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 第407章 明里不赏暗里奖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第407章 明里不赏暗里奖

    许显纯、张文和、高文彩三人率领千余名锦衣卫一路小心翼翼地隐蔽行踪,回到京城后,第一时间便来找江宁复命。

    江宁看着三人那副狼狈模样,当即传令嘉奖众人,官升一级,加俸一年。

    还表示稍后会亲自入宫面见皇上,为大家请功。

    许显纯笑着说道:“侯爷,请不请功倒是小事,主要是我老许想继续留在京城,南京那边现在都已经安排妥当,您随便派个人过去就行。”

    江宁听后点头答应,毕竟当初派许显纯去南京,本就是为了提前布局,如今前期准备工作已然完成,把许显纯这员得力干将继续放在南京,确实有些大材小用。

    最让江宁感到欣慰的是,张文和这小子确实没辜负自己的期望,把白莲教玩弄于股掌之间,更是一手将传承数百年的孔府给弄垮了。

    江宁注意到神情落寞的高文彩,眉头微微一皱,一眼就看出高文彩心里有事,但当下也没有追问,只是下令众人先回去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众人离开后,江宁又立刻把许显纯和张文和找了过来,开口问道:“老许、文和,小高这是怎么了?

    刚才本侯看他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此次任务不是挺顺利的吗?

    怎么会这样?”

    许显纯叹息一声,没说话。

    张文和则开口道:“侯爷,您有所不知,这件事属下之前一直没敢向您汇报,就怕说不清楚。

    今天您既然问起来了,那属下就如实相告,还请您别怪罪小高。”

    江宁点头示意他继续说,随后张文和便把高文彩与白莲教花紫依的事情详细讲述了一遍。

    江宁听完,也不禁叹息一声,说道:“这次小高确实辛苦了。

    不过这事儿本侯也不知该怎么安慰他。

    你们三个共事时间长,接下来这段时间,你们多去安慰安慰小高,他可是本侯的得力干将,不能就这么消沉下去。”

    许显纯和张文和点头应下,随后告辞离开。

    江宁拿着锦衣卫的功劳簿,第一时间进宫面见朱由校,将功劳簿递了上去。

    朱由校看完后点头,笑着说道:“江兄,这次山东的事办得漂亮!

    传承数百年的孔府,被咱们兄弟联手解决了。

    现在三位藩王被五弟收拾了一顿,也老实多了。

    就在刚刚,温体仁送来奏折,说此次山东共查获土地合计132,514顷,至于孔府以及山东境内士绅的财物,总计2800多万两,这其中一大半都是孔府的。

    除去安抚百姓、嘉奖有功将士,朝廷还能剩下不少。

    最关键的是这些土地,温体仁建议朕,对于饱受战乱的百姓,按人口划分土地,算是朝廷对他们的补偿。

    至于剩下的土地,朝廷以低价卖给普通百姓。

    要是百姓手头没钱,可以先种地,之后再分期偿还,分为三年、五年、十年,这样百姓也能负担得起,土地也不至于荒废。

    那些官绅宗室,就别想染指这些土地了。”

    江宁点头说道:“陛下,温阁老这个建议确实稳妥。

    如此一来,土地不会闲置,无田百姓也能有自己的土地,朝廷还能增加一笔收入。”

    朱由校听后,端起一盘点心递给江宁,说道:“江兄呀,朕发现你真是独具慧眼,你举荐给朕的这些人才,个个都能办事。

    朕之前就纳闷,朝堂上这么多官员,用心做事的没几个,可现在一个比一个能干,一天到晚简直是吃不饱,干不乏,这到底是为啥呢?”

    江宁哈哈笑道:“陛下,之前朝堂党争频繁、争斗激烈,这些官员就算有心做事,也得先保证自己不被政敌拉下马。

    为了应付党争,他们精力都耗尽了,哪还有心思做事?

    现在朝堂上,除了六科、翰林院和督察院的个别书呆子,剩下的官员都用心做事。

    君臣上下一心,政令畅通无阻,自然容易把事情办好。”

    朱由校哈哈笑道:“江兄说得有道理。

    不过,六科、翰林院和督察院,不也被你算计了嘛。

    这段时间,吏部尚书杨鹤已经从六科给事中、督察院、翰林院抽调了不少人手。

    照这个趋势下去,用不了多久,除了督察院,六科给事中和翰林院估计都要被抽成空架子了。”

    江宁笑而不语,说道:“陛下,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朱由校笑着点头。

    随后江宁开口询问:“陛下,此次前往山东办事的锦衣卫,臣已经给他们每人加发了一年俸禄,官升一级,您看还需要其他嘉奖吗?”

    朱由校思索片刻后说道:“江兄,官升一级,再加发一年俸禄,这对他们来说太少了。

    他们这次可是立了大功。

    许显纯、高文彩、张文和都是锦衣卫的得力干将,之前也立过不少功劳。

    要不这样,封许显纯为怀远将军,赏银一万两。

    高文彩、张文和升任锦衣卫佥事,封定远将军,各赏银三千两。

    至于其他锦衣卫,每人官升两级,赏银二百两,你觉得如何?”

    江宁点头道:“就按陛下说的办。”

    就在这时,朱由校见江宁还盯着自己,疑惑地问道:“江兄,你还有什么事吗?”

    江宁翻了个白眼,说道:“陛下,有功之臣可还没嘉奖完呢!

    臣出了这么大力,您就不赏赐点东西呀?”

