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被万千世界宠爱 星霜映书卷2
开春时,漠北的雪渐渐化了,卿云院的玉兰抽出新蕊。
阮卿卿坐在窗前翻着祁辰送来的大晏诗集,忽然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是祁辰从边关回来了。
她起身迎出去,正撞见他翻身下马,玄色披风上还沾着未消的寒气。
男人看到她,琥珀色的眸子里瞬间漾起暖意,大步走过来握住她的手:“卿卿,看孤带了什么。”
他身后的亲兵捧着个竹笼,里面竟是两只雪白的兔子,竖着长耳朵啃着菜叶,正是大晏宫廷里常见的品种。
阮卿卿惊讶地睁圆了眼:“这是……”
“上次听你说想家,”祁辰揉了揉她的发顶,声音温柔,“边关商队从大晏带来的,怕你闷得慌。”
那两只兔子成了卿云院的新宠,阮卿卿给它们取名“雪团”和“玉团”。
有时祁辰处理完公务回来,便会陪着她坐在廊下,看她给兔子喂食。
阳光透过玉兰花枝洒下来,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竟比大晏的春日还要暖。
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大晏传来消息——老皇帝驾崩,三皇子夺权,竟派人送来密信,要阮卿卿暗中毒杀祁辰,否则便屠戮她母家全族。
信被祁辰无意间撞见,他捏着那张薄薄的信纸,指节泛白,却没看阮卿卿一眼,只沉声对亲兵道:“把送信的人拖下去,凌迟。”
阮卿卿脸色惨白,攥着帕子的手微微颤抖。
她知道,此刻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
夜里,她辗转难眠,忽闻帐外有动静。
披衣出去,正见祁辰站在玉兰树下,手里拿着那枚她绣的荷包,月光洒在他侧脸,竟带着几分落寞。
“王爷……”她轻声唤道。
祁辰转过身,眸子里没有她预想的猜忌,只有疼惜。
他走过来,将她揽进怀里:“孤知道你不会。”
“可是我母家……”阮卿卿的声音带着哽咽。
“孤已让人去接你母亲和弟弟来北狄,”他低头吻去她的泪,“从今往后,孤护着你们。”
第二日,祁辰便点兵出征。
他没有去打大晏,而是突袭了与三皇子勾结的西域部落,斩了部落首领的头颅,快马送回大晏京城。
“告诉那乱臣贼子,”
他对着信使冷声道,“阮卿卿是孤的王妃,动她一根头发,孤踏平他的皇城。”
消息传回北狄王都时,阮卿卿正坐在窗前绣着婴儿的襁褓。
祁辰掀开帐帘走进来,身上还带着硝烟味,却第一时间握住她的手,贴在她微微隆起的小腹上。
“卿卿,我们有孩子了。”他声音里的雀跃藏不住,琥珀色的眸子里亮得惊人。
玉兰花开得正好,风拂过花瓣,落在阮卿卿发间。
她抬头望着眼前的男人,忽然明白,所谓缘分,从来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当他为她挡下所有风雪时,她便知道,此生再不会有第二个人,能让她如此安心。
后来,祁辰扶持大晏的五皇子复位,两国签订盟约,世代友好。
而卿云院的玉兰树下,总坐着一对身影,男人教孩子骑射,女人捧着书卷浅笑,偶尔抬头时,目光相撞,便是一生一世的温柔。
孩子落地那日,漠北难得飘起了细雪,与大晏的烟雨竟有几分相似。
是个男孩,眉眼像极了祁辰,却生了双和阮卿卿一样温润的杏眼。
祁辰抱着襁褓里皱巴巴的小家伙,向来沉稳的手竟微微发颤,看了半晌,低声对阮卿卿道:“叫‘念晏’吧,念着你的故乡。”
阮卿卿靠在软枕上,笑中带泪。她知道,他从不是要她斩断过往,而是要与她一同,把他乡过成故乡。
念晏满月时,大晏派来的使团恰好抵达。
领头的是阮卿卿的亲弟弟阮明宇,昔日总缠着她要糖吃的少年,如今已长成挺拔的模样。
