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400章 秘设工坊,格物萌芽
热门推荐:
百变小樱:转世后制作卡牌
仙武神煌
五年后:她带五个缩小版王爷回归
身为天庭牛马,我在人间惩恶扬善
抗日:民国大医生
综穿之初昕
国运:华夏养士五千载
独宠绿茶我惨死,全家哭着悔断肠
轻熟御姐:师弟别捣蛋,我怀孕了
屯田初展,仁政渐施,新野这片死气沉沉的土地上,总算有了一线生机,人心也初步安定下来。但这远远不够。我知道,仅仅依靠主公的仁德感召和我们眼下这点微薄的力量,想要在这四战之地立足,对抗虎视眈眈的曹操和叵测难料的荆州内部势力,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们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不为人知的核心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是兵马钱粮,更在于技术,在于对“格物致知”的掌握和应用。这是我在徐州时期就已经开始秘密布局的长远规划,也是我敢于带领核心班底南下,另起炉灶的最大依仗之一。
现在,时机初步成熟了。
在新野安顿下来的喧嚣和忙碌渐渐平息之后,我开始秘密执行这项至关重要的计划——建立一个完全由我掌控、绝对保密的秘密工坊。
选址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个地方必须足够隐蔽,远离主营地和任何可能的窥探视线,同时又要便于物资的秘密输送和人员的进出管理。我亲自带着石秀,以及几位我最信任的、负责外围警戒和情报搜集的“斥候”(他们是玄镜台的核心成员,但对石秀而言,他们也只是我最可靠的亲卫),在新野周边荒凉的山林和废弃的村落遗址中,秘密勘察了数日。
最终,我们选定了一处位于县城西北方向约十五里外、一处早已废弃多年的山神庙遗址。这地方本就偏僻,四周被茂密的次生林所环绕,旁边还有一个颇深的、入口隐蔽的天然溶洞。山庙虽已坍塌大半,但残存的几面石墙和地基,稍加修整,便可作为天然的屏障和掩护。而那个溶洞,更是绝佳的秘密工坊所在地。
确定地点后,安保措施立刻启动。我命令那些“斥候”们,以清理周边威胁(如野兽、可能存在的散寇)为名,彻底肃清了方圆五里内的所有闲杂人等,并设立了多层明暗岗哨。任何未经我亲自许可的人,胆敢靠近这片区域,都将被无声无息地“处理”掉。同时,我还设计了几条极其隐蔽的进出通道,只有我和极少数核心人员知晓。整个区域,被一张无形的、由玄镜台精心编织的安全网络牢牢守护着。
地点和安全得到保障后,我开始秘密召集人手。并非大张旗鼓,而是利用夜深人静之时,将几位跟随我从徐州一路南下、我最为信任且技术最为精湛的工匠,分批带到了这个秘密据点。
一共只有五人。老铁匠孙师傅,一手锻打技艺出神入化,对各种金属的特性了如指掌;木匠李师傅,擅长精密榫卯结构,心思缜密;还有两位经验丰富的弓匠,以及一位对矿石冶炼略有心得的青年匠人。他们都是我在徐州时期,通过崇文馆暗中网罗、并经过长期观察和考验,确认绝对忠诚可靠的核心技术人才。他们不仅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他们见识过我那些“奇思妙想”所带来的成果,对我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和崇拜,并且早已立下生死不负的重誓,对保密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
当我将他们带到这个隐蔽的溶洞,告诉他们这里将是我们未来创造奇迹、安身立命的真正根基时,我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着激动和期待的光芒。
“诸位师傅,”我看着他们,语气严肃而郑重,“此地,乃我等最高机密所在。在这里,我们将研制、改良利国利民、强军安邦之器物。此事关系我等所有人的身家性命,乃至未来大业之成败,绝不容有半分泄露!从今日起,你们的生活起居都将在此处,非经我特许,不得离开半步。所需一切,自有专人供给。尔等,可愿担此重任?”
“愿为主公(他们习惯这样称呼我,而非将军或军师)效死!”五人齐刷刷地单膝跪地,声音中充满了决心。
我点了点头,亲自将他们一一扶起:“好!有诸位相助,何愁大事不成!从今日起,此地便命名为‘格物所’,望诸位能在此潜心钻研,格物致知,精益求精!”
