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第一百四十六章 沪上美食
第二天一早,何成伟的敲门声在清晨八点准时响起。
“何编辑,早啊。”
“胡老师早,我这么早来,没打扰到您休息吧?”
“你来的时间正好,我正准备去洗漱。要不,你先坐一会儿?”
“好嘞,我等您。”
胡为民点点头,然后推开窗户,让新鲜空气和室内空气交换。
接着,他踩着拖鞋,拿着洗漱用品去了洗手间。
半个小时后,胡为民将自己收拾干净利落,然后跟着何成伟下楼。
“胡老师,咱们先去食堂解决早餐,然后社里会派车送您去小礼堂。”
“行啊,我还没吃过沪上的早餐呢。”胡为民的眼中闪烁着一丝新奇与期待。
何成伟闻言,微笑回应:“胡老师,您第一次来沪上,我们沪上的早餐可有的说道。”
“那感情好,有你这个本地人在,肯定不会让我吃亏。”胡为民笑着说。
何成伟一边引着胡为民往食堂走,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
“胡老师,我们沪上的早餐讲究‘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这可是老沪上人几十年的心头好。”
胡为民饶有兴趣地问:“哦?这‘四大金刚’有什么门道?”
何成伟笑着解释:
“大饼分甜咸两种,甜的是白糖馅儿,烤得酥脆;咸的带葱花猪油,咬一口满嘴香。油条的现炸的才够蓬松,老吃客喜欢掰开夹进大饼里,叫‘大饼包油条’,又脆又韧。”
“粢饭团更有意思,”他手里一边比划一边介绍,“热腾腾的糯米裹着刚出锅的油条,讲究的还要加白糖、肉松或者榨菜。您要是喜欢咸口,还能选咸蛋黄和辣酱的。”
说着两人已走到食堂,里面面积不算太大,装修一般,就是个正经八十年代食堂的样子。
眨眼间两人已经来到食堂窗口,何成伟指着热气腾腾的豆浆锅:“这豆浆也分甜咸淡三种——甜派直接撒白糖,咸派要加酱油、虾皮、紫菜,再淋一勺辣油。淡豆浆嘛,就是没那么浓。
其它两种还好,北方来的同志头回见咸豆浆,十个里有八个吓一跳!”
“那我可得尝尝这‘暗黑料理’。”胡为民被逗乐了。
“黑暗料理?”何成伟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却很快明白其中含义。
“要说黑暗料理,我觉得沪上咸豆浆还是比不上燕京的豆汁。”
何成伟想到自己第一次去燕京,慕名尝了豆汁后,神情再也绷不住了。
胡为民苦笑着摇摇头,“这倒是,我也喝不惯豆汁,可能和我不是正儿八经的燕京人有关系吧。”
他摇摇头,又问道:“除了豆浆油条,还有什么小吃吗?”
“我想想,对了,还有这个!”何成伟在食堂窗口扫视一圈,找到了目标。
“您再试试这个,”何成伟从窗口端来一碟金黄小碗,“小馄饨,皮薄得像纱,汤头用鸡骨吊的。我们本地人吃馄饨,要先舀一勺辣酱油……”
正说着,食堂老师傅忽然递过个油纸包:“何编辑,晓得你带客人来,特意留了生煎馒头——底子焦脆的这面朝上,小心爆汁!”
“我差点忘了!”何成伟拍了下脑袋,连忙介绍道:“生煎馒头可是我们沪上的标志性小吃,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
“那我可得尝一尝!”胡为民眼前一亮。
“生煎就得趁热吃,最香!”
“行。”
胡为民咬开生煎的瞬间,鲜甜的肉汁溢了满口。
“好吃,太好吃了,和普通的包子相比,大有不同!”
吃完后,他竖起大拇指,满嘴流油的赞叹起生煎的美味。
不过这点东西显然满足不了胡为民的胃,他又选了甜饼、小馄饨和几个生煎。
至于豆浆和油条,他在燕京早餐吃的也是这些,还真不怎么感兴趣。
于是乎,两人打好早饭后,找了张桌子坐下,然后大快朵颐。
半个小时后,胡为民喝下最后一口馄饨汤。
何成伟笑着问道:“胡老师,这顿沪上早饭,可还满意?”