    朱由校尴尬一笑,说道:“江兄,这事儿不太好明目张胆地宣扬,朕明里不好赏你什么,暗里奖你点东西吧!”

    说着,朱由校动作娴熟地将两碟点心扣在宣纸上,然后一气呵成地打包好递给江宁,笑着说:“江兄,这可是御膳房新做的点心,朕都还没舍得吃,就赏赐给你了,口味和之前的完全不同。”

    江宁看着手里的两包点心,整个人都傻了,合着自己精心筹谋许久,提前半年就开始布局,最后就得了两包点心,这叫什么事儿啊!

    看着江宁一脸发呆的样子,朱由校尴尬地笑了笑,解释道:“江兄,不是朕不想嘉奖你,实在是你现在这年纪和官职,都快到顶了,朕不能给你封赏得太急呀。

    你又没有一儿半女的,不然朕还能再多赏赐些什么。”

    江宁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回怼道:“陛下,您自己都还没当爹呢,就已经这么得瑟,要是真当了爹,还不得成天拿这话来埋汰臣。”

    朱由校嘿嘿一笑,调侃道:“江兄,谁让你这么不争气呢?

    要不朕让太医院给你配几副药调理调理?”

    江宁赶忙摇头,说道:“陛下,臣身体好着呢,您就别瞎操心了。

    要是没别的事,臣就先告辞了。”

    话刚说完,朱由校一把拉住江宁的袖子,说道:“江兄,来都来了,急着走干嘛。

    去御膳房再给朕做几道菜。

    自从前段时间皇后吃了你做的饭菜,最近这阵子食欲又不好了。”

    说着,他朝方正化使了个眼色。

    两人根本不给江宁反驳的机会,直接架起江宁就往御膳房跑去。

    江宁无奈之下,只好再次施展厨艺,做了十几道菜肴。

    随着最后一道菜出锅装盘,江宁直接扔下锅铲,头也不回地撒腿就跑。

    他心里想着,这差事实在没法再干了,自己身为当朝一品的世袭侯爵,整天跑到御膳房炒菜,这要是传出去,像什么话啊。

    看着江宁狼狈离去的背影,朱由校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方正化也在一旁跟着笑了。

    随着各方事务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最新一次的大朝会上,朱由校宣布了出兵攻打缅甸东吁王朝的消息。

    对此,五军都督府、内阁以及六部的保皇党官员,因早就得知风声,纷纷表态支持。

    然而,清流党官员却坐不住了。

    周起元顾不上可能会被责罚,直接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朱由校看着这个“搅屎棍”又跳了出来,无奈地点点头,准奏。

    周起元神情激动地说道:“陛下,出兵攻打缅甸万万不可啊!

    缅甸乃是太祖当年定下的不征之国。此前,虽说与大明时有冲突,但双方也只是小规模征战,从未爆发战争灭国之战。

    况且,山东战场刚刚平息,朝廷正处于休养生息之时,辽东还有建奴蠢蠢欲动,实在不能再继续兴兵打仗了。

    古语云:‘国虽大,好战必亡。’

    陛下若一味穷兵黩武,岂是明君所为?”

    朱由校听后,脸色顿时铁青。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郭允厚站了出来,冷哼一声说道:“周大人,你这话老夫不敢苟同。

    ‘国虽大,好战必亡’,可下一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你怎么不说呢?

    况且如今我大明还算不上国泰民安。

    国之大事,在于祭祀与军事。

    缅甸这个小邦屡屡侵犯我大明疆域,屠杀大明子民,无数大明将士血洒疆场。

    如今疆土沦陷,你却在此大言不惭,简直居心不良。”

    紧接着,郭允厚一脸正色地说道:“启禀陛下,若朝廷出兵攻打缅甸,老臣可以再次向陛下保证,户部必定全力保证大军钱粮无忧。

    只要陛下一声令下,哪怕老臣亲赴战场,也在所不辞。”

    看着郭允厚竟敢当众放话保证钱粮充足,还要亲赴战场,在场众人都惊呆了。

    周起元心中更是暗骂:“你个郭允厚,是不是疯了?

    你到底是文官还是武将?

    打仗那是武将的事儿,你一个管钱粮的户部尚书出来瞎掺和什么,简直闲得蛋疼。”

    江宁心中则大喜,暗道老郭这妥妥是主战派的第一人啊。

    今后只要谈及打仗,谁敢说个“不”字,别的不说,老郭就能跟他拼命,除非这人不想领俸禄了。

    就在这时,周宗建也开口了:“启禀陛下!

    郭允厚此言差矣。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君主一味好战,彰显武力,长此以往,百姓必定饱受疾苦。

    还请陛下收敛好战之心,体恤天下百姓之苦。”

    江宁立刻跳出来反驳道:“周大人此言差矣!

    陛下正是因为体恤百姓之苦,所以才决意出兵攻打缅甸。

    要知道,太祖时期,大明疆域幅员辽阔,缅甸小邦哪有如今这般大的领土?

    当年太祖设立三宣六卫十三都司,之后才定下不征之国的策略。

    但两百多年过去了,这些藩邦小国一味向我大明挑衅,侵占大明领土。

    他们如今的疆域,一大半可都是从我大明抢走的。

    身为后辈子孙,若不思收复故土,列祖列宗在天有灵,岂不要怪罪我们这些后辈子孙不孝吗?”

    这时,朱由校也“蹭”的一下站了起来,说道:“忠义侯言之有理,甚合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