一样看待。
唉,为了讨好皇上,竟然狠心割去自己的生殖器,这实在是违背人之常情啊。
在这皇权至上的宫廷里,王义为了所谓的忠义,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让人既觉得可悲,又有些无奈。
或许在他看来,能一直侍奉皇上就是最大的荣耀。
可这荣耀背后,却是对自己身体和尊严的极大伤害。
在这宫廷的大染缸里,又有多少人能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权力和荣耀所迷惑呢?
公元610年正月,出了一件大事。
有几十个盗贼,戴着白色的帽子,穿着素色的衣服,手里拿着香和花,自称是弥勒佛下凡。
这伙人胆子特别大,竟然偷偷溜进了建国门,抢了卫士们的铠甲和兵器,打算造反。
这时候,隋炀帝的二儿子齐王杨暕站出来了。
他带着士兵去抵抗盗贼,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把这伙盗贼都杀了。
杨暕立了大功,而且元德太子死得早,按照顺序,他很有可能被立为太子。
不过,杨暕有个毛病,就是特别好色。
他私下里纳了柳氏女当小妾,还和王妃的姐姐韦氏搞到了一块儿。
这韦氏已经是元家的媳妇了,平白无故被齐王霸占,她心里怎么能服气呢。
韦氏找到杨暕,气冲冲地说:“齐王,我已经嫁人了,你这么做,让我以后怎么办啊?”
杨暕却满不在乎地说:“你就乖乖跟着我,别不识好歹。”
韦氏听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可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她虽然不敢上书告状,但心里的怨恨和不满藏不住,私底下老是忍不住抱怨。
这抱怨声越传越远,很快就传到了都城里面。
杨暕这人呐,行事那叫一个肆无忌惮。
他丝毫不顾忌旁人眼光,竟然把相士给召来了。
他让相士把后庭里的人挨个看了个遍。
相士看完后,跟杨暕说:“韦氏日后能当皇后。”
杨暕一听,心里那叫一个美,高兴得不行。
可他又担心炀帝会册立嫡孙,心里就犯起了嘀咕。
于是,他偷偷嘱咐巫觋搞起了厌蛊术。
纸终究包不住火,他干的这些事儿,全被泄露出去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他府上的僚属,像长史柳謇之这些人,大多都得罪了上头,倒了大霉。
韦氏也因为这事儿,被赐死了。
唉,这大概就是命吧,说不定是阎罗王请她去当皇后了。
杨暕虽然爵位还在,没被削掉,但他已经失了炀帝的宠爱。
就因为这样,他始终没能被立为储君。
这时候,都城里面居然出了盗贼,这事儿传出去,可真是让人吃惊。
有人把这事儿告诉了炀帝。
炀帝听了,满不在乎地说:“这有啥大不了的。”
说完,他就像没事儿人一样,继续寻欢作乐去了。
话说当时正值各个番邦入朝,那些番邦的酋长们都齐聚到了东都。
隋炀帝这人呐,就喜欢讲排场,要把富丽堂皇的样子给夸张出来。
他便暗暗传下旨意,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所有的酒馆饭肆,只要有番人来吃饭喝酒,都得用上等的酒和菜肴好好款待,还不准收钱。
有官员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他们在端门街上搭起了好多锦栅,又排列了许多绣帐。
更夸张的是,就连那些丛林里的杂树,也都缠上了缯帛,远远看去,那是相当气派。
隋炀帝还召集了乐户们。
这些乐户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热闹非凡。
这边有人放烟火,那绚烂的火光在夜空中炸开;
那边有人打诨插科,声音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还有耍长竿的,表演者身手矫健;
蹴圆球的,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各种各样的杂耍百戏都凑到了一起。
那场面,吵闹得简直没法形容。
有个番人看到这场景,就跟旁边的人说:“你们这儿可真是繁华啊,连树上都缠着缯帛。”
旁边的人笑着回应:“那是自然,咱们皇上就是要让你们看看咱们的富足。”
这时候,有个番人走进一家酒馆,酒馆老板热情地迎上去,端上了好酒好菜。
番人惊讶地问:“这顿饭不要钱吗?”
