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一百四十五章 沪上行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第一百四十五章 沪上行

    “欢迎,欢迎胡老师抵沪!”

    胡为民下了火车,刚到出站口,就看到了何成伟的身影。

    “何编辑,劳烦你亲自来接我了!”

    “哪里,来火车站接胡老师的活,编辑部里的人可是抢着干的,我也算走运,要不然还轮不到我呢。”

    两人说说笑笑,走出出站口。

    “胡老师,这边。”

    何成伟在前面指路,然后,胡为民看见一辆小轿车。

    “这是……”

    何成伟自豪道:“这辆是我们沪上产的轿车,平时都是社长使用,这回要接胡老师,我特意申请来的。”

    “这可是咱们上海汽车厂造的Sh760!”何成伟拍了拍锃亮的引擎盖,黑色车漆在阳光下泛着蓝光,“去年刚改进的新款,你瞧这门把手——”

    他示范着按下镀铬按钮,“得先按这儿才能开门,我悄悄告诉你,我们杂志社领导第一次坐这车都闹过笑话!”

    胡为民学着操作,车门发出“咔嗒”一声脆响。真皮座椅的皮革味混着淡淡的樟脑丸气息扑面而来,仪表盘上“上海”两个毛体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何编辑,接我用这么高级的小轿车合适吗?”

    “有啥不合适的?胡老师,您可能不知道,现在您就是我们杂志社的财神爷,要不是没那个条件,我们都想开飞机去接您!”

    “哎呦喂,你可太会说话了。”

    “我说的可都是真心话!”

    胡为民“哈哈”大笑,还挺受用的。

    “胡老师,您怎么一个人来的,怎么没带朋友一起来?”司机发动车子后,他坐在胡为民身边问,“您不会是想给我们省钱吧?如果真是这样,那大可不必。我们更希望胡老师带朋友一起来,如果是对象......”

    “咳咳!”胡为民突然指着窗外,“那是国际饭店吧?真高啊!”

    他故意提高嗓门,“得有二十多层吧?”

    “对,国际大厦建成于1934年,地上22层,地下2层……”

    何成伟会意的笑笑,没在继续纠结下去,而是就着现在的话题,为胡为民介绍起沪上沿途的风景。

    轿车驶过苏州河时,胡为民摇下车窗——混着湿润空气的河风里,传来“突突”作响的轮船汽笛声。

    何成伟介绍着沿途风景的时候,他也在回忆着此时的沪上。

    此时的沪上仍保留着1949年前建成的远东第一大都市骨架,外滩24栋西洋建筑全部健在。城市交通方面,更是全国唯一保持有轨电车网络的城市。

    居住条件方面,弄堂里的工人新村等,都配有公共浴室和煤卫设施。购物同样方便,南京路“四大公司”虽改为国营,但商品种类仍是国内最多的,甚至比燕京还多。

    要是有心、有钱,普通居民都能在淮海路的旧货商店淘到进口手表、相机等高级商品。

    当江城市民还在用木盆在街头排队买豆腐时,沪上的静安寺菜场已用上不锈钢操作台;燕京的文艺青年为看内部电影挤破头时,沪上电影制片厂每周三都有学术放映;蓉城茶馆里摆龙门阵的爷叔们还在用盖碗茶,沪上咖啡馆已恢复供应现磨咖啡。

    这就是沪上,已经有了一丝未来中国经济中心的影子了。

    “到了!”

    突然,何成伟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索。

    胡为民抬头,看见灰扑扑的五层小楼门口,“故事会”三个字在斑驳的墙面上泛着温润的光。

    “嘟嘟。”

    几声喇叭后,整个杂志社都躁动了起来。

    二楼窗口打开,几个编辑探出头,正拼命朝他们挥手,有个戴眼镜的姑娘差点掉到窗外。

    胡为民刚迈出车门,就听见楼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知哪个小机灵鬼还从窗口垂下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炸得门口梧桐树上的麻雀四散飞逃。

    “这欢迎的阵仗……还真是别具一格,令人难忘啊!”胡为民苦笑中带着几分无奈,眼神中闪烁着对这突如其来“惊喜”的复杂情绪。

    这一幕,让他既觉好笑又略带尴尬,心中五味杂陈。

    “胡老师,没吓到您吧,他们太大胆了,回头一定会训斥他们的。”何成伟一脸歉意,连忙道歉。

    胡为民轻轻摇头,语气中满是宽宏与体谅。“我倒是没什么,就是担心这样做吓到路人。”

    “胡老师说的是,是我们考虑不周了。”何成伟连连点头,神色间满是自责与领悟。

    “那咱们就进去吧。”胡为民微微一笑道。

    何成伟当先带路,胡为民跟在他身后。

    “胡老师这边请!”何成伟引着他穿过斑驳的楼道。水泥台阶被磨得发亮,墙角堆着捆扎好的过刊,油墨味混着防蛀的樟脑丸气息扑面而来。

    推开二楼编辑部褪色的木门,二十多双眼睛齐刷刷扫过来。胡为民突然觉得自己像被送进动物园的熊猫。

    唔,话说这时候熊猫还不是国宝呢。

    “同志们!”何成伟清清嗓子,“这位就是《甜蜜蜜》《孩子王》《芳华》和《黄飞鸿》的作者胡……”

    “胡为民老师!”一个梳着辫子的年轻女编辑突然尖叫,手里的《故事会》抖得哗哗响,“您能给我签在扉页吗?我、我真是太喜欢您的小说了!”