“满意,我想,我已经爱上这里的早餐了。”胡为民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夸奖道。
吃完早餐后,何成伟看了看手表,笑着对胡为民说:
“胡老师,时间差不多了,咱们该去编辑部了。主编还等着和您碰个头,然后再一起去活动现场。”
胡为民点点头,跟着何成伟走出食堂。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地上,斑驳的光影随着微风轻轻晃动。街边早点摊的蒸笼还在冒着热气,自行车铃声叮铃铃地响着,上海的一天正热闹起来。
两人步行来到《故事会》编辑部,然后领着胡为民走了进去。
办公室里,几位编辑正伏案改稿,铅字印刷的油墨味混合着茶香,透着一股文气。
“胡老师,您可算来了!”这时主编从里间迎出来,热情地握住胡为民的手,“有胡老师坐镇,今天的作家讲坛肯定完美。”
胡为民谦虚地笑笑:“都是编辑部抬爱,我这心里还有点打鼓呢。”
主编拍拍他的肩:“放心好了,邀请的其他作家得知你来,都很高兴呢。对了,车已经安排好了,咱们这就出发?”
“那行,咱们就别耽误时间了。”胡为民道。
几人说笑着走出杂志社。
楼下,一辆墨绿色的上海牌轿车已停在门口。司机还是昨天那位,见他们出来,连忙下车开门:“胡老师,请上车,路上大概二十分钟。”
胡为民坐进车里,柔软的座椅让他仿佛回到了前世打滴滴的日子。
何成伟坐在副驾驶,回头笑道:“等会儿到了现场,您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热闹’了。”
“是嘛,我很期待。”胡为民笑道。
车子缓缓驶出弄堂,拐上宽阔的主路。
胡为民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梧桐树、石库门、偶尔闪过的外滩建筑,都让他感到新鲜而亲切。
二十多分钟后,小轿车缓缓停下。
“胡老师,到目的地了。”
胡为民下车,看到了活动地点,沪上作协礼堂。
作协礼堂位于一栋老式洋房内,红砖外墙爬满常春藤,铸铁阳台的雕花栏杆已有些斑驳。门廊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木牌,用端庄的楷书写着“沪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台阶两侧立着两盏方形玻璃罩路灯,白天虽不亮灯,黄铜灯柱却被进出的人摸得发亮。
何成伟伸手虚引:“胡老师,咱们进去吧。”
胡为民颔首,跟着他向里面走。
推开厚重的大门,先是一间铺着暗红色地毯的穿堂。左侧墙上挂着鲁迅的炭笔肖像,右侧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收获》《沪上文学》等杂志的创刊号。走廊尽头的礼堂大门敞着,隐约能听见里面试话筒的“喂喂”声。
礼堂内部挑高近五米,天花板上垂着三盏黄铜吊扇,叶片慢悠悠地转着。深褐色的长条木椅整齐排列,椅背用白漆编号,坐垫上的灯芯绒布面已经磨得发亮。
正前方是个二十平米左右的舞台,暗红色天鹅绒幕布收在两侧,露出贴着“文学为人民服务”标语的背景板。
舞台左侧摆着一张铺了白布的条桌,上面放着暖水瓶和玻璃杯——那是给嘉宾准备的。右侧立着个木制话筒架,电线像黑蛇一样蜿蜒到地上的扩音器旁。
会场内有些吵闹,不过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
当胡为民和故事会主编以及何成伟出现在现场,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聚集在了三人身上。
“何编辑和主编我认识,他们旁边的那个人难道就是胡为民?”
“他就是写了《黄飞鸿》的胡为民?”
“好年轻啊!”
“胡老师这么年轻就写出了《孩子王》和《芳华》这样的作品,我在他这个年纪,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都费劲呢。”
当他们发现胡为民后,心思各异,普遍以羡慕为主,倒也没什么嫉妒心,毕竟双方之间地位和实力差距太大。
胡为民可是能在国内顶级文学期刊发表小说的作家,而他们呢?
《故事会》很可能就是极限了。
如此巨大的差距如同鸿沟一般,他们什么小心思都生不出来。
他们现在更希望一会儿交流的时候,胡为民能说一些关于写作的干货,能让他们本已停滞不前的写作能力向前迈进一小步。
胡为民被这么多人注视着,倒也没有尴尬,他也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早已不是一般的萌新初哥。
他一边向自己的座位走去,一边笑着向众人点头致意。
直到他落座后,注视他的目光才有所减少。
胡为民身旁的座位也都有人,一位是穿喇叭裤的先锋派青年,一位是打扮“新潮”的女作家。
“胡老师你好,我是林雪!”“我是平湖,我们都是你的书迷!”
“你们好,谢谢你们喜欢我的作品。”
听到两人是自己的书迷,胡为民也不意外。
认识两人后,胡为民没有因为名气大而看不起他们,而是平等地和他们交流了起来。
就在这时,《故事会》的主编登上了主舞台。
“同志们!”他站在舞台中央,神情激动,“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
“何编辑,早啊。”
“胡老师早,我这么早来,没打扰到您休息吧?”