老板笑着说:“奉皇上旨意,招待你们番人,不收钱。”
番人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在这一片热闹当中,那些吹箫品竹的伶工们,数量还真不少,且多至万八千人。
他们吹奏出的美妙乐曲,和着周围的喧闹声,交织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繁华却又有些浮夸的时刻。
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这种热闹的场面连着好几天都没停下来。
外面路过的人看到这阵仗,一个挨着一个,脸上全是惊讶的表情。
有人忍不住感慨道:“哎呀,中国这么繁华,真不愧是天朝上国啊!”
周围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觉得挺有道理。
于是大家就喊上自己的朋友,一群一群地到处去游玩观赏。
有的人逛着逛着,走进了酒馆,找了张桌子坐下,大声对老板说:“老板,来壶好酒!”
老板很快就把酒端上来了,那酒散发着阵阵香气。
还有的人走进了饭店,点了好几盘菜,没过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就摆满了桌子。
这些外地来的人一边喝酒,一边吃菜,别提多满足了。
吃饱喝足之后,他们就拿出钱准备结账。
没想到,酒馆老板和饭店掌柜都一个劲儿地摆手,还说:“不用给不用给,我们中国富裕得很,这点酒和菜算不了啥!”
听到这话,那些外地人都瞪大了眼睛,心里觉得特别奇怪。
于是,他们就来回换地方,在这家酒馆喝完酒,又跑到另一家接着喝;
在这家饭店吃完饭,又去另一家再吃。
每个人都放开了吃,吃得特别痛快,就好像要把所有好吃的都吃进肚子里一样,真的是吃得超级过瘾。
有几个狡黠的胡奴,穿街走巷地闲逛着。
他们眼睛滴溜溜地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突然,他们瞧见了几个穷民。
那模样,可真是凄惨。
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连一件完整的粗布衣服都没有,像挂着无数鹌鹑毛一样,全是补丁。
其中一个胡奴忍不住笑了起来,对着旁边的市人问道:“嘿,你们中国也有这么穷的人家啊!
为啥不把树上那些缯帛给他们呢?
这样他们也不用穿得破成这样啦。”
这话说得市人满脸通红,羞愧得半天都答不上话来。
这时候,炀帝还啥都不知道呢。
他任由那些外人在这儿游玩、宴饮,一玩就是大半个月,这才派人把他们送回去。
回到宫里,炀帝还一个劲儿地夸裴矩有本事。
他转过头,对着群臣说道:“裴矩可太懂我的心思啦!
他每次上奏陈述的事儿,都是我心里想做却还没来得及做的。
要不是一心为国,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大臣们听了,谁也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能随声附和着:“陛下说得对,裴大人确实尽心尽力。”
这事儿暂时告一段落了,可后面还会发生什么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隋炀帝为了炫耀大国的威风,专门命人搭建了一座极其豪华的“观风行殿”来招待他们。
这座行殿外头可热闹了,台阶上密密麻麻站满了各少数民族部落的使节,少说也有两千来人,跟赶庙会似的。
“陛下这次可真是花了大价钱。”
一个小太监偷偷跟旁边的同伴说。
那同伴不屑地撇撇嘴:“你懂什么,这叫‘重金买名声’!”
殿内歌舞升平,各种宫廷音乐轮番上演,中间还穿插着杂技表演。
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外族使者看得目瞪口呆,不停地发出惊叹声。
曲伯雅端着酒杯,脸上挂着笑容,心里却在打鼓:“这么铺张浪费,得花老百姓多少钱啊?”