“格物所”初期的任务,并非天马行空的“创造”,而是极其务实的“修复”与“改良”。毕竟,我们眼下的资源极其匮乏。
首先是修复。我们将营地里搜集到的所有破损兵器、损坏的农具,分批秘密运送到这里。由孙师傅和李师傅带着学徒(从我亲卫中挑选的几个可靠且手巧的年轻人),日夜赶工修复。这不仅解决了营地燃眉之急,也为工匠们提供了熟悉材料、磨合团队的机会。
修复只是基础,真正的核心在于“改良”。这便是我将他们秘密组织起来的关键所在。
我拿出了早已绘制好的几张草图。第一张,是关于耕犁的改进。新野土地贫瘠且多石块,传统的直辕犁效率低下,极其耗费人力和畜力(我们几乎没有畜力)。我根据记忆中的曲辕犁原理,设计了一种新的犁铧形状和犁架结构。关键在于利用曲面减少阻力,增加翻土深度,并设计了可以调节犁地深浅的装置。
我没有直接抛出完整的“曲辕犁”概念,而是引导着孙师傅和李师傅,从现有耕犁的弊端入手,一步步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让犁铧更省力、如何让翻起的土垡更规整。“孙师傅,你看这犁铧若是稍稍弯曲,如同船头破水一般,是不是能更省力些?”“李师傅,这犁架若能更轻便,且能调整高低,是不是就能适应不同的田地和人力?”
两位老师傅都是经验丰富的匠人,一点就透。他们围着草图,时而争论,时而比划,很快就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并结合现有的材料和工艺,开始尝试制作样品。虽然最初的成品还很粗糙,但试验效果明显优于旧式耕犁。
第二项重点,是弩机。在这个冷兵器时代,远程打击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兵力处于劣势的队伍而言。我带来的亲卫中,有一小部分装备了我在徐州秘密工坊试制的、经过初步改良的弩机,但数量稀少,且工艺仍有提升空间。
我让两位弓匠师傅仔细研究了现有的弩机,然后提出了几点改进方向:一是优化扳机结构,使其更灵敏、更稳定,减少发射时的抖动,提高精度;二是改进望山(瞄准具),增加刻度,辅助射手估算距离;三是尝试使用复合材料(如竹、木、筋角的组合)增强弓臂的弹力,提升射程和威力;四是强调部件的标准化,便于更换和维修。
这些改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反复试验和调整。两位弓匠师傅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不断调试着弓弦的张力,打磨着弩臂的弧度,改进着机括的咬合。每有一点进展,都会欣喜若狂地向我汇报。
第三,则是关于运输工具。看着士兵们肩挑手扛,极其费力地搬运土石、木料,效率低下,我深感改进运输工具的必要性。我拿出了当初在徐州时,根据那疑似诸葛亮的“单福”所给的“木牛流马”初略原理启发,而绘制的一些简易省力机械的图纸——当然,并非真的木牛流马,那太过惊世骇俗,也远超目前的工艺水平。我设计的,是一些更实用的东西。
比如,独轮车。虽然汉代已有独轮车的雏形,但并不普及,且结构简陋。我指导李师傅改进了车轮的轴承结构(使用硬木和少量油脂润滑),优化了车架的力学设计,使其载重更大,推动更省力。
还有简单的杠杆和滑轮组装置。这些原理看似简单,但在缺乏机械的时代,稍加应用,就能在搬运重物、修筑工事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向工匠们演示了如何利用杠杆撬动巨石,如何用滑轮组吊装木梁,让他们大开眼界,惊叹于其中蕴含的“巧劲”。
所有这些研发和改良,都在极其严格的保密下进行。
“格物所”的产出,被严格控制。修复好的普通农具和兵器,会不着痕迹地替换掉营地里的旧物。而那些经过改良的、性能显着提升的“新式”装备,则被我牢牢锁在“格物所”的秘密库房里。一把改进型的耕犁、几张威力更强的弩机、几辆更省力的独轮车……它们是我们的“种子”,绝不能轻易示人。
我会挑选极少数、绝对可靠的核心亲卫,在秘密训练场进行新式弩机的试射和操作训练。改良的农具,也只会在“格物所”内部的试验田里进行小范围测试。任何技术图纸,都由我亲自绘制、亲自保管,绝不允许有任何副本外流。
夜深人静之时,我常常独自来到“格物所”。听着溶洞深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看着灯火下工匠们专注而忙碌的身影,我的心中充满了踏实感和力量感。
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纷争,只有创造和进步。这里,是我独立力量的真正基石,是我抗衡乱世、实现心中抱负的秘密武器。