姐弟相见,恍如隔世,阮明宇红着眼眶行礼:“皇姐,母亲在京中一切安好,常念着您。”
祁辰在一旁温声道:“已在王府东侧辟了院子,明宇若不嫌弃,便多住些时日。”
他知晓阮卿卿念家,早早就让人备下了满院的江南景致,假山水榭,莲池锦鲤,连廊下挂着的风铃,都是照着大晏宫苑的样式做的。
阮明宇在王府住了三月,亲眼见着祁辰待姐姐的心意——会在她看书时悄悄添一杯温热的杏仁茶,会在念晏哭闹时笨拙地学着哄抱,会在议事晚归时,无论多晚都要去卿云院看一眼才安心。
离京那日,他对着祁辰深深一揖:“多谢王爷待我皇姐如珠如宝。”
日子如流水般淌过,念晏渐渐长开,成了个虎头虎脑的小团子,整日追在祁辰身后喊“父王”,又会在阮卿卿做点心时,踮着脚抢面团吃。
祁辰常带着他们母子去草原上策马,阮卿卿起初怕摔,紧紧攥着他的衣角。
后来渐渐放胆,风拂起她的裙摆,与祁辰并肩而行时,倒有了几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里,藏着的温柔缱绻。
这年冬,大晏送来急信,说是阮卿卿的母亲染了重病。她急得彻夜难眠,祁辰握住她冰凉的手:“我陪你回去。”
北狄朝堂顿时起了波澜,有老臣进言:“王爷乃国之柱石,不可轻离。且大晏新帝初立,恐有变数。”
祁辰却只是拍板:“孤的王妃要回家探母,孤自然要陪着。”
他命人备下最精锐的护卫,又将北狄事务托付给心腹,带着阮卿卿和念晏,踏上了回大晏的路。
马车驶入阔别多年的皇城,熟悉的宫墙朱门映入眼帘,阮卿卿却没了当年的惶恐。
只因身侧的男人,始终握着她的手。
母亲见到他们,病好了大半,拉着念晏的小手不肯放,又看着祁辰,泪眼婆娑:“多谢王爷护着卿卿。”
祁辰躬身行礼,语气郑重:“岳母放心,卿卿是我的妻,护她是本分。”
在大晏住了月余,阮卿卿陪着母亲说话,祁辰则与大晏新帝商议两国互市之事。
离京那日,新帝亲自送行,望着并肩离去的两人,感叹道:“当年一纸和亲,竟成了两国百年之好的开端。”
阮卿卿坐在窗前翻着祁辰送来的大晏诗集,忽然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是祁辰从边关回来了。
她起身迎出去,正撞见他翻身下马,玄色披风上还沾着未消的寒气。
男人看到她,琥珀色的眸子里瞬间漾起暖意,大步走过来握住她的手:“卿卿,看孤带了什么。”
他身后的亲兵捧着个竹笼,里面竟是两只雪白的兔子,竖着长耳朵啃着菜叶,正是大晏宫廷里常见的品种。
阮卿卿惊讶地睁圆了眼:“这是……”
“上次听你说想家,”祁辰揉了揉她的发顶,声音温柔,“边关商队从大晏带来的,怕你闷得慌。”
那两只兔子成了卿云院的新宠,阮卿卿给它们取名“雪团”和“玉团”。
有时祁辰处理完公务回来,便会陪着她坐在廊下,看她给兔子喂食。
阳光透过玉兰花枝洒下来,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竟比大晏的春日还要暖。
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大晏传来消息——老皇帝驾崩,三皇子夺权,竟派人送来密信,要阮卿卿暗中毒杀祁辰,否则便屠戮她母家全族。
信被祁辰无意间撞见,他捏着那张薄薄的信纸,指节泛白,却没看阮卿卿一眼,只沉声对亲兵道:“把送信的人拖下去,凌迟。”
阮卿卿脸色惨白,攥着帕子的手微微颤抖。
她知道,此刻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
夜里,她辗转难眠,忽闻帐外有动静。
披衣出去,正见祁辰站在玉兰树下,手里拿着那枚她绣的荷包,月光洒在他侧脸,竟带着几分落寞。
“王爷……”她轻声唤道。