“你来的时间正好,我正准备去洗漱。要不,你先坐一会儿?”
“好嘞,我等您。”
胡为民点点头,然后推开窗户,让新鲜空气和室内空气交换。
接着,他踩着拖鞋,拿着洗漱用品去了洗手间。
半个小时后,胡为民将自己收拾干净利落,然后跟着何成伟下楼。
“胡老师,咱们先去食堂解决早餐,然后社里会派车送您去小礼堂。”
“行啊,我还没吃过沪上的早餐呢。”胡为民的眼中闪烁着一丝新奇与期待。
何成伟闻言,微笑回应:“胡老师,您第一次来沪上,我们沪上的早餐可有的说道。”
“那感情好,有你这个本地人在,肯定不会让我吃亏。”胡为民笑着说。
何成伟一边引着胡为民往食堂走,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
“胡老师,我们沪上的早餐讲究‘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这可是老沪上人几十年的心头好。”
胡为民饶有兴趣地问:“哦?这‘四大金刚’有什么门道?”
何成伟笑着解释:
“大饼分甜咸两种,甜的是白糖馅儿,烤得酥脆;咸的带葱花猪油,咬一口满嘴香。油条的现炸的才够蓬松,老吃客喜欢掰开夹进大饼里,叫‘大饼包油条’,又脆又韧。”
“粢饭团更有意思,”他手里一边比划一边介绍,“热腾腾的糯米裹着刚出锅的油条,讲究的还要加白糖、肉松或者榨菜。您要是喜欢咸口,还能选咸蛋黄和辣酱的。”
说着两人已走到食堂,里面面积不算太大,装修一般,就是个正经八十年代食堂的样子。
眨眼间两人已经来到食堂窗口,何成伟指着热气腾腾的豆浆锅:“这豆浆也分甜咸淡三种——甜派直接撒白糖,咸派要加酱油、虾皮、紫菜,再淋一勺辣油。淡豆浆嘛,就是没那么浓。
其它两种还好,北方来的同志头回见咸豆浆,十个里有八个吓一跳!”
“那我可得尝尝这‘暗黑料理’。”胡为民被逗乐了。
“黑暗料理?”何成伟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却很快明白其中含义。
“要说黑暗料理,我觉得沪上咸豆浆还是比不上燕京的豆汁。”
何成伟想到自己第一次去燕京,慕名尝了豆汁后,神情再也绷不住了。
胡为民苦笑着摇摇头,“这倒是,我也喝不惯豆汁,可能和我不是正儿八经的燕京人有关系吧。”
他摇摇头,又问道:“除了豆浆油条,还有什么小吃吗?”
“我想想,对了,还有这个!”何成伟在食堂窗口扫视一圈,找到了目标。
“您再试试这个,”何成伟从窗口端来一碟金黄小碗,“小馄饨,皮薄得像纱,汤头用鸡骨吊的。我们本地人吃馄饨,要先舀一勺辣酱油……”
正说着,食堂老师傅忽然递过个油纸包:“何编辑,晓得你带客人来,特意留了生煎馒头——底子焦脆的这面朝上,小心爆汁!”
“我差点忘了!”何成伟拍了下脑袋,连忙介绍道:“生煎馒头可是我们沪上的标志性小吃,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
“那我可得尝一尝!”胡为民眼前一亮。
“生煎就得趁热吃,最香!”
“行。”
胡为民咬开生煎的瞬间,鲜甜的肉汁溢了满口。
“好吃,太好吃了,和普通的包子相比,大有不同!”
吃完后,他竖起大拇指,满嘴流油的赞叹起生煎的美味。
不过这点东西显然满足不了胡为民的胃,他又选了甜饼、小馄饨和几个生煎。
至于豆浆和油条,他在燕京早餐吃的也是这些,还真不怎么感兴趣。
于是乎,两人打好早饭后,找了张桌子坐下,然后大快朵颐。
半个小时后,胡为民喝下最后一口馄饨汤。
何成伟笑着问道:“胡老师,这顿沪上早饭,可还满意?”