宴会快结束时,隋炀帝一挥手,几十个太监抬着一捆捆丝绸鱼贯而入。
那些外族使者眼睛都直了,争着抢着跪地高喊“万岁”。
喊声倒是震天响,可一转头就赶紧把赏赐塞进怀里,生怕皇帝反悔似的。
等隋炀帝启程回东方时,队伍走到大斗拔谷就遭了报应。
那山路窄得跟鸡肠子似的,只能勉强容一人一马通过。
偏偏又遇到暴风雪,天阴沉得跟锅底一样黑。
“报告!
前面队伍又冻死了三十匹战马!”
传令兵的声音在风雪中发抖。
隋炀帝裹着貂皮大衣,不高兴地说:“怎么这么娇气?”
后面传来宫女们断断续续的哭声。
一个小宫女抽泣着说:“姐姐,我的绣花鞋都冻在冰里了......”
话没说完就被老嬷嬷喝止:“死丫头,惊扰了皇上你有几个脑袋!”
更荒唐的是,有些妃子和士兵在风雪中走散,居然混在一起取暖。
第二天雪停了,山坳里横七竖八躺着一堆人,根本分不清谁是娘娘谁是当兵的。
一个老兵痞咂着嘴说:“嘿,这倒省事了。”
旁边的新兵红着脸说:“这...这像什么话?”
老兵哈哈大笑:“跟牲口一起赶路,还分什么公母?”
炀帝在西京住了两三个月,整日无所事事。
长安城里那些雕梁画栋,看久了也就那么回事。
“陛下可是觉得烦闷?”
近侍小心翼翼问道。
炀帝把玩着手中的玉杯,漫不经心地说:“这长安城,连个新鲜玩意儿都找不着。”
这话传到了大臣耳朵里。
没几日,朝堂上就有人提议:“陛下何不摆驾东都?
听说那边新建的西苑,可有不少奇景。”
炀帝眼睛一亮:“此话当真?”
第二日,御驾便启程了。
从此,东都就成了炀帝的安乐窝。
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西苑里堆得满满当当。
这天,道州送来个矮人,名叫王义。
官员领着人进来时,炀帝正躺在榻上打盹。
“陛下,道州进献了个稀罕物。”
炀帝懒洋洋地抬眼:“又是什么宝贝?”
于是炀帝召见王义,见他身材矮小,却举止灵活,像只伶俐的猴子,心下觉得稀奇。
他故意板着脸问:“你这小个子,有什么本事敢来献丑?”
王义不慌不忙,躬身答道:“陛下胸怀四海,连我这样的草民都愿收留。
小人虽没什么大本事,但有一颗忠心,求陛下给个机会。”
炀帝嗤笑一声:“朕手下文武百官,哪个不是忠心耿耿?
要你何用?”
王义眼珠一转,声音更低了:“陛下仁德,连无家可归的穷人都能收容。
小人身如浮萍,只想求个安身之处。”
这话正戳中炀帝的痒处。
他最爱听奉承话,王义几句马屁,拍得他浑身舒坦。
他眯起眼,挥了挥手:“行吧,留在朕身边听用。”
王义连忙叩头谢恩。
他这人机灵,知道皇帝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每次办事,总能揣摩圣意,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
日子一久,炀帝越发离不开他。
有天批阅奏折累了,炀帝揉着太阳穴问:“王义,你说这天下大事,最要紧的是什么?”
王义递上一杯温茶,赔笑道:“陛下日理万机,最要紧的当然是保重龙体。
天下事再大,也大不过您的安康。”
炀帝哈哈大笑,指着他道:“你这张嘴啊,比蜜还甜!”
王义低头道:“小人只是说了实话。”
就这样,王义成了炀帝身边的红人。
皇帝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活像条寸步不离的影子。
炀帝对他越来越依赖,几乎一刻都离不得。
翌日,早朝结束,皇上转身往宫中走去。
不经意回头,瞧见王义紧紧跟在身后。
皇上不禁皱了皱眉,开口说道:“王义啊,你侍奉朕这么久,事事都合朕心意。
只可惜你不是宫中之人,没法随朕进宫啊。”
说完,皇上连着叹了好几声,便自顾自进了宫。
王义自然不好跟着进去,只能在宫门外呆呆地站着。
这时候,恰好有个老太监张成从宫里出来。
张成瞧见王义这副模样,就上前问道:“你这是为何事犯难呢?”