    此言一出,场面顿时失控。

    “胡老师,给我也签个名吧!”

    “胡老师,我喜欢你写的《甜蜜蜜》,李翘和黎小军的爱情太甜了!”

    “胡老师,我喜欢《芳华》!”

    “胡老师……”

    无数激动的年轻编辑手里捧着《故事会》《当代》或者《燕京文艺》将胡为民围了起来。

    “肃静!肃静!”何成伟急的满头大汗,他用报纸卷成的喇叭维持秩序,“按计划来!先请胡老师参观我们...”

    话没说完,胡为民已经被编辑们裹胁着涌向“荣誉墙”——那里贴着从创刊号至今的所有封面。

    “混乱”的局面结束后,何成伟惭愧道:“胡老师,让您看笑话了。”

    “没什么,编辑们……很热情。”胡为民道。

    “胡老师,我带您去见我们主编吧。”

    两人沿着走廊,来到尽头。

    何成伟推开走廊尽头那扇贴着“主编”两字的木门,一股浓郁的茉莉花茶香立刻飘了出来。

    主编办公室里,一位头发半白、戴着圆框眼镜的老者正伏案疾书。听到动静,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

    “哎呀,胡老师,总算把您盼来了!”

    主编立刻起身相迎,双手握住胡为民的手上下摇晃,“您不知道,自从您的短篇在我们杂志上发表后,我们的发行量就开始一涨再涨!等《黄飞鸿》连载后,又创了新高,邮局那边天天催加印!”

    胡为民刚要谦虚两句,主编已经变戏法似的从抽屉里捧出个铁皮罐子子:“尝尝,我们沪上的咖啡,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喝这个。”

    胡为民赞叹道:“好香!我还没打开罐子,已经闻到咖啡的香气了!”

    主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胡老师喜欢就好!”

    他搓了搓手,“说起来,咱们《故事会》创刊十几年,一直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随后,谈话转向了那些惯常的客套之词,无非是对胡为民提升杂志品位表达了由衷的感激。同时,话里话外透露出,希望双方能长期合作吧啦吧啦。

    胡为民则是以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态,随声应和。能说就说,不能说的,含糊其辞轻轻带过。

    一时间,场面倒也没有冷场帝迹象。

    “……所以您千万别客气!”主编终于结束长篇大论,掏出手帕擦了擦汗,“小何啊,快带胡老师去招待所休息。”

    出了杂志社大楼,何成伟推着胡为民的行李,拐进一条梧桐掩映的弄堂。

    “就是这儿了。”他指着幢灰扑扑的三层小楼,“咱们杂志社的招待所,1958年建的,虽然旧了点,但胜在清净。”

    斑驳的外墙上,xx招待所几个字依稀可辨。铁门把手磨得锃亮,胡为民伸手一摸,竟带着一丝冰凉。

    “小心台阶。”何成伟提醒道,“这楼梯有点...”

    话没说完,两人进来的动静惊醒了值班室里打盹的老头。

    “哟,来新客人啦?”老头揉着眼摸出本泛黄的登记簿,“介绍信看看?”

    何成伟熟门熟路地递上证件,顺手塞了包“大前门”。老头顿时眉开眼笑:“三楼东头那间刚打扫干净!”

    领了钥匙,两人上了三楼,找到那间房。

    房间不大,就是个不足十二平的小单间,水泥地拖得发亮。漆成苹果绿的墙裙剥落了几块,木窗棂外是晾满衣服的弄堂风景。

    架子上的搪瓷脸盆印着具有沪上本地特色的花纹图案。

    还有衣柜、桌子以及床,除了洗手间在外面,其他的胡为民都比较满意。

    胡为民推开窗,远处传来饭菜的香气。

    “比我以前在老家住的地方强多了。”

    何成伟松了口气,从公文包掏出叠票据:“这是食堂饭票,澡堂每周二四六供应热水...”

    “对了,胡老师。主编让我转告,明天派车接您去活动会场。”

    “行了,我知道了,你去忙吧,咱们明天见。”

    胡为民摆摆手,一屁股坐在弹簧床上。床垫发出痛苦的\"吱呀\"声,旋即归于平静。

    “那我走了,有什么事,楼下有电话,胡老师随时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