“满意,我想,我已经爱上这里的早餐了。”胡为民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夸奖道。
吃完早餐后,何成伟看了看手表,笑着对胡为民说:
“胡老师,时间差不多了,咱们该去编辑部了。主编还等着和您碰个头,然后再一起去活动现场。”
胡为民点点头,跟着何成伟走出食堂。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地上,斑驳的光影随着微风轻轻晃动。街边早点摊的蒸笼还在冒着热气,自行车铃声叮铃铃地响着,上海的一天正热闹起来。
两人步行来到《故事会》编辑部,然后领着胡为民走了进去。
办公室里,几位编辑正伏案改稿,铅字印刷的油墨味混合着茶香,透着一股文气。
“胡老师,您可算来了!”这时主编从里间迎出来,热情地握住胡为民的手,“有胡老师坐镇,今天的作家讲坛肯定完美。”
胡为民谦虚地笑笑:“都是编辑部抬爱,我这心里还有点打鼓呢。”
主编拍拍他的肩:“放心好了,邀请的其他作家得知你来,都很高兴呢。对了,车已经安排好了,咱们这就出发?”
“那行,咱们就别耽误时间了。”胡为民道。
几人说笑着走出杂志社。
楼下,一辆墨绿色的上海牌轿车已停在门口。司机还是昨天那位,见他们出来,连忙下车开门:“胡老师,请上车,路上大概二十分钟。”
胡为民坐进车里,柔软的座椅让他仿佛回到了前世打滴滴的日子。
何成伟坐在副驾驶,回头笑道:“等会儿到了现场,您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热闹’了。”
“是嘛,我很期待。”胡为民笑道。
车子缓缓驶出弄堂,拐上宽阔的主路。
胡为民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梧桐树、石库门、偶尔闪过的外滩建筑,都让他感到新鲜而亲切。
二十多分钟后,小轿车缓缓停下。
“胡老师,到目的地了。”
胡为民下车,看到了活动地点,沪上作协礼堂。
作协礼堂位于一栋老式洋房内,红砖外墙爬满常春藤,铸铁阳台的雕花栏杆已有些斑驳。门廊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木牌,用端庄的楷书写着“沪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台阶两侧立着两盏方形玻璃罩路灯,白天虽不亮灯,黄铜灯柱却被进出的人摸得发亮。
何成伟伸手虚引:“胡老师,咱们进去吧。”
胡为民颔首,跟着他向里面走。
推开厚重的大门,先是一间铺着暗红色地毯的穿堂。左侧墙上挂着鲁迅的炭笔肖像,右侧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收获》《沪上文学》等杂志的创刊号。走廊尽头的礼堂大门敞着,隐约能听见里面试话筒的“喂喂”声。
礼堂内部挑高近五米,天花板上垂着三盏黄铜吊扇,叶片慢悠悠地转着。深褐色的长条木椅整齐排列,椅背用白漆编号,坐垫上的灯芯绒布面已经磨得发亮。
正前方是个二十平米左右的舞台,暗红色天鹅绒幕布收在两侧,露出贴着“文学为人民服务”标语的背景板。
舞台左侧摆着一张铺了白布的条桌,上面放着暖水瓶和玻璃杯——那是给嘉宾准备的。右侧立着个木制话筒架,电线像黑蛇一样蜿蜒到地上的扩音器旁。
会场内有些吵闹,不过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
当胡为民和故事会主编以及何成伟出现在现场,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聚集在了三人身上。
“何编辑和主编我认识,他们旁边的那个人难道就是胡为民?”
“他就是写了《黄飞鸿》的胡为民?”
“好年轻啊!”
“胡老师这么年轻就写出了《孩子王》和《芳华》这样的作品,我在他这个年纪,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都费劲呢。”
当他们发现胡为民后,心思各异,普遍以羡慕为主,倒也没什么嫉妒心,毕竟双方之间地位和实力差距太大。
胡为民可是能在国内顶级文学期刊发表小说的作家,而他们呢?
《故事会》很可能就是极限了。
如此巨大的差距如同鸿沟一般,他们什么小心思都生不出来。
他们现在更希望一会儿交流的时候,胡为民能说一些关于写作的干货,能让他们本已停滞不前的写作能力向前迈进一小步。
胡为民被这么多人注视着,倒也没有尴尬,他也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早已不是一般的萌新初哥。
他一边向自己的座位走去,一边笑着向众人点头致意。
直到他落座后,注视他的目光才有所减少。
胡为民身旁的座位也都有人,一位是穿喇叭裤的先锋派青年,一位是打扮“新潮”的女作家。
“胡老师你好,我是林雪!”“我是平湖,我们都是你的书迷!”
“你们好,谢谢你们喜欢我的作品。”
听到两人是自己的书迷,胡为民也不意外。
认识两人后,胡为民没有因为名气大而看不起他们,而是平等地和他们交流了起来。
就在这时,《故事会》的主编登上了主舞台。
“同志们!”他站在舞台中央,神情激动,“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