王义便把皇上的话原原本本跟张成说了一遍,最后还央求张成想个办法,让他能进宫侍奉皇上。
张成听了,嘴角微微一翘,露出一丝嘲讽的笑意,说道:“你要是想进宫,除非净身才行。”
王义压根儿不明白“净身”是什么意思。
张成又给他仔细解释了一番。
王义听后,也不管这事儿有多危险,直接请张成帮他买药,然后一咬牙,自己动手净了身。
这之后,王义一连病了好几天。
皇上偶尔也会问起王义的情况,张成就把事情经过如实相告。
皇上听了,很是感动,直叹王义忠义。
等王义身上的伤口慢慢愈合了,皇上便允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寝宫。
有时候,皇上还让他睡在御榻下面,就把他当成宫女一样看待。
唉,为了讨好皇上,竟然狠心割去自己的生殖器,这实在是违背人之常情啊。
在这皇权至上的宫廷里,王义为了所谓的忠义,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让人既觉得可悲,又有些无奈。
或许在他看来,能一直侍奉皇上就是最大的荣耀。
可这荣耀背后,却是对自己身体和尊严的极大伤害。
在这宫廷的大染缸里,又有多少人能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权力和荣耀所迷惑呢?
公元610年正月,出了一件大事。
有几十个盗贼,戴着白色的帽子,穿着素色的衣服,手里拿着香和花,自称是弥勒佛下凡。
这伙人胆子特别大,竟然偷偷溜进了建国门,抢了卫士们的铠甲和兵器,打算造反。
这时候,隋炀帝的二儿子齐王杨暕站出来了。
他带着士兵去抵抗盗贼,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把这伙盗贼都杀了。
杨暕立了大功,而且元德太子死得早,按照顺序,他很有可能被立为太子。
不过,杨暕有个毛病,就是特别好色。
他私下里纳了柳氏女当小妾,还和王妃的姐姐韦氏搞到了一块儿。
这韦氏已经是元家的媳妇了,平白无故被齐王霸占,她心里怎么能服气呢。
韦氏找到杨暕,气冲冲地说:“齐王,我已经嫁人了,你这么做,让我以后怎么办啊?”
杨暕却满不在乎地说:“你就乖乖跟着我,别不识好歹。”
韦氏听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可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她虽然不敢上书告状,但心里的怨恨和不满藏不住,私底下老是忍不住抱怨。
这抱怨声越传越远,很快就传到了都城里面。
杨暕这人呐,行事那叫一个肆无忌惮。
他丝毫不顾忌旁人眼光,竟然把相士给召来了。
他让相士把后庭里的人挨个看了个遍。
相士看完后,跟杨暕说:“韦氏日后能当皇后。”
杨暕一听,心里那叫一个美,高兴得不行。
可他又担心炀帝会册立嫡孙,心里就犯起了嘀咕。
于是,他偷偷嘱咐巫觋搞起了厌蛊术。
纸终究包不住火,他干的这些事儿,全被泄露出去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他府上的僚属,像长史柳謇之这些人,大多都得罪了上头,倒了大霉。
韦氏也因为这事儿,被赐死了。
唉,这大概就是命吧,说不定是阎罗王请她去当皇后了。
杨暕虽然爵位还在,没被削掉,但他已经失了炀帝的宠爱。
就因为这样,他始终没能被立为储君。
这时候,都城里面居然出了盗贼,这事儿传出去,可真是让人吃惊。
有人把这事儿告诉了炀帝。
炀帝听了,满不在乎地说:“这有啥大不了的。”
说完,他就像没事儿人一样,继续寻欢作乐去了。
话说当时正值各个番邦入朝,那些番邦的酋长们都齐聚到了东都。
隋炀帝这人呐,就喜欢讲排场,要把富丽堂皇的样子给夸张出来。
他便暗暗传下旨意,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所有的酒馆饭肆,只要有番人来吃饭喝酒,都得用上等的酒和菜肴好好款待,还不准收钱。
有官员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他们在端门街上搭起了好多锦栅,又排列了许多绣帐。
更夸张的是,就连那些丛林里的杂树,也都缠上了缯帛,远远看去,那是相当气派。