祁辰转过身,眸子里没有她预想的猜忌,只有疼惜。
他走过来,将她揽进怀里:“孤知道你不会。”
“可是我母家……”阮卿卿的声音带着哽咽。
“孤已让人去接你母亲和弟弟来北狄,”他低头吻去她的泪,“从今往后,孤护着你们。”
第二日,祁辰便点兵出征。
他没有去打大晏,而是突袭了与三皇子勾结的西域部落,斩了部落首领的头颅,快马送回大晏京城。
“告诉那乱臣贼子,”
他对着信使冷声道,“阮卿卿是孤的王妃,动她一根头发,孤踏平他的皇城。”
消息传回北狄王都时,阮卿卿正坐在窗前绣着婴儿的襁褓。
祁辰掀开帐帘走进来,身上还带着硝烟味,却第一时间握住她的手,贴在她微微隆起的小腹上。
“卿卿,我们有孩子了。”他声音里的雀跃藏不住,琥珀色的眸子里亮得惊人。
玉兰花开得正好,风拂过花瓣,落在阮卿卿发间。
她抬头望着眼前的男人,忽然明白,所谓缘分,从来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当他为她挡下所有风雪时,她便知道,此生再不会有第二个人,能让她如此安心。
后来,祁辰扶持大晏的五皇子复位,两国签订盟约,世代友好。
而卿云院的玉兰树下,总坐着一对身影,男人教孩子骑射,女人捧着书卷浅笑,偶尔抬头时,目光相撞,便是一生一世的温柔。
孩子落地那日,漠北难得飘起了细雪,与大晏的烟雨竟有几分相似。
是个男孩,眉眼像极了祁辰,却生了双和阮卿卿一样温润的杏眼。
祁辰抱着襁褓里皱巴巴的小家伙,向来沉稳的手竟微微发颤,看了半晌,低声对阮卿卿道:“叫‘念晏’吧,念着你的故乡。”
阮卿卿靠在软枕上,笑中带泪。她知道,他从不是要她斩断过往,而是要与她一同,把他乡过成故乡。
念晏满月时,大晏派来的使团恰好抵达。
领头的是阮卿卿的亲弟弟阮明宇,昔日总缠着她要糖吃的少年,如今已长成挺拔的模样。
姐弟相见,恍如隔世,阮明宇红着眼眶行礼:“皇姐,母亲在京中一切安好,常念着您。”
祁辰在一旁温声道:“已在王府东侧辟了院子,明宇若不嫌弃,便多住些时日。”
他知晓阮卿卿念家,早早就让人备下了满院的江南景致,假山水榭,莲池锦鲤,连廊下挂着的风铃,都是照着大晏宫苑的样式做的。
阮明宇在王府住了三月,亲眼见着祁辰待姐姐的心意——会在她看书时悄悄添一杯温热的杏仁茶,会在念晏哭闹时笨拙地学着哄抱,会在议事晚归时,无论多晚都要去卿云院看一眼才安心。
离京那日,他对着祁辰深深一揖:“多谢王爷待我皇姐如珠如宝。”
日子如流水般淌过,念晏渐渐长开,成了个虎头虎脑的小团子,整日追在祁辰身后喊“父王”,又会在阮卿卿做点心时,踮着脚抢面团吃。
祁辰常带着他们母子去草原上策马,阮卿卿起初怕摔,紧紧攥着他的衣角。
后来渐渐放胆,风拂起她的裙摆,与祁辰并肩而行时,倒有了几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里,藏着的温柔缱绻。
这年冬,大晏送来急信,说是阮卿卿的母亲染了重病。她急得彻夜难眠,祁辰握住她冰凉的手:“我陪你回去。”
北狄朝堂顿时起了波澜,有老臣进言:“王爷乃国之柱石,不可轻离。且大晏新帝初立,恐有变数。”
祁辰却只是拍板:“孤的王妃要回家探母,孤自然要陪着。”
他命人备下最精锐的护卫,又将北狄事务托付给心腹,带着阮卿卿和念晏,踏上了回大晏的路。
马车驶入阔别多年的皇城,熟悉的宫墙朱门映入眼帘,阮卿卿却没了当年的惶恐。
只因身侧的男人,始终握着她的手。
母亲见到他们,病好了大半,拉着念晏的小手不肯放,又看着祁辰,泪眼婆娑:“多谢王爷护着卿卿。”
祁辰躬身行礼,语气郑重:“岳母放心,卿卿是我的妻,护她是本分。”
在大晏住了月余,阮卿卿陪着母亲说话,祁辰则与大晏新帝商议两国互市之事。
离京那日,新帝亲自送行,望着并肩离去的两人,感叹道:“当年一纸和亲,竟成了两国百年之好的开端。”