与主公刘备在阳光下播撒仁德、凝聚人心不同,我在这里,在黑暗中,默默地锻造着足以改变未来的利器。这两条线,一明一暗,互为表里,共同支撑着我们这支弱小的力量,在这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上艰难前行。
格物致知,厚积薄发。新野的土地上,不仅埋下了粮食的种子,也埋下了科技的种子。虽然现在还只是微弱的萌芽,但我坚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浇灌,它们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我们撑起一片截然不同的天空。
这秘密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但望着眼前这星星点点的火光,我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我们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不为人知的核心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是兵马钱粮,更在于技术,在于对“格物致知”的掌握和应用。这是我在徐州时期就已经开始秘密布局的长远规划,也是我敢于带领核心班底南下,另起炉灶的最大依仗之一。
现在,时机初步成熟了。
在新野安顿下来的喧嚣和忙碌渐渐平息之后,我开始秘密执行这项至关重要的计划——建立一个完全由我掌控、绝对保密的秘密工坊。
选址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个地方必须足够隐蔽,远离主营地和任何可能的窥探视线,同时又要便于物资的秘密输送和人员的进出管理。我亲自带着石秀,以及几位我最信任的、负责外围警戒和情报搜集的“斥候”(他们是玄镜台的核心成员,但对石秀而言,他们也只是我最可靠的亲卫),在新野周边荒凉的山林和废弃的村落遗址中,秘密勘察了数日。
最终,我们选定了一处位于县城西北方向约十五里外、一处早已废弃多年的山神庙遗址。这地方本就偏僻,四周被茂密的次生林所环绕,旁边还有一个颇深的、入口隐蔽的天然溶洞。山庙虽已坍塌大半,但残存的几面石墙和地基,稍加修整,便可作为天然的屏障和掩护。而那个溶洞,更是绝佳的秘密工坊所在地。
确定地点后,安保措施立刻启动。我命令那些“斥候”们,以清理周边威胁(如野兽、可能存在的散寇)为名,彻底肃清了方圆五里内的所有闲杂人等,并设立了多层明暗岗哨。任何未经我亲自许可的人,胆敢靠近这片区域,都将被无声无息地“处理”掉。同时,我还设计了几条极其隐蔽的进出通道,只有我和极少数核心人员知晓。整个区域,被一张无形的、由玄镜台精心编织的安全网络牢牢守护着。
地点和安全得到保障后,我开始秘密召集人手。并非大张旗鼓,而是利用夜深人静之时,将几位跟随我从徐州一路南下、我最为信任且技术最为精湛的工匠,分批带到了这个秘密据点。
一共只有五人。老铁匠孙师傅,一手锻打技艺出神入化,对各种金属的特性了如指掌;木匠李师傅,擅长精密榫卯结构,心思缜密;还有两位经验丰富的弓匠,以及一位对矿石冶炼略有心得的青年匠人。他们都是我在徐州时期,通过崇文馆暗中网罗、并经过长期观察和考验,确认绝对忠诚可靠的核心技术人才。他们不仅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他们见识过我那些“奇思妙想”所带来的成果,对我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和崇拜,并且早已立下生死不负的重誓,对保密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
当我将他们带到这个隐蔽的溶洞,告诉他们这里将是我们未来创造奇迹、安身立命的真正根基时,我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着激动和期待的光芒。
“诸位师傅,”我看着他们,语气严肃而郑重,“此地,乃我等最高机密所在。在这里,我们将研制、改良利国利民、强军安邦之器物。此事关系我等所有人的身家性命,乃至未来大业之成败,绝不容有半分泄露!从今日起,你们的生活起居都将在此处,非经我特许,不得离开半步。所需一切,自有专人供给。尔等,可愿担此重任?”
“愿为主公(他们习惯这样称呼我,而非将军或军师)效死!”五人齐刷刷地单膝跪地,声音中充满了决心。
我点了点头,亲自将他们一一扶起:“好!有诸位相助,何愁大事不成!从今日起,此地便命名为‘格物所’,望诸位能在此潜心钻研,格物致知,精益求精!”