隋炀帝还召集了乐户们。
这些乐户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热闹非凡。
这边有人放烟火,那绚烂的火光在夜空中炸开;
那边有人打诨插科,声音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还有耍长竿的,表演者身手矫健;
蹴圆球的,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各种各样的杂耍百戏都凑到了一起。
那场面,吵闹得简直没法形容。
有个番人看到这场景,就跟旁边的人说:“你们这儿可真是繁华啊,连树上都缠着缯帛。”
旁边的人笑着回应:“那是自然,咱们皇上就是要让你们看看咱们的富足。”
这时候,有个番人走进一家酒馆,酒馆老板热情地迎上去,端上了好酒好菜。
番人惊讶地问:“这顿饭不要钱吗?”
老板笑着说:“奉皇上旨意,招待你们番人,不收钱。”
番人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在这一片热闹当中,那些吹箫品竹的伶工们,数量还真不少,且多至万八千人。
他们吹奏出的美妙乐曲,和着周围的喧闹声,交织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繁华却又有些浮夸的时刻。
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这种热闹的场面连着好几天都没停下来。
外面路过的人看到这阵仗,一个挨着一个,脸上全是惊讶的表情。
有人忍不住感慨道:“哎呀,中国这么繁华,真不愧是天朝上国啊!”
周围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觉得挺有道理。
于是大家就喊上自己的朋友,一群一群地到处去游玩观赏。
有的人逛着逛着,走进了酒馆,找了张桌子坐下,大声对老板说:“老板,来壶好酒!”
老板很快就把酒端上来了,那酒散发着阵阵香气。
还有的人走进了饭店,点了好几盘菜,没过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就摆满了桌子。
这些外地来的人一边喝酒,一边吃菜,别提多满足了。
吃饱喝足之后,他们就拿出钱准备结账。
没想到,酒馆老板和饭店掌柜都一个劲儿地摆手,还说:“不用给不用给,我们中国富裕得很,这点酒和菜算不了啥!”
听到这话,那些外地人都瞪大了眼睛,心里觉得特别奇怪。
于是,他们就来回换地方,在这家酒馆喝完酒,又跑到另一家接着喝;
在这家饭店吃完饭,又去另一家再吃。
每个人都放开了吃,吃得特别痛快,就好像要把所有好吃的都吃进肚子里一样,真的是吃得超级过瘾。
有几个狡黠的胡奴,穿街走巷地闲逛着。
他们眼睛滴溜溜地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突然,他们瞧见了几个穷民。
那模样,可真是凄惨。
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连一件完整的粗布衣服都没有,像挂着无数鹌鹑毛一样,全是补丁。
其中一个胡奴忍不住笑了起来,对着旁边的市人问道:“嘿,你们中国也有这么穷的人家啊!
为啥不把树上那些缯帛给他们呢?
这样他们也不用穿得破成这样啦。”
这话说得市人满脸通红,羞愧得半天都答不上话来。
这时候,炀帝还啥都不知道呢。
他任由那些外人在这儿游玩、宴饮,一玩就是大半个月,这才派人把他们送回去。
回到宫里,炀帝还一个劲儿地夸裴矩有本事。
他转过头,对着群臣说道:“裴矩可太懂我的心思啦!
他每次上奏陈述的事儿,都是我心里想做却还没来得及做的。
要不是一心为国,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大臣们听了,谁也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能随声附和着:“陛下说得对,裴大人确实尽心尽力。”
这事儿暂时告一段落了,可后面还会发生什么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