“格物所”初期的任务,并非天马行空的“创造”,而是极其务实的“修复”与“改良”。毕竟,我们眼下的资源极其匮乏。
首先是修复。我们将营地里搜集到的所有破损兵器、损坏的农具,分批秘密运送到这里。由孙师傅和李师傅带着学徒(从我亲卫中挑选的几个可靠且手巧的年轻人),日夜赶工修复。这不仅解决了营地燃眉之急,也为工匠们提供了熟悉材料、磨合团队的机会。
修复只是基础,真正的核心在于“改良”。这便是我将他们秘密组织起来的关键所在。
我拿出了早已绘制好的几张草图。第一张,是关于耕犁的改进。新野土地贫瘠且多石块,传统的直辕犁效率低下,极其耗费人力和畜力(我们几乎没有畜力)。我根据记忆中的曲辕犁原理,设计了一种新的犁铧形状和犁架结构。关键在于利用曲面减少阻力,增加翻土深度,并设计了可以调节犁地深浅的装置。
我没有直接抛出完整的“曲辕犁”概念,而是引导着孙师傅和李师傅,从现有耕犁的弊端入手,一步步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让犁铧更省力、如何让翻起的土垡更规整。“孙师傅,你看这犁铧若是稍稍弯曲,如同船头破水一般,是不是能更省力些?”“李师傅,这犁架若能更轻便,且能调整高低,是不是就能适应不同的田地和人力?”
两位老师傅都是经验丰富的匠人,一点就透。他们围着草图,时而争论,时而比划,很快就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并结合现有的材料和工艺,开始尝试制作样品。虽然最初的成品还很粗糙,但试验效果明显优于旧式耕犁。
第二项重点,是弩机。在这个冷兵器时代,远程打击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兵力处于劣势的队伍而言。我带来的亲卫中,有一小部分装备了我在徐州秘密工坊试制的、经过初步改良的弩机,但数量稀少,且工艺仍有提升空间。
我让两位弓匠师傅仔细研究了现有的弩机,然后提出了几点改进方向:一是优化扳机结构,使其更灵敏、更稳定,减少发射时的抖动,提高精度;二是改进望山(瞄准具),增加刻度,辅助射手估算距离;三是尝试使用复合材料(如竹、木、筋角的组合)增强弓臂的弹力,提升射程和威力;四是强调部件的标准化,便于更换和维修。
这些改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反复试验和调整。两位弓匠师傅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不断调试着弓弦的张力,打磨着弩臂的弧度,改进着机括的咬合。每有一点进展,都会欣喜若狂地向我汇报。
第三,则是关于运输工具。看着士兵们肩挑手扛,极其费力地搬运土石、木料,效率低下,我深感改进运输工具的必要性。我拿出了当初在徐州时,根据那疑似诸葛亮的“单福”所给的“木牛流马”初略原理启发,而绘制的一些简易省力机械的图纸——当然,并非真的木牛流马,那太过惊世骇俗,也远超目前的工艺水平。我设计的,是一些更实用的东西。
比如,独轮车。虽然汉代已有独轮车的雏形,但并不普及,且结构简陋。我指导李师傅改进了车轮的轴承结构(使用硬木和少量油脂润滑),优化了车架的力学设计,使其载重更大,推动更省力。
还有简单的杠杆和滑轮组装置。这些原理看似简单,但在缺乏机械的时代,稍加应用,就能在搬运重物、修筑工事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向工匠们演示了如何利用杠杆撬动巨石,如何用滑轮组吊装木梁,让他们大开眼界,惊叹于其中蕴含的“巧劲”。
所有这些研发和改良,都在极其严格的保密下进行。
“格物所”的产出,被严格控制。修复好的普通农具和兵器,会不着痕迹地替换掉营地里的旧物。而那些经过改良的、性能显着提升的“新式”装备,则被我牢牢锁在“格物所”的秘密库房里。一把改进型的耕犁、几张威力更强的弩机、几辆更省力的独轮车……它们是我们的“种子”,绝不能轻易示人。
我会挑选极少数、绝对可靠的核心亲卫,在秘密训练场进行新式弩机的试射和操作训练。改良的农具,也只会在“格物所”内部的试验田里进行小范围测试。任何技术图纸,都由我亲自绘制、亲自保管,绝不允许有任何副本外流。
夜深人静之时,我常常独自来到“格物所”。听着溶洞深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看着灯火下工匠们专注而忙碌的身影,我的心中充满了踏实感和力量感。
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纷争,只有创造和进步。这里,是我独立力量的真正基石,是我抗衡乱世、实现心中抱负的秘密武器。
与主公刘备在阳光下播撒仁德、凝聚人心不同,我在这里,在黑暗中,默默地锻造着足以改变未来的利器。这两条线,一明一暗,互为表里,共同支撑着我们这支弱小的力量,在这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上艰难前行。
格物致知,厚积薄发。新野的土地上,不仅埋下了粮食的种子,也埋下了科技的种子。虽然现在还只是微弱的萌芽,但我坚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浇灌,它们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我们撑起一片截然不同的天空。
这秘密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但望着眼前这星星点点的火光,我知